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吐槽孝道教育的“跪拜”应少安毋躁

2015-04-02郭文婧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作秀建设性文化节

郭文婧

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从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1月11日上午,上海市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有学生家长表示,学校以如此盛大的场面向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很感动。但专家表示,此种方式不可取。

(1月13日《京华时报》)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按理说应该是件好事儿。从新闻报道来看,参与的学生和家长,都觉得“学校这么做,效果很好,让他们感动”。然而,专家和舆论似乎不这么看,一来质疑这是“搞活动、作秀”,孝敬文化不是一个“节日”就能够建立起来的;二来质疑跪拜仪式违背“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的现代权利观念,这种方式违背了孩子的意愿,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在一个多元的社会,有异见很正常。对举办“孝敬文化节”的学校来说,也应该重视所有的异见,并吸纳其中的合理建议。对质疑者来说,质疑往往比建设更容易,更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片面但深刻”的形式出现。但是,建设需要承担责任,而质疑往往不需要。所以,建设者应该淡定,要对异见进行鉴别;而质疑者,也应该尽可能做“建设性的批评”,而不应该为了质疑而质疑。

将“孝敬文化节”质疑为“活动、作秀”,也没有错,但问题是,究竟有没有“活动、作秀”是必要的,如果没有,那么,我们所有的仪式都应该取消。仪式是有作用的,至少可以起到提醒、倡导、营造氛围的作用,但仪式不是万能的,以“孩子的恒久孝心、孝行”来质疑“孝敬文化节”本身,就是“矛”和“盾”没有对上。如果要否定“孝敬文化节”,应该的逻辑是论证它有弊无利,或者弊大于利。

至于说“孝敬文化节”中的跪拜、汉服,我们在批评的时候,不应该忘记这是在“节日”上,而不是在平时生活中,具有特定条件和情境。实际上,古往今来,纵横中外,所有的正规仪式,都并非完全生活化的,都有其特殊的形式。意义其实很简单,就是要通过仪式中的“另类”来震撼心灵,让人们记住,并唤醒和激发人们的思考、反省。当然,在“孝敬文化节”中,是否有更现代、更好的替代方案,是另一回事情。

更重要的是,我们很多人似乎对“下跪”已经片面化、模式化理解了,首先想到的就是“屈膝跪下”,所以是违背自愿的,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表现。殊不知,“下跪”的意义远比这丰富,卑躬屈膝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仪式中的“跪拜”,体现的只是一种对特殊场景的重视,一种发自内心的、严肃认真的态度,而根本无关“是否平等”。如果说所有的“跪拜”有违“相互尊重、人格平等”,那么,“注目礼”“鞠躬”“举拳”等都应该被否定。

一个人的品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实效才会最大。对学校教育来说,弘扬传统文化和感恩精神,“孝敬文化节”可以是其一,而不是全部。家庭、社会,更应该思考如何与学校教育对接,即使“孝敬文化节”中的细节有诸多不妥,也不应该简单将其否定,而是应该围绕其正确的宗旨,进行“建设性的批评”。在给其下结论、扣帽子之前,一定得调查,以事实说话,而不能是主观臆想。

猜你喜欢

作秀建设性文化节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第三届广灵湿地文化节开幕
建设性舆论监督:让公共治理的“大树”免遭“虫蛀”
推进社会治理:建设性舆论监督新探索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作秀过敏症
作秀过敏症
俄罗斯政府抵御危机的建设性和破坏性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