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动态

2015-04-04

石油化工应用 2015年11期
关键词:钻机

大庆炼化成功试产聚丙烯EP300M 新产品

近日,大庆炼化公司成功试产高光泽抗冲中熔共聚注塑料EP300M 新产品,经检测,新产品各项数据全部达到指标要求。

据了解,EP300M 具有良好的抗冲性、高光泽度和耐应力,十分适合各类家用电器的生产,目前在国内没有可以替代的产品,包括美的集团在内的国内主要家电生产商生产用料均需依赖进口,国内多家企业尝试生产均未取得成功。为填补国内生产空白,增加高附加值聚丙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庆炼化从2014 年8 月启动了EP300M 新产品研发工作。

为保证产品质量能够达到要求,大庆炼化聚丙烯研发检测中心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完成相关数据分析。由于此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氢气、乙烯用量较大,反应活性强,在反应器温度、压力、出料的控制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为了实现产品的顺利切换和生产,公司提前组织技术人员制定新产品开发方案,严密控制反应器温度、密度、反应活性,以及氢气加入量等关键参数,严格控制指标,对产品熔融指数进行细致调节,把握添加剂及管材料切换的最佳时期,减少过渡料的产生。

(摘自中国石油报炼化第162 期)

中国石油发布首个煤层气国际标准

9 月29 日,历时3 年制订的ISO 18871《煤层气含量测定方法》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这是ISO/TC 263(设置在煤层气公司)成立以来发布的第一项国际标准,也是中国石油制订的首个煤层气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在煤层气含量测定技术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ISO 18871《煤层气含量测定方法》对测试仪器、样本采集、试验步骤、计算方法、资料处理及质量评估等技术细节进行了规范,为准确测定煤芯中煤层气含量提供了既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又适合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科学标准。此项国际标准的发布,不仅使世界各国在煤层气含量测定和资源评价方面有了可供参照的统一准则,而且将促进各国广泛开展煤层气开发利用合作,推动煤层气领域技术进步。

通过制订该项标准,煤层气公司培养了一支掌握专业国际标准编制程序的专家队伍。以标准发布为契机,该公司将继续依托集团公司整体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煤层气领域标准化活动,保持和巩固中国石油在国际煤层气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6444 期)

西南地区首套高端润滑油加氢装置10 月试生产

西南地区首套高端润滑油加氢装置将于10 月试生产。该项目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高坝化工产业园,由四川中海金象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据悉,中海金象公司年产15 万t 高级润滑油加氢项目总投资达7.47 亿元,占地340 亩,建设周期为2年。其主要产品有5 号、10 号、15 号、32 号高等级润滑油和SBS 添加剂,副产品有液化石油气和轻质芳烃。该项目所生产的高等级润滑油,是通过先进的加氢工艺生产出来的,其质量可以和克拉玛依的中石油润滑油相媲美,市场前景广阔。项目正式投产后,可提供300余人的就业岗位,实现年销售收入13 亿元,创税收亿元以上。

根据规划,中海金象公司未来还将分期分批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加工成食品级、医药级和化妆品级等更高端的润滑油产品。计划到到2017 年底,将基础级润滑油精制成为食品级和化妆品级面膜产品,实现普通化工产品向食品级化工产品的飞跃;到2019 年底,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润滑油调和、精装生产线,打造具有“中海金象”商标品牌的高档润滑油产品,使中海金象牌润滑油成为继中石化的长城牌润滑油、中石油的昆仑牌润滑油之后,国内又一个高端润滑油品牌;到2020 年底,主营业务总产值达到40 亿元,税收3.5 亿元以上。

(摘自中国化工信息2015 年第39/40 期)

3 000 t 级水煤浆气化装置通过考核

9 月26 日,兖州煤业内蒙古荣信化工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日处理煤3 000 t 级的超大型气化技术示范装置,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72 h 连续运行考核。该装置是目前世界单炉规模最大的超大型水煤浆气化装置,专家组认为,其运行技术指标全面优于考核指标和同类水煤浆气化技术,装置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考核过程中,该超大型气化装置各关键设备运行平稳、气化装置相关参数变化幅度小、气化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其中,合成气有效气成分优于考核指标1.2 %,比氧耗和比煤耗分别优于考核指标2.9 %和6.8 %,碳转化率达到99 %以上,气化炉拱顶热面砖使用已达7 004 h(预计可达10 000 h 以上),烧嘴连续使用周期已达102 d,装置冷煤气效率达75.2 %。专家组认为,该装置运行的技术指标全面优于考核指标和同类水煤浆气化技术,装置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摘自中国化工信息2015 年第39/40 期)

塔里木油田创新录井技术油气显示发现率100 %

截至11 月10 日,塔里木油田自主研发的智能工程录井预警系统在所有综合录井仪上安装使用,利用“慧眼”对钻井各项参数24 h 监控,实现工程事故复杂预报及时率100 %,监控异常准确率由86 %上升到91.9 %。

录井被誉为勘探开发的“眼睛”。油气水识别、地层评价、工程预报是录井的三大使命。近年来,油气勘探开发向“低、深、隐、难”油气藏要储量和产量,超深井、水平井、定向井等钻井工艺接踵亮相,钻探层位逼近“珠峰”,地质情况越发复杂。录井与钻井“唇齿相依”,录井担负的“使命”更加繁重。

为持续擦亮勘探开发的“眼睛”,塔里木油田按照“研究一批、推广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立足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不断配套完善、丰富发展特色技术体系,确保新技术成熟一项、推广一项、见效一项。目前,这个油田已形成超深层盐底卡层技术,智能工程录井预警技术,超深、复杂井录井解释与评价技术等一系列具有塔里木特色的核心录井技术,成为稳油增气的重要利器。

技术人员结合生产实际,通过将X 射线元素录井技术引入地质录井,在现场进行实时的跟踪评价,准确地进行岩屑定名、层位划分,破解6 000 m 地下碳酸盐岩“葫芦串”识别和巨厚盐膏层卡取等油气勘探大难题,交出油气显示发现率100 %的成绩单。其中克深S8-11 井,在缺失标志层的情形下,借助精准的录井卡层技术,准确卡准中完井深,最终获得高产油气流。

在油气藏评价方面,技术人员除了应用常规气测资料解释评价储层流体性质,为油气藏“把脉”评估之外,还让核磁共振、三维定量荧光等实验室技术落地录井现场,大大提高录井及时性。2014 年以来,油田录井作业在探井上发现并评价油气显示层697 层3 508 m;在开发井上发现并解释油气显示层797 层5 343 m,为效益勘探夯实基础。

这个油田研发的《智能工程录井预警系统》通过对实时录取的钻井工程、钻井液等参数监测,根据相关数据变化情况,对异常情况做出判断,第一时间提出预警。目前,塔里木油田在库车山前逐渐改变观念,井事故复杂时效由3 年前的9.13 %降为2.24 %。

(摘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5-11-11)

我国首个超深高含硫气田产气突破10 亿m3

截至9 月18 日,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元坝气田投产以来共生产原料气11.6 亿m3,外输商品气9.3亿m3,生产工业硫黄8.5 万t。目前,西南油气田元坝气田二期工程正在推进,年底或将全面投产,建成年产34 亿m3净化气产能。

元坝气田是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发现的又一大型海相气田,也是目前我国第二大酸性气田。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 194 亿m3,气藏平均埋深约6 700 m,具有超深、高温、高含硫、多压力系统、气水关系复杂等特点,是世界上罕见的超深高含硫生物礁气田,也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气田之一。2007 年,中国石化在元坝1 侧1 井取得重大突破,拉开了元坝气田大规模勘探的序幕。2011 年,元坝气田开发建设正式启动。气田建设分试采项目和滚动项目两期建设。一期2014 年底建成年产17 亿m3净化气产能,二期产能将翻一番,到2015 年底全面建成后,年产将达34 亿m3。

(摘自中国化工信息2015 年第39/40 期)

海洋工程公司稠油火驱固井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由海洋工程公司所属单位渤星公司自主研发的磷酸盐水泥,在鲁克沁油田英试3 井经受住了1 000 ℃的火驱考验。这标志着海洋工程公司在稠油火驱固井技术方面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填补了中国石油在稠油火驱固井技术方面的空白。

据悉,固井常用的硅酸盐水泥最高耐温400 ℃,不能适应火驱需要。在吐哈油田的大力支持下,渤星公司与长城钻探公司密切合作,在鲁克沁油田的英试3 井和英试7 井选用耐温更高的磷酸盐水泥作为固井基础材料。

使用磷酸盐水泥固井后,胶结测井显示固井质量达到全优。点火试验的瞬间最高温度达到1 200 ℃,火烧吞吐过程中井口温度一直保持在800 ℃~1 000 ℃。试验过程中井口正常,环空无气窜。

据了解,磷酸盐水泥是一种耐腐蚀、耐高温水泥,与硅酸盐水泥相比,耐温能力更强,且可以抵抗中等强度的酸腐蚀。磷酸盐水泥在稠油二氧化碳驱、二氧化碳埋存和核废料埋存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6457 期)

宁夏政府与国家能源局签署《合作备忘录》

11 月2 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能源局在银川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加强合作,共同建设宁夏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建华出席签署仪式。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刘慧讲话并签约。签约前,李建华、刘慧会见了努尔·白克力一行。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张超超主持签约仪式。

李建华、刘慧在会见时对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长期以来给予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感谢。李建华说,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宁夏国家级煤炭基地、火电基地、煤化工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特别是新能源产业成为全国发展比较好的省区之一。这次国家能源局与自治区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着双方共同建设宁夏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宁夏将在新能源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光伏产业与扶贫开发的结合等方面积极创新,为全国新能源发展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努尔·白克力说,宁夏是全国风能、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发展新能源的条件优越。这次签署备忘录是国家能源局在服务地方能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具有一定的首创意义和示范价值。国家能源局将进一步支持宁夏扩大新能源开发规模、加强新能源电力外送、开展新能源国际合作、促进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能源政策措施落实和重大能源项目落地,推动宁夏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新能源新技术项目。

刘慧说,国家能源局与宁夏签署合作备忘录,充分体现了对宁夏这个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关怀。按照备忘录,国家能源局将在新能源开发规模、电力外送、民生应用、国际合作、产业融合等方面给予宁夏支持,必将进一步推动宁夏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我区将细化深化各项工作,全力推进新能源项目集约化、园区化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新技术应用,打造新能源产业发展样板,到2020 年努力建成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摘自宁夏日报第20590 期)

青海油田新增三级储量2 亿t

国家储委专家组在评审中一致通过青海油田在小梁山、大风山、英东下盘申报的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和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至此,青海油田2015 年度新增石油、天然气三级储量油气当量超过2 亿t,连续5 年实现油气储量高峰期增长。

今年青海油田突出重点,强化地质认识和技术攻关,持续加大勘探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创新力度,累计实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 106 万t、天然气42.95 亿m3,超出计划探明储量的227 %,再次形成新的储量增长高峰。

在英西深层勘探中,这个油田部署的狮41 井、42井和43 井均见工业油流,日均产油26 t。尤其是狮38井,当日试采喷油605 m3,是柴达木盆地30 多年来的第一口高产井,展现了该地区亿吨级的勘探前景。扎哈泉致密油和常规油勘探,发现4 套含油层系,实现立体勘探新扩展。在天然气勘探方面,青海油田实现了东坪、牛东气田的新扩展,展示了阿尔金山前东段巨大的勘探潜力;冷东地区勘探在牛东和冷湖5 号高点落实天然气地质储量200 亿m3。

2010 年以来,青海油田在转变油气勘探观念的同时,紧盯制约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着力搭建科技创新管理平台,相继启动“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一、二、三期项目,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创建柴达木盆地缘外构造岩性复合成藏新模式,提出新构造晚期复式成藏找油理论,形成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复杂山地地震勘探及配套技术。在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指导下,青海油田相继找到昆北、英东、东坪和扎哈泉4 个亿吨级的油气富集区。尤其是“十二五”期间,青海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95 亿t、天然气819.7m3,分别相当于前55 年的44.9 %和26.7 %,油气勘探进入高速增长期。

(摘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5-11-05)

长城钻探自主研发5 000 m自动化钻机面世

“原来钻台上依赖人工推、拉、拽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靠机器人来完成;原来的露天站立操作现在司钻在房内坐着就能作业,有效减轻现场作业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钻机隐患,向着钻机的本质安全迈进。”11 月9 日,长城钻探工程公司装备部尹伟涛科长这样介绍国内首套5 000 m 自动化钻机。

10 月29 日,长城钻探工程公司立项并牵头的这套GW-AH1500 自动化钻机通过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自动化钻机是国外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端装备。近年来,钻井行业对钻机等装备的可靠性、功能性与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世界知名石油技术服务公司通过引进与研发技术先进的高端钻井装备,提高设备的安全系数,提高钻完井的工作效率,以适应钻井市场的需求。

作为工程技术服务企业,长城钻探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装备,谋求进入国际高端钻井市场。GW-AH1500 自动化钻机,是长城钻探2010 年7 月立项并牵头,渤海装备辽河重工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辽河天意石油装备公司等共同参加完成的科研项目。5 年多来,长城钻探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 件,实用新型专利7 件。这套装备目前国内首创,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传统机械和电动钻机相比,GW-AH1500 自动化钻机实现包括传送、上卸扣、送钻、排放在内的所有管具操作自动化。此举有效减轻现场作业工人的劳动强度,当班作业人员可比常规50DB 每个钻井班组减少3 人。这部钻机自动化程度较高,可以避免人为操作失误,作业效率和安全性进一步得到保障。此外,这部钻机结构紧凑,占地面积比常规50DB 钻机少692 平方米,比常规同类钻机搬家运输车辆减少8 车,搬家天数少4 天。

长城钻探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全液压自动化钻机设计制造。钻机集液压伸缩式起升油缸、立式管具自动搬运存储系统、可横向移动的液压顶驱系统、井口自动化工具等多项创新设计于一体,实现了钻机自动化操作,实现了钻机的本质安全。表现在:倍程式液缸提升系统取代了常规钻机的绞车、井架、游车和大钩,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安全性;立管圆周坐标机器人自动处理钻具系统配合顶驱与动力钳一体化,进一步提升了钻机效率和安全性;可横向移位的液压顶驱系统,可实现井口和鼠洞管柱连接的自动化操作;利用自身辅助液缸可实现钻机加钻压功能。

(摘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5-11-11)

中国石油科技降低汽油升级成本醚化技术已助3 个企业增效6 亿多元

11 月2 日,中国石油石化院自主研发的催化轻汽油醚化(LNE-3)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再传捷报:我国轻汽油醚化技术不再依赖国外公司,能有效降低汽油质量升级的生产成本,提高国内炼化企业的经济效益。

截至目前,催化轻汽油醚化技术已在一次投产成功的吉林石化锦江油化厂年30 万t 催化轻汽油醚化装置平稳运行15 d,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催化轻汽油醚化技术此前已在兰州石化、呼和浩特石化、华北石化3 家企业成功应用,累计为企业创效6 亿多元。工业装置运行实践证明,此技术与国外同类技术相当,而技术使用费和装置投资均不到国外技术的一半。未来2 年至4 年内,还将在9 个企业应用,应用总规模将达到年560 万t,每年可为企业增加直接效益15 亿至20 亿元。

催化轻汽油醚化技术是一项有效解决汽油降烯烃并兼顾辛烷值的技术。石化院科研人员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开发了一段两器串联新工艺,设计了膨胀床反应器,发明了催化剂在线置换技术,可延长催化剂使用寿命;根据不同炼厂的需求,量身开发了LNE-1、LNE-2 和LNE-3 系列工艺技术,全部实现工业应用,结果显示可提高辛烷值2.2 个单位。

吉化锦江油化厂的负责人说:“石化院的技术可靠,在第二第三醚化反应器没投用的情况下,叔戊烯和叔己烯总转化率分别为91.31 %和49.23 %,甲醇耗量占轻汽油的8 %,醚化效果良好。”

自主催化轻汽油醚化(LNE)技术的成功应用,增加了中国石油汽油池调和手段,减轻了炼化企业油品生产压力,促进了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为集团公司保增长、保效益起到支撑引领作用,对推进中国石油炼化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摘自中国石油报第6459 期)

大庆新型柱塞泵化解驱油“老大难”

截至10 月29 日,大庆采油工程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多功能防垢卡抽油泵现场应用85 口井,平均免修期达到298 d,累计创效1 938 万元,为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油再添利器。

据悉,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油井采出液中富含碳酸钙、碳酸镁等成分,以往常规抽油泵柱塞在泵筒之中做往复运动,两者之间的配合间隙小,仅为0.088 mm,柱塞和泵筒表面一旦结垢或落垢,极易发生卡泵现象,检泵周期仅100 d 左右。现场发现抽油机停机卡泵率较高,特别是非人为停机卡泵概率更高,结垢高峰期抽油机停机超过4 h 就发生卡泵。卡泵后作业检泵经常需要锯杆或超负荷提杆,这意味着需要更换全井杆柱,由此增加了检泵作业成本。

2013 年以来,大庆采油工程研究院开展了延长三元复合驱检泵周期的技术攻关,科研人员深入三元复合驱试验现场,经过科学论证,大胆创新,研制出了针对三元复合驱井的多功能防垢卡抽油泵。该泵在运行中,柱塞运动到上死点时可以脱离泵筒,少量井液回流,对泵筒和柱塞进行冲刷,并为酸洗作业提供了有效通道,解决了以往酸洗作业酸液无法进入泵筒与柱塞之间的环空、解卡率低的“老大难”问题,创新设计后,解卡成功率达到100 %。另外,科研人员还对柱塞结构进行了优化,在柱塞上、下部位设计刮垢片,使柱塞在往复运动中进行自我清垢。

据科研人员介绍,2015 年,多功能防垢卡抽油泵在现场试验井中取得了良好效果,N3-D1-P458 等25口井免修期超过200 天,B1-25-SE23 等8 口井免修期达到300 d 以上,最长的X6-30-SE18 井已达670 d。该泵的成功应用不仅大幅节约了检泵作业费用,还因检泵周期延长,有效保障了采油作业的平稳运行。

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大庆油田第一至第五采油厂累计试验85 口井,在延长检泵周期、降低作业检泵次数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平均检泵周期由之前的100 d延长至298 d。在多功能防垢卡抽油泵泵效按60 %运行的前提下,单井平均日产液64 t、含水85 %,如果原油均价每吨为2 640 元,每年即减少检泵次数1.8 次,按每次作业时间5 d 计算,则单井每年增加的产油量收益为22.8 万元,85 口井累计获经济效益1 938 万元。

(摘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5-11-10)

单层碳原子石墨烯生产线建成

石墨烯行业始终没有真正落地的下游应用产品,无法工业化制备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11 月3 日,北京碳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召开了“全球首条石墨烯(单层碳原子)吨级示范生产线建成”的新闻发布会。此前,国内外都曾有几十吨甚至百吨级石墨烯产能的消息,碳世纪这条生产线与以往不同之处,就在于其生产的是单层碳原子材料,且年产量能够达到吨级,这在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

众所周知,石墨烯早已被誉为“黑金”,但是由于实验室制备的高昂成本,始终无法真正造福于人类,它的工业化制备技术被全世界科学家广泛关注和研究着。碳世纪技术团队秉承“工匠精神”,开拓出一套独特的生产工艺,2011 年在实验室的月制备量为300 g 石墨烯。2013 年公司月产量达到5 kg 石墨烯,2014 年在常州建立子公司,开始建设石墨烯吨级示范生产线,2015年10 月底正式建设完工,至此,公司拥有了年产吨级石墨烯(单层碳原子)的能力。石墨烯(单层碳原子)吨级示范生产线的建成,标志着石墨烯终于走出了实验室,翻开了石墨烯工业化进程的第一页。

(摘自中国石油报炼化第165 期)

猜你喜欢

钻机
ZJ40L钻机并车箱升级改造设计
邻近既有建筑物全套管回转钻机拔桩技术
大直径海上风电嵌岩钻机驱动部的设计
传统钻机的升级改造
国内地勘行业首台5000米多功能变频电动钻机
钻机参数转换模块的设计与应用
潜孔钻机前沿技术与国内现状
高效集尘系统在露天钻机上的优化设计与应用
大直径潜孔锤钻机
旋挖钻机钻具产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