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5-04-02吴健玲陶柱标

时代农机 2015年4期
关键词:自然界生产力马克思

吴健玲,陶柱标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吴健玲,陶柱标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的思想和理论内容,主要是认为客观的自然界有一种自然力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自然力量的总和就是自然生产力。文章对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理论作一个深入的挖掘、梳理,研究分析其深刻内涵和主要内容,并阐述其对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启示和现代实践价值。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生态文明

1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

1.1 自然生产力概念

马克思认为,自然力是“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自然资源(比如风、阳光、土壤等)属于自然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来论述自然力。马克思首先从自然的角度论述了自然力的作用,然后对自然力和生产力的关系以及自然力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作用进行了论证分析,最后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自然生产力思想和理论。后来的学者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的研究很多,观点也不一。对于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的概念界定,国内理论界多人认同的是学者林娅的观点,即:自然生产力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同时又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自然生产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自然生产力是指纯粹的自然力(如瀑布、河流等等),而广义的自然生产力不仅包括自然力,还包括自然资源、生产所必备的自然条件、人自身的自然条件等”。这些自然力、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等就是自然界所给与的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前提,把其添加到人类社会生产过程就会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本文研究所使用的“自然生产力”是一种广义的自然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具有双重性:从自然角度来说,它是一种自然力;从社会角度来说,它是一种自然生产力,其实质就是一种自然生态生产力。自然力产生在前,人类劳动产生在后。人类通过劳动可以利用自然力,把自然力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这些作为生产力重要内容的自然要素,就是自然生产力。自然生产力随着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力不断扩大而不断发展。人类通过劳动实现了自然力向自然生产力转化。

1.2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蕴含的生态思想

在马克思时代,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概念及理论还没有提出来。我们从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在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中已经蕴含着生态思想。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就蕴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

(1)尊重和善待自然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离开自然界,人既不能生存,更不能生产,所以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和善待自然。

第一,尊重自然规律。自然存在于人类诞生之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马克思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但并不能消除自然规律或创造自然规律。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能让人类事半功倍;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会遭到自然的惩罚,付出相应代价。所以,人要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第二,尊重自然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除了人之外,自然还有很多自然物,尊重自然就要尊重自然的组成物。自然物是客观存在的,是自然生产力的来源,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换言之,没有自然物,就没有自然生产力,也就不存在社会生产力,因此,人必须尊重自然物。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尊重自然等于尊重自己本身;人依赖自然生存,人尊重自然物等于尊重自己的生存环境。人要生存,就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材料,物质材料来源于自然物,所以人必须尊重和珍惜自然物。马克思深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那些把人凌驾在自然之上、把自然看作人的奴隶、试图控制和征服自然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马克思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解。

环境问题是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表现,归根结底是没有尊重自然和善待自然。当前我国存在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并且问题越来越凸出。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在生产活动中把追求经济利益摆在追求环境效益之前,说到底就是不够尊重和善待自然。尊重自然和善待自然有利于我们认识和利用自然,是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

(2)人同自然和解思想。人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从人的双重属性出发,提出“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人同自然的和解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环境问题;人同本身的和解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关系问题。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社会前提。这里的“和解”是“和谐”的意思。人同自然的和解,不是指某一个人同自然的和解,也不是指人同自然某一部分的和解,而是整个人类同整个自然界的和解。

马克思讲的人同自然和解,实质上是要求人类造成的与自然界紧张关系的缓解。具体表现为以实际行动解决好环境问题,处理好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在人同自然的和解中,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自然界向人的生成”;二是“人向自然界的融化”。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为人类存在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人不断地把自然资源化为己用,变为人的无机身体。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能力越来越强,能同化越来越多的自然力,不断的充实人的属性,使人不断完善。人与自然的和解是一种双赢的局面,要求人与自然界的相互过程能满足双方的需求,这就要求作为活动主体的人适当控制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这里的控制对象包括自然和人本身。马克思指出,劳动是实现“人同自然的和解”必不可少的环节。人在与自然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要把人和自然摆在同一发展方向上,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和谐。

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认为其生产方式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能实现人同自然的和解的。马克思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角度论述了它们的关系,并构建了一个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能很好的控制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虽然如此,人同自然和解的思想对当前人类解决生态危机仍然有重要指导作用。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就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人、自然都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要从产生问题的根源入手,就要合理把握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

2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的重要意义

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揭露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呼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重要意义。

(1)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揭露生态破坏的制度根源。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都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种种弊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自然造成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破坏。资本主义资本的积累加剧了这种破坏。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程度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顶峰。马克思很关注资本主义的生态环境问题,认为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使得土地肥力退缩,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农业生产造成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到人类生存。马克思多次指出上述情况,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为我们科学的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2)唤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自然自身的规律,使经济与自然不能和谐发展,二者矛盾越来越突出,最终使得二者根本对立。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利用高科技的工具和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掠夺的速度和程度超过了自然的承载能力,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严重。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原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物质变换关系发生了断裂,这样人与自然都难以得到和谐的持续的发展。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立性。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基本道理,就是我们在发展中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论证了人与自然的辨证统一关系,要求人类在其生产活动中尊重自然的基础地位,遵循自然规律,适度索取与利用自然资源,维持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这也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

3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当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理论蕴含的生态思想对我国当代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就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1 “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基本准则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蕴含着“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思想。这一思想应当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准则。当前,我国生态问题严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尊重自然就等于尊重人类自身;人依赖自然生存,人尊重自然物等于尊重自己的生存环境。我们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中,必须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意识,并用其来指导实践。

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在生产力系统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只重视其中一方而忽视另外一方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随着工业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归根究底是由于人过度强调社会生产力忽视自然生产力的结果,也就是没有足够重视自然和善待自然。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忽视前者会导致二者不能和谐发展,导致前者的破坏,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者的破坏又会影响后者的顺利发展,如此反复循环,终将产生严重的生态问题。尊重自然和善待自然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协调发展的前提。

我们党从现实国情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对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和谐发展的继承和发展,倡导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观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当前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认为它们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理论前提。根据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自然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人把发展自然生产力看作发展生产力的一部分,尊重其自然规律,合理开发,保护它的再生能力,促进自然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界很重要。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为人类活动提供劳动对象,人必须尊重和遵循它。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是辩证统一的,任何强调一方而忽略另一方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这要求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观正视自然界在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为我们指出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对此,马克思提出把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看作一个整体,在发展过程中把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和合理的利用自然生产力,也就是重视自然和善待自然,这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可持续发展观是对这种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为自然保护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

3.2 “人同自然和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局面。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理论蕴含的“人同自然和解”的生态思想,为我们建设实践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人同自然和解的真正实现要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做到,而共产主义社会也正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所以,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也是将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实践。当前,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重大的战略部署,我们在实施这一战略的实践过程中就要牢牢把握“人同自然和解”的生态思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得到协调的发展。

(1)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顺利进行。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通过劳动不断进行物质变换。这一过程体现了社会与自然的内在统一,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统一。环境问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的表现。要保护环境,就要合理调控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保证其顺利进行。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认为其片面追求利润,引发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产生更多的废弃物,却没有解决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问题,导致生态环境问题。这给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警示。

马克思深入研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提出“废弃物资源化”的生态经济思想。今天的循环经济的核心也就是“废弃物资源化”。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发展新模式,生产过程的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也就是马克思倡导的“废弃物资源化”。这个生产过程的废弃物作为下个生产过程的资源,而下个生产过程的废弃物又作为下下个生产过程的资源,这样循环流动,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既节约大量自然资源,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生产过程的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减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从而有效的保护“自然生产力”。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顺利进行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把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结合起来,追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循环经济有利于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模式。能让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自然物品有可再生与不可再生之分,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消耗就不能挽回,可再生的资源也会受到自然再生力的制约。所以,相对于人类对自然物品无限性的需求,自然物品是有限的。传统经济消耗大量的自然物品,自然的再生力跟不上需求的步伐,无法为社会生产提供充足的自然物品,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循环经济能在最大程度上利用自然物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落实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从政府方面来说,应在全社会宣传循环经济思想,鼓励发展适合循环经济的技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循环经济的发展。从企业方面来说,要转变观念,牢树循环经济意识,采用适应循环经济的技术,追求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

(2)发展环境友好技术,建立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当前我国生态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三类。其中,资源短缺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前提基础,离开资源,人类的生产活动就无法开展。我国资源存量底子薄,传统经济对资源的消耗大,资源出现供不应求。要发展经济,资源短缺问题不可回避。资源来源于自然,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两类。对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使用将不可挽回,数量将会越来越少;对于可再生资源,其再生的数量和质量要受到自然再生力能力的制约。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资源量少,资源短缺压力越来越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手段。科技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大程度的利用原有资源和查找替代能源。例如清洁生产,它采用污染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用来实现同时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产活动过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目标。清洁生产强调预防污染,降低生产活动可能对人和自然带来的风险。又如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用清洁能源替代自然资源,在减少污染的同时可以减轻资源短缺压力,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短缺的压力。清洁能源(如风能、潮汐能等)一般属于可再生资源,存量较大,资源短缺的压力小。发展环境友好技术,可以减少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环境再生能力,进而形成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解”要求我们发展环境友好技术;发展环境友好技术,有利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解。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Marx's Theory of Natural Productivity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WU Jian-ling,TAO Zhu-biao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6,China)

The content of Marx's thought and theory of natural productivity is mainly a belief thatthere is a natural force in objective nature whic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affecting humen'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The sum of the these forces is the natural productivity.This paper deeply excavated and extracted Marx's theory of natural productivity, studied and analyzed its deep connotation and main contents,and explained its theoretical enlightenment and modern practical value to contemporary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Marx;the theory of Natural productivity;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2

A

2095-980X(2015)04-0069-03

2015-02-15

吴健玲(1985-),女,广西贵港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自然界生产力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例说“自然界的水”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