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中的改写:余华小说《兄弟》的英译研究

2015-04-01张星霞陈家仪潘林俐李丽莎

剑南文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色情余华译文

■张星霞陈家仪潘林俐李丽莎

余华长篇小说《兄弟》在英语世界获得的几乎一致的高度评价与其在国内“聚讼纷纭”的命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现象使得这部小说在翻译领域内成为一典型具有讨论价值案例。本研究较全面地收集、整理一批有关余华及《兄弟》的译介和研究的基本资料,并基于此对有关话题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力图探讨这种“内外差别”产生的动因,以便从一个新的维度更全面地看待余华的国际影响力,并据此考察余华的域外文学形象的构建问题。

《兄弟》翻译中“改写”策略及表现

表1 兄弟主人公情感类词频比较

从表1 的数据来看,李光头是一个傲慢自大和不细心的人,如“笑”、“生气”、“不耐烦”及宋钢,“哭”、“摇头”等描述性格的词在原著中比英译本中三级少用,同时也说明这些情感类的词汇在英译本中超用了。可得出:译者增加了描述2 个主人公情感类的词汇,从而使这2 个人物更加吸引人。

表2 色情词频的比较

根据表2 的数据来看《兄弟》原著中的色情词汇频繁使用,译者通过减少色情词汇在英译本中的频率来使得目的语雅化,从而让西方读者更容易接受。 研究发现,文学形象重构是一个文化差异的协调过程,其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译者通过替换、隐化、意译等翻译方法减少原文涉及色情,暴力等语言的使用,改变了原文的文学形象,使译文比原文更加简洁、文雅,更符合英语读者的文学审美习惯。

一、《兄弟》在域外遭遇改写的原因

从政治意识形态来看,译者翻译作品选材时,会充分考虑目的语社会的意识形态,正确衡量译文所展现的意识形态是否符合目的国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因此改写,尤其是文学翻译,要求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此作出恰当的处理。

从东方文化想象来看,五千年文脉涵养出泱泱中华,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悠久文明,铸就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古典文学、琴棋书画,还是不同朝代衣冠服饰、房屋建筑等,无不传达出恭谦自律,儒雅有礼的东方君子形象。而《兄弟》中对色情、暴力、悲剧的描写随处可见,故事的主角不再是高风亮节的正人君子,而是躲在厕所里偷看女人屁股的小流氓李光头,并不仅靠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更成了整个刘镇的GDP,“活”到了整部小说的完结。这完全颠覆了西方人对中国所怀有的文化想象与期待。同时也对概念中的中华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使得西方读者对作品产生排斥的情绪。不仅无法理解小说,且连接受文本内容都变得困难。因此译者应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文化思维习惯,使译本在保持原著原意的前提下,通过替换,隐化,意译等翻译方法,维护西方读者心中的东方文化想象,以更好地接受及理解作品。

表3 替换策略和意译

通过对表4 个例子的观察,我们可发现原文的意思不仅得到了忠实地传递,且在表达上也更为温和含蓄。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文化内涵存在不同,采用异化翻译法能使目标语读者读到更具趣味地道的小说语言,及更好地理解、享受阅读过程。

二、改写对余华域外文学形象构建产生的影响

研究文学形象的内部构成是理解文学形象并进而理解整个文学活动的关键之一。文学形象由语言、语象、具象与思想四个层次构成,四个层次的有机统一,便是文学形象。

译者在改写的过程中,首先从语言表达入手,根据中英文本身存在的语言特色及表达差异,通过简化、显化、形式化、规范化等翻译策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原文中对色情、暴力、悲剧等场面的描写。通过雅化李光头的言行举止,为其进行“二次描写”,为域外读者成功地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 “民间英雄”的形象。以及对各市井小人物在整个时代浪潮中如何顽强地与困难和残酷作斗争以谋生存或湮没消亡在贫穷与纷乱中的描写,让域外读者更充分地了解文革时期及之后普通民众的事态万千。语言的改写,促使译文整体风格的改变,原本锋利、激烈、残酷的画面得到缓冲,让域外读者能以更大的容忍度接受译文,并理解译文所要传达的文化蕴意。

猜你喜欢

色情余华译文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西班牙担忧色情视频毁了青少年
弟子规
读与写(节选)
日本“色情报复”增多
弟子规
扩展阅读
警察培训“色情侦探犬”搜寻色情信息存储设备
“色情”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