APP下载

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与疫苗免疫作用的关系

2015-04-05李晓青河北省任丘市畜牧水产局062550

山东畜牧兽医 2015年11期
关键词:畜牧业养殖场畜禽

李晓青 (河北省任丘市畜牧水产局 062550)

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与疫苗免疫作用的关系

李晓青 (河北省任丘市畜牧水产局 062550)

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是指对畜牧业以及畜牧业生产中,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所采取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生物安全在畜牧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尚不完善,关于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有很多急剧解决的问题,如何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以及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有何意义,应如何向先进的具备完整的生物安全体系的国家学习为我国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借鉴好的经验教训,本文作一探讨。通过对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以及和疫苗免疫相互关系的探讨将为今后研究课题的开展提供依据。

1 生物安全体系的含义和内容

1.1 生物安全的含义

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是生物安全(Biosecurity)在畜牧业上具体表现。当前,国际国内对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防止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昆虫、啮齿动物和鸟类等有害生物进入、感染或威胁正常畜禽所应采取的一系列安全措施,有时特指“畜禽场生物安全”,简称“生物安全”。广义上是指对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畜牧业以及畜牧业生产中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所采取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其不仅涵盖狭义内容,还涉及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兽医管理体制、进出境动物检疫等诸多领域,也包括重视动物福利。其中畜禽场生物安全措施是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的主体。

1.2 生物安全的内容

在我国,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主要包含下面两个方面的内容:(1)生物安全法律体系和兽医管理体制为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提供保障;(2)畜禽场生物安全是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主体和核心。

2 我国养殖业生物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2.1 我国养殖业生物安全的现状

根据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及商业化养殖生产体系情况,FAO将家禽养殖企业划分为四类:一类家禽养殖企业养殖规模大,蛋鸡饲养量在5万只以上,肉鸡饲养量在10万只/批次以上,现代化、集约化程度高,对投入品和产出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对产品实行品牌化销售,人员的素质和生物安全水平高;二类养殖企业采用“公司基地”的生产组织形式,规模较一类小,蛋鸡饲养量在1~5万只,肉鸡饲养量在1~10万只,生物安全水平次之;三类是小规模商业化生产方式,蛋鸡饲养量在2千~1万只,肉鸡饲养量在5千~1万只,生物安全水平较低;四类是小规模农户养殖,蛋鸡饲养量在2千只以下,肉鸡饲养量在5千只以下,生物安全水平最低。现阶段我国养禽业的主体是生物安全水平较低养殖规模较小的三、四类企业,占我国家禽养殖企业的80%以上;发达国家的养禽业,主体是生物安全水平较高的一、二类家禽企业,生物安全体系完善,家禽感染和发病的机率大大降低。

2.2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的对策

2.2.1 隔离措施 (1)场址的选择:禽场或禽舍应建在距离居民区(城镇、村、屯)、畜禽饲养场、畜禽屠宰加工厂、工矿企业、学校、农贸市场3~5km以远处,距离交通主干道1km以远,并且要距离池塘、湖海、水泊、沼泽等野禽鸟栖息地和地表水源3~5km以远处。要求地势高燥,背坡向阳,电力供应充足,交通方便,四周建有防疫沟或防疫隔离带。(2)场内布局:生活区与生产区应严格分开,并用围墙隔离开来;场内禽舍间距应在30~50m,以满足卫生防疫和合理通风需求,场内净污道要彻底分开,健康家禽、饲料、消毒后的物品、养殖人员等由净道进入禽舍,而病死家禽、淘汰或下架的家禽、粪污等通过脏道运出场外,以防止横向交叉污染。

2.2.2 环境控制 环境控制包括养殖场地址的选择、养殖场的结构布局、 养殖场畜禽舍内外环境的控制。(1)养殖场地址的选择:养殖场的场址是疾病防治中的关键因素之一。畜牧场最好应远离其它养殖场和交通要道的隔离区内,并建在上风区。 同时处在地势高燥、 空气清新、 水质良好、土壤未被污染的生态环境地区。养殖场的结构布局结构布局要科学合理:畜禽养殖场一般分成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辅助区四大块。(2)养殖场的机构布局:结构布局要科学合理: 畜禽养殖场一般分成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辅助区四大块。(3)养殖场畜禽舍内外环境的控制:养殖场内不允许饲养其他无关动物(如犬、猫等)。畜禽舍之间不宜栽种树木,房舍建筑应该具有相对的密闭性,防止飞鸟、 野兽和老鼠进入畜禽舍传播疾病。畜禽舍具备有效的控温和通风设施,舍内饲养密度、湿度适宜。应确保提供不同年龄畜禽所需的温度、湿度、通风、采光、气候环境条件,以免对畜禽产生应激。

2.2.3 人员的控制 在畜禽养殖场,人员进出是频繁的,造成病原传入概率很大,一种是机械性带入,另一种是生物性的传播。当人员接触了患病畜禽或被病畜禽污染的设施之后再进入畜牧场,就会发生机械性传播。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应洗手、穿工作服和胶靴,戴工作帽,或淋浴后更换衣鞋,进入或离开每一栋舍时要养成清洗双手、 踏消毒池消毒鞋靴的习惯。 尽可能减少不同功能区内工作人员交叉现象。

2.2.4 畜禽生产群的控制 (1)定期免疫接种:对畜禽群按照正确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才能使畜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既能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又能提高畜禽生产群对相应疫病的特异性抵抗力,是构建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畜禽养殖场应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结合本场实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到及时免疫,防止免疫空白。要保证全场畜禽常年处于有效免疫期内,避免疫苗注射的盲目性。(2)防止应激:根据畜禽不同品种、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制定适宜的饲养密度,实施合理的生物安全水平。 尽可能减少日常饲养管理操作中对畜禽群的应激因素,使畜禽保持健康稳定的免疫力。(3)疾病监测:加强疫病监测,定期进行健康状况检查和免疫状态监测,排除所有潜在的危害性因素,保持畜禽恒定的免疫水平。(4)坚持自繁自养。(5)药物预防:除进行疫苗接种外,群体进行药物预防也是重要的防疫措施之一。 在某些疫病流行季节之前或流行初期,应将安全有效的药物加入饲料、饮水或添加剂中,进行群体预防或治疗,可收到明显的效果。

3 我国现存的动物安全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现存的动物安全体系亟待解决的是对生物安全管理的原则目标基本管理制度和措施实施程序监督管理体制违法责任损害赔偿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并加以实施。

3.1 制定安全标准,完善法律建设

由于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有法规已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在立法的同时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防监结合主动监测综合防制为主的原则,把提高公众的生物安全意识普及生物安全知识列入重要日程。在生物安全的系统管理和个案处理过程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已有的生物安全体系。

3.2 理顺管理体系,明确有关部门职能

生物安全体系管理环节多部门职能交叉缺乏明确统一的协调管理。应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在综合交叉问题上的职责,形成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有机配合的工作格局。 同时在部门职责未明确界定之前建议成立跨部门跨学科的专家评审委员会以保证对交叉问题的准确评价。

3.3 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工作的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一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科学合理的安全评价监控体系加强政策研究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精干队伍全面加强能力建设。

4 疫苗免疫与生物安全体系

4.1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目的是提高免疫应答的整齐度,避免免疫空白期和免疫麻痹。免疫程序的制定要遵循以下几点:(1)有条件的畜禽场,应建立免疫监测手段,定期对畜禽群抽样采取血清作各类检测,从而确定接种疫苗的时间,以期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2)要根据本场发病季节、日龄、发病概率等调整免疫程序。(3)注意疫苗的选择,如疫苗的毒力(弱毒、较弱毒、中等毒力)、疫苗的类型(如弱毒苗、油佐剂灭活苗)、疫苗的种类(如单价苗、联苗),如果选择联苗,还应考虑到其它疫苗对本病的干扰,保持适当的间隔。(4)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有些疫病实行弱毒活疫苗和油佐剂灭活疫苗搭配使用。(5)要实施恰当接种途径并正确操作,免疫剂量加大要掌握分寸,以避免免疫麻痹。(6)要切实搞好抗体监测,确立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的时间,一般不少于3周。当抗体水平异常升高时应怀疑强毒感染或在1个月内未接种任何疫苗而抗体水平异常升高或降低,说明有野毒感染,应进行紧急接种。另外要考虑到母源抗体、残余抗体对免疫应答的影响。(7)要考虑抗体水平的整齐度,普遍存在着同一群体中抗体水平高低不均,甚至相差悬殊的问题。由于抗体水平不均,致使一部分抗体水平偏低的畜禽在接种疫苗之前就可能受野毒感染,而部分抗体水平较高的畜禽在接种疫苗时又要由体内母源抗体或循环抗体的干扰,所以对抗体水平不均的畜禽群,即使进行抗体监测也失去指导意义,这样的畜禽群用弱毒疫苗接种是很难获得满意的效果。调整的办法如下:提高畜禽群整体育成均匀度。饲养管理方法统一,剔除瘦弱的,进行特别处理。疫苗力求同一批次,现配现用,人员操作规范化,注射途径要符合要求,而且要一致。

4.2 疫苗免疫要与生物安全体系并重

实践证明,疫苗免疫是防制各种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仅以疫苗免疫为控制策略而忽视整个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是不全面的。(1)疫苗免疫只能减少病毒侵入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减少发病机率,而不能阻止病毒进入畜禽群,更不能消灭畜禽群中已经存在的病毒。如果将畜禽群暴露在强病毒包围的环境中,即使是免疫过的畜禽群,感染和发病仍然是有可能的。作为群体免疫应答这一生物学系统,即使是频繁接种疫苗,也不能产生100%的保护,因为群体中每一个体的免疫应答水平是各不相同的,病毒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而微妙,出现的结果不一。强毒株感染群体后,免疫良好的个体不发病(这应该占大多数),而免疫不良或产生免疫效果不确实的个体,势必出现发病甚至死亡的情况。后者既是带毒者,又是排毒者。又由于个体免疫的差异,现场强毒的毒力和数量与个体的免疫力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逐渐发生生物学量和质的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强毒就有可能突破某些免疫力不足的个体的免疫保护,在体内复制增殖,使这类个体出现典型症状和病变。因此对大型集约化、工厂化畜禽场,不但要实行全进全出,做好清栏、消毒、干燥、空舍工作,而且兽医防疫灭病、技术操作程序必须规范化。(2)畜禽群健康状况以及个体免疫系统发育健全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要预防免疫抑制性疾病,有许多疾病能产生免疫抑制,严重影响后续的免疫,甚至造成免疫失败。除搞好这些疫病的免疫预防以外,更重要的是加强管理,尽量减少饲养中不利因素。切忌滥用抗菌药物,否则会大大减少体内活疫苗病毒的数量,破坏疫苗的免疫原性。

[1] 顾方鸿, 陈总法 疫苗免疫与生物安全体系[J]. 上海畜牧畜医通讯

2000(3): 41.

[2] 吴启发. 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的综述[J]. 中国动物保健China Animal Health 2009(12): 32-36.

[3] 林巧儿, 陈正奇. 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J]. 中国牧业通讯 2009(14): 13-14.

[4] 王宏卫, 赵德明, 赵继勋. 集约化鸡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J]. 中国家禽. 2007, 29(1): 1-6.

[5] 徐辉译自Poultry International 1997,50-53[J]. 禽业科技. 1998, 14(4): 30-31.

[6] 林巧儿, 陈正奇. 如何构建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J] 中国畜禽种业. 2009(8): 18-20.

[7] 杨国丽, 王军, 杨庆民等. 生物安全-养禽业健康发展的关键[J].现代畜牧兽医. 2012(7): 25-27.

[8] 刘燕云. 生物安全体系-为现代畜禽生产护航[J]. 中国猪业. 2010(3): 32: 33-34.

[9] 宋木霞, 张立国. 我国生物安全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5(9): 22-23.

[10] 李建勋, 秦天宝, 蔡蕾. 新西兰生物安全体系及其借鉴意义[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2): 140-147.

[11] 崔尚金, 尹燕博. 现代生物安全体系亟待建立[J]. 中国畜牧报. 2003(12): 28.

[12] 赵勇, 钱坤,侯慧文等. 养禽场疫病的控制与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

[J]. 中国畜牧兽医学报. 2012(11).

[13] 王成新. 集约化家禽企业生物安全体系建立及其经济意义[J]. 中国禽业导刊. 2009(16).

[14] 张训海, 王旋, 赵磊等. 畜禽健康养殖及其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J].中国家禽. 2013(10).

[15] 王晓峰. 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的探讨[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1(6): 1-3.

[16] 江国托. 白羽肉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下的生物安全与对策[J].中国家禽. 2011(15): 1-4.

[17] 任利枢, 倪延利, 时永铭等. 谈养鸡场的生物安全措施[J].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2(2).

[18] 洪爱萍,张长国. 规模鸡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J]. 中国畜禽种业. 2012(4).

[19] 赵希彦, 黎丽, 鄂禄祥. 规模化鸡场全进全出制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2).

[20]杨国丽, 王军,杨庆民等. 生物安全—养禽业健康发展的关键[J].现代畜牧兽医. 2012(7).

S851.33

C

1007-1733(2015)11-0051-03

2015-09-07)

猜你喜欢

畜牧业养殖场畜禽
映像畜牧业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规模化养殖场猪的繁殖障碍发生原因与防制
新建规模养殖场的环保新要求
烈日炎炎养殖场如何防暑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