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益政治学”的反思与矫治

2015-03-27张晶晶朱瑢瑢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政治学利益政治

张晶晶,朱瑢瑢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利益政治学”的反思与矫治

张晶晶,朱瑢瑢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永恒话题,它不同于古典政治学的伦理、道德涵义,近现代以来的政治学是一种“利益的政治学”,它借助于机械论式的推导方法,将人的利益、欲望作为人类政治行为的分析起点和根本逻辑。但这种从抽象的人性利益出发,线性地寻求政治真理在方法论上并不可靠,也容易产生政治上的教条主义和极端主义等问题。对此,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的“宗教性道德”来克服缓解“利益政治学”的种种弊端。

利益;利益政治学;反思;矫治

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永恒话题,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曾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1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史记解读》(下),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85页。。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6页。它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页。。政治与利益有天然的联系,正如马克思所说:“政治改革第一次宣布:人类今后不应该再通过强制即政治的手段,而应该通过利益即社会的手段联合起来,它以这个新原则为社会的运动奠定了基础”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4页。。恩格斯也说,一切政治活动“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0页。,政治源于利益。笔者认为,可以以“利益”为尺度来划分古典政治学和现代政治学。

一、政治学发展的“利益”转向

(一)伦理道德与古典政治学

古典政治学是与伦理、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伦理政治、道德政治。它从人类的道德价值、终极关怀出发解释政治,借此实现人本身的完善。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里就提出哲学王统治的主张,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政治学是为了寻求实现人类最高级的善的学问,他们都“相信城邦这样一种政治团体不仅是人们生活所必须的组织,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某种不能替代的伦理意义”6欧阳英:《在社会学与政治哲学之间: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新路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486页。,个人只有成为城邦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实现他生存的真实意义与作为人的本质。政治学的核心任务,就在于探索什么是正义、如何才能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实现正义。在众多传统思想中,中国传统政治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7[宋]朱熹:《四书五经之大学章句集注》,上海:国学整理社,1936年。。儒家经典里充满了诸如此类的表述。

(二)利益与现代政治学

西方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开始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口号,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倡导人性解放,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本体论上的个人主义,从正面肯定了人追求和满足自身需求欲望的正当性,即肯定人追逐利益的正当性。基于此,近代政治思想家们认为政治生活的目的不在于改造或完善人性而在于适应这种人性。于是利益开始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原始推动力和根本逻辑,人们基于被承认和解放的个人利益缔结“社会契约”形成政治关系、进行政治活动,以谋取、维护或扩大“利益”,在此不妨将之称为“利益政治学”。

近代以来西方的这种“利益政治学”是通过马基雅维利、布丹和霍布斯三位思想家奠基的。首次明确地把政治标准与道德标准分离开来的是马基雅维利,他强调国家行为和与其相关的政治生活具有它自身独特的逻辑性,这也使政治学转变为一门以国家权力为中心的、具有强烈实证色彩的“科学”;布丹通过国家主权论确立了国家独立自主的资格,从理论上排除了对国家主权进行内部分裂和外部干预的正当性;而霍布斯则通过其社会契约论,使国家权力最终完全立足于公民的基本利益与要求基础之上。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的西方现代政治学说由此滥觞,并最终由洛克和密尔集大成。

二、“利益政治学”的反思

(一)“利益政治学”凸显了“利益”,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利益政治学”凸显了“利益”,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这是值得肯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利益政治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79页。人们结成社会关系的基本动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把他们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自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0页。;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每一个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3《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307页。,“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4《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0页。,认为“政治权力及其运行,实际上是人们基于共同利益的公共性而选择的一种实现方式和机制,即以政治力量的强制和约束来实现和维护社会共同利益”5夏泽祥:《宪法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31页。;“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6《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页。,即国家的存在不过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而阶级则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在资本主义社会,利益集团是其社会生活的特有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正当利益是国家集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民主、法律等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对国家的各种政策实施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个人利益更加凸显,形成各种利益关系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局面。

(二)“利益政治学”致力于“科学化”的努力,未能体现科学性

从“政治科学”的角度来看,“利益政治学”其实是近现代政治学家们追求的一种普遍而确定的政治知识,试图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科学化”的理念来自自然科学的成熟发展,各个学科都试图通过“技术”方式向自然科学靠拢,试图更加“科学化”,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政治“科学化”这种倾向源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古希腊思想家们认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通过理性人们可以对社会政治生活加以理解和把握,并能够根据理性超越和指导政治实践7理性的思想方法是古希腊文明最突出的精神特质,它表现为一种严密的逻辑及在此基础上的对事物或现象背后某种不变因素的探求,即所谓的“理念”或“相”,这被认为是某一事物能够保持其自身的存在、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关键,是事物的灵魂。这种严格依从形式逻辑的思想方法当然会显得僵化、脱离实际与不善变通,但也能使思想者直达事物的基本规定性,为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世界提供一种简单而清晰的解释。。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政治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去理解政治,他们基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普遍思潮,在人的问题上对人性进行了高度简化,找到了欲望、利益这种在他们看来是单一的、确定的人性,欲望和利益被看作是解释人类一切政治行为的“阿基米德原点”,人成为类似于物理学中质点一样的机械的分析对象,认为只要找到了人们的欲望利益所在,就能由此揭开人类政治行为的奥秘,8这一点在霍布斯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霍布斯十分推崇笛卡尔的几何学演绎体系,试图据此建立一套关于人的社会政治系统科学,其特点是“首先对一些我们普遍认可的基本前提进行界定,并由此出发进行推导,最终得到某种我们已知的结论”——参见霍布斯《利维坦》。于是政治分析仅仅成为一种技术性的问题,政治学的任务就是寻找这种普遍而确定的政治“真理”,政治学实现了所谓的“科学化”。1唐士其:《论政治学的“科学性”问题——对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一个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第1期,第58页。

但是,这种高度简单化、抽象化的自私自利的人性本身并不是精确肯定的,试图采取某种线性的机械论式的分析方法来推导出某些政治“真理”的做法也并不能令人信服。所谓的理性人、经济人不能代表人的全部本质,人性是复杂的,除了欲望、利益外,人还有情感、道德、意志等,即使大多数人在通常情况下欲望和利益确实主导着他们的政治行为,但也不能排除少数人的个人性格、感情、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因素甚至是起关键性的影响,从而改变其社会政治生活的轨迹和前途。

而且,“人性”毕竟不同于“物理”,无论自然科学家对他的研究对象进行怎样的理解和描述,都不会改变研究对象的特性和发展变化规律。2经典物理学如此,但在量子力学中这一道理似乎并不适用。而人则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动物,人对于他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社会的理解、观念本身就塑造和规定了政治社会生活的内容,而这种理解、观念的改变也会导致政治社会生活发生变化,反之亦然。也就是说,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或曰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实政治生活的面貌。就此而言,“利益政治学”只是众多政治思想观念中的一种,只能在其自身所理解的政治思想观念范围内映射出一些相应的政治结论,因而无疑是片面的。

(三)“利益政治学”基于抽象的人性假设,难免沦入庸俗化之境

“利益政治学”这种基于科学理性基础之上,试图追求某种普遍、确定而永恒的“政治真理”的做法也极容易成为一种政治上的教条主义和极端主义。它从抽象的自私自利的人性出发,把满足自身欲求、追逐利益的权利与自由看成是人与生俱来、不言自明的真理甚至价值本身,一切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因此都必须符合、顺应这种真理、价值,并武断地主张以之为指导来设计和改造现实政治,却忽视了具体的政治实际和历史文化传统。从这种教条的、僵硬的政治观念出发,极容易导致一种政治上的乌托邦,产生激进的政治行为,导致政治不宽容或政治压迫,甚至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和巨大的政治灾难。3哈耶克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对近代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予以强烈批判,认为它是“致命的自负”,具体参见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和《通往奴役之路》等著作。

其实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其目的不是知识、思辨而是行动实践;中国明代的大儒王守仁也认为:“知之深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义处便是知”4王阳明:《传习录》(下),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482页。,就是说政治并非坐而论道而应当是知行合一。在政治生活中,不能将某些抽象的原则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来误导活生生的现实,而应该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境,在政治的现实实践过程当中进行政治判断与选择权变,这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

不同于古典政治哲学将人性的完善及美德看作政治生活的目标任务,现代西方的经济发展形式、社会形态、政治模式等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对人的物质欲望的承认接受、解放发展甚至是刺激的基础之上的。近现代以来的这种“利益政治学”追求的不是高尚的道德生活,也不以此作为政治活动的基本目标,它追求的是人的动物性欲望的满足。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们反而被物质上的欲望所控制,忽视精神上的提高,因此走向异化的境地。这种方式其实是对这种“自私自利”抽象人性的适应而非完善,无形中也就贬低了政治生活的标准。

三、利益政治学的矫治

(一)不偏离利益中心

晚清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传统的政治社会体制逐步瓦解,两千多年来维系中国传统社会一治一乱、循环往复的“超稳定系统”从根本上受到严重冲击。5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3页。广大仁人志士开始积极介绍和引入西学,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物竞天择、商业竞争等近现代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社会学说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改革开放以后,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大潮更是席卷中国,各阶层利益的平衡问题甚嚣尘上。

政治关乎整个社会的治乱兴衰,涉及太多人的命运荣辱,在政治上哪怕是一点点的轻率、自负都可能会导致巨大的灾难。因此,执政者必须本着对整个社会、对全体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6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722页。。利益的平衡是进行社会管理稳定的关键,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利益主要指绝大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面临利益冲突时,要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把个人的梦想和奋斗与全中国全民族的梦想与追求凝聚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不走向利益主义

在西方,固然可以仅仅从“利益”的角度去理解政治,政治固然可以无涉于道德价值、终极关怀问题,因为他们尚且能够把这一问题留给宗教去解决,“上帝的东西归上帝,凯撒的东西归凯撒”1《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二章第十五节至二十一节。。基督教在西方历史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至今仍发挥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基督教的传统专注于人对上帝的信仰及人的灵魂救赎,强调精神生活的超越性,从而形成了相对于世俗生活中权力及利益的超验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利益政治学”的一些弊端。

而在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影响最大的儒家思想关注的只是彼岸世俗生活和人情日用之常;主张现世生活的虚无、追求人生的解脱的佛教在历史上一度非常流行,但最终还是消融在儒家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发展成为不离此在、“担水砍柴,无非妙道”的禅宗佛学;而道教则从一开始就是寻求养身长生的方术之学。

那么,对于缺乏真正意义上宗教传统的中国来说,如果也仅仅以“利益”来看待政治,认为政治生活仅仅是为了安排和追逐人的最大化的世俗物质利益,是否会更加导致社会政治的分裂斗争冲突?是否会导致资源枯竭、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否会产生精神空虚、价值迷失等比如今西方国家更加严重的人的异化的问题?

对此,李泽厚曾提出用中国传统“宗教性道德”的范导来指引,即用仁孝、博爱、大同、和谐等道德标准来构建更有特色的现代社会性道德。在日益单调、冷漠、机械的现代社会,个人日益走入孤独、迷失、压抑和漫无意义的生活中,为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传统“宗教性道德”引导并尽可能地“去争取留存人间的温暖、温情和温柔,使人重新获得生活的意义、价值和力量,以润滑和改善由现代自由主义和公共理性带来的政治生活的利己与冷漠。”2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597页。

中国传统儒家的政治哲学一直讲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之辨,历代儒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个人利益,但作为君子必定是要以义节利,“发乎情,止乎礼”,约束人的动物性欲望。这表明蕴涵在人之常情中的私己之利和欲望虽为合理,但它是不能转化为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的,在寻求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的同时,必须兼顾到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在肯定和追求个人世俗利益的同时,是否也要按照儒家“喻于义”的伟大人格要求进行自我修养?如此才不至于在当今充满着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等利益诱惑的汪洋大海中迷失自己,才能造就更为良善和谐的个人与社会关系。

Reflection on the politics of in terests and cor rection

ZHANG Jingjing,ZHU Rongrong

Interest is an eternal topic in the human social life.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definition of ethic ormorality in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science.In modern times,politics is highly related to the interests. By means of the derivation of mechanism,it regards people's interests and desires as the beginning of analysis and fundamental logic of human political behavior.But it is not reliable in the methodology to seek the political truth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interests.In addition,it can easily lead to political dogmatism and extremism.Perhaps,we can take example b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religiousmorality"to overcome the drawbacks of the so-called the politics of interests.

interest;the politics of interests;reflection;correct

D07

A

100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0页。30(2015)0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4页。-0012-04

2015-04-17

张晶晶(1991-),女,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朱瑢瑢(1992-),女,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政治学利益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