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路径选择

2015-03-27周建标

关键词:泉州旅游文化

周建标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泉州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路径选择

周建标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泉州获得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称号,迎来了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新机遇。泉州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优势是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门类丰富;弱势是文化资源静态展示多于开发利用,缺乏参与性和体验感;机遇来自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和泉州在“东亚文化之都”终审会上的承诺;挑战在于泉州旅游区位优势将慢慢失去。泉州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打造“东亚文化之都”的路径,是选择“社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实施“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发展规划,全方位调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打造“东亚文化之都”旅游目的地,提高泉州知名度,壮大文化旅游业。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文化旅游业;发展;路径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属于第三产业,它们从独立发展逐渐走向融合发展,并催生“文化旅游业”新业态。2013年8月26日,泉州获得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称号,吸引了世界各地闽南文化传承区域的目光,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眼球,迎来了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新机遇。

一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优势

泉州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优势,集中体现在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门类丰富且独具特色、旅游商品地域特点鲜明、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旅游产业链初具规模、旅游品牌开始形成。

(一)泉州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门类丰富

泉州得名1300多年,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截止2013年,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75处;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截止2014年,拥有世界级的4项(南音、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水密隔舱、木偶戏),国家级的有33项,省级的有76项。

泉州拥有“五南”文化(南音、南戏、南少林、南建筑、南派工艺);泉州拥有世界“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还有摩尼教(明教)、印度教的宗教遗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拥有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纪念馆,国家一级博物馆2个(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3个(泉州博物馆、晋江市博物馆、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1个(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还有南建筑博物馆、安溪茶叶博物馆、俞大猷纪念馆、郑成功纪念馆、施琅纪念馆、弘一法师纪念馆;泉州还拥有享誉国内外民间手工艺(木偶雕刻、刻纸、花灯、石雕、木雕、瓷工艺)。

(二)泉州的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泉州的许多人文景观(如开元寺、洛阳桥、安平桥、灵山圣墓等),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引人入胜的经典传说。泉州的惠女风情让人目不暇接,蟳埔民俗让人耳目一新,木偶传奇让人赞不绝口,南音遗响让人心平气和,梨园化石让人温文尔雅。泉州的海滨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工业旅游资源也独具特色。泉州已经形成了海丝文化游、多元文化游、休闲度假游、自然生态游、特色购物游等旅游产品系列。

(三)泉州的旅游商品地域特色鲜明

泉州县域经济发达,各县(区)都有独具特色品牌产品,石狮服装、晋江鞋帽、惠安石雕、安溪铁观音茶、德化瓷器、永春蔑香等一县一特色的产品驰名中外,为泉州旅游购物奠定了基础。还要充分利用泉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泉州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提高旅游购物的份量。着力开发木偶头、花灯、木雕、石雕、锡雕、陶艺、刺绣、竹编、刻纸等传统民间工艺品,提高购物在旅游经济中的比重。

(四)泉州文化旅游产业链初具规模

泉州已经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文化旅游产业链,具有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旅游系列产品。

截止到2014年,泉州已经拥有星级饭店100家,床位2万多张(星级饭店及高星级饭店数量均居福建省各区市之首);各类旅行社85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6家、赴台游组团社2家(惠安天马国际旅行社、石狮假日国际旅行社)、5A级旅行社3家(石狮市假日国际旅行社、晋江航空假日旅行社、惠安天马国际旅行社)、4A级旅行社6家、旅游集散中心3家、外地住泉旅行分社5家;旅游景区(点)近百处,5A级景区1处(清源山)、4A级景区6处(崇武古城、开元寺、清水岩、牛姆林、石牛山、九仙山)、3A级景区11处;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的3个(泉州豪翔石业工业园、石狮服装城、惠安“中国雕艺城”),省级15个(泉州市灵源药业、安溪魏荫名茶园、晋江艾派产业园、德化儒苑礼瓷、德化鼎晟艺瓷、惠泉啤酒公司、惠安磊艺石材、德化县三德陶瓷、永春老醋、永春顺德堂食品、南安申鹭达工业园、晋江天然气发电、晋江久久王食品、南安辉煌水暖展示馆、南安英良顶级奢华石材体验馆);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3处(永春北溪农业旅游点、永春蓬壶“仙岭-汤城-观山”旅游区、安溪中国茶都农业观光园),省级2处(南安市香草世界、安溪县阆苑岩山庄);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四星级的3家、三星级3家,水乡渔村9家;旅游工艺品生产企业数百家,涉及各种旅游工艺品生产和旅游装备制造;旅游购物推荐单位22家;全市旅游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近30万人,有16个旅游车队300余辆旅游专车。惠安县(2007年)和德化县(2009)被福建省旅游局授予“优秀旅游县”。

(五)泉州文化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

为了开发旅游客源市场,泉州积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开展泉台旅游合作、激发市民游览泉州、热情接待侨胞探亲谒祖。2013年,泉州市财政局和旅游局还联合印发《关于鼓励旅行社开展地接业务的通知》(泉财外〔2013〕201号),鼓励泉州旅行社大力开展地接业务,扩大客源市场,以拉动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1.开展跨区域旅游合作。泉州地处福建东南部,福厦两地的中心点,与台湾隔海相望。随着福厦高铁、泉三高速、温福高铁、泉金航线开通以及晋江机场航线不断增加,泉州已经具备了海陆空立体交通网,泉州不但与长三角、珠三角开展旅游合作,而且积极与台湾开展泉台旅游对接。

2.开展泉台旅游合作。台湾泉籍同胞约900万人,约占台湾总人口的44.8%。泉州现有台属16万人。泉州也是祖国大陆距离金门最近的地方;泉州对台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商缘相承、文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优势。泉州积极利用泉台“五缘文化”优势,加强泉台文化旅游的联络和业务对接,追求合作共赢,拓展文化旅游客源市场。

(1)组织旅客赴台旅游。组织赴金门首航团(2004年)、赴澎湖首航团(2007年)、赴台湾首航团(2008年)、千人游澎湖(2012年)、在泉暂住人员赴台湾旅游首发团(2012年)等。泉州还组织赴台经贸文化考察交流、组团参加闽南台中特色庙会。

(2)签订泉台旅游合作协议。泉州旅游协会于2007年与澎湖旅游协会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后又与台南签订旅游合作协议。

(3)推出对台精品旅游线路。为了加强台湾同胞的祖地文化体验,推出宗教朝圣游、郑成功史迹游、民俗文化游和侨乡商贸游等旅游线路。加强泉台两岸宗教文化联合开发,联合台、澎、金、马、莆田市及相关地市,共同开发“海峡妈祖信仰旅游”、“广泽尊王信仰旅游”线路、“清水祖师信仰旅游”、“保生大帝信仰旅游”等线路。继续推动泉台共同组织两岸“寻根之旅”,开展“族谱对接”活动。

(4)打造对台文化旅游品牌。成功举办泉州南安郑成功文化旅游节、南安国际凤山文化(广泽尊王)旅游节、石狮闽台对渡文化节、海峡两岸(围头)返亲大会,加强两岸交流、维系两岸亲情。

(5)鼓励两岸文化旅游企业业务对接。国家旅游局已经批准惠安天马国际旅行社(2009年)和石狮假日国际旅行社(2013年)经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业务。公安部已经批准泉州市公安局有权办理在泉暂住1年以上的非福建籍人员赴台旅游手续(2012年)及个人游台湾通行证(2013年)。

3.激发市民游览泉州。泉州民营经济发达,到2014年,泉州经济总量连续15年居全省第一,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市民消费水平较高,外出旅游的人数增加。大量在外经商办企业的泉州人和来泉务工经商者,都有游览泉州名胜古迹的消费需求。泉州从2005年起,在每年春节期间开展外来工免费游泉州活动,得到外来工广泛好评。2012年9月,泉州又开展“市长带你游泉州”活动,激发市民游览泉州的热情。

4.热情接待侨胞探亲谒祖。泉州是我国著名侨乡,目前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数分布在东南亚)的泉州籍华侨华人达700多万人,港澳同胞70万多人。长期以来,泉州的海外侨胞为我市的各项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经常回泉州探亲旅游、寻根谒祖,都能得到泉州乡亲热情接待。

二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弱势

泉州文化资源数量多门类丰富、文化价值高,但碎片化的静态展示多于开发利用,缺乏参与性和体验感,制约了泉州文化旅游发展。近年来,泉州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态势虽然良好,但与苏州、杭州等初审入围“东亚文化之都”的其它9个城市相比,甚至与省内的厦门、福州相比,泉州在旅游经济增速、旅游经济总量、旅游投入、旅游设施、旅游产业层次方面还存在差距。

(一)泉州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弱

泉州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弱,主要表现为文化旅游资源多头管理、文化旅游景点各自为政。

1.文化旅游资源多头管理。泉州现有文化旅游资源隶属于不同部门,多头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协调,从而造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旅游规划相脱节,阻碍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如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旅游景区(点)分别隶属于城建、市政公用事业、文化、宗教等部门,而旅行社隶属于旅游部门,给海丝旅游线路开通和管理带来不便。

2.文化旅游景点各自为政。泉州文化旅游景点,点多面广,布局分散,景点间各自为政。多数景区缺乏资金,仅靠门票收入,难以扩大景区规模和建设配套设施,影响景区知名度,未能形成品牌,缺少龙头景区。

(二)泉州旅游企业“弱小散差”

泉州旅游企业“弱、小、散、差”,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企业集团,旅游企业实力弱、规模小、分布散、效益差,难以形成合力和竞争优势。

(三)泉州文化旅游产品创新能力弱

旅游消费己经从旅游观光升级到文化体验、体闲度假,要求旅游产品多元化、特色化,追求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但泉州(特别是市区)旅游产品还没有结构升级,还缺乏一批让人耳目一新、能够产生强大视觉冲击力的旅游产品。泉州文化旅游产品多为原生态的静态展示,未能提供让游客参与的平台,未能达到动静结合、文化体验的文化旅游效果,不能满足游客需要,无法给多数旅客留下深刻印象。

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世界级)、提线木偶(国家级)、梨园戏(国家级)等泉州独特艺术,享誉海内外,但游客在泉州却很难随时欣赏到,甚至连光盘都难以买到。泉州虽然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市,但文化旅游创意不足,尚未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尚未建成集文化旅游、观赏体验、会展表演、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园。

再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净寺和灵山圣墓文化价值很高,但在一般游客心里没有多少观赏价值,清净寺只剩下四周围墙和院内几根石柱,灵山圣墓也很冷落。殊不知,清净寺始建于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独具阿拉伯叙利亚大马士革建筑风格的清真古寺;而灵山圣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

(四)泉州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弱

泉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文化价值高,但旅游总体形象不够鲜明,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的体验。

如“海丝文化”,由于历史变迁,沉寂数百年,游客很难体验到海丝文化的感受;又如“世界宗教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但游客除了理性体会“五大宗教”在泉州和谐相处之外,找不到其它独特感受;再如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也没有扣人心扉的传说故事。泉州许多景点与历史文化故事结合不紧密。缺少文化内涵的景点自然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点只是旅游的载体。

(五)泉州文化旅游从业者待遇低素质不高

与厦门相比,泉州文化旅游从业者的待遇偏低,许多优秀的文化旅游人才(特别是导游)都流入厦门。目前,泉州从事文化旅游的人员多半是半路出家,边干边学。虽然泉州市旅游业直接从业者近10万人,但高素质会经营、懂管理精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不多。许多内涵丰富的旅游项目,因为缺乏好的策划和营销,无法根据文化旅游的要求开发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没有吸引更多的游客。很多导游对泉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不深不透,无法为游客提供文化服务。

三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机遇

泉州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机遇,既来自假日旅游和带薪休假制度,也来自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更直接来自泉州在“东亚文化之都”终审会上的承诺。

(一)“假日旅游”与带薪休假制度

“假日旅游”带动旅游业发展。自1999年9月,国务院增加了法定节假日,并出台调整“双体日”政策,催生黄金周和小长假旅游,有力推动我国假日旅游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力地刺激国内旅游增长,扩大和带动了旅游消费,推动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区(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带动城市郊区农业观光、森林旅游和度假旅游。

随着《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2008年1月1日)的施行,我国公民享受的假期除了公共假期外,还有一段可以自主安排的假期,有效地分流了过分集中的假日旅游,促使旅游经济均衡发展,为文化旅游常态化带来机遇。

(二)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战略机遇

2009年12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首次提出“把旅游业培养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明确了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工作任务、保障措施,有力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2014年8月9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强调“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阐述了“树立科学旅游观、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完善旅游发展政策”,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战略机遇。

(三)泉州兑现承诺建设东亚文化之都

2013年8月26日,市委书记黄少萍在终审会上答辩说:“泉州将投入9个亿,落实参评文化之都的承诺。”为了兑现承诺,市长郑新聪说:“泉州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实现与新区同规划、同建设、同发展。到2015年,泉州规划投入12亿元,建设泉州图书馆、泉州大剧院、海峡文化学术交流中心、工人文化宫、歌舞剧院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提升城市文化品位。”[1]

泉州为了兑现参评“东亚文化之都”的承诺,在2014年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活动年,举办主题活动112场(12场学术论坛、20场文化展览、10场各类比赛、10批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60场各类专场文艺演出),包括举办“中国人的海洋”日本展、韩国展;“洞箫与尺八”中日艺术家音乐会;中日韩“三弦—三线—三味线”音乐会。泉州为了兑现在“东亚文化之都”终审会上的承诺,投巨资建设东亚文化之都,保护泉州文化生态资源,建设文化设施,促进泉州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挑战

近年来,泉州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态势虽然良好,但与苏州、杭州等初审入围“东亚文化之都”的其它9个城市相比,甚至与省内的厦门、福州相比,泉州文化旅游产业还存在差距。

(一)泉州的旅游区位优势即将慢慢失去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部,福厦两地的中心点,与台湾隔海相望,具有交通区位优势。但随着海陆空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通达率不断提高,尤其在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作用下,泉州的旅游区位优势即将慢慢失去,将沦为福州和厦门旅游线路的过路景点(旅游过境地),看完开元寺和老君岩,就开溜,泉州只分得少许门票,无法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效应。泉州在旅游版图中有被潜在边缘化的危险。

(二)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低

2013年,在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吸引下,泉州文化旅游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729.27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4.86%),旅游总收入4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84%)。[2]2013年泉州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但在GDP中的占比仅为8.57%,与泉州“十二五”所定的目标(10%)尚有一定差距。

(三)旅游投入低,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政府投入是撬动文化旅游业的杠杆。如2011年,苏州政府投资旅游业达151亿元。[3]2012年,厦门出台《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厦委发[2012]7号),提出“从2012年起,市财政逐年增加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至2015年,年度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要增加到1亿元以上。”而泉州在《中共泉州市委泉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泉委发[2012]8号)中只提到“市财政要以不低于同期财力增长幅度加大旅游专项资金投入”,但2014年,泉州旅游专项资金只有2000万,而1-8月份在央视1套做“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午间广告就花费3000多万。泉州旅游投入不足(远远低于厦门、福州等周边城市),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泉州文化旅游业发展。

五 建设东亚文化之都推动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虽然是两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但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泉州在建设“东亚文化之都”的背景下,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应该选择“社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将旅游城市建设、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空间布局、旅游氛围营造、旅游功能发挥等内容渗透到“东亚文化之都”建设中,实施“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发展规划,全方位调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实现“东亚文化之都”建设与文化旅游业发展一体化,提高泉州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东亚文化之都”旅游目的地。

(一)成立领导机构,健全工作机制

泉州于2013年12月成立“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任副主任),内设办公室和新闻宣传组,文化活动、创建与传承保护组,学术交流组,文化项目建设组,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业发展组,筹资组,接待与后勤保障组,安全保卫组等9个工作组(室)。负责泉州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建设经营,协调指导文化、文物、旅游、交通、住建等相关部门开展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工作,形成“统筹协调、多级联运、合理分工、有效配合”的管理模式。

(二)规划文化旅游发展空间

福建省人民政府于2010年3月批复了《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同意泉州“一湾两翼三带”的总体空间规划,整合环泉州湾大小城市空间,统筹协调和优化环泉州湾城市的空间布局,引导城市群之间的对接发展,框定以泉州湾为核心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发展框架。

1.聘请刘太格博士为泉州市规划顾问。2014年9月,市政府聘请“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博士为泉州市规划顾问,并签订《泉州市概念性空间发展规划及老城区和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委托意向书,旨在借鉴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经验,借助规划大师智慧,进一步提升泉州城市规划水平。

2. 延伸《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细至村镇。《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延伸至村镇,在11000平方公里区域内,保护泉州市域的古城格局与整体风貌及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和近代建筑。保护泉州居民的社会生产、生活习俗、生活情趣、文化艺术、礼仪风俗等。

3.规划泉州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吸取福州“三坊七巷”停车难的教训,规划泉州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预留泉州文化旅游发展空间,达到让旅客“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的效果,建成功能完善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中心城市,并通过旅游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将泉州建设成为全国旅游目的城市和国际化旅游城市。同时,充分发挥晋江、石狮、惠安、泉港、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市的作用,建成一个个独具特色、互相依托、共同发展的旅游接待地和旅游支撑城市。

(三)保护泉州文化生态资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为旅游发展增添内涵,旅游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泉州保护文化生态资源,维护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活态传承闽南文化生态资源转化为泉州文化旅游资源。建立闽南文化生态展示点(传习所)。保护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建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如蟳埔女、惠安女习俗保护示范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保护体系。建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数据库。收集整理出版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推动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群众基础。推动节庆民俗活动复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俗活动中得到自然(生态)传承。

2.加强古街巷以及名人故居的保护开发。通过树碑立传的方式,传承历史文化故事,开展对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古树名木、特色街区进行文字解说。

3.破解闽南文化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泉州在建设“东亚文化之都”中,应该实现“东亚文化之都”建设与文化旅游业发展一体化。本着保护传承闽南文化生态是造福于民的理念,破解闽南文化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推动泉州文化旅游业发展。

(四)建立资金支持体系,形成多元投资机制

采取“政府引导-产权人主导-社会参与”的资金投资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投资建设经营东亚文化之都的积极性。如2013年,泉州为了落实福建省“六大旅游工程”(生态旅游示范、滨海旅游开发、文化旅游整合、乡村旅游富民、旅游景区提升、星级饭店提升),引导社会资金6.6亿元投资建设5个文化旅游创新项目(安溪海峡茶博园、安溪妈祖文化经贸园、安溪紫云山风景区、德化月记窑国际陶瓷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惠安聚龙运动公园)。

也可以成立泉州文化旅游发展股份公司,聚合政府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民营投资资金、当地居民入股资金,运用现代企业运营模式,发展壮大泉州文化旅游业。

(五)实施“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发展规划

实施“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发展规划,复兴古城,演绎“古韵泉州”;振兴古港,展示“海丝泉州”;建设新区,树立“时尚泉州”;全域联动,发展泉州文化旅游业,向世界展示泉州形象。

1.复兴古城,演绎“古韵泉州”。复兴古城,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构建中日韩东亚文化交流平台,构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影响东亚、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

(1)第一阶段,改造西街西片区。利用旧面粉厂,改造成音乐文化街区、现代艺术街区、乡土风情街区。打造泉州当代艺术展示中心和世界文化展示交流平台;集中展示泉州市县域乡土人情,推动泉州全域文化资源联动开发,提升泉州文化旅游业,集聚泉州市县域力量,加快“文都”建设发展步伐。可把泉州现有的33个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按年代)加以展示,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既有物件静态展示,也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展示,既有非遗传承人现场传习表演,也有观众现场体验购物。可利用旧面粉厂打造常态化的“古韵泉州”大型晚会。

(2)第二阶段,改造西街东片区。市规划局已经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杰教授设计西街东片区改造规划方案,打造成“城市会客厅”和市民文化家园。西街东片区是历史文化街区,将修旧如旧,保持历史街区风貌。一部分古厝用以展示唐朝时代泉州的风土人情,另一部分古厝改造成旅游民宿、酒吧茶座、特色小吃、咖啡屋、创意作坊等旅游休闲文化场所,丰富游客夜间活动。将以开元寺为中心的西街建设成泉州纪念品商业街。

(3)第三阶段,重点保护和利用古城区“一线三片”。“一线”指“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中山路,“三片”即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天后宫、府文庙)所在的片区。立足泉州古城多元文化脉络,打造“世界宗教博物馆”文化旅游品牌。以中山路为主轴,整合周边文化旅游资源,把开元寺片区(西街、旧馆驿的古街坊为主体),打造成唐朝韵味的特色街区;把天后宫片区(德胜门、李贽故居、聚宝街为主体),打造成融海外交通文明为一体的宋元特色街区;把府文庙片区(关岳庙、清净寺、后城旅游文化街为主体),打造成融儒、道、伊斯兰文化于一体的明清特色街区。把中山路打造成泉州旅游购物街(集步行观光、文化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

(4)第四阶段,推出“古韵泉州一日游”。通过“古韵泉州一日游”旅游线路,把6.71平方公里的泉州古城区串联起来,再现古代泉州“市井十洲人”盛况。通过“古韵泉州一日游”体验泉州千年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主要景点包括:清源山风景名胜区(5A,全国重点文物单位老君岩、灵山圣墓、九日山)——锦秀庄民间艺术园(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国家一级)——泉州博物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蟳埔民俗文化(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天后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府文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4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街巷(文化体验)。争取让远方的客人自愿留下来,免费欣赏“古韵泉州”大型晚会,欣赏泉州夜景,为泉州多日游积聚客源。

2.振兴古港,展示“海丝泉州”。启动古港转型升级,主动对接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凸显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1)唤醒海丝文化记忆。随着元明清时断时续的禁海令,慢慢模糊了海丝文化,尤其是到了乾隆以后,清廷开始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终于阻断了海丝文化。为了唤醒沉睡数百年的海丝文化记忆,2001年,泉州和宁波分别把“海上丝绸之路”作为申报世遗项目,随后广州、扬州、蓬莱、北海、漳州、福州、南京等7个城市相继加入,2011年国家文物局要求9座城市联合共同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

首先,邀请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堡号”访问泉州。2014年3月,“哥德堡号”从瑞典出发,重走海上丝绸之路,途中停靠欧亚非10个港口,定于农历九月初九妈祖诞辰日抵达刺桐港(后渚港),举行数百艘帆船出海迎接仪式,重温昔日刺桐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历史场面,并举行“印象海丝”大型演出。

其次,举办“新世纪丝绸之路经济论坛”。中国新闻社于2014年2月在泉州举办“新世纪丝绸之路经济论坛”,介绍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推动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合作共赢。

第三,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2014年6月,泉州举行首届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会议决定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在泉州设“海丝城市联盟”会址,设立秘书处。为举办“海上丝绸之路论坛”和“海丝博览会”做准备。接下来,努力设立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基金,调动丝绸之路沿线所有华人华侨的积极性,共同建设新丝绸之路。争取把中东阿拉伯国家当前游离在外的7000亿美金调动起来,把亚洲东盟制造业的优势调动起来,把非洲和中东的自然资源优势发挥出来。

第四,赴巴黎展览“海上丝路泉州起航”。为了落实中央确定的“一路一带”发展战略,配合我国“丝绸之路”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向国际社会宣传丝绸之路在推动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2014年9月18日,泉州、西安、成都、洛阳四个城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策划举办“丝绸之路与创意城市”展览。泉州代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展示中国古代开创海上丝路的卓越贡献和丝绸之路精神的当代的启示与影响。泉州的展览主题是“海上丝路、泉州起航”,一条主线是泉州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以陶瓷象征中国元素,体现“中国物品”流动影响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族群社会生活及民俗文化;另一条主线是以中世纪外国侨民留下来的不同族群碑刻(如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信仰基督教的欧洲人),展示泉州多元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在泉州相遇和睦相处。在两条主线中,穿插展示流动在海上丝路上的海图和船模,展示泉州人在传统海上丝路的创意,展示泉州人利用季风和航海科技,借助帆船,推动中西方各种文明交流对话与融合,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和谐精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通过交流互动、对话沟通,共享和而不同的美好社会。

第五,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由中国国际商会主办,泉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首个国际品牌博览会——“中国(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品牌博览会”,经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批准,于2014年11月28日至30日在中国泉州市南安成功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办。国际品牌博览会的主题是“新丝路、新合作、新融合”,博览会力争促进中国与海丝沿线国家(包括东盟、日韩、中东、中东欧及其他国家)之间的经贸交往与合作,促进区域融合,推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既促进中国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引进更多优秀的国际品牌,开展中外品牌企业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2)开发刺桐港的文化旅游功能。刺桐港(后渚港)是海上丝绸之路起航港,应该将港区内的部分生产性内容外移,腾出空间,开发刺桐港海丝文化旅游功能,将刺桐港转型升级为海丝文化交流展示基地(“海丝文化博物馆”和“海洋体验馆”)、产业开发和休闲娱乐基地,打造东南沿海标志性的经济文化港区,可打造常态化的“海丝泉州”大型晚会。

3.建设新区,树立“时尚泉州”。“时尚泉州”的亮点将集中体现在东海市民广场,广场周边围合的四栋建筑,设计成“四朵盛开的刺桐花瓣”(城市规划建设成就展示馆、工人文化宫与大会堂、文化图书与非遗博物馆、歌剧院,分别代表着未来、文化、知识、音乐,寓意泉州多元文化并存、汇聚、交流的现代城市新形象)。打造成城市文化综合体、24小时不夜城,可策划“时尚泉州”大型文艺晚会,为泉州发展夜间旅游提供载体。

泉州新区建设定位为“亚洲多元文化发展中心”,规划拥有亚洲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文化传习院、儿童文化中心、市民文化广场等项目。配套规划现代艺术街和大型居住区、购物中心、商务中心、文教中心等文化生活设施,形成泉州现代文化建筑群,建设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树立“时尚泉州”形象。

4.全域联动,化解体制机制障碍。全域联动,整合泉州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打破条块分割,进行跨区域旅游规划,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应该发挥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将泉州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实施网络化发展,增强泉州中心旅游区的综合服务和旅游集散功能,强化主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市县多层次、多级别、多类型的旅游资源共同发展。

(1)建立跨体制的文化旅游业联盟。泉州文化旅游资源隶属多个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协调,造成旅游资源与旅游规划、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相脱节,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需要打破条块分割,推动文化旅游资源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以控股、参股、合作、兼并、收购、承包、租赁等方式,理顺体制,建立文化旅游业联盟。

(2)规划全域联动建设框架。把《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至村镇,把“文都”建设全域联动框架延伸到各县(区),充分挖掘泉州各县(区)文化资源,形成一个完整的文都建设框架。近期规划建设台商投资区工艺木雕一条街、洛江文化美术馆、鲤城聚宝古街中兴工程、丰泽闽南婚俗文化创意园、石狮永宁风俗文化村、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公园、晋江五店市文化街区、惠安女风情民俗村、德化月记窑陶瓷文化创意园、南安蔡氏古民居旅游区等。

(3)规划跨区域的主题旅游线路和主题公园。泉州的文化古迹分布较广,但存在着地理空间上的距离。比如,泉州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1处(截止到2013年),但分属于不同区县,距离有近有远,所以要树立大泉州理念,克服行政区划壁垒,进行旅游规划。可推出主题旅游线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如历史文化游、海丝文化游、南少林文化游、宗教文化游等。

泉州可借鉴深圳“世界之窗”的做法,打造“泉州之窗”主题公园,进行集中展示;也可借鉴杭州宋城,以“建筑为形,文化为魂”的经营理念,把两宋文化融入西子湖畔,采取“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出艺术”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依托主题公园,提升文化旅游和演出节目的高附加值,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的完美结合。

(4)建设完善泉州旅游信息化平台。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契机,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服务系统和旅游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电子商务向旅游领域发展。逐步建设和完善旅游信息查询、游客服务呼叫、城市旅游解说等系统,以及三维地图电子触摸屏、城市旅游导示牌、免费旅游资料取阅架等自助信息查询渠道。

六 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文化旅游强市

泉州文化随泉州人旅居海外而广播世界各地。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以文会友活动日益活跃,连续举办了各类文化活动。泉州文化作为闽南文化的代表,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建设国家级“中国闽台缘博物馆”(2006年)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2007),泉州电视台开播闽南语频道(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在泉州设立闽南文化研究基地(2013年)。泉州还要不断加大对外文化交流,提高知名度,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文化旅游强市。

(一)建设一个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塑造泉州旅游形象

旅游集散中心是旅游局为方便广大游客到该地旅游而设立的服务平台。旅游集散中心由旅游局负责具体指导,由当地相关旅行社有限公司负责具体运作,整合散客旅游资源和规范散客旅游市场,满足市民个性化旅游需求和促进自助游消费市场培育的重要综合性平台,是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超市”,具有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集散换乘、景点大型活动、客房预订、票务预订等功能。

在泉州高铁站附近规划建设功能完善的“泉州旅游集散中心”,再建设索道,把泉州四大名山中的双阳山(双乳峰)与清源山连接起来,把洛江区的大阳山登山公园及双阳异国风情广场与丰泽区的清源山主峰连接起来,(在不破坏清源山景观的前提下)建成空中看泉州的旅游项目,塑造泉州文化旅游形象,弥补泉州旅游项目“小而散”的不足,努力让旅客产生深刻记忆。

(二)打造二个综合性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是旅游目的地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强化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吸引力,扩大旅游产品销售,提高旅游产业链的附加值,提高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游客的忠诚度,保持旅游品牌旺盛生命力,带动周边环境良性发展,增加当地旅游收入、提高当地居民就业率,促进当地环境设施改善。游客流动还会形成文化交流,丰富当地文化生活,带来延伸效应。泉州目前应该以泉州特色文化为主线,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东亚文化之都”和“海丝文化”二个综合性文化旅游品牌。

1.打造“东亚文化之都”旅游品牌。2013年泉州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获得世界级的城市名片,担当了东亚文化交流合作的重任。泉州在2014年代表中国,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共同举办“东亚文化之都”活动,让中日韩三国人民享受异国风情的文化艺术。泉州在日本、韩国举办“中国人的海洋”展;泉州还举办“洞箫与尺八”中日艺术家音乐会;中日韩“三弦-三线-三味线”音乐会。(“尺八”是“竖笛”,因长一尺八寸而得名,也有 “箫管”和“南音洞箫”之称。日本专家为日本“尺八”洞箫寻根数十载,1984年5月,日本映像株式会社摄影组在泉州见到南音洞箫时,认为找到了日本现代尺八的源头——泉州的南音洞。[4]日本“三味线”源于中国南方的“三弦”。“三弦”大约在明朝初年,传入琉球,又从琉球传入日本。[5])泉州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开展文化交流,推动东亚文化传统交流合作、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形成东亚文化认同,打造“东亚文化精神”,为打造“亚洲文化之都”作准备。

(1)开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根据泉州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开辟闽南文化体验游、海丝文化游、惠女风情游、宗教文化游、伊斯兰教史迹游、成功故里游、茶都品茗游、香都生态游、瓷都陶艺游等旅游精品线路。

(2)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泉州重视以文会友,近年来连续承办国内国际大型文化活动,有的已经形成特色品牌。如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1991年)、海丝文化节(7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4届)、闽台对渡文化节(7届)、国际南音大会唱(10届)、国际木偶节(3届)、郑成功文化节(2届)、南少林武术节和世界五祖拳比赛(22届)、元宵灯会(20届)、泉州旅游文化节(6届)、世界闽南文化节(2013年)。

(3)从2009年起,泉州市就注重开展主题性的年度旅游节庆活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2009年举办“古港听涛”——泉州文化之旅;2010年举办“海西生态健康游”——泉州绿色之旅;2011年举办泉州旅游美食文化节;2012年举办泉州(德化)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2013年举办茶文化旅游节,2014年举办“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活动年。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次大型活动,有效推介了泉州丰富多元的旅游资源和各具特色的地方产业。泉州还推动“一县一节庆”活动,如“古韵鲤城”、鲤城关帝文化节、晋江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石狮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南安郑成功文化旅游节、南安凤山文化旅游节、惠女风情文化节、安溪清水祖师文化节、永春白鹤拳”武术文化节、晋江衙口沙滩旅游文化节、丰泽南少林武术节等。

(4)推介泉州文化旅游。泉州在展示闽南文化底蕴和活力的同时,努力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泉州利用举办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中国航海日等节庆活动,推动泉州文化旅游;借助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赴台经贸文化交流、台北旅展、“品牌泉州香江行”、义乌旅游商品博览会等专业会展,展示泉州文化旅游;前往传统客源地和潜在客源市场宣传促销,推介泉州文化旅游;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泉州文化旅游,在《泉州晚报》、泉州广播电视台开辟旅游专栏,在新浪网、《海峡旅游》、《厦门航空》、动车、公交车停靠站发布泉州旅游信息,邀请旅游卫视、东南卫视、台湾东森电视台来泉制作旅游宣传片。还制作《泉州旅游交通图》、《泉州旅游指南》等旅游宣传资料。

2014年泉州旅游部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投入3000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午间时段播放“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旅游广告,努力打造“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文化旅游品牌;匹克集团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做广告时也植入“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广告词;希望更多的泉州企业向匹克集团学习,在做广告时也能植入“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广告词,齐心协力打造“东亚文化之都”文化旅游品牌。

2.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泉州以建设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在海丝城市间打造高端的外交平台,重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构建文化经济、政治外交平台,服务于海峡两岸文化经贸往来,服务于中日韩三边及东盟“10+3”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商贸往来及政治外交,带头打造“海丝文化旅游”品牌,开辟中国沿海、东亚、东南亚、中亚、东非、北非、乃至欧洲的海丝文化旅游线路。

(1)打响“世界伊斯兰教第三圣墓”品牌。世界伊斯兰教第一圣墓是沙特阿拉伯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陵墓。凡奔赴麦加朝觐的人,都会去麦地那。每年朝觐期间访问麦地那的人与访问麦加的人一样多。访问麦地那不是朝觐的内容,而是拜谒穆罕默德圣墓。当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向不同信仰和不同民族的人群传播伊斯兰教。如今的麦地那,处处可见多元化文明的特征,各民族互相尊重和宽容,没有固定形式的服饰和礼仪,行动自由。

世界伊斯兰教第二圣墓是伊拉克纳贾夫的阿里圣墓,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陵墓。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信徒自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巴林、科威特、黎巴嫩等地前往拜谒。不少什叶派穆斯林都以到过阿里圣墓为莫大光荣。

世界伊斯兰教第三圣墓是泉州灵山圣墓,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嫡传门徒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的陵墓。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开发价值。

据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介绍,灵山圣墓曾于1991年规划为“伊斯兰圣墓公园”,但因周边墓葬迁移事宜而搁置,沙特阿拉伯捐献的专款也挪为它用。如今在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规划中,应该重启伊斯兰圣墓公园建设规划,打响“世界伊斯兰教第三圣墓”品牌,吸引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前来朝谒,体验泉州宗教和谐精神,助推海丝申遗。

(2)开辟“海丝文化旅游观光线路”。“海丝文化”是泉州文化旅游的核心品牌。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之一,是历史上的“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丝的商贸重镇,具有丰富的海丝文化遗存,有条件建设海丝文化旅游观光线路。

把国家文物局海丝申遗报告中所选取的泉州18个考察点串联成“海丝文化旅游观光线路”,即九日山祈风石刻——开元寺——清白源井——清净寺——天后宫——德济门遗址——泉州市舶司遗址——来远驿遗址——文兴码头——美山码头——伊斯兰教三贤四贤墓——洛阳桥——真武庙——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配套建设世界古船模型制作基地、蟳埔民俗文化村,按期举行九日山祈风文化节,再现宋元时期东方大港泉州航海节的盛况。

(3)建设海丝文化活态展示点——蟳埔民俗文化村。“蟳埔民俗文化村”被誉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第一村”,在蟳埔村保护中,保持传统特色的村庄结构,合理布局商贸网点,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现代旅游产业链。

蟳埔女的生活习俗是海丝文化的明证。蟳埔有16个姓氏,有阿拉伯人的后裔,也有东南亚人的后裔。有人说蟳埔女头上戴的“簪花围”习俗是琉球女人带来的;有人认为蟳埔女头上戴的“簪花围”是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风俗;也有人认为蟳埔女的风俗是原始人类的遗传。蟳埔女所戴的鲜花,历史上来自附近的云麓村。云麓村原是南宋时,阿拉伯人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的私家别墅“云麓花园”。据说园中的茉莉花、素馨花等奇异花木是当时从西域引进延续至今的,洋溢着海丝文化气息。蟳埔女的骨笄保留了古代“骨针安发”的本意,系全国独有的“活化石”。看来,蟳埔女头上戴的“簪花围”是多元文化融合的明证。

蟳埔女住的是蚵壳厝。据考证,蚵壳厝的大蚵壳并非泉州本地所产,而是宋元时期古刺桐港的远洋商船从非洲东海岸运过来的。那时,商船满载着泉州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物品到非洲东海岸交易。空船返航时为避免船体过轻,便将散落在异域海滩上的大蚵壳搬上船,用以压舱,稳定船身。停泊刺桐古港后就近抛弃,却被当地村民当成了建筑材料,由此成就了一段建筑奇迹,成为海丝文化的见证。

保护好蟳埔古村落、古民居。蟳埔民俗文化村成功地保护了蚵壳厝和蟳埔女习俗的生态环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原生态文化空间。

改善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蟳埔原居民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延续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蟳埔民俗活在当代蟳埔居民的现实生活中。

发展原生态文化旅游。蟳埔村位于晋江出海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锚之地,村民世代面海而居、以海为生。如今开发捕捞文化、“海丝”文化等文化旅游,延伸产业链,提升蟳埔民众的经济收入,实现经济增长。蟳埔居民利用蚵壳厝开设小旅馆、小酒馆、小茶楼,经营土特产、出售蟳埔女服饰,让游客体验蟳埔女出海捕捞和撬海蛎的生活。

(三)策划三场文化旅游演艺晚会

借鉴深圳世界之窗文艺晚会的做法,打造高品质的泉州旅游演艺产品。在西街旧面粉厂策划常态化的“古韵泉州”大型文艺晚会;在刺桐港策划“海丝泉州”大型文艺晚会;在东海市民广场策划“时尚泉州”大型文艺晚会;让“古韵泉州”、“海丝泉州”、“时尚泉州”三大晚会轮流演出,开发泉州旅游演艺市场。展演(微缩版的)泉州南音、木偶、梨园、高甲等精品剧目;展示惠女风情、蟳埔女习俗;表演南少林武术、永春白鹤拳。

(四)建设四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根据泉州旅游资源特点和旅游业发展需要,规划建设跨区域的四大旅游产业集群。

1.以清源山品牌为龙头,建设都市旅游产业集群。

区域范围:以泉州老市区(鲤城、丰泽、洛江区)为核心,包括南安丰州镇九日山在内的泉州湾地区。

功能定位:是代表泉州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形象,是海内外游客的集散地,重大活动的举办地,海丝文化的集中展示地。

旅游项目:以清源山品牌(国家5A级)为龙头,以泉州古城为载体,建设融合闽南文化、海丝文化、都市休闲文化为一体的都市旅游产业集群。展示泉州多元宗教文化、博物馆、海上丝路史迹、闽南特色建筑文化、闽南风味美食。如老君岩(道教文化)、南少林寺(佛教文化、武术文化)、灵山圣墓(伊斯兰教文化)、九日山和海交馆(海丝史迹)、锦绣庄民间艺术园(文化创意)、闽台缘博物馆和泉州博物馆(闽南文化)、西湖公园(都市休闲文化)、华侨历史博物馆(华侨文化)、仙公山(儒道释文化)。

2.以惠女品牌为龙头,建设泉北滨海休闲旅游产业集群。

区域范围:北接莆田湄州湾,南至泉州湾北岸。包括泉港区、惠安县崇武镇、台商投资区,洛江区、丰泽区、鲤城区晋江沿江大道。其核心区是惠安山霞镇、崇武镇、净峰镇、小岞镇。

功能定位:体验海滨休闲、渔港风情。

旅游项目:(1)“惠女风情”滨海观光旅游区(崇武古城、青山湾泉州海洋城、国际游艇俱乐部、大岞惠女民俗体验区、西沙湾、半月湾、赤湖海滨森林公园、小岞净峰民俗宗教文化体验区、斗尾造船厂等);(2)惠屿岛海岛渔村旅游(泉港区惠屿岛、红星生态园、绿笛山庄、笔架山生态休闲旅游区、樟脚村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虎岩寺生态公园、闽林始祖及妈祖文化宗教朝圣旅游区);(3)开展福建三女风情游。建议在“惠女风情”游的基础上,可拓展为“福建三女风情游”,北接莆田湄州湾,欣赏湄州女,南接丰泽区,欣赏蟳埔女。

3.以晋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为龙头,建设泉南滨海运动旅游产业集群。

区域范围:北接泉州湾南岸,包括石狮蚶江、永宁,晋江深沪、金井、安海,南安水头、石井,南至厦门翔安、同安。其核心区是石狮永宁、晋江(龙湖、金井、安海)、南安(水头、石井)。

功能定位:海上运动、工业旅游、商贸旅游。

旅游项目:(1)晋江滨海运动旅游(晋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围头湾战地文化村、龙湖衙口施琅将军纪念馆、安海龙山寺);(2)黄金海岸旅游区(石狮红塔湾帆船帆板基地、石湖古码头旅游区、大坠岛、黄金海岸);(3)南安郑成功史迹旅游(安平桥、白塔、三里街商品购物街、灵源山风景区、草庵景区、东石南天寺、东石寨、郑成功纪念馆、石井码头等)。体验海洋文化和海洋科学展示,体验工业旅游和商贸旅游(石狮服装城、晋江鞋博城购物游);(4)发展高端旅游产品。建议积极发展邮轮游艇、体育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游艇等旅游装备制造业(晋江、南安、惠安三地已投建游艇生产基地),建设更多的游艇码头(如建设惠安青山湾、晋江围头湾游艇码头,泉州台商投资区正规划建设国际游艇俱乐部)。依托晋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和石狮休闲服装城,整合体育旅游资源,培育以运动体验、运动装备博览、运动休闲度假和重大赛事观赏为一体的特色体育旅游产品。

4.以中国茶都香都瓷都品牌为龙头,建设泉西生态旅游产业集群。

区域范围:泉州西部安溪、永春、德化三县以及南安(蓬华镇、诗山镇)和洛江西北部地区。南接厦门同安区,经过安溪龙门镇、茶都、清水岩,连接永春牛姆林、东溪大峡谷、蓬壶普济寺百丈岩,再连接德化瓷都、九仙山、石牛山风景区,北至三明大田县、福州永泰县。

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体验生态休闲、健身保健、回归大自然的生活情趣;并融合宗教朝圣和红色旅游。

旅游项目:(1)中国茶都(安溪)生态旅游(安溪茶文化、海峡茶博园、凤山茶叶大观园、西坪铁观音发源地、大坪生态茶园、华祥苑、中闽魏氏、凤山、八马、魏荫等茶叶庄园;天湖休闲度假中心、安溪温泉世界、志闽旅游区、龙门森林公园、大龙湖旅游区、云中生态户外运动基地;清水岩、洪恩岩、紫云山、湖头相第府衙群);(2)中国香都(永春)生态旅游(篾香文化、牛姆林、乌髻岩、仙洞山、百丈岩、魁星岩、东关桥、船山岩风景区;岱山朱子文化旅游区、东溪大峡谷、北溪村农家乐旅游区、云河谷旅游区、美岭村工业旅游区等);(3)中国瓷都(德化)生态旅游(陶瓷文化、唐寨山森林公园、屈斗宫古窑址、德化陶瓷博物馆、陶瓷工艺厂、陶瓷旅游商品购物中心、岱仙瀑布、戴云山大小险景区、南埕水口漂流、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九仙山风景区、蕉溪国际温泉小镇等);(4)南安生态朝圣旅游(凤山寺旅游区、天柱山自然风景区、灵应寺及灵应省级森林风景区、雪峰寺山水宗教旅游区、五台乐山风景旅游区);(5)安南永德红色旅游(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莫耶故居、德化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南安金淘镇叶飞将军故居);(6)洛江区生态朝圣旅游(泉台文化艺术交流园、河市田格里拉休闲农庄、仙公山民俗文化村)。

(五)壮大五大会展旅游业

加快改善和建设大型会展设施,实施会展品牌工程,促使泉州会展旅游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将泉州打造成会展旅游城市。重点培育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石狮)、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中国(南安)水头国际石材博览会、安溪茶博会、中国(惠安)国际石雕石材博览会等五大会展精品,努力举办陶瓷精品博览会。完善和进一步提升泉州展览城、石狮德辉广场、晋江美旗城展馆、安溪茶都、磁灶陶瓷城、南安建材城、惠安石艺馆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五星级会展酒店。

[1] 刘益清.东亚文化之都花落泉州[N].泉州晚报,2013-09-27(2).

[2] 孙灿芬.“文都”品牌领衔泉州旅游升级版[N].泉州晚报,2014-02-20(3).

[3] 顾 蕾.2011年苏州旅游总收入全国第五[EB/OL].http://csztv.cn/a/news/2012/5867.html,2014-08-019.

[4] 陈正声.谈谈(竖)笛、尺八和洞箫[J].乐器,2006(6):54-55.

[5] 王耀华.琉舞与三味线[J].人民音乐,1984(3):55-57.

Path Selection of Quanzhou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City of East Asia”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ZHOU Jian-biao

(Party School of CPC Quanzhou Committee,Quanzhou 62000,China)

Quanzhou won China’s first title of “Culture City of East Asia” wich is a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e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Quanzhou has the advantage of rich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with such weaknesses as static display rather tha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lack of participation and experience;Opportunities come from China’s strategy for a strong cultural power and Quanzhou’s commitment at the final evalution meeting.The challenge is the grodual loss of Quanzhou’s location advantag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City of East Asia and development of Quanzhou’s cultural tourism,is to choose the “community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od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ncient city-ancient Hong Kong-new city-global linkage”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residents participation,so as to create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of “Culture City of East Asia”,raise the reputation of Quanzhou,and develop cultural tourism.

“Culture City of East Asia”;Quanzhou;cultural tourism;development;path

2014-08-11

福建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2014年立项课题;泉州市2014年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课题(2014D08);泉州市“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

周建标(1964-),男,福建平潭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华文化、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

F592.7

A

1671-1181(2015)01-0011-12

猜你喜欢

泉州旅游文化
泉州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年味里的“虎文化”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谁远谁近?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