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研究

2015-04-03夏春红章军杰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资源文化发展

夏春红 章军杰

(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浙江工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21000)

山东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研究

夏春红 章军杰

(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浙江工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21000)

文化资源富集是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特点和天然优势。本文针对当前我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明晰了以文化创意、科学技术与社会资本为动力支撑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理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层面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旅游模式、创意设计模式和故事活化模式,探讨了实现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历史性跨越的三大关注点。

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利用;发展理路;发展模式

一般而言,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初优势往往源于当地文化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人文、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独特而富集,具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鲜明特点和天然优势。有效激活文化资源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实现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和深度开发,是实现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路径和现实选择。因而,客观评述山东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现状,科学定位我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理路,准确把握我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选择,理性探讨实现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发展的关注点,是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山东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述评

山东省拥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天然禀赋优势,具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绝佳有利条件。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在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海岱交融的文化积淀铸就了多元共构的齐鲁文化板块,也孕育了以“山水圣人”为突出代表的多层次、多维度、多主题文化资源系统,构成了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和重要根基。就文化创意产业而言,有效挖掘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和潜在价值,就有可能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齐鲁文化品牌,并在全国乃至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可观的优势地位。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强省建设,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创意产业强省的跨越式发展。但总体而言,我省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较低端的发展形态和较低级的利用水平,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尚未能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优势,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打造“美丽山东、幸福山东”的发展要求相较仍有不小差距。

具体而言,我省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发展观念上,由于缺乏文化资源的大区域整合观,我省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过于强调某单一地市文化资源的小范围整合,形成了以行政区划为独立单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零散格局,尚未形成具有全国或全球持续竞争力的文化标识和文化品牌;二是在发展层次上,由于忽视了文化资源相关科技的发展更迭,我省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过于注重新闻出版、旅游节庆等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未能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原有业态的自我扩展以及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直接导致了我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低层次状态;三是在发展方法上,由于对文化资源创意的研发严重不足,我省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过于强调对文化资源的直接利用和历史复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段极为单一,难以满足当代消费主体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和情感体验。我们认为,山东省具有文化资源的存量优势和价值优势,具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大力促进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和深度开发,有效推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创新和内容更新,是实现我省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最佳突破口和重要着力点。因而,抢抓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与“黄蓝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力提高我省文化资源的持续开发能力与创新利用水平,是打造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优势的重大课题。

二、山东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理路

文化资源富集是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特点,也是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但是,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并不能自发地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优势,如何在资源占有的基础上大力推动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利用、再生”,有效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水平,是我省文化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破题关键。

(一)文化创意是山东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动力

文化创意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决条件,也是打造齐鲁文化品牌魅力的动力源泉。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开发的创意优势,形成具有高创意含量和高文化附加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是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其它经济形态的最大特质。在一定意义上,文化创意决定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也决定了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创意产业竞争优势转化的水平与程度。文化资源的创意研发是商业眼光与文化眼光的高度结合,它旨在从文化资源中发掘、提炼出最能切入大众文化心理和精神诉求的,因而也最具有市场潜力的“卖点”(或曰“概念”),并设计出一种最合适的商业“呈现方式”,使这一“卖点”实现商品价值的最大化。①王育济:《文化·创意·财富——三论文博会主题词》,载《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2003—2007年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6页。文化创意提供了传统文化资源以现代理念解读的重要方式,赋予了文化资源以新的文化内涵和新的存在价值。“宋城千古情”“时空之旅”“台儿庄古城”等文化资源创意项目彰显了文化资源创意研发的无穷魅力,也为文化资源的创意研发提供了最有力的样本参照。但长期以来,“孔孟之乡”的文化标识造就了山东人“憨厚实在”的主观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山东人“创意不足”的客观事实。山东省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创意优势,深度激发文化资源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开发价值,大力推动文化资源价值的有效转换和创意运作,逐步实现“山东制造”到“山东创造”的战略转型。

(二)科学技术是山东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驱动力

科学技术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驱动,也是铸就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强劲肌体的重要引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深刻变革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内涵与形式,也极大拓展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生存空间和表达空间。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应用,都有力推动了文化资源的生产内容创新、表现方式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也不断引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革新与业态更迭。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有效拓展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营造了文化资源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的全新体验。当前,我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科技创新不足、科技含量偏低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高速增长。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及其文化业态的发展方向,文化资源开发中的高技术文化制作、文化包装、文化传播及应用成果,生动诠释了文化资源与科学技术成果融合的高端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思维和发展理念,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成为了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走向。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巨幅多媒体动态版《清明上河图》所引发的文化资源数字化热潮,充分展现了文化资源转为数字文化产品的强大震撼力和巨大商业潜力。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变迁及应用过程中,我省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技术变革的历史机遇,大力提高科学技术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提升能力及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新型业态的创生能力,逐步形成“文化资源+科学技术”的齐鲁文化新形象和新模式,真正实现科学技术与文化资源的高度融合和互动发展。

(三)社会资本是山东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撑力

社会资本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付诸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沟通我省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文化资源与科学技术的桥梁纽带。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一种资本总是在既定的具体场域中灵验有效,既是斗争的武器,又是争夺的关键,使它的所有者能够在所考虑的场域中对他人施加权力,运用影响,从而被视为实实在在的力量”①皮埃尔·布迪厄等:《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136页。。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场域中,通过社会资本的科学性和技巧性运作实现文化资源与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与科学技术、文化创意与商业资本的大交汇与大融通,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规模及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的制度缺位,我省仍有大量文化资源的创意研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有大批社会资本处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闲置状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知识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选择,社会资本的深度介入和成功运作确保了文化资源相关社会资源的集中配置,构成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要件,也创造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极为简单又最为有力的动力循环。在我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资源领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推动社会资本介入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创新和机制更新,有效形成政府财政、信托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公司等多渠道、多层次的文化资源投融资体系,真正实现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的快步对接与合作共赢。

三、山东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选择

相应于上述山东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理路,综合国内外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启示,结合当前我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针对文化资源本体、文化资源内涵和文化资源客体的不同层面,提出以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三大基本模式。

(一)基于文化资源本体的文化旅游模式

文化旅游是当前我省乃至我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最为普遍的发展模式。依托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整合包装,就有可能形成我省文化旅游的独特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文化旅游的品位提升。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省以“五岳之首、大海之滨、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结合山东人民“诚实、尚义、豪放”的“好客之道”②《“好客山东”:品牌创建赢四方》,《联合日报》2012年2月22日第002版。,整合了滨海旅游、观光旅游、度假旅游、节事旅游等各类旅游产品,初步形成了“好客山东”的旅游品牌和文化标识,极大地增强了我省文化旅游的品牌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但当前,我省文化旅游项目以文物古迹、自然风光等静态展示为主,缺乏文化旅游的深度体验和参与互动,并已成为了我省文化旅游业的巨大“短板”,严重制约着我省文化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泰山方特欢乐世界综合运用了声光电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以动感交互的体验形式展示了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神奇魅力,进行了文化旅游深度体验和互动参与的初步尝试,成为了我省文化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业发展的新亮点。在21世纪,体验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已成为必然趋势,“体验”将成为继“产品”、“商品”、“服务”之后的第四种经济提供物,并成为未来经济中“一种新的价值源泉”。③[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夏业良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7-10页。在未来一段时期,我省要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不断推出既具文化品味、又有参与体验的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为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带来新颖线路和全新思路。

(二)基于文化资源客体的创意设计模式

创意设计是当前我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最为薄弱的发展模式。通过对我省文化资源的创意设计,形成具有齐鲁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是实现我省文化资源永续性发展和倍增性增长的终南捷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即从馆藏文物中寻找衍生产品的设计元素,总计创意研发了2万多种衍生产品,2011年衍生品总收入达5000万美元,④陆斯嘉:《服务与衍生品:真正舒适地品味艺术》,《东方早报》2012年9月2日第019版。不仅实现了馆藏文物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很好地支撑了大都会博物馆的日常运作与品牌推广。山东海瓷集团依托无棣境内世界上最完整且唯一新老贝壳堤并存的贝壳堤岛,“集各地名窑之大成,汇聚制瓷技艺之精华”,研发了集陶瓷文化与绘画艺术于一体的“中国海瓷艺术”,形成了“国宝”、“国粹”、“国礼”文化特质的高端艺术品形象,成为我省文化资源创意设计的业内典范。但是,当前我省文化资源的创意设计仅限于局部的、片面的、短期的项目实施,缺乏整体性的创意研发和宣传推广。就总体而言,我省文化资源的创意设计尚未形成系统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群,也未形成能够支撑齐鲁风格、山东气派的文化产品或服务系列品牌。下一步,我省应通过树立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创新理念,强化文化资源创意设计的总体布局与系统整合,依据齐鲁文化特色及文化资源特性在逻辑上的合理延伸,准确把握文化资源要素与文化产品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创造性地研发设计能够展现齐鲁文化特色、代表山东文化形象的文化资源创意产品体系,大幅度提高区域文化资源产品的设计能力与研发水平。

(三)基于文化资源内涵的故事活化模式

故事活化是当前对文化资源内涵开发利用最为流行的发展模式。成功的故事活化不仅可以促进文化资源的创意表达与广泛传播,还可以推动相关文化资源的挖掘呈现与深度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正外部性。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即以韩国宫廷文化、药膳文化、女性文化等文化内涵为依托,进行韩国传统文化的创新生产与知识传播,创造了《大长今》的全球收视奇迹,引发了韩国电视、餐饮、旅游等“韩流”热潮,较好地促进了韩国文化资源故事活化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我省具有文化资源内涵故事活化开发利用的天然优势,已经形成了《大染坊》、《闯关东》、《蒙山沂水》等系列鲁剧品牌产品。但总体而言,我省现有文化资源的故事活化过于注重故事情节的创意编织,相对忽略了齐鲁文化载体的内容表达,尚不足以支撑文化意义上的内容生产与知识传播。因此,我省应强化对齐鲁历史人文、民风民俗、传说故事等文化内容的创意表达,以文化资源的故事活化打造齐鲁文化品牌,借此形成“齐风鲁韵”的文化传播潮流。此外,文化资源内涵的故事活化应高度关注技术更新的发展趋势,不断推动文化资源的生产内容创新、表现形式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例如,在数码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科技带动下,以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为特点的微电影高度契合了新时代社会公众的需求①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新闻界》2011年第7期。,特别是年轻一代追求个性风格、互动体验与青春梦想的感性诉求,成为了电影艺术一种新的表达潮流,而我省文化资源中独具魅力的人文历史与风土民俗正是微电影拍摄的绝好素材。

四、山东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建议

为了有效改变我省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较低端发展形态和较低级利用水平,形成对我省文化资源点、线、面立体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格局,实现山东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历史性跨越,以下几点值得特别关注:

(一)在发展布局上,大力推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整合

随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动态更新和持续深入,文化创意产业必将实现由区域竞争向协调发展的转型升级。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根据文化资源的地理相近性、文化相似度和资源互补性进行文化资源的空间整合,有可能实现区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当然,文化资源的空间整合并非仅指物理学或地理学意义上的时间、空间整合,而是在时空整合基础之上具有文化学意义的人文空间整合。具体而言,可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大文化空间的整合。就是将齐鲁文化资源的空间整合置于全国、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体系,综合齐鲁区域内外文化资源分布、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要素条件,构建具有全国、甚至全球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二是省域内文化资源的空间整合。即从齐鲁文化品牌构建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省域内文化资源的内部整合与协同发展,提高省域内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运作效率和发展水平,着力形成省域内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合力”;三是局部文化资源的空间整合。大文化空间是由相对独立的局部文化空间整合而成的,文化资源的空间整合既包含大文化空间的整体运作,也包含局部文化空间的内部整合。②王育济:《济南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研究》,济南市委政策研究室2012年委托课题。局部文化空间作为一个具有文化意义和文化特性的物理空间,强化其内部文化资源的发展协调与空间融合,就有可能形成具有局部文化标识和文化魅力的产业集群。因此,依据我省文化资源的禀赋特点和产业基础,按照文化资源空间整合和协同创新的发展思路,通过联系、渗透、互补、重组等形式进行区域内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就有可能避免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与恶性竞争现象,形成共同整合文化资源、共同研发文化产品、共同培育文化品牌、共同营销文化市场、共同分享文化成果的文化资源运营机制,最终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二)在发展结构上,积极推进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融合

在全球化与科技化浪潮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边界逐步呈现模糊化趋势,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内部及其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已然成为一种发展潮流,并从客观上促成了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或新范式。产业融合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较为新颖的产业创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空间,促进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横向拓展和纵向一体化,推动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但产业融合并非仅仅是一个产业与另一个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的“一维空间”概念,而是包括了技术融合、网络融合、设备融合、企业融合和管制融合的“五维空间”概念。①Richard Hooper.Convergence&Regulation,TIO Conference,Melbourne,Australia,25 November 2003.也就是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融合除了高度关注文化资源经济活动的渗透、交叉或内部化之外,还必须积极关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创造研发,有效推进不同网络传播方式的全面渗透和系统整合,大力推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载体或设备的合作共享与功能连接,通过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功能互补和产业延伸实现文化企业的产业集聚或兼并重组,通过文化资源管制机构的调整合并或重新设置实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部署和归口管理。通过积极倡导文化与旅游、文化与演艺、文化与传媒等相关产业的交叉、重合或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重组,形成具有专业化运营、产业链运作、一体化服务的文化创意产业全新发展格局,并进而通过文化资源的创意研发提升其他产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就有可能形成具有齐鲁文化气质、代表山东文化特性的全新文化业态,从而有效促进我省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价值提升,不断提升省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

(三)在发展方式上,有效强化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是实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和评判依据,也是新时期社区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维度。社区参与这一概念由澳大利亚学者彼特·墨菲在《旅游:社区途径》一书中最先提出②Peter E.Murphy.Tourism:a community approach.Methuen,New York and London,1985:155-176.,并已逐步拓展到旅游之外的其他研究领域和实践空间。社区参与旨在强化社区居民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拥有感和归属感,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的分担意识和对社区发展成果的分享意识,通过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促进当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演进变革,最终推动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与社区建设的共同进步。但当前,我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尚处于政府主导或企业主导的初级阶段,社区参与大都处于被决定、被表达的被动式或象征式参与状态,严重影响了我省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开发以及某一具体区域(社区)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文化生态的进一步优化提升。社区参与是我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和“目的”,也是开展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相关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通过积极倡导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社区参与,强化社区居民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提高社区居民对区域社会的文化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积极引导社区居民更有效和更主动地参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部署和动态管理,有效提升社区居民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动性参与和实质性参与,就有可能为我省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最基本最稳定的文化生态和文化认同,进而迸发出文化资源对我省区域经济社会更为强劲的文化辐射能力和经济带动能力,并最终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山东”品牌形象,形成我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长效发展态势。

综上,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与深度开发,是实现我省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最佳突破口和最大着力点。在文化强省建设与“黄蓝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期,有效发挥文化创意、科学技术与社会资本对我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动力支撑,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本体的文化旅游、文化资源客体的创意设计和文化资源内涵的故事活化,积极培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型业态和魅力标识,加快推进我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配置和系统整合,有效强化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社区参与和文化认同,就有可能推动文化资源比较优势向文化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成功转化,形成具有齐鲁风格、山东气派的文化建设独特品牌,逐步实现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大省向文化创意产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在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山东”和“魅力山东”。

(责任编辑:陆影)

G127

A

1003-4145[2015]03-0188-05

2014-11-02

夏春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外文化产业。章军杰,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山东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

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美国文化资助模式及其对山东的启示”(编号:14CGLJ14)、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美国文化资助体系研究——兼及对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编号:14-ZZ-WH-0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资源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