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QQ功能与中学生有效学习

2015-03-30陶爱余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法中学生师生

陶爱余

(安化县第一中学,湖南安化41352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运用和普及,网络已嵌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成为一种工具,一种环境,一种生态。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变革,不可避免也给处在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中学生带来机遇和挑战。

1 网络对中学生有效学习的影响

从正面来讲,技术手段的变革,改变学习的方式,带来积极影响。“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开始成为青年的生活世界。网络技术使计算机从孤独、封闭中解放出来,形成民主开放、自由共享的网际网络,成为人们相互交流、共同旅行的生存空间。”[1]遵循时代发展潮流,网络技术将成为人们的基本技能,中学生使用网络对掌握未来生存工具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网络的共享性特征以其爆炸式的新闻容量、即时更新的实时信息为中学生了解时政、拓展阅读量带来了极大方便;网络的交互性特点,使得网络资源不仅有人机交互,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使人们通过网络轻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产生巨大影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2]

从负面来讲,不良网络内容及网络使用不当是引起中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首先,沉溺网络占用学生正常学习时间。沉溺网络游戏直接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手机成了孩子24小时挂Q的工具,电脑成了孩子沉迷网游的工具,成了学生夜不归宿的理由。课堂上,个别学生玩手机,少数学生精神不振,课间休息时,常常能发现一部分学生不是为下节课调节注意力,更不是做课前准备,而是眉飞色舞地谈论Dota、lol技术,直到上课还恋恋不舍刚才的话题,就寝后,学校隔三差五就能逮到翻墙外出上网的网虫,这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其次,不良网络内容影响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正如著名的戒除网瘾专家陶宏开教授所说:“产生网瘾的时候也就是悲剧人生开始的时候。”黄色、暴力的网络游戏产品、网络视频等,让一部分学生把虚拟世界的打斗奉为现实的真理,让一部分学生过早沉溺于情和爱,无法摆正学习的位置。

2 利用QQ加强网络教育促进中学生有效学习的可行性

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软件。据统计,2014年4月11日21点11分在线人数突破2亿,是中国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聊天软件,在中学生中也拥有广泛使用者。“网络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学校教育已无法回避网络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3]QQ软件的广泛使用以及其强大功能,为教师利用QQ开展网络教育,促进中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机遇。

第一,中学生普遍使用QQ,为利用QQ开展网络教育提供基本前提。青少年是技术接受和信息普及过程中的主力军,其中又以中学生尤为突出,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意愿和接受能力都较强。笔者所教2个高中班级共120人,QQ、微信、飞信、MSN和ICQ等常用聊天工具中,只有QQ占到100%,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以上的QQ帐号,而其它软件使用率都很低;从QQ空间、新浪微博、网易博客等常用个人主页使用情况来看,同样只有QQ空间的使用率占到100%。QQ在学生中的广泛使用,为教师利用QQ平台开展网络教育提供了基础,教师可以从学生最生活、最习惯的方式入手,创新教育途径。

第二,QQ“玩”和“聊天”的基本定位可实现网络教育的潜移默化。网络的日常交流应该是促膝谈心似的思想碰撞,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说教。通过QQ实现师生交流与互动,成为学生离校日常交流的主要选择,因此,师生以其作为交流平台,通过非常规教育,转变传统的师生地位,拉近师生的距离,对于实现思想动态了解、“三观”导向以及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QQ功能健全,可满足网络教育中不同学生的需要。腾讯QQ提供的服务功能相当强大,不仅能满足孩子的“玩”,客观上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商业洽谈、舆论导向(例如焦点访谈的QQ号)等,于远程网络教育也是常选的软件。学习是中学生的中心工作,如何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其思想动态,传递正能量;如何在假期消除地域距离,及时解决学生疑惑,加强学法指导,这都是教师探索提高学生有效学习所必须思考的问题,而QQ所具有的群聊功能、双向沟通功能、多人语音沟通功能和个人空间功能等,可以成为辅助攻克这些问题的强大武器。

3 发挥QQ功能促进中学生有效学习的措施

3.1 利用QQ引导思想,端正学习态度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情窦初开的花季年龄阶段,接受新事物相当快。这一时期能否走在积极的人生道路上关键在于端正思想。作为教师,应当寻找师生的共同语言,传递正能量,利用学生普遍使用的QQ是好途径。

第一,幽默化“说说”,愉悦中端正思想。QQ空间是学生日常交流之外表达自身内心感受的主要场所,在本人所教的班级中,所有同学开通了QQ空间,并都有不同程度装扮,相当多的同学在自己的主页中表现得相当活跃,而“说说”功能则简单方便,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张图片,甚至是几个标点符号便可以快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最容易表达自己的感受,且因简单明了也成为受关注度很高的形式,学生们很期待自己关注度的提高,往往也比较欣赏、转发一些自认为经典的“说说”。

教师与学生拉近距离,应当从其兴趣着手,只有先理解学生的爱好,跟学生打成一片,才能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放下对老师的所谓“等级”防备。因此,可通过“幽默化”的、符合中学生口味的“说说”的发表,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生共鸣,达到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在欣赏、愉悦中端正思想,激发斗志。比如“人生太多的抱怨,不过基于无心改变……”的说说,引起了学生的感概:“人生太多不如意,只是基于那些梦才有活下去的动力”,“正道出了我此刻的心声!”再如说说:“或许常为每天做同样的事不自觉滴感到无趣、空虚,可是我们哪有资格抱怨,看下老天,亿万年来也就重复着两件事:要么下雨,要么不下雨……”,也带来了学生的跟帖:“嗯,老师,超有感觉,说得太对了”、“要么下雨,要么不下雨,好有个性的一句话。要么做作业,要么读书,从这期开始却从未抱怨过,要问何所谓学生时代?或许这就是滴。”

第二,文学化“日志”,享受中舞动青春。目前,中学生已经开始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然而阅读内容鱼龙混杂,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小说中不能自拔。应在不打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思想引导外,用符合中学生审美观点的优秀文学作品吸引学生眼球,转移学生注意力也是可取之策。在学生离校期间,教师应利用QQ日志的创作,引起这些常用QQ且喜欢关注QQ“好友动态”的中学生群体的注意,使学生在享受的过程中得以思考,实现学生观念的转变。

要引起学生的关注,必须符合学生的口味,因此,要在“好友动态”所显示的部分吸引其眼球,这就要求在题目的选择、内容的充实上能触动学生心灵。比如,在探索通过“日志”引导学生思想的过程中,《邂逅末日后的第一场雪》以“轻按快门自嘲之时,于细风暖阳之微抚,雾凇微落,叹曰:坚冰亦可破,何苦畏执着?”表达坚持奋斗、奋发向上之意,引发了学生“坚冰亦可破,何苦怕执着?而你是否又为坚冰,又是否愿为坚冰。心若在,何不可为”的思考。在《若不能破万卷书》中,表达了若状态不佳,无心学习,给出“先行半里路吧~这半里的行程将给你无尽的思考,给你重拾破卷的恒心”的建议,也获得了类似“心结遂解,踏上归途?老师,我也去爬了一次山,也思考了不少问题”的心得。

3.2 利用QQ指导学法,激发学习潜能

因为学习压力大,学习时间长,不少高中生产生学习疲惫,疲于应付,很少高屋建瓴,从整体把握学习构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习使其事倍功半,另外,不少学生尤其是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厌学情绪严重。必须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在漫无目的地开启自己的QQ空间查看好友动态时,突然浮现一些课堂知识点的浓缩或短小幽默化的总结,必然在不经意间实现学习的巩固与提升,甚至有可能模仿这种方式实现课堂知识的突破。

第一,QQ及时交流,消除学习地域距离。作为一种即时联系工具,QQ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瞬间拉拢。如果聊天的内容加入一些对时政新闻的知识化评论、探讨,无疑可以促进使用网络的意义。让QQ群在交流中融洽师生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立场将更加端正,思考、语言表达的能力将得以加强,并且在交流过程中突破学习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的内化,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二,空间学法导向,累积零散假期时光。离校期间,QQ可以成为师生即时联系的桥梁。除了师生同时在线的时间,学生的疑惑、教师的点拨还可借助离线留言达到沟通目的。学生的困惑通过留言的形式传递给老师,教师再通过这一平台第一时间给其回复,实现学法的指导、知识梳理。通过QQ空间的“说说”功能,教师将简短的学法指导、易错点提醒,传递给学生。通过QQ日志,融学法指导、知识点梳理以及针对练习于一体,让学生在闲暇时间通过网络终端,用非压迫式的学习方式,在快乐中加强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总之,在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应当顺应潮流,正视网络的影响,充分利用网络之便,努力加强学生思想引导与学法交流,以求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1]袁明刚.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及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1(1):85-89.

[2]王怀新.QQ群在网络学习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6):40-41.

[3]方湖柳.网络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68-70.

猜你喜欢

学法中学生师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麻辣师生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