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充质上皮细胞转化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15-04-04李香丽,张小影,臧立

山东医药 2015年16期
关键词:充质表型癌细胞

摘要:间充质上皮细胞转化(MET)在肿瘤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MET过程比较复杂,多种信号通路、转录因子、细胞因子、基因、mircoRNA及肿瘤微环境参与此过程。MET不仅会导致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侵袭性下降,同时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关于MET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研究彻底,需要进一步揭示其发展机制,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开辟新思路。

doi: 10.3969/j.issn.1002-266X.2015.16.04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72562)。

通信作者:王晓芳,E-mail: Xiaofangwang2014@126.com

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使得肿瘤上皮细胞去除已分化表型,并获得某些间质细胞的表型,使肿瘤细胞的移动、侵袭、抗凋亡能力增强。但是,在肿瘤转移的后期阶段,肿瘤细胞需要进行间充质上皮细胞转化(MET)获得上皮细胞表型,才能形成与原发病肿瘤相似的转移瘤。临床研究显示,出现MET的肿瘤具有明显远处转移的特性,且患者预后不好。细胞EMT过程牵涉各种信号通路、转录因子、细胞因子等,机制较为复杂。现将对MET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1 MET信号通路

1.1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研究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异常表达是多种肿瘤生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也与EMT紧密相关。国内有关研究发现,卷曲相关蛋白Frzb/sFRP是Wnt信号的负调节因子,其基因位于2q,具有抗肿瘤作用,Frzb/sFRP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隔离Wnt信号配体、与Frizzled受体形成非功能性复合物、阻止β-catenin介导的E-cadherin表达而影响Wnt信号传导 [1]。例如在前列腺癌PC-3细胞中表达Frzb/sFRP3后,出现癌细胞间相互作用增强、E-cadherin、keratin-8表达增加的上皮细胞特性,减少了间质细胞的特性,同时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下降,即Frzb/sFRP3能逆转Wnt/βcatenin信号导致的EMT,而向MET方向转化 [1]。可见,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MET。

1.2 TGF-β信号通路 TGF-β信号通路在MET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外源性或者内源性的分子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抑制TGF-β信号通路上调上皮细胞表型。骨形态蛋白(BMP)是TGF-β家族保守的分泌信号分子,BMP与受体结合后能激活Smad1、5、8,并与细胞核内的Smad4结合,最终影响相应基因的表达 [2]。其亚型BMP7在前列腺癌中可增加E-cadherin/vimentin比例;在乳腺癌细胞系中,BMP7可抑制Smad依赖的TGF-β 1信号通路,使细胞中上皮表型E-cadherin表达上调,间质细胞表型vimentin表达下降,且骨转移乳腺癌中BMP7表达低于无转移乳腺癌腺 [3]。可见BMP7是TGF-β信号的拮抗剂,与肿瘤致瘤能力和侵袭性呈负相关,将内源或外源性的BMP暴露于瘤细胞后可使瘤细胞发生MET。另外还有Slug、SMA、Twist、Snail信号通路,它们与Wnt/β-catenin及TGF-β通路都存在着联系,影响细胞的MET-EMT发生 [4]。

2 MET的调控机制

2.1 转录因子 研究发现,只有干细胞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同时表达,才能使小鼠多潜能干细胞完成向成纤维细胞分化的MET过程,此过程伴随着TGF-β受体TbR-Ⅱ的减少 [5]。在肿瘤发展中,MET的形成与多种转录因子有关。转录因子Pax有多种亚型,其中Pax2是后肾间质细胞早期MET的主要调节因子,在正常机体内,后期形成成熟小管上皮后表达大幅度下降; Wiggan等 [6]研究成骨细胞MET发现,Pax3主要诱导细胞聚集,通过非经典和平面细胞极化的Wnt通路激活C-N端激酶/应激活化蛋白酶JNK/SAPK,导致细胞形态、活动性、黏附性的改变和细胞骨架的重排,促进间质细胞发生MET。Paxs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增强,在肿瘤发展中Pax3-FKHR信号通路的异常能促进MET的发生 [7]。

粒状头样2(GRHL2)是粒状头样(GRHL)家族成员之一,在基底样乳腺癌中,GRHL2与上皮标记分子E-cadherin高度相关。在正常人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中,干扰GRHL2表达可以导致E-cadherin的下调,从而促进EMT的发生;乳腺癌中,过表达GRHL2可以显著诱导上皮表型基因的表达 [8,9]。GRHL2促进肿瘤细胞MET发生的机制,一方面归结于GRHL2对一系列上皮表型基因的调控,另一方面可能与其抑制TGF-β诱导的MET有关 [8]。

Fox转录因子是螺旋—转角—螺旋DNA结合蛋白,Foxg1蛋白的异常表达导致MET发生异常,进而形成肾母细胞瘤 [10]。PoxC2表达升高能促进间质细胞基因上调,与肿瘤细胞EMT有关,但并非通过抑制E-cadherin表达形成EMT。

2.2 细胞因子 纤维生长因子(FGF)及FGF受体(FGFR)与EMT、MET具有紧密联系,其中FGFR2b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与FGF10、FGF7配体结合;而FGFR2c主要表达于间充质细胞,与FGF2结合。在前列腺癌及膀胱癌进展过程中,FGFR2b和FGFR2c之间的转变,往往伴随着EMT和MET的相互转化 [11]。在前列腺癌动物模型中发现,FGFR2b诱导MET的发生主要是由Fox2介导的外显子Ⅲc向外显子Ⅲb的转化而引起的。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进展有关。Milsom等 [12]发现,体外抑制EGFR的分泌能使细胞表面E-catenin增加,细胞之间粘连性增强;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肿瘤恶化、转移,逆转MET。在乳腺癌中,Src同源磷酸化酪氨酸磷酸酶2(SHP2)抑制剂能抑制EGFR诱导的Ras-ERK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Akt信号通路的活化,诱导乳腺癌细胞表达上皮细胞表型,反之则表达fibronectin和vimentin等间充质细胞表型。可见由上游SHP2作用EGFR,进一步诱导Ras-ERK和PI3K,促进细胞EMT和MET之间的相互转化 [13]。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一种分泌蛋白,在头颈癌中,CTGF通过αγβ 3诱导c-Jun表达,c-Jun直接激活多潜能基因POU5F1、NANOG和SOX2,促进癌细胞MET,多潜能基因和CTGF表达上调后肿瘤干细胞数量增加,患者预后差,单独CTGF表达低则抑制EMT,间充质细胞增加,癌细胞侵袭性增强,预后也较差 [14]。

此外,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在肝癌转移部位与E-钙粘素表达呈正相关,在原位癌中则表达下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是一种炎性细胞因子,作用于直肠癌细胞后可使其发生慢性炎症,导致纤维细胞表型减少,出现上皮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 [15]。

2.3 micro-RNA micro-RNA在多种肿瘤形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miR-200s对EMT、MET影响比较大,包括miR-200a、miR-200b、miR-200c、miR-141及miR-429。ZEB1/ZEB2是E盒结合锌指蛋白,被认为是在EMT调节中很重要的调节因子。研究发现,miR-200s和E-cadherin/low vimentin比值呈正相关,miR-200s表达增加后能抑制ZEB1/ZEB2而上调E-cadherin [16]。有研究报道,在间质细胞癌中抑制ZEB1/ZEB2能诱导miR-200s高表达,两者之间形成负反馈 [17]。miR-200s高表达后能作用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成分和细胞外基质蛋白,增强上皮细胞的特征 [18],而miR-200c能通过β-catenin抑制β-cat/Wnt信号通路 [18]。然而在乳腺癌中发现,miR-200s高表达可促进癌细胞的远处转移和克隆形成,miR-200s不仅影响E-cadherin表达调节上皮细胞,还通过直接调控分泌调节因子Sec23a而影响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19]。

2.4 内源性酶 内质网蛋白29 (ERp29)是一种新的网状纤维蛋白溶酶,其在原发肿瘤中表达增高,尤其在生长速度较慢、侵袭性较弱的肿瘤中表达较高 [20]。Bambang等 [21]发现,上调ERp29表达能使癌细胞具有上皮细胞的特性及表型,同时具有间质特性表型,且细胞中Ki-67表达下降。进一步发现,ERp29主要是上调E-cadherin、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CDKN2B)、脾酪氨酸激酶(SYK)促肿瘤基因,下调EGFR和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促癌基因,增强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的级联反应,从而提高p-ERK1/p-ERK2比例。由此可见,ERp29可使肿瘤细胞转为静止状态,重排细胞结构,向侵袭性弱的上皮细胞转化,并在MET中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 [22]。

Rap是微小GTP酶,能被细胞外多种信号激活。细胞外信号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形成第二信使如钙、甘油二酯和cAMP,直接激活Rap交换因子,最终使Rap信号活化。抑制Rap信号可导致上皮细胞间的黏附作用减弱,转向间质细胞的特性,同时Rap的激活还能拮抗生长因子受体HGF引起的上皮细胞表型减弱 [23]。

2.5 基因 SOX2是干细胞基因,在结直肠癌中敲除该基因后,可减弱Wnt和MMP2通路活性,最终癌细胞表达上皮细胞表型 [24]。在骨肉瘤中,基因的胞嘧啶去甲基化可使得具有间质细胞特性的软骨细胞表现E-cadherin、desmocollin 3和maspin的上皮细胞特性 [25]。

2.6 肿瘤微环境 将转移的前列腺癌细胞系PC3放置于含有细胞因子的3D基质胶中,可检测到癌细胞进行了MET转变,可能是腺泡微球体微环境影响导致了MET的发生 [26~28]。肿瘤微环境中间充质干细胞(MSC)是多种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的来源,MSC分泌的细胞因子可通过旁分泌途径影响瘤细胞的生长。在肺癌中的研究发现,MSC分泌的制瘤素(OSM)能作用于癌细胞的JAK3/STAT1通路,使癌细胞表面E-cadherin表达升高,Snail、Slug表达下降 [29]。在继发肿瘤微环境中消除启动子的甲基化也能促进E-cadherin表达,同时一些微生物的感染也能改变肿瘤微环境,影响EMT、MET改变。由此推测,转移部位肿瘤微环境的变化,也是促进瘤细胞进行EMT、MET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在肿瘤早期阶段,瘤细胞可发生EMT,转化为具有干细胞的特性,逃离机体免疫监视,导致机体对放化疗敏感性下降,抵达转移部位后经过MET转化为与原发肿瘤相近的表型。理论上推测,阻断EMT过程就可除去瘤细胞发生远处转移的初始因素,控制疾病复发。但是控制疾病不仅仅要着手于EMT,也要考虑发生MET的瘤细胞改变,故关于肿瘤细胞MET的具体机制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充质表型癌细胞
miR-490-3p调控SW1990胰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口腔组织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老年衰弱研究进展
三七总皂苷对A549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
癌细胞最怕LOVE
假如吃下癌细胞
建兰、寒兰花表型分析
癌细胞最怕Love
正常细胞为何会“叛变”? 一管血可测出早期癌细胞
GABABR2基因遗传变异与肥胖及代谢相关表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