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携手共建“无边界”的史家学区运行模式

2015-04-02王欢洪伟王伟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史家学区校区

王欢 洪伟 王伟

在史家学区建设中,我们基于教育理念和战略规划确立了贯穿于“统分”“纵横”“收放”管理全过程的学区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协同机制、流动机制、复盘机制、荣点机制和榜样机制五大机制。协同机制旨在促进全体教师形成学区整体归属感,保证工作有序、沟通有效、合作主动;流动机制旨在推动基于干部、教师、学生的基础流动和基于思想、资源、项目的深度流动;复盘机制旨在通过日常小复盘和重点大复盘,着重在各项学区工作中沉淀精品;荣点机制旨在通过授予荣誉奖项、奖励学习机制、建立发表体系等方式,打造优质教师,传递优质教育;榜样机制旨在通过对优秀教师进行宣传,使其他教师体会到自身工作的努力方向,提升全体教师的工作目标感和工作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按学期形成了学区重点工作计划表。计划表从学区、校区、学科三个层面展开,特别是确立了学区定方向、校区定重点、学科定步骤的任务梯级,确保学区决策点科学、校区执行点明确、学科生长点多样。当前,各项具体工作主要从校区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横向展开。

“盟、贯、带”协同发展,打开校区管理边界

史家学区由史家小学及其深度联盟校——史家七条小学、史家小学分校、西总布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史家实验学校(原曙光小学),以及优质资源带学校——遂安伯小学构成。六所学校以“盟、贯、带”三种形式结合在一起,打开教育边界,促进教育均衡。

1.打开各校区原有的价值边界,实现理念上的共通共融

史家实验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寻找与史家小学的理念交叉点,将原曙光小学生态教育的核心关键词“均衡、改善、协同、依存”和史家和谐教育的“五大支柱”相连,将原曙光小学建设“绿色校园、智慧校园、幸福校园”的目标和史家的“五大优质”,及原曙光小学的“能生存、有品质、能助人”的育人目标和史家培养学生的“五大意识和能力”进行了对比、提炼,生成了与史家校区互通互融的新理念“和谐、生态”。

史家七条小学依托原有以“和谐”为生发点,以“七奇启气”四个字为辐射轴的价值建构,致力于在七条小学发展中激发学生探奇和造奇的个性表达形式、打造启发型的教师队伍,并把学校师生二十多年的大气精神具体写为“七气”,即正气、朝气、志气、大气、才气、雅气、勇气。与此同时,七条小学在学区发展中形成了一个以学校内涵发展为统领的办学价值具体化实施框架。该框架从“教师综合素养”和“学生精神面貌”两个方面展开。前者落脚在从教师基本功展示的外显途径中实现“业务扎实、团结奋进的教师队伍”的初级阶段培养目标;后者落脚在从学生创意表达的外显途径中实现“自信大方、文雅有礼的学生”的初级阶段培养目标。在学区整体构建中,原遂安伯小学则成为史家小学一年级部,原校师生在史家小学教书育人、编班上课。其他学校和校区也积极融入学区建设,充分体现了“和谐+无边界”的教育理念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2.打开各校区原有的管理边界,实现运行中的互联互动

一年级校区统筹分班,并由史家干部、各学科教师整体进驻,从而保证了学区内班际间生源和师资的均衡分布;原史家老校的二年级校区由原遂安伯小学的副校长主管,在校区文化、课程、教学方面已经与高年级部融为一体;史家小学的一位教学副校长主管中高年级校区的原遂安伯小学学生,通过全面、细致的工作使学生们迅速融入了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遂安伯的教师也呈现出一派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3.打开各校区原有的校园边界,实现环境上的统规统建

今年暑假,我们借助校园改造的契机,对史家实验学校和遂安伯小学进行了从建筑风格到场馆功能的重新设计,使两个校区在整体外观上与史家小学达成“形似”,在精神内涵上与史家小学达到“神似”。在总体风格一致的前提下,低年级校区突出幼小衔接特色,高年级校区突出综合发展特色,七条校区突出“让和谐之美尽染每一颗心灵”的精品文化特色,作为史家升级版的实验校区突出国际化、现代化特色。各校区共同孕育出多样、统一的史家校园环境文化。

联合学区教师研训,打开教师资源边界

基于学区建设的整体理念,我们从道德品行、人文修养、专业素质、职业精神等维度立体托举全体教师的综合发展。在具体实现路径上,我们主要从教研联合、培训集成、活动同步等方面携手推动教师发展。

1.打开各校区原有的教研边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融合

我们在联合教研中定方向、定标准、定重点,规定各学科每周开展一次组内教研,每月开展一次学区教研,每月与区教研中心对接开展一次学科活动。同时,我们规定学区教研要做到有主题、有内容、有记录、有反馈。自学区成立以来,我们启动了各学科学区联合教研活动35次,微课与翻转课堂、课堂常规习惯养成等学区教师专题培训8次。主管教学的学区副校长深入各校区听课30多次,各学科区级教研员走进学区指导教学10多次。联合教研融汇了比传统教研更多的研修要素,有效沟通了各校区教师的智力资源,有效促进了各校区教师的共同发展。以联合教研为支撑,学区教师实现了跨校区的流动执教。如史家七条小学、史家实验小学的副校长在史家小学执教,史家小学也有一大批教师到各学校和校区执教,仅先后赴史家七条小学执教的教师就达到15人。

2.打开各校区原有的培训边界,实现教师职业成长的融合

我们依托区教师研修中心的专业力量对入选学区“专家名师工作室”和“骨干教师工作坊”的教师进行“双导师制”培养。每位入选教师既能得到区教研员的引领,也能得到工作室(坊)主持人的指导,从而在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得到同步提升;我们即将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启动中层以上干部的领导力培训项目,主要以专家讲座、专题调研等形式为参培干部提供拓展性、体验性的学习,提高其管理效率,助力其职业发展,进而使干部团队更加适切学区管理扁平化、协同化、即时化、共通化、灵敏化的内在要求;我们已经与国家博物馆签订了三年合作协议,依托“导师制”的人文培训项目为教师提供专业化成长的深度引导和高端引领;我们还将与一些专业机构携手兴办史家教师研修院,在三年时间内有步骤、分批次地培训各校区优秀教师,以整体提升学区教师的专业品质、职业素养和教育幸福。

3.打开各校区原有的活动边界,实现教师团队建设的融合

共同推进的教师团队建设,以学区教育为主题,以学区活动为载体,有力提升了学区教师的整体发展意识、沟通合作意识和主动担当意识,迅速积聚了学区教师的智慧与活力。近半年来,我们举办了学区教师迎“七一”近郊健行活动、学区教师全员军训活动,有效地打开了各校区教师的沟通边界,增进了各校区教师的理解互信。

课程及活动资源共享,打开学区课程边界

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做好基于学习优势的学生学习力研究,着力培养健康、阳光、自主的史家学生。在具体实现路径上,我们主要从课程搭设、课堂生成、社团活动等方面携手推动学生成长。学区内所有学生都能够共享多样的课程、精彩的课堂和丰富的活动。

1.打开各校区原有的课程边界,实现课程资源的优质融合

我们搭建了书本课程、行动课程、数字化课程、个性化课程、特色活动课程5大课程体系,其中史家小学的金鹏科技团、金帆舞蹈团、金帆合唱团已发展为个性化的精品课程。同时,我们实施了“我的课后三点半”项目,以多元课程为放学后的学生们搭建一个精彩无限的成长空间;我们创设了“妈妈读书会”“爸爸运动队”等亲子活动课程,实施了由家长自主备课、讲课,为学生们成长开辟全新领域的“星期六课程”;我们搭设了以“走近国学”“史家书院”“漫步国博”为主题按低、中、高年段逐层拓展的国学课程,同时与国家博物馆签订了共建博物馆课程的合作协议。以上各种课程面向学区全体学生,实现了多样课程的集体共享。

2.打开课堂的边界,实现课堂主题的快速聚焦

在课堂教育的主题生成中,我们着力打开各种要素之间的边界,使相应的信息和能量能够自由地流动。在各类课堂上,我们同步聚焦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聚焦学生的“专注”表情;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聚焦学生的“绽放”神态。“专注”和“绽放”已经成为整个学区的教育关切。我们通过各种课堂主题的快速聚焦,不断地打开各校区间原有教育要素的多重边界,创生全新的生长点,汇聚多样的成长力。

3.打开社团的边界,社团活动全面发展

从学区建设筹备期开始,我们举办了“学区春季运动会”“学区开学典礼”“‘航天员进史家’科技实践活动”等一系列学生联合活动,促进了各校区学生的共同成长。特别是我们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社团的资源生发作用,在机器人、科学DV、科技创新、智能发明、仿真模型、天文摄影等13类49个科技类社团,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习书苑、画社、工艺、摄影、篆刻等30多个艺术类社团,以及红领巾传媒社团、阳光公益社等多个德育类自主社团的共同活动中,让各校区的学区以共同的兴趣为“盟”点而学在一处、乐在一起,充分地发挥禀赋、舒展个性、绽放生命。在各类社团活动中,教师整体规划、有序组织,并着力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性,使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成长为高效的管理者与积极的参与者。

编辑  王宇华

猜你喜欢

史家学区校区
身边雷锋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明英宗实录》诽谤景帝说”考释——兼论明代史家史权意识的复苏
论杨衒之的生平仕履与史家意识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学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