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5-04-03魏林李旭

贵阳文史 2015年2期
关键词:二等奖贵阳市办学

魏林+李旭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升学考试竞争激烈,形成了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以应付各种考试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的培养。这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一时间,“应试教育”几乎成了高中教育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任务,高考升学率几乎成为政府考核、社会评价、家长认可一所高中学校优劣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于是乎,狠抓高考升学率一时间成为高中阶段学校办学的主要任务和唯一目标。

那么,高中阶段的办学任务究竟是什么?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如何将这个目标贯彻落实到基础教育之中,如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贵阳市民族中学全体师生的思考与实践,或许能为我们开启一扇启迪之窗。

明确办学任务,理清办学思路

近几年来,贵阳市民族中学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明确高中阶段学校的目标是“三个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学生发展即是要让学生立德明礼,幸福成长,使学生人人成才、人人成人、人尽其材;教师发展,即是要让教师知行合一,明德至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学校发展,即是要使学校成为学生愿学、乐学、会学的乐园。

普通高中办学,向高一级院校输送优秀人才责无旁贷,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应尽的责任。高考质量历来是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但这并不是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不抓高考,没有今天,但只抓高考,没有明天。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所以,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推进课改,强化养成教育,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和生态文明学校,才能使学校整体工作得到稳步发展。基于此认识,贵阳市民族中学认为,高中阶段的办学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育质量,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二是立足素质教育本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和建设者,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贵阳市民族中学由于建校时间短、校园文化积淀薄弱、远离中心城区、生源构成主要来自于“三县一市”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等客观原因,与市直属的各省级二类示范性普通高中相比具有很大差距,如何尽快缩小差距,成了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梳理,集聚全校师生的智慧,贵阳市民族中学理清了自己的办学思路:“构建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打造书香校园、凸显民族特色、体现生态理念”,从而形成鲜明的“扬民族文化,重现代教育”的办学特色。

为此,贵阳市民族中学确定了办学目标、任务和理念:

办学目标——办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学校,使之成为贵阳市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办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具有示范作用、享有良好声誉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民族高级中学。

办学任务——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为促进民族大团结和贵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办学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成就事业铺路。

立足素质教育本真,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此,贵阳市民族中学在办学过程中,围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注重学校文化品位提升,靠文化育人,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使全校师生在文化的浸润中实现文化认同,在认同中实现文化自信,在自信中实现文化自觉。

2010年9月,为寻找打破“应试教育”固有理念的突破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在教师们不自信的质疑声中,学校开始启动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对教师和学生开展通识培训,由学生自主选题、自主选定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2011年9月,贵阳市民族中学首次参加贵州省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荣获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实现了学校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零的突破。这一突破使全校师生受到极大鼓舞,在创新中找到了自信,青少年科技创新校本课题研究得以迅速广泛开展。2012年3月参加贵州省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创佳绩,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其中“垃圾分一分 贵阳美十分”课题被推荐参加8月在银川的全国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2013年3月参加贵州省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其中有两个课题被推荐参加7月在南京举行的全国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14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2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

4年来,贵阳市民族中学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共获省级以上奖项48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8项。目前,青少年科技创新课题研究已成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之一。

2010年10月,贵阳市民族中学参与了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题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开发为校本课程,在高一和高二年级进入课堂开课,采取学生自主进行课程班的建设、自主选择项目和自主选择指导教师的方式开展课题研究。2011年,有5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在北京清华大学和清华大学附中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贵阳市民族中学代表队在全国遴选出的72支名校代表队中脱颖而出,学校获二等奖,项目获三等奖。2012年7月,在北京大学和北京101中学举办的“全国第三届中学生领导力大赛”中,贵阳市民族中学再获佳绩,学校获二等奖,项目获二等奖。2013年7月,在北京大学和北京101中学举办的“全国第四届中学生领导力大赛”中,学校获二等奖,项目获二等奖2项。2014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和人大附中举办的“全国第五届中学生领导力大赛”中,学校获一等奖,项目获二等奖。

4年来,贵阳市民族中学的学生参与研究的项目和课题多达486项,其中《叩问果落村的明天——贵阳市花溪区果落村教育现状调查》项目被评为“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十大优秀项目,选入《行动的力量——90后高中生的领导力》一书,已由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培养》课题组结集正式出版发行。这个由3名少数民族学生组成的课题组开展研究的课题,学生们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并向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修建果落村村级公路方便学生上学”的建议,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采纳,2012年6月该路已建成,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这项课题研究的成功,不仅让学生达到了课题研究本身的目的,而且超越了课题研究本身,凸显出其社会效应。

这些逐年递增的荣誉,是贵阳市民族中学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的成果,学生们不但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研究,而且能联系生活、关注民生、奉献社会、担当责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统筹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传承民族文化,凸显特色发展

作为普通民族中学,如何使师生在办学过程中找到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贵阳市民族中学的回答是:在“民族”二字上做文章。

学校始终秉承“扬民族文化,重现代教育”的办学特色,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和”文化的深刻内涵,体现民族团结的精髓。通过“五大途径”,即“民族文化植根于课程文化、民族文化融入于生活文化、民族文化渗透于活动文化、民族文化展示于环境文化、民族文化体现于管理文化”, 实现“五大目标”,即: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情结的提升、民族习俗的尊重、民族和谐的实现”。

学校教育,课程是核心。为抓好民族文化教育内涵发展工作,体现民族团结的精髓,使民族文化植根于课程文化,融入于生活文化,渗透与活动文化,展示于环境文化,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民族知识”,建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文化墙,出台《民族特色班实施方案》,以各民族名称命名每一个班级,实行每班双名制;让学生深入研究各民族文化,在校3年,每一名学生至少研究3个少数民族。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以“构建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打造书香校园、凸显民族特色、体现生态理念”的办学思路为指导思想,利用学校各种空置区域赋予其文化功能。分别设置学生书吧、文化沙龙长廊及休闲读书区,让学生在校园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读书,可以有书读,让学生在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找寻自信与自觉。学校还利用民族中学的优势,积极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珍珠球、蹴球、板鞋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芦笙舞、芒筒舞等传统民间舞蹈已成为学校“阳光一小时”的主要活动内容。为了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风俗需求,食堂专门开设了清真餐窗口。通过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落实各项具体工作,创新载体和方法,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情结的升华、民族习俗的尊重、民族和谐的构建,构筑各民族学生共有的精神家园。

民族文化教育不仅仅是民族元素、民族符号的显性彰显,更主要的是要与时俱进,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民族中学在“扬民族文化”的同时,还积极探索“重现代教育”中“现代教育”的内涵。现代教育不仅仅是硬件上的现代化,更主要的是软件上的现代化,它应该包含实施现代教育的理念、手段、条件、途径、方法、职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促进人人发展为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以课程实施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途径、以学生领导力和创新力开发为突破、以学生学习力和思维力提升为目的的现代化。该校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中学生领导力》课程开发、创新课题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等,其根本是学生学习力、思维力的开发和提升,而学习力的核心是思维与创新,正是现代教育本质的体现。

贵阳市民族中学通过立足民族文化教育,寻求课程文化建设的途径,丰富学校文化发展内涵,达到了学校师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实现了学校教育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传承走向创新,达到了“多样的教育,一样的梦想”的民族文化教育之目的。

坚持校本研修、提升学校竞争力

除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也是学校的“三个发展”目标之一。在学校管理中,贵阳市民族中学重视并引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抓好校本培训,强化教研组业务学习培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坚持高考学科教师每年进行高考试题考试,促进教师钻研高考试题,提高了高考学科教学的针对性、实战性、有效性。自2011年以来,教师参加各类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44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9项,优秀奖10项;省级一等奖35项,二等奖70项,三等奖66项,优秀奖22项。

通过定位办学方向,立足素质教育本真,贵阳市民族中学在2013年贵阳市“三名工程”工作中,成为贵阳市直属中学同时拥有首批“名校长” 、“名班主任”、“名教师”的学校之一,并成立相应的工作室,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以贵阳市民族中学校长名字命名的“魏林名校长工作室”,成员来自贵阳一中、贵阳二中、贵阳五中、贵阳六中、花溪、息烽、清镇等市直属学校和区县学校。在“工作室”这个平台上,工作室全体成员开展学习、培训、交流、研修等活动,共同潜心钻研,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构建校长队伍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新模式,造就一批引领贵阳教育的拔尖人才,为贵阳教育的发展竭尽全力。与此同时,在贵阳市教育改革实验中,组建了以贵阳市民族中学为龙头学校、各区县6所学校为成员学校的贵阳市民族中学教育集团,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均衡教育的目的。

春华秋实,围绕“三个发展”的办学目标,贵阳市民族中学在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相结合的路上不断探索进取,学校的竞争力也在大幅提高。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4年高中录取分数线不断刷新,逐渐缩短与市属部分同类高中学校的距离,形成了发展的良性循环。

坚持办学理念,努力实现办学目标、完成办学任务,贵阳市民族中学完善管理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学习文化、生活文化、校园文化、环境文化、廉政文化、民族文化、安全文化等一系列学校文化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实施“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工作,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开设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在 “民族知识”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相继开发了“中学生领导力”、“学生创新力培养”、“民族文化研究”等校本课程,使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齐头并进,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向高一级院校输送了大量合格人才,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魏林系贵阳市民族中学党总支书记  校长

李旭系贵阳市民族中学党政办公室  副主任)

猜你喜欢

二等奖贵阳市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夕阳下的鸟影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山西老年大学到贵阳市开展校际交流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The Role of Teacher , Learner and Material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辽宁省职工文化建设促进会第一届论文评审二等奖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第十三届“雨花奖”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奖名单(初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