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

2015-03-29王丽云王华荣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红河州城镇化文化遗产

王丽云,王华荣

(1.红河学院人文学院;2.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

王丽云1,王华荣2

(1.红河学院人文学院;2.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建构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是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云南省红河州在城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存在城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未能有机结合、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流于形式两大问题。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应注意把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城镇化的文化定位有机结合起来,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注重经济效益,强调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化建设的公众参与性,并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最终使民族文化遗产成为促进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民族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在城镇化建设中,如果没有文化定位,城镇化就没有个性和魅力。作为具有浓郁民族文化风情的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既是西部大开发中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伴随经济的发展,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契入点,以建成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就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现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对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为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一 红河州城镇化及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红河州地处云南省南部,与越南的老街省、莱州省山水相连,国境线长848公里,拥有河口、金水河两个国家一类口岸,是云南省走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是中国走向东盟的陆路通道和桥头堡,在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战略地位。

红河州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和立体生态环境较好的民族自治区。州内水土光热资源充足,土地总面积4816.9万亩,其中现有耕地583.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1%;水资源丰富,境内有红河、南盘江、藤条江,李仙江四大水系,总径流面积32168平方公里,年产水量223亿立方米,过境水量128亿立方米,在云南省仅次于思茅地区(普洱);全州境内水能理论蕴藏量355万千瓦,可开发量134.6万千瓦,年发电量69亿度。红河州矿产资源丰富,是云南金属矿物资源集中的地区之一。目前已探明30个矿种、64个矿床(带)、320个矿(床)点。锡的储量居全国首位,累计探明储量165万吨。煤矿累计探明储量27.5亿吨,有色金属500多万吨,黑色金属2500多万吨。全州乔灌木植物有2078种,占全国乔灌木植物的1/4,树种繁多,其中属速生珍贵用材林树种有50余种,珍稀保护植物116种。红河州有山川湖泊、喀斯特地貌景观、珍稀动植物、哈尼梯田、民风民俗、原始生态系统等无数风格迥异、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和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是云南省旅游资源宝地,[1]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民族自治州居首。

伴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红河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的机遇,高度重视城镇建设工作,州委、州政府先后制定了《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和《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决定》。把城镇化战略列为全州四大发展战略之一,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实施力度。提出“突出重点,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扶优扶强”的城镇建设方针,初步形成了滇南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集镇——重点集镇——一般集镇五级城镇体系的梯次结构,在红河州下辖的13个市县中的具体规划为:把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建成滇南中心城市,发展思路为“做大蒙自,做强两市,环绕三海,建设四区,统一规划,各展优势,三位一体”,以此为核心带动中心城市(弥勒市、建水县、河口瑶族自治县)、中心城镇(石屏县、泸西县、屏边苗族自治县、元阳县、红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绿春县)以及各县下辖的重点集镇、小集镇的发展,逐步完善五个层次组成的开放型城市框架体系。[2]以规划为龙头,红河州城镇化建设呈现出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至2009年,滇南中心城城镇化水平达66.1%,城镇建成区面积达68平方公里。州政府从个旧迁到蒙自后,滇南中心城市蒙自核心区建设稳步推进,至2009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56.91%,建成区面积达27.37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达16万人。过去6年,累计完成城市建设项目投资120亿元,实施了天马路、银河路等6条城市主干道和70多条城市路网建设项目,核心区城市路网骨架初步形成,城市道路总里程286公里,人均道路面积27.31平方米;城区绿地率达30.8%,绿化覆盖率达35.3%,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0.8平方米,正朝着面向东盟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化现代生态城市目标迈进,2011年从县升级为市;[3]个旧市建成区面积12.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70.2%;开远市建成区面积达1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2.5%;建水县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1.8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4.1%;弥勒县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5.2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9.2%,2013年升县为市;泸西县城建成区面积9.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2.5%。在各市县城镇化提速的情况下,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29.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5.2%;全州拥有城市道路724公里,道路面积103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1.5平方米;有城市绿地面积3360公顷,人均绿地面积为9.8平方米。虽然全州城镇化率虽还低于全国46.6%平均水平,但却略高于全省33%的平均水平,红河州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除汉族外,红河州境内居住有哈尼、彝、苗、傣、壮、瑶、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10个世居民族。总人口456.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67.3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为59.8%,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边疆地区。

千百年来,红河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多元文化,在宗教信仰、民族建筑、服装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特色明显,如哈尼族信仰原始宗教,哈尼口传文化博大精深,居住的蘑菇房也很有特点。彝族支系庞杂,能歌善舞,“阿细跳月”、“花腰歌舞”等早已名扬中外。每一个少数民族甚至其支系都有着有别于其他民族及其他支系的特征,明显的浓郁民族文化,成为民族文化的生态园区,主要民族节日有哈尼族十月年、哈尼族矻扎扎节、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傣族泼水节、男人节等。红河州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内容丰富,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族多声部音乐、彝族烟盒舞、彝族海菜腔等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

在国家全力抢救、保护、传承、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的指引下,红河州政府对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多措并举,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红河州文化局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州共计投入经费5.1亿元,对州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进行维修和周边环境整治。除加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水的建设外,红河哈尼梯田于2010年6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于 2013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蒙自市新安所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协助省考古所完成了境内的公路、铁路等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考古勘察和调查工作;认真做好个旧黑马井墓地、泸西县石洞村墓地、逸圃青铜墓地等文物抢救发掘工作;成立云南省滇越铁路研究会,成功举办了“百年滇越铁路论坛”暨云南省滇越铁路研究会年会,切实加大对滇越铁路的保护、开发利用研究力度;完成了对《红河文物概览》、《红河州文物志》、《泸西石洞村、大逸圃墓地》、《红河土司文物》等书籍的编纂出版工作。目前,全州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个,省级34个,州级83个,县级242个。成立了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整理、抢救和保护。至2012年,全州共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197项,内容涵盖了哈尼族、彝族、苗族、瑶族、傣族、壮族、回族、布衣族、拉祜族、布朗族等世居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23项,州级150项;共有各级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40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63人,州级171人。其中石屏县哨冲镇、龙朋镇和建水县坡头乡、普雄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已建立民办公助的保护传承示范点和传习所共8个,有从业人员65人,培训1195人次。[5]

二 红河州城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作为全国较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州党委和州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红河州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较快的经济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在城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城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未能有机结合

虽然红河州政府对城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都非常重视,但在对城镇化文化定位时,往往存在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结合程度不够紧密的问题。如州政府提出“城市化进程中,把城市文化有机地融合到城市建设中,凸显城市岁月特色,展示城市文化韵味,树立文化是城市灵魂的观念,着力增强文化意识。顺应经济产业文化、文化产业经济化的发展趋向,深入挖掘、提炼城市文化品质,打造文化品牌,加速文化与城市的融合。通过旧城改造、街道两侧立面改造等形式,把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努力培育历史渊源悠长、文化底蕴浑厚、人文景观独特的城市特色品牌。以标志性建筑、城市景观为载体,塑造鲜明的城市个性,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比如:滇南中心城市要围绕滇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建设成为具有丰厚民族文化底蕴、面向东南亚的现代化开放城市;弥勒、泸西、屏边、金平要突出山水田园,建设成为充满现代气息的园林生态城市;元阳、红河、绿春要依托哈尼梯田,打造哈尼文化生态城市;建水、石屏要依托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两块牌子,建设历史文化脉络清晰的城市;河口要立足边境口岸,建设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现代国际商贸边城。”[6]以上可以看出州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文化定位非常重视,但在全州13个市县城镇化建设的文化定位上却未能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紧密结合,一是未突出民族性,如河口县是瑶族自治县,金平县是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屏边县是苗族自治县,这些县的文化定位应充分彰显民族文化,而不是只突出边境口岸和田园风光的特点。作为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除了依托哈尼梯田,打造哈尼文化生态城市外,对彝族文化的弘扬也应该突出出来,弥勒市、石屏县城镇化的文化定位就应该加上彝族文化的内容。二是对各市县文化遗产的特点了解不够全面、深入、具体。例如处于滇南中心核心位置的州政府所在地蒙自市,是云南建县最早的24个千年古县之一,在云南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民初曾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当时云南8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通过蒙自转运。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外国银行、第一条民营铁路、第一个外资企业、第一个驻滇领事馆、第一个火电站等诸多“第一”先后在这里产生。1928年,中共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蒙自查尼皮村召开。1938年,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商学院曾迁来蒙自,闻一多、朱自清等著名教授驻蒙讲学。蒙自成为云南近半个世纪的商贸、金融、交通运输和外事活动、革命活动的中心。现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保”文物单位6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蒙自承载着边地文化、中原文化、党史文化、军旅文化、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丰厚积淀,成为云南近代工商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一座彪炳史册、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名城,除了把它建设成为滇南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建设成为具有丰厚民族文化底蕴、面向东南亚的现代化开放城市外,对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是城市建设文化定位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流于形式

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和进行城镇化建设,红河州各县市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往往流于形式,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其一,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为发展经济让道。如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国家级历史名城建水县,为了在游客较多的历史文化景点——朱家花园前面开辟一条宽广开阔的马路,拆除了附近的秦翰林古建筑民居,不仅破坏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旅游开发史上的一大败笔。其二,把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当做简单的复原古建筑、古街道,当做不利民生的政绩工程。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石屏县简单复原西、南城门,修筑护城河的举措并没有为石屏的城镇化增加历史文化韵味,相反成为东西、南北交通的阻碍,城门口、护城河边经常交通阻塞,在加上护城河无人清理,成为污水沟、臭水沟,石屏人民把晚上护城河里的灯光照明戏称为“阴沟里面点电灯”。其三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未与人的素质提高结合起来。一是政府决策人员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未能认真清理本地民族文化遗产后进行全面建构城镇化的文化定位;二是未突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只把它当做政府的工作来完成,未广泛宣传,民众参与程度极低;三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未与教育结合起来,没有充分认识到下一代的民族文化保护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充分利用好民族文化遗产的素质教育功能。

针对红河州在城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试提出以下几个解决对策:

1、把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镇化的文化定位有机结合起来。各县市应该思路清晰地重新理清各地的民族文化遗产,列出清单,找到亮点,突出并注重培育城市个性,避免城市间的盲目模仿,如石屏与其大修城门不如以彝族花腰舞龙队、海菜腔在全国舞龙大赛、原生态唱法中夺金、电影花腰新娘的上映为契机,积极宣传,大力弘扬花腰彝族文化,构建一个具有丰富的彝族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展现汉、彝等民族文化的交融发展。

2、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注重经济效益。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应与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如果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能带来经济效益,能够改善贫穷落后的生活面貌,民族文化的传承就带有了自发的主动性。如建水县在通过旅游业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护和挖掘民族文化遗产就比较成功,每晚在东门城楼上演唱会的方言小调、每年的孔子文化节,独具特色的建水烧豆腐、燕窝酥等名特食品提升了建水的知名度,在红河州旅游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龙头作用,成为建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不用政府宣传、不用保护也能源远流长。

3、强调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化建设的公众参与性。文化遗产植根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与当地居民有着天然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联系,这种联系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尊重和维护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和情感,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无论是在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事业中,还是在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修缮等工程中,在博物馆建设和陈列展示等工作中,都应该积极取得广大民众,特别是当地居民的理解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并不仅仅是各级政府和保护工作者的专利,更是广大民众的共同事业,每个人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权利和义务,广大民众的支持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如果民众不珍视、不爱惜、不保护、不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将无法挽回地加快走向损毁和消亡,那么城镇化建设的文化定位也就成了无水之源。再者,城镇是市民的城镇,城镇的建设发展市民应该有知情权、发言权,政府应广泛征集市民意见再确定城镇化建设方案,并且应召开专家论证会、听证会等,而不是由政府自行其是。

4、城镇化建设中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应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因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必须未从小抓起,从现在抓起。不管是政府的决策领导,还是一般公民;不管是中老年人,还是青少年儿童都应该接受城镇化发展中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可以通过讲座、宣传、参观、学校教育等方式提高领导和民众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素质,尤其是还可以充分发掘民族文化遗产的素质教育功能。如民族民间神话故事、谜语、史诗歌谣、谚语、绕口令、音乐、舞蹈、美术等都可以成为人文教育的素材,不仅可以增加民族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使之更为主动地学习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此外,在城镇化的作用下,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多,人口由分散的农牧区向城镇集中,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城市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渗透和扩散到农牧区,伴随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原有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肯定要发生变化,因而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不能为了经济发展短视地破坏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要做到城镇化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文化协调发展,要健全法制依法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最终使民族文化遗产成为促进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陈里忠.试析红河州在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0).

[2]红河州建设局.红河州实施城镇化战略及滇南中心城市的发展路[EB/OL].http://www.hh.cn.2009-03-17.

[3]红河州城市化进程与县域经济发展探索.http://qcyn.sina.com. cn,2010-09-09.

[4]王必昆.论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J].红河文化,2011,(3).

[5]任维东.红河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EB/OL].http://www. mzb.com.cn.2013-01-01.

[6]杨福生.城市化进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EB/OL].http://theory. people.com.cn.2006-04-12.

[责任编辑 龙倮贵]

How to Preserve Cultural Legacy in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Frontier Regions——Taking Honghe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

WANG Li-yun1,WANG Hua-rong2
(1.College of Humanities,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China;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China)

How to build a town with strong ethn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frontier regions. There has been some progress in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ethnic legacy in Honghe Prefecture. But two problems still exist. First,the urban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do not coordinate well. Also,serious measures have not been taken to protect the ethnic cultural legacy. During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minority- people- inhabited areas,the developing and protecting of the ethnic and cultural legac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ultural orientation of the region. Meanwhile,the preservation of the ethnic and cultural legacy should take ecnomic benefit into consideration. Also,people’s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education are necessary in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legacy and urbanization. In this way,the cultural legacy can become a driving force in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minority-peopleinhabited regions.

frontier;minority-people-inhabited regions;urbanization;ethnic and cultural legacy preservation

I206.2

A

1008-9128(2015)03-0027-04

2014-11-27

王丽云,(1974 — ),女,云南石屏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留学生。

猜你喜欢

红河州城镇化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创享空间
新时代红河州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说谎和开玩笑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家乡的城镇化
红河州地区女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亚型分布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