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片区省际边缘区域协作条件与特色研究

2015-03-29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省际武陵山片区

(湖南医药学院办公室,湖南 怀化418000)

国务院2011年批复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下同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建立“跨省协作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强调要打破行政分割,突出跨省合作,“探索跨省交界欠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途径、新机制”。在武陵山片区省际边缘进行跨区域协作,成为该片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路径。近年来,该区域地方政府、社会组织间已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协作实践,但协作体系尚未形成,协作方式研究尚未深入。因此,本文尝试全面梳理该区域的特色协作方式,为片区省际边缘区域协作提供指导借鉴,使其更契合国家宏观规划的战略需求,符合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一、武陵山片区省际边缘区域协作条件分析

(一)人文条件

武陵山片区省际边缘区域县市虽然分属不同行政区域,但同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地缘关系密切、人文习俗相近,在地方语言、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大体相似。长期以来,民间交流广泛、往来密切,在生产生活中互为依靠,形成了“和为贵、和为兴”的良好氛围,为双方开展区域协作、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提供了可能。

(二)经济发展要素条件

武陵山片区省际边缘区域呈“Y”字型沿省际线分布,位于黔江、恩施、张家界、怀化、吉首、铜仁“六中心”空间结构交界地带。区域几乎被连接“六中心”的环线交通主通道所环绕,形成一个封闭的路网体系。跨边界两侧交通条件落后,经济内生动力薄弱,更远离长三角、长株潭、成渝等城市圈经济区。区域内行政区划破碎,基础设施割裂,产业承接能力较弱。从经济发展程度上看,武陵山片区省际边缘区域属于弱弱型毗邻地区,其协作方式主要为弱弱联合开发模式[1]。有利条件方面,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高。区域内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同步进行,产业现代化初步实现,规模效益初步显现,并推动单一产品向多产品、多业并举的发展模式转变。不利条件方面,商品和要素市场发育缓慢。总体规模偏小,需求层次落后,市场主体成熟度低,市场的盲目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例如,在产业培育上竞相恶性竞争,在招商引资上以优惠政策竞相挤压,在对外贸易上竞相设置壁垒,损害了区域整体利益。在该区域竞合博弈关系中,加快区域信息、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从竞争走向竞合,已成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选择[2]。

(三)区域协作意识条件

国内外区域统筹发展经验表明,推进跨行政区域经济联动与整合,需要建立代表各行政区利益的综合性权威机构,以实现多层次、深度性的战略合作[3]。实现跨行政区划、跨行政层级的不同政府之间,吸纳非政府组织参与,经交叠、嵌套而形成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合作机制[4]。《规划》出台以来,区域内的协作意识明显增强。省际层面,湘鄂、湘黔、渝黔、渝鄂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谋划区域发展战略和一体化经济政策,为协调省际协作提供了强力的政策支撑。市州层面,部分市州建立了专门工作机构,进一步完善互访对话、沟通协调、部门衔接等合作机制,解决区域协作中的机制制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合作项目等具体问题。比如,湘西、恩施两州分别成立了“推进龙凤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分别出台了《支持龙凤示范区建设的意见》,为推进龙凤示范区提供了坚强保障。县际层面,边缘区域县域协作已达成共识。其中,石门与五峰、石柱与利川、来凤与龙山、秀山与花垣及松桃、凤凰与碧江区、新晃与大龙经济开发区等县市已经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领域的实质性合作。

二、武陵山片区省际边缘区域协作的特色方式

武陵山片区省际边缘区域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快推进省际接边县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相互协调、互利共赢、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较高的边界区域经济共同体。

(一)融城一体:龙凤示范区

《规划》设立“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推进行政管理、要素市场、投融资体制等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体化建设。直线距离仅4公里的龙山、来凤县城,成为全国县城间距离最近、政策扶持最独特的区域[5]。3年来,在省、市(州)积极推进下,两县确立了“三同” (政策同等、发展同步、资源同享)、“十个一体化” (城区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酉水河保护与利用、旅游开发、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金融服务、平安创建和人才发展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进行了公交同城营运、金融同城结算、通讯同城一体、平安同城共建等探索,共同推进商贸、城建、旅游重点项目,“一体化”建设程度不断融合。规模较小、总人口不过百万的“龙凤融城”,突破行政版图藩篱,为省际边缘区域协作提供了典型范例。显然,“融城”仅是初步成果,也是基于两县特殊地缘结构建立的经济一体化范式。

(二)工业集聚:“大新”协作园

贵州大龙省级经济开发区与湖南新晃县工业集中区虽分属两省,但仅一条国道相隔,交通区位独特。在产业定位上,两地都围绕重晶石、钾长石等矿产资源形成的以锰、钡、钾为主的冶金、化工、精细化工相关产业,经济相容性高。基于相同的协作意向,2013年,两地正式签订《关于建立武陵山大(龙)新(晃)经济协作示范园加强跨省合作的框架协议》,成立大新经济产业示范园,标志着区域协作进入常态化、机制化。一是组建机构。成立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工业园双边工作委员会,协调解决合作建设中的矛盾。二是对接规划。完善总体规划,并在政策、规划、基础设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治安管理、城镇建设等8个方面加强合作对接,使之在产业定位、设施服务、发展空间等方面走向相互融合,实现“跨省融园”和“镇园一体”发展。积极申报建立国家级武陵山大(龙)新(晃)经济协作示范园。三是产业融合,煤锰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实现双方配套。以工业园区融合推进边缘区域协作,是立足于特定产业、特殊区域的特殊协作方式。

(三)旅游融合:省际旅游城镇带

武陵山区省际边缘区域,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知名品牌景区众多,是《规划》中渝东南山水生态旅游组团、张家界湘西风情旅游组团、梵净山生态休闲旅游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景点数占比达2/3。目前,尽管多数市(州)、县都将旅游规划建设成主导产业,但却呈现出“各自为主、各自为战”零散的非系统性发展,缺乏区域合作机制,缺乏特色彰显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自觉融入环武陵旅游圈,开辟“旅游绿色通道”,推进省际边缘无障碍旅游城镇带建设。依托张家界、铜仁、怀化等区域性旅游交通枢纽,加大省际边缘旅游资源培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集散网络体系构建。第一,要解决“值得一游”的问题。区域内最具特色、唯一性最突出的旅游产品,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气质和潜力。比如芷江和平文化、洪江古商城、铜仁梵净山,都是区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要集中打造1到3个拳头景点,发挥带动作用。第二,要解决“慢游乐游”的问题。“让风景变成生活”,将区域内的文化、民俗融入旅游产品。吃要原生态原滋味,住要有保障有特色,娱要多参与多形式,购要优产品优服务,让游客留得住、玩得爽、愿掏钱。第三,要解决“政绩冲动”的问题。地方政府要侧重于规划管理宏观调控,加强基础设施配套,确保投入的持续性,克服一届领导一个口号,追求大干快上不考虑财政过度负债,资源建设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等旅游开发观念。第四,要解决“协而不作”的问题。旅游行政部门多次发布精品线路,但实际情况依旧是地方政府各自为战,旅游企业操作困难。因此,以高速、高铁为轴,以国家级、优秀省级旅游强县精品景区为点,在2小时交通圈内构建“省际边缘旅游新干线”。旅游协作是武陵山片区省际边缘最具影响力、最有潜力的协作方式,铜仁、凤凰、芷江、黔江、沿河、石柱、酉阳、五峰等县区都可以考虑建设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发展方向。

(四)产业联动:“锰三角”转型

武陵山片区省际边缘区域因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技术条件、融资能力等相差无几,而行政区划分属于不同的省市,造成各县经济趋同性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恶性竞争难以避免。例如,松桃、花垣、秀山“锰三角”的产业同构,渝湘黔边界青蒿产业盲目发展产能过剩等。鉴于此,有必要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经济整合联动,建立起“共赢”的市场新格局。“求同”,即联合做大规模产业,开展区域性产业协作,比如在“锰三角”淘汰落后产能,实现锰矿产业升级,实现该区域的抱团取暖。或者开展生态建设协作,进行流域治理、区域生态共建等;“存异”即立足区域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上下游产品链,避免产业竞争的恶性循环。

(五)治理协同:社会治理协作

加强区域交流交融,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边界民族关系,是武陵山片区省际边缘区域易于切入的协作方式。一是促进社会资源共享。推动新农村建设、新农保、新农合政策的统一,破解跨区就医、就读的行政壁垒,实施无差别公共服务政策,促进边界教育、卫生、扶贫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解决资源开发与保护、利益分配与协调、产学研对接与整合等固有矛盾,促进发展要素的合理配置。三是加强社会管理协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深入推进边界地区的社会治安联防共建,促进计生、综治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共享、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维护边界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

三、结论与展望

总体而言,上述协作方式类型,基本涵盖了武陵山片区省际边缘区域协作的形式范畴。但是,承载先行先试历史使命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协作需要持续的探索与创新。因此,一方面,随着该区域地域属性、产业空间联系、区域经济差异的进一步显现,经济社会领域的协作方式必将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协作方式探索仅是最浅层次的研究。事实上,该区域协作还面临着艰难的制约要素,诸如政令约束、利益约束、社会心理约束等,在机制体制、竞合协调、利益分配上还有巨大障碍与瓶颈,亟需进行针对性研究,前瞻性思考与统筹谋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1]刘玉亭,张结魁.省际毗邻地区开发模式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 (4).

[2]苗丽静.城市的竞争与合作[J].学习与实践,2006 (2).

[3]张泰城,厉敏萍.论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政府间关系的协调[J].现代经济探讨,2008 (4).

[4]王健,鲍静,刘小康,等.“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4 (3).

[5]于磊焰,明星,李丹.“龙凤融城”,湘鄂两县城的“一体化”之路[N].新华每日电讯,2013-09-09.

猜你喜欢

省际武陵山片区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武陵山歌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东部地区物流业竞争力省际差异比较分析
开放与我国居民收人增长*——来自2001~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