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疑义考辨*

2015-03-28潘晶安尤炜祥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潘晶安,尤炜祥

(浙江警察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疑义考辨*

潘晶安,尤炜祥

(浙江警察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然《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存在诸多差讹,不仅有夺字、衍文、形误等,且不少史实均有出入。在此予以考辨,以求对中华书局组织的正在修订中的“二十四史”之一——《旧唐书》有所裨益。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疑义;考辨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对其在位二十年的功过是非,后人褒贬不一。有人称其知人善任,像娄师德、狄仁杰这样的贤臣均在朝列;开元盛世之名相姚崇、宋璟亦在武后朝发迹。亦有人称其豢养酷吏,滥杀无辜,玩弄权术,阴险狡诈。《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从武则天十四岁被唐太宗征召入宫立为才人始,至八十二岁死于上阳宫仙居殿终。其间主要记载了武则天在位施政时的历史大事件,是研究武则天生平的重要史料。毋庸讳言,《旧纪》差讹较多。仅台湾学者詹宗祐《点校本两唐书校勘记》收录大陆1978—2008年发表在期刊杂志上有关《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的差讹就有十五处之多,笔者剔除与之重复的,尚觉得仍有二三十处可待商榷,在此择要提出,请专家学者指教。①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将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甲戌,刘仁轨为尚书左仆射,岑长倩为兵部尚书,魏玄同为黄门侍郎,并依旧知政事。刘齐贤为侍中,裴炎为中书令。[1](P116)

按: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死,武后临朝称帝。“刘齐贤为侍中”前未系日,承上,当指“甲戌”。《新纪》记:“甲戌,刘仁轨为尚书左仆射,裴炎为中书令,刘齐贤为侍中。”[2](P82)裴炎为中书令在前,刘齐贤为侍中在后。《通鉴》记:“(弘道元年十二月)甲戌,以刘仁轨为左仆射,裴炎为中书令;戊寅,以刘景先为侍中。”[3](P367)《新唐书·宰相表》同。弘道元年十二月甲寅朔,丁巳为十二月初四,甲戌为十二月二十一日,戊寅为十二月二十五日。故《旧纪》有误倒,当从《新纪》、《通鉴》、《新表》,将“裴炎为中书令”放置在“刘齐贤为侍中”前,亦即刘齐贤是代裴炎为侍中。见本书《刘祥道传》:“(刘)齐贤后避章怀太子名,改名景先。永淳中,累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则天临朝,代裴炎为侍中。”[1](P2754)刘齐贤为刘祥道子,《通鉴》、《新表》作“刘景先”。据本书《刘祥道传》,当为是。章怀太子李贤上元二年(675)六月被立为太子,见本书《高宗本纪下》:“(上元二年)六月戊寅,以雍王贤为皇太子,大赦。”[1](P100)本书《李贤传》:“上元二年,孝敬皇帝薨。其年六月,立为皇太子。”[1](P2831)而刘齐贤为侍中在弘道元年(683)十二月,故早已改名为“景先”。《旧纪》“刘齐贤为侍中”当作“刘景先为侍中”。《新纪》袭《旧纪》误。

(嗣圣元年)二月戊午,废皇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仍改赐名哲。己未,立豫王轮为皇帝,令居于

别殿。[1](P116)

按:“二月”承上为嗣圣元年(684)二月,中宗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然称其时中宗显改名为哲,当有误。本书《中宗本纪》:“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讳显,高宗第七子,母曰则天顺圣皇后。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生于长安。明年封周王,授洛州牧。仪凤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嗣圣)元年二月,皇太后废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1](P135)中宗李显改名为哲在仪凤二年(677),并非为嗣圣元年(684)二月。《通鉴》亦记:“(仪凤二年)秋,八月,徙周王显为英王,更名哲。”[3](P1360)《唐会要·帝号上》:“中宗孝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讳显,高宗第七子,母曰则天顺圣皇后武氏。显庆元年十一月五日生。二年二月二日,封周王。仪凤二年十月三日。徙封英王。改名哲。”[4](P4)故疑“仍改赐名哲”为错简。《新纪》:“二月戊午,废皇帝为庐陵王,幽之。己未,立豫王旦为皇帝。”[2](P82)下并无改名一说,可资佐证。

又,“立豫王轮为皇帝”,是谓睿宗。然其时豫王已改名为“旦”,称“轮”误。见本书《睿宗本纪》:“改名旦,徙封豫王。嗣圣元年,则天临朝,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为皇帝,仍临朝称制。”[1](P151-152)“改名旦”未系年,《通鉴》系在弘道元年(683)七月,即:“(弘道元年秋七月)甲辰,徙相王轮为豫王,更名旦。”[3](P1366)亦即“轮”为豫王时已更名为“旦”。上引《新纪》正作“旦”。

(长寿三年)秋八月,司宾少卿姚璹为纳言。左肃政御史中丞杨再思为鸾台侍郎,洛州司马杜景俭为凤阁侍郎,仍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1](P124)

按:“姚璹为纳言”当作“姚璹守纳言”。“纳言”,唐初袭隋制,改门下省侍中为纳言,武德四年(621),改称侍中,光宅元年复称纳言。以后侍中、纳言又数度变化。纳言为正三品,其时姚璹的散位为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相对职事官衔欠一阶,故当为“守纳言”。《新纪》:“(延载元年八月)己巳,司宾少卿姚璹守纳言。”[2](P94)正作“守纳言”。“长寿三年”与“延载元年是同一年,故当以《新书》为是。

又,“御史中丞杨再思”当作“御史大夫杨再思”。见《新纪》:“(延载元年八月)己巳,……左肃政台御史大夫杨再思为鸾台侍郎,洛州司马杜景佺检校凤阁侍郎,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2](P94)御史中丞,正四品下,御史大夫,正三品。御史中丞跳过御史大夫直接拜相,绝无可能,当以《新纪》为是。又,本书《杨再思传》记载:“杨再思,郑州原武人也。……累迁天官员外郎,历左右肃政台御史大夫。”[2](P2918)并无杨再思任“御史中丞”的记载。《资治通鉴·唐纪二二》:“(圣历二年八月)庚子,以及善为文昌左相,太子宫尹豆卢钦望为文昌右相,仍并同凤阁鸾台三品。鸾台侍郎、同平章事杨再思罢为左台大夫。”[3](P1393)“左肃政台”又简称“左台”。应该说杨再思自长寿三年(694)以左肃政台御史大夫为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到圣历二年(699)被罢相,仍旧回到了左肃政台御史大夫的位上。

证圣元年春一月,上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七日。戊子,豆卢钦望、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陆元方并左授赵、鄜、集、绥等州刺史 。[1](P124)

按:《新纪》作:“戊子,贬豆卢钦望为赵州刺史,韦巨源鄜州刺史,杜景佺溱州刺史,苏味道集州刺史,陆元方绥州刺史。”[2](P95)其中“杜景俭”作“杜景佺”,两者孰是?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认为:“未知孰是,……各有所据,绝非传写之误。”[5](P473)的确古籍中两者都有,《通鉴》卷二〇〇作“杜景俭”,《通典》卷二五、《英华》卷三九八、《全唐文》卷二四二作“杜景佺”。但据《唐故杜氏夫人墓志铭》:“皇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曰(杜)景佺,其显考也。”[6](P1660)当以杜景佺女儿《墓志铭》为是,作“杜景佺”。“俭”草书极似“佺”,当为形近误。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又云:“《旧纪》于上则总书诸人名,于下则总书诸州名,意欲省文,而牵率殊甚,不成文法,自不如《新纪》一一书之为当。况人名有五,州名仅四,明系脱落。”[5](P473)王氏认为脱落“杜景佺为溱州刺史”的记载,但不知王氏如何看本书《豆卢钦望传》:“证圣元年,昭德坐事,左迁涪陵尉,(武)则天以(豆卢)钦望等不能执正,又为司刑少卿皇甫文备奏钦望附会昭德,罔上附下,乃左迁钦望为赵州刺史,韦巨源自右丞为鄜州刺史,陆元方自秋官侍郎为绥州刺史,苏味道自凤阁侍郎为集州刺史。”[1](P2922)其中也没有提及“杜景佺”,难道也系“脱落”?恐怕未必。因此,疑《旧纪》“杜景佺”为后人所加,时杜并不在左迁之列。李昭德坐事发生在延载元年(694)九月。见《旧纪》下文:“(延载元年)九月,内史李昭德左授钦州南宾县尉。”[1](P124)《资治通鉴·唐纪二一》:“(九月)壬寅,贬(李)昭德为南宾尉,寻又免死流窜。太后出梨花一枝以示宰相。宰相皆以为瑞,杜景俭独曰:‘今草木黄落,而此更发荣,阴阳不时,咎在臣等。’因拜谢。太后曰:‘真宰相也。’”[3](P1383)并不在证圣元年。本书《陆方元传》:“证圣初,内史李昭德得罪,以(陆)元方附会昭德,贬绥州刺史。”[1](P2875)此“证圣初”是强调陆元方贬绥州刺史的时间,而不是说李昭德得罪时间。这从本书《苏味道传》就看得很清楚:“证圣元年,(苏味道)坐事,出为集州刺史,俄召拜天官侍郎。”[1](P2991)因此,是延载元年(694),李昭德坐事在先,证圣元年(695),豆卢钦望等受牵连左迁在后。当时豆卢钦望、韦巨源、杜景佺、苏味道、陆元方五人与李昭德同为宰相,但李昭德坐事,杜景佺是否与豆卢钦望等同时被牵连而左迁,是有待考证的。

首先要弄清楚李昭德犯什么罪。李昭德为人刚直,曾劝武则天打消立侄子武承嗣为太子的念头。本书《李昭德传》:“延载初,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阙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武)则天不许,庆之固请不已,则天令(李)昭德诘责之,令散。昭德便杖杀庆之,余众乃息。昭德因奏曰:‘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民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传之子孙,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武)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则天寤之,乃止。”[1](P2854)但不久李昭德专权用事,为鲁王府功曹参军丘愔所劾,接着“长上果毅邓注又著《硕论》数千言,备述昭德专权之状,凤阁舍人逢弘敏遽奏其论。(武)则天乃恶(李)昭德,谓纳言姚璹曰:‘昭德身为内史,备荷殊荣,诚如所言,实负于国。’延载初,左迁钦州南宾尉,数日,又命免死配流。寻又召拜监察御史。时太仆少卿来俊臣与昭德素不协,乃诬构昭德有逆谋,因被下狱,与来俊臣同日而诛。”[1](P2875)也就是说李昭德犯的是“专权用事”,而豆卢钦望等左迁是因为武则天认为豆卢钦望等“不能执正”,“附会(李)昭德,罔上附下”所致。

杜景佺又是因什么而左迁?《新唐书·杜景佺传》记载:“会李昭德下狱,(杜)景佺苦申救,后(武则天)以为面欺,左迁秦州刺史。”[2](P4243)《朝野佥载》:“时内史李昭德以刚直下狱,景佺廷诤其公清正值。则天怒,以为面欺,左授溱州刺史”[7](P1)两书清楚表明杜景佺是李昭德下狱时,当着武则天的面廷诤而被左迁的,与豆卢钦望等左迁的原因并不相同。李昭德之所以下狱,是被来俊臣、皇甫文备等诬构“有逆谋”,并不是前次“专权用事”。

那么,李昭德是什么时候下狱的?据前可知,应是在“召拜监察御史”之后。《资治通鉴·唐纪二二》:“(神功元年六月)监察御史李昭德素恶俊臣,又曾庭辱秋官侍郎皇甫文备。二人共诬昭德谋反下狱。”[3](P1388)神功元年,即公元697年。据《大唐新语》记载:“(李昭德)除数凶人,大狱遂罢。以正直庭诤,为皇甫文所构,与来俊臣同日弃市。”[8](P55)“除数凶人,大狱遂罢”,应是李昭德为监察御史时取得的政绩,但也因此而得罪了权贵。也就是说,杜景佺在这之前尚没有左迁,而豆卢钦望、韦巨源、苏味道、陆元方左迁应在李昭德“召拜监察御史”之前,即李为宰相时坐事受牵连而左迁。来俊臣伏诛是在武后称帝万岁通天二年(697),与神功元年是同一年。本书《则天皇后本纪》:“(万岁通天二年)六月,内史李昭德、司仆少卿来俊臣以罪伏诛。”[1](P127)因此,杜景佺左迁也应该在这前后,而不应在证圣元年(695)。至于《新书》把杜景佺左迁与豆卢钦望、韦巨源、苏味道、陆元方左迁记载为同时,这并不奇怪,这与《新书》“事增文省”的编撰宗旨有关,故对《旧书》史实进行大量删削,把相关的史实不顾时间先后并在一起,这也是《新书》为后辈学者诟病的原因之一。

五月,营州城傍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其妻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杀都督赵文翙,举兵反,攻陷营州。尽忠自号可汗。乙丑,命鹰扬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右武威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之。[1](P125)

按:“鹰扬将军”作为官名,置于东汉,但隋唐不置,有误,当作“左鹰扬卫将军”。唐初沿袭隋,置左右武卫府,光宅元年(684),改为左右鹰扬卫。神龙元年(705),又复为左右武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各二人,为正副长官,掌宫廷警卫之事。见本书《王孝杰传》:“王孝杰,京兆新丰人也。……则天时,累迁右鹰扬卫将军。”[1](P2977)本书《北狄传》:“诏令右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司农少卿麻仁节率兵讨之。”[1](P5351)《新纪》、《通鉴》卷二〇五同。

(万岁通天二年)春二月,王孝杰、苏宏晖等率兵十八万与孙万斩战于硖石谷,王师败绩,孝杰没于阵,宏晖弃甲而遁。[1](P126)

按:“硖石谷”有东西之分,前当夺一“东”字。见本书《北狄传》:“诏令右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司农少卿麻仁节率兵讨之。与万斩战于西硖石谷,官军败绩,玄遇、仁节并为贼所虏。又令夏官尚书王孝杰、左羽林将军苏宏晖领兵七万以继之。与万斩战于东硖石谷,孝杰在阵陷没,宏晖弃甲而遁。”[1](P3515)又见本书《王孝杰传》:“万岁通天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叛,复诏孝杰白衣起为清边道总管,统兵十八万以讨之。孝杰军至东峡石谷遇贼,道隘,虏甚众,孝杰率精锐之士为先锋,且战且前,及出谷,布方阵以捍贼。”[1](P2977)

《新唐书·王孝杰传》:“会契丹李尽忠等叛,有诏起白衣为清边道总管,将兵十八万讨之。军至东硖石谷,与贼接。”[2](P4148)

又,“率兵十八万”当作“率兵十七万”,“八”当是“七”之形近误。见《资治通鉴·唐纪二二》:“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等将兵十七万与孙万荣战于东硖石谷,唐兵大败,孝杰死之。”[3](P1387)《册府》卷四二五:“王孝杰,为清边道行军总管。万岁通天二年,孝杰与苏宏晖等率兵十七万与孙万荣战于东硖石谷,军败绩,尽陷于贼,孝杰死之。”[9](P4820)本书《北狄传》作“领兵七万”。“七”前显然夺一“十”字,然也可证是“十七万”,而不是“十八万”。

(圣历元年九月)丙子,庐陵王哲为皇太子,令依旧名显,大赦天下,大酺五日。令纳言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1](P127)

按:“河北道行军元帅”当作“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夺一“副”字。元帅当为皇太子。见《新纪》:“(圣历元年九月)壬申,立庐陵王显为皇太子,大赦,赐酺五日。甲戌,皇太子为河北道行军元帅,以击突厥。戊寅,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检校纳言。”[2](P99)又见《资治通鉴·唐纪二二》:“(圣历元年九月)壬申,立庐陵王哲为皇太子,复名显。赦天下。甲戌,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先是,募人月余不满千人,及闻太子为帅,应募者云集,未几,数盈五万。戊寅,以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右丞宋玄爽为长史,右台中丞崔献为司马,左台中丞吉顼为监军使。时太子不行,命仁杰知元帅事,太后亲送之。”[3](P1391)胡三省注:“行军元帅起于周,隋至唐唯亲王及太子为元帅。”《考异》曰:“《实录》云‘据《唐历》,甲戌,皇太子显充河北道行军大元帅。狄梁公传亦云皇太子为元帅,以公为副。是先立为太子,后为元帅也。今从新本纪。”

又,本书《突厥传上》记:“则天乃立庐陵王为皇太子,令充河北道行军大元帅。军未发而默啜尽抄掠赵、定等州男女八九万人,从五回道而去,所过残杀,不可胜纪。”[1](P5169)显然,《旧纪》未载“皇太子显充河北道行军大元帅”当为脱误。又,《大唐故冀州衡水县令瑯邪王府君墓志铭并序》:“君讳膺,字元礼,……副元帅纳言狄仁杰举检校定州录事参军。”[10](P541)也表明狄仁杰是以纳言为“副元帅”,虽然没有表明为河北道,但定州正属河北道也。

(圣历二年)夏四月,吐蕃大论赞婆来奔。[1](P128)

按:“大论”为吐蕃官名。见本书《吐蕃传上》:“其国人号其王为赞普,相为大论、小论,以统理国事。”[1](P5219)《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官有大相曰论茝,副相曰论茝扈莽,各一人,亦号大论、小论。”[2](P6071)此处“论”为姓,疑“大”下夺一“将”字。见本书《吐蕃传上》:“寻而,黑齿常之破吐蕃大将赞婆及素和贵于良非川,杀获二千余级,吐蕃遂引退。”[1](P5224)《册府》卷四四三:“调露二年七月,吐蕃大将赞婆及素和贵等率众三万进寇河源,屯兵于大非川。”[10](P4994)《资治通鉴·唐纪一七》:“仁贵退屯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将兵四十余万就击之,唐兵大败,死伤略尽。”[3](P1356)胡注:“杜佑曰……论钦陵本姓薛氏,世为大论,后遂以官为氏。”本书《郭元振传》:“自是数年间,吐蕃君臣果相猜贰,因诛大将论钦陵。其弟赞婆及兄子莽布支並来降。”[1](P3044)《新唐书·娄师德传》:“其首领论赞婆等自赤岭操牛酒迎劳,(娄)师德喻国威信,开陈利害,虏为畏悦。”[2](P4098)论赞婆为论钦陵之弟。《新传》称论赞婆为吐蕃首领,浑称也。

(圣历二年八月),王及善为文昌左相,豆卢钦望为文昌右相,仍並同凤阁鸾台三品。冬十月乙亥,幸福昌县。王及善薨。[1](P128/)

按:据《新纪》,王及善卒于圣历二年(699)九月,即“(圣历二年)九月乙亥,如福昌县,曲赦。戊寅,复于神都。庚辰,王及善薨。”[2](P100)圣历二年九月壬子朔,乙亥为二十四日,戊寅为二十七日,庚辰为二十九日。《旧纪》未记王及善卒日,而《新纪》按日逐一记载史实,显然为有意纠《旧纪》之谬。《资治通鉴·唐纪二二》记:“(圣历二年)九月,乙亥,太后幸福昌;戊寅,还神都。庚子,邢贞公王及善薨。”(《资治通鉴》卷二〇六,一三九三页)胡注:“福昌县属东都,本宜阳县。武德二年更名。因隋福昌宫名县也。”又,圣历二年九月无庚子,十月无乙亥。如此,“冬十月乙亥”,疑当作“九月乙亥”,“冬”字衍。“王及善薨”前夺“庚辰”二字。

刑戮虽加,枝胤仍在,何得肩随近侍,齿列朝行?[1](P129)

按:此为武后《停杨素子孙京官侍卫制》中的文字。然“枝胤”当作“支胤”,“枝”当是“支”之音近误。“支胤”,后代子孙。《三国志·魏书·少帝纪》:“诚由时有朴文,故化有薄厚也。”裴松之注引曹髦自叙始生祯祥:“昔帝王之生,或有祯祥,盖所以彰显神异也。惟予小子,支胤末流,谬为灵祗之所相祐也。”[1](P138)《全唐文》卷九五《停杨素子孙京官侍卫制》作“支胤”,是。

(长安四年)十一月,李峤为地官尚书,张柬之为凤阁鸾台平章事。自九月至于是,日夜阴晦,大雨雪,都中人有饥冻死者,令官司开仓赈给。[1](P132)

按:“九月至于是”之“是”意不甚明了,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云:“‘是日’,当作‘是月’。”[5](P475)如此,下“日夜”之“日”字属上,当是“月”之形近误。王氏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旧书》凡“某月至某月”,后面皆跟“月”。“九月至于是月”,承前即指“九月至于十一月”。再举数例予以佐证:本书《玄宗本纪上》:“(开元)二年春正月,关中自去秋至于是月,不雨,人多饥乏,遣使赈给。”[1](P172)“是月”指开元二年“正月”。本书《五行志》:“(长安)四年,自九月至十月,昼夜阴晦,大雨雪。都中人畜,有饿冻死者。令开仓赈恤。”[1](P1353)此例与《旧纪》是同一件事,只是前后相差一个月。据此,疑“夜阴晦”之前当脱一“昼”字。

神龙元年春正月,……癸亥,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诛之。[1](P132)

按:“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于文义不通,疑“林”下夺“卫将”二字,当作“左右羽林卫将军桓彦范、敬晖”。则天天授二年(691),改左右羽林军为左右羽林卫,各以大将军为长官,掌率禁军宿卫京师。神龙元年(705)中宗即位后復故。神龙元年正月壬午朔,此月无“癸亥”,《新纪》作“癸卯”,即“癸卯,张柬之、崔玄暐及左羽林卫将军敬晖、检校左羽林卫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左羽林卫将军李湛薛思行赵承恩、右羽林卫将军杨元琰、左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职方郎中崔泰之、庙部员外郎朱敬则、司刑评事冀仲甫、检校司农少卿兼知总监翟世言、内直郎王同皎率左右羽林兵以讨乱;麟臺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昌宗、汴州刺史张昌期、司礼少卿张同休、通事舍人张景雄伏诛。”[2](P105)“癸卯”为正月廿二,此时中宗尚未复位。《新纪》下书:“丙午,皇帝复于位。丁未,徙(武)后于上阳宫。戊申,上后号曰则天大圣皇帝。”[2](P105)“丙午”为正月廿五,“丁未”廿六,“戊申”廿七。故“癸亥”当是“癸卯”之误。

(神龙元年春正月)甲辰,皇太子监国,总统万机,大赦天下。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1](P132)

按:“甲辰”为正月廿三,然据上引《新纪》,中宗即位在“丙午”,为正月廿五。《资治通鉴·唐纪二三》记:“丙午,中宗即位。赦天下,惟张易之党不原;其为周兴等所枉者,咸令清雪,子女配没者皆免之。”[3](P1401)《册府》卷八○亦记:“中宗神龙元年正月丙午即位,大赦。内外文武官加两阶,三品以上加爵二等,入五品等特减四考,大酺五日。”[9](P872)又,武后“徙居上阳宫”,据《新纪》,当在“丁未”正月廿六,亦并非与“甲辰”同日。

右羽林大将军、辽国公李多祚进封辽阳郡王,赐实封六百户[1](P136)

按:左右羽林军为唐代禁军,李多祚曾执掌禁军、北门宿卫二十余年。神龙元年(705),李多祚参与了张柬之诛灭张易之兄弟,进而发动宫廷政变,逼武则天让位于中宗李显。因功封辽阳郡王,然实封“六百户”之“六”当是“八”之形近误。见本书《李多祚传》:“遂与(张)柬之等定谋诛易之兄弟,以功进封辽阳郡王,食实封八百户,仍拜其子承训为卫尉少卿。”[1](P3296)并得到了《大唐故辽阳郡王李公(多祚)墓志铭》的佐证,墓志首行题“大唐故镇军大将军、行右羽林军大将军、上柱国、辽阳郡王、食恒州实封八百五十户、封王墓志铭”。[12](P232)据《墓志铭》,《旧纪》与《旧传》“八百”下尚脱漏“五十”二字。

[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司马光.资治通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4]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5]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6]周绍良,等.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张鷟.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79.

[8]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10]周绍良,等.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2]李献奇,等.洛阳新获墓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陈义报]

Some Textual Researches on Old Book of Tang·Biography of Queen Zetia

PAN Jing-an,YOU Wei-xiang
(Zhejiang Police College,Hangzhou 310053,China)

Wu Zetian was an important character in Chinese history.There are some mistakes in Old Book of Tan g·Biography of Queen Zetian.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o some textual researches on Biography of Queen Zetian including the omission of words,addition of sentences and misuses,etc so as to hope offer some benefit for the revision of the Old Book of Tang,one of the Twenty-four Histories,whose revision is being organized by the Zhonghua Publishing House.

Old Book of Tan g;Biography of Queen Zetian;textual research

K207

A

1009-1734(2015)09-0049-05

2015-04-27

杭州市哲学规划课题“两《唐书》疑义考释”(A12TD01)部分成果。

潘晶安,副编审,从事古典文献学及编辑学研究。

① 文中《旧纪》、《新纪》、《通鉴》、《册府》、《英华》等分别指旧《则天皇后本纪》、新《则天皇后本纪》、《资治通鉴》、《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等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