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综合防制措施

2015-04-05李渤南朱应民杨志强许海军山东省烟台市畜牧兽医工作站264001

山东畜牧兽医 2015年11期
关键词:母源障碍性种猪

李渤南 朱应民 杨志强 许海军 (山东省烟台市畜牧兽医工作站 264001)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综合防制措施

李渤南 朱应民 杨志强 许海军 (山东省烟台市畜牧兽医工作站 264001)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以公猪不育症及母猪不孕症为主要特征。随着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的发展,猪繁殖障碍疾病已成为对养猪生产影响最大的疾病之一。母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有母猪流产、死胎、不发情、屡配不孕、产弱子、产仔数少等等。

1 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

引起猪繁殖障碍的因素很多,任何能危及公猪、母猪生存安全的疾病或使之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的因素,均可导致繁殖障碍的发生,包括病原传染性因素和营养、环境、毒素等非传染性因素。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常见原因:(1)繁殖器官畸形和发育不良,如子宫先天性异常、卵巢发育不良、卵巢囊肿、持久黄体等;(2)生殖器官疾病,如子宫炎、阴道脱出、乳房炎等;(3)营养性疾病,如妊娠前期能量水平过高、蛋白质缺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VA、VE、VD缺乏等;(4)病毒性疾病,如猪瘟、伪狂犬、蓝耳病、细小病毒、乙脑等;(5)细菌性疾病,如布氏杆菌、钩端螺旋体等;寄生虫病,如弓形虫等;(6)中毒性疾病,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等。(7)药物使用不当,一些药物的使用会造成繁殖障碍,如糖皮质激素类、苯丙咪唑类、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血虫净(贝尼尔)、阿散酸等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都可能引起死胎、流产或胎儿畸形、弱仔等问题。此外,病毒性疫苗使用不当,也可引起胚胎吸收、产仔数下降和怀孕后期母猪流产等问题;(8)环境及饲养管理问题,如高温、肥胖、母猪便秘、惊吓、剧烈运动等。

2 母猪繁殖障碍的防制措施

母猪发生繁殖障碍性疾病目前没有良好的治疗药物,主要依靠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料营养水平、提供全价平衡饲料营养、防止饲料霉变、加强卫生消毒、严格执行生物安全隔离制度等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对于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繁殖障碍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加强疫苗免疫来预防。

2.1 加强能繁母猪选育 (1)强化种猪育种和选育,开展种猪性能测定,建立母猪档案、繁殖记录和配种记录,防止近亲交配或其它原因造成的母猪先天性繁殖机能障碍。(2)正确掌握母猪的发情周期,母猪断奶后,可利用公猪刺激发情。卵巢黄体异常等等引进的乏情,可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黄体酮肌注30~40mg/次,可促使母猪发情;孕马血清素皮下注射10~15ml/次,注射1次 /d,连注2d,一般注射后4~5d后可发情。若是母猪生殖系统有疾病,应及时对症治疗,治愈后再配种。如子宫内膜炎注射青霉素500万IU/次,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子宫,炎症消失后可再进行配种,若久治不愈,应考虑淘汰。

2.2 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和环境条件,防暑降温,防寒保暖,尽量减少应激因素,切忌怀孕母猪剧烈运动、滑跌、惊吓和鞭打怀孕母猪,不能乱用药物。严格按种母猪的饲养管理标准饲养管理后备母猪,保持其种用体况,其体况要求肥不见膘,瘦不见骨,即不胖不瘦的中等体况。母猪分娩时必须有专门人员看护,发生难产时,应采取药物和人工方法进行助产,用催产素每1ml/kg体重肌注,若20~30min仍无法产出,可采用人工助产掏出,掏出1头仔猪后,若转为正常分娩,应停止手术,手术后,母猪应注射抗菌素和抗炎症药物。

2.3 平衡饲料营养,防止饲料霉变 在配制使用饲料过程中,必须根据种猪的各阶段营养需要合理配置饲料,提高日粮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饲喂高能量饲料。特别要确保矿物质元素钙、磷、铁、铜、锌、锰、碘、铬、硒和维生素E的正常供应,确保限制性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的平衡。针对霉变饲料问题,要选择品质好的饲料原料,在夏天储存原料不要超过2个月。妊娠料、哺乳料、乳猪料必须选用上好的原料。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效果较好的脱霉剂吸附饲料中及消化道内存在的霉菌毒素、细菌及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减轻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所致的肠黏膜组织病变和全身性中毒反应。

2.4 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1)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定期对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进行消毒,并保持舍内空气流通,加强冬季保温、夏季防暑降温。(2)加强粪尿、病死猪管理。对正常猪的粪、尿发酵或沼气处理,对患病猪的粪尿、乳、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及病死猪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3)消灭鼠、蝇、蚊传播媒介,严防犬、猫、飞鸟等其他动物进入栏舍。

2.5 建立健全合理的免疫程序 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是病原性因素,目前已知的病毒、细菌、衣原体、寄生虫有数十种,接种疫苗是提高其机体特异性抵抗力、降低易感性的有效措施。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疾病全部列入免疫等程序中,但应根据猪场自身的疫病实际情况,把危害较重的伪狂犬病、猪瘟、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等纳入猪场整体免疫程序中,根据该类病的发病季节、疫苗产生抗体时间和免疫期的长短,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程序化免疫。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程,确保其接种密度和质量。猪细小病毒的预防:初产母猪和育成公猪在配种前1~2个月接种疫苗;乙型脑炎的预防:对后备母猪在5~6月龄注射弱毒苗或灭活苗,每年2次,其他猪应在流行季节来临前1个月注射灭活苗;猪伪狂犬病的预防:母猪配种前及临产前1个月左右预防注射疫苗;猪瘟的预防:种猪每半年防疫1次,仔猪20日龄和60日龄左右2次免疫;猪瘟流行区内,可采用超前免疫。

2.6 加强免疫抗体监测 定期做血清学免疫跟踪监测,确定猪瘟、伪狂犬、蓝耳病、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等重要病毒性传染病的免疫状态。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干扰抗体滴度,甚至完全抑制抗体的产生。为防止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对某些传染病定期进行母源抗体监测,选择无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滴度较低的时间接种疫苗,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规模猪场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母源抗体监测,以便随时了解和掌握本场猪群母源抗体水平,确定初免时间,适时进行预防接种。

2.7 严把引种检疫关 引种隔离观察检疫,严防带毒种猪进入猪场是防制繁殖障碍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在引种时应认真了解供种单位的免疫程序和疫情,严禁到疫区引种。引进后应在场外隔离观察检疫2周,并进行相关的监测,结果阴性、临床观察无症状出现,接种有关疫苗产生免力后,才可入场饲养。发生可疑病猪应及时送检。规模猪场一旦发生可疑病猪,兽医人员不能确诊时,应迅速采集病料或将未经治疗的病猪,送兽医部门进行检验,待确诊后,对症按有关规定防制。

2.8 净化猪瘟和猪伪狂犬病 猪场,特别是种猪场和种公猪站,必须对猪瘟和猪伪狂犬病实施净化。按照“净化检测→淘汰→净化检测→淘汰→抽样检测→净化→持续检测→维持净化”的程序,采取对野毒感染的种猪进行扑杀或淘汰,对假定阴性种猪实施高密度免疫,直至建立净化群,达到净化标准。猪场应当从猪瘟、猪伪狂犬病净化场引进种猪,同时要坚持实施自繁自养、规范引种、强化消毒和提高综合饲养管理水平等措施。

S858.28

B

1007-1733(2015)11-0028-02

2015-08-25)

猜你喜欢

母源障碍性种猪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母源抗体仔猪疾病防治作用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控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