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晕针的处理及疗效体会

2015-04-03段玉婷王超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机理针灸针刺

段玉婷,王超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00;2.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天津 300193)

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晕厥现象,其临床表现为头昏、目眩、恶心欲吐、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四肢厥冷、不省人事、二便失禁、口唇发绀、脉微欲绝等[1]。一般认为晕针属于针刺异常情况,一旦出现,应立即进行有效的处理,不然,将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然笔者经查阅文献及亲身临床实践对晕针的处理及疗效的体会与现行教材中阐述有不同的地方,现分述如下,予以讨论。

1 晕针的处理

1.1 教材

现行教材《刺法灸法学》[2]中关于晕针处理的阐述:“立即停止针刺,或停止留针,退出全部已刺之针,扶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或温开水,即可恢复。不能缓解者,在行上述处理后,可指按或针刺急救穴,如水沟、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太冲等。也可灸百会、关元、气海。若仍人事不省、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采取西医急救措施。在病情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1.2 古代文献

1.2.1 《黄帝内经》

关于晕针处理最早的论述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该处说了晕针觉得胸闷就“急坐之”。只是处理方法还是偏于单一。

1.2.2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是针灸的第三次总结,集明以前针灸学术之大成,针灸的理、法、方、穴、术完备。在《针灸大成》卷二的《金针赋·杨氏注解》和卷四的《南丰李氏补泻》、《四明高氏补泻·神针八法》中对于晕针的处理有很详细的阐述。《南丰李氏补泻》[3]:“凡针晕者,神气虚也,不可起针,急以别针补之,用袖掩病人口鼻回气,内与热汤饮之即苏,良久再针。甚者,针手膊上侧筋骨陷中,即虾蟆肉上惺惺穴,或足三里穴,即苏。若起针,坏人。”该处与教材中阐述主要差异在于晕针后是否起针,《南丰李氏补泻》[3]认为晕针后起针会进一步耗气,不可起针,应以别针补之。《四明高氏补泻·神针八法》:“如病人晕针,用袖掩之,热汤饮之即醒,补之七法也。”此处亦认为晕针后以温补为要,《金针赋·杨氏注解》[3]:“如刺肝经之穴,晕,即补肝之合穴,针入即苏,余仿此。或有投针气晕者,即补足三里,或补人中。”杨继洲此处则对于晕针后选穴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临床有一定参考意义。

1.3 体会

古代文献多将晕针产生的原因归结为“神气虚”,主张补之为要,处理方法与现今教材明显差异之处在于是否起针再施它法,而其治疗晕针选穴及辅助措施均相近。现代病理生理学认为晕针本质是属于反射性晕厥中常见的血管迷走性晕厥,与短暂性脑供血障碍有关。因此晕针的首要处理措施是使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或下肢适当抬高,保障脑部有足够血液供应。至于是否起针,在不影响患者平卧体位的情况下,可先不起已刺之针,因为晕针亦可施用针刺之法予以治疗,可见晕针并不是针刺禁忌,强行快速出针反会“坏人”,使患者神气更虚。

2 晕针的疗效

2.1 教材

一般认为晕针属于针刺异常情况,应加以预防及避免,教材及大多数古今文献均支持此观点。

2.2 古今文献

古代及近代文献中关于晕针后收到疗效的论述极其少见,近代黄竹斋的《针灸经穴图考》[4]“救晕针法”章节中有载:“晕针,神气虚也,今以指甲掐病人鼻下正中肉上,醒而方去,较前更捷。然晕针者必获大效,以血气交泰之故。俗云针不伤人,此之谓也。”该处说明针灸是通过调和气血而治愈疾病的,气血平衡是获效的根本。

但近年来有关晕针疗效的报道文献有所增加[5-6],这些文献对晕针疗效的产生机理作了相应的探讨。孔繁鑫等[7]认为晕针的产生与针刺疗效的产生途径相同,均是通过物理因子——力和热作用于机体感受器,产生信息,作用于人体体表交感、体内交感、体内副交感三大信控系统,继而发出调控信息作用于效应器,产生包括晕针在内的不同临床表现。晕针时机体内产生的各种变化同时会作为一个新的信息,重新通过反馈通路作用于信息控制系统,改变或是增强了调控信息对三大信控系统的效应器的作用,故有可能出现有治疗效果甚至疗效更好的情况。贺君等[8]对临床上晕针后疗效提高的32例患者在年龄、疾病种类、病情、病程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晕针现象是机体对针刺产生的一种过度的应激反应所致,其临床疗效提高可能与应激源(针刺)与体内适应反应之间的对抗上升到另一个新的稳态,机体的适应及对抗疾病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有关。从这些文献可以看出,人们从将晕针完全归于针刺异常情况甚至医疗事故,逐渐认识到晕针可以产生疗效,并从晕针产生的本质对疗效产生的机理提出相应的观点,对临床晕针后疗效反增强的现象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2.3 体会

长期以来各位医家对于晕针的认识几近形成思维定式,而近年来多位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多例晕针后疗效反增强的情况,且晕针后疗效提高的多为慢性疼痛性疾病,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炎性病变,并以颈肩等靠近躯体部居多[8]。对于晕针疗效的研究有益于加深对针刺治疗疾病本质的认识,临床医生应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在临床实践中细心观察,为进一步研究贡献力量。

综上,笔者认为,晕针并不是针灸禁忌,若不影响体位,可以不起针,以免耗气。近年来关于晕针收效的文章有所增多,有关针灸疗效的产生机理仍有待进一步探讨。一方面,临床医生应当重视在临床实践中晕针产生疗效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晕针对于受术者心理影响较大,不可一味追求疗效而采取强刺激等手法。

[1]王雪苔.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13.

[2]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46.

[3]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9,141,60.

[4]黄竹斋.针灸经穴图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2-13.

[5]吴新贵,李红.晕针后疗效提高的临床分析及机理探讨[J].广西中医药,1998,21(3):35-36.

[6]覃永贞,李娴,赵彩娇.晕针的机理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8):61.

[7]孔繁鑫,金娣.新角度,新思路——从晕针本质初探针刺治疗产生疗效的作用途径[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9-10.

[8]贺君,唐庆芬,庄礼兴.晕针疗效的分析及机理初探[J].中国针灸,2004,24(8):553-554.

猜你喜欢

机理针灸针刺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雾霾机理之问
DNTF-CMDB推进剂的燃烧机理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