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互文性视角解读传媒话语中的仿拟

2015-03-27戴丽琼

关键词:互文互文性原文

戴丽琼

(常州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引 言

互文性思想始于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以及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文本对话性理论。互文性概念于1966年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她揭示了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任何本文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1]62的论断。之后陆续有国内外学者展开对互文性理论的研究。互文性理论为语篇分析和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传媒话语包括广播、电视、电影、报刊、杂志中使用的语言,也包括新兴的手机语言和网络语言。传媒语言传播广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传媒语言中包含众多修辞手法,如引用、仿拟、双关、拼贴等,这些手法都体现着互文性特点。本文将从互文性视角出发,详细解读传媒话语中的仿拟修辞。

一、互文性概念和仿拟的含义

1.互文性概念

“互文性”概念最初由法国符号学家、文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她认为文本与文本之间都是相互关联,互为转换的,任何文本都不能脱离其它文本而单独存在。“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2]142此后,陆续有学者研究互文性理论,如罗兰·巴特在《文本理论》一文中[3]提出“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够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譬如,先时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过去引文的重新组织。”互文性存在于各类语篇文本中,如文学、新闻、广告、传媒等,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引用、仿拟、双关、用典、暗指等。

2.仿拟的含义

仿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把仿拟定义为:“为了讽刺、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辞格,名叫仿拟格。仿拟有两种:第一是拟句,全拟既成的句法;第二是仿调,只拟现成的腔调。”[4]108仿拟修辞仿照人们熟悉的语言材料,根据语境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以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常被人们用来仿拟的语言材料有成语、谚语、诗歌、名言、警句等。仿拟可用于许多方面,如广告、新闻、传媒、网络、手机短信等。它机智、风趣,很受大众的喜爱。

二、互文性对传媒话语的认知分析

互文性理论揭示了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任何文本都不是独立的作品,都与其它文本有着内在关联,都是对先前文本的改造、转换或仿制。而任何文本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中,语境如同粘合剂将文本中的语句结合成为同一语言环境下的整体。传媒话语的语境包括社会背景、意识形态、话语对象和前提等。这些语境通过引用、暗指、仿拟等互文形式被复制和转化,使得传媒话语的新文本与源文本之间构成了改写、复制、拼接等关联。

1.互文性为传媒话语预设了语境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词语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文本的互文性可以为传媒话语预设语境,通过互文性的各种表现形式使不同的传媒话语相互关联,达到快速传播信息、扩大影响的传媒功效。

在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发生各类新闻事件,同一新闻事件会被多家媒体报道或转载,这些新闻报道之间通过引用、拼贴、仿拟等形式构成了互文关系,在共同的语境下,同一主题的新闻报道相互关联,尽管出自不同的媒体,无需重复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只需在前期报道的基础上做后续跟踪报道,依然不会影响对整个语篇的理解,因为互文性为传媒报道预设了语境。

例如,对于“马航MH370失联”的新闻报道,自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MH370飞机于2014年3月8日2点40分与地面管制中心失去联系后,各大媒体、网站、QQ、微信、微博陆续报道此事件,此后几乎每天都有媒体跟踪报道对此事件的调查和搜救进展情况。尽管每个新闻报道的标题不尽相同,但只要看到“马航MH370”,读者就会了解报道的背景,因为在共同的语境下不同报道之间形成了互文关系,互文性为报道预设了语境,从而为新闻报道的传播和解读提供了便利。

2.互文性实现传媒话语认知效果的统一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传承和发展,因此现文本和原文本之间存在互文关系。传媒报道经常同时发表英汉两种文本,而这两种文本之间也是一种互文关系,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项语言和文化的互文性活动。互文性要求英汉文本在认知效果上保持一致,然而中英文化和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时会对译文进行转换或调整,以实现原文和译文认知效果的统一。

例如,传媒话语中表达“害群之马”,英语却翻译成“black sheep”,由于中英动物习语内涵的差异,翻译时将原文中的“马”换成了译文中的“羊”,但是从认知层面上来看,其认知效果是一致的。再如,传媒广告中中国建设银行龙卡,在英译中没有翻译成“Dragon card”,而是直接翻译为“Long-card”,尽管汉语中的“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英语中“dragon”的意思与“凶暴”有关,因此直译为“Long-card”更适合,互文性保持了传媒话语的原文和译文认知效果的统一。

三、互文性对传媒话语中仿拟的解读

互文性使得文本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使读者更易解读语篇,读懂其中的内涵。在传媒语篇中,同样存在大量的互文性因素,其表现多种多样,如引用、仿拟、双关、拼贴等。下面仅针对传媒话语中的仿拟现象进行详细解读。

仿拟,即模仿已有的语言材料,稍作改动,临时创作出新的词句,以达到幽默、讽刺、诙谐的效果。徐国珍认为,“人们在生成仿拟时,所选择的本体往往是一些为人们所习见或通用的言语现象,如或是人们平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或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格言,或是一些为人所熟悉的古代名篇名句、时代流行语等等,而正是这一切,构成了仿拟格本体习见性的特点。”[5]13仿拟以现成的语句为原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转换和拼接,仿拟文本与源文本构成了互文关系。仿拟大量出现在电视广告、影视对白、网络语言和手机短信等传媒话语中。仿拟包括仿词、仿句和仿篇,以下将做具体分析。

1.仿词

仿词是仿拟的一种形式,仿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造出新的词语,这些仿造出的新词语,改变了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仿词与原词语之间构成了互文。

例如,“默默无蚊”的奉献(华力灭蚊器的广告),和“Always attention to Animal Rights”(美国动物保护协会广告),分别仿拟了成语“默默无闻”和英语短语“Human Rights”。再如“电脑盲”仿拟“文盲”“小众化”仿拟“大众化”“氧吧”仿拟“酒吧”,“超生游击队”仿拟“铁道游击队”,“望房兴叹”仿拟“望洋兴叹”等等。这些仿词尽管对原词进行了改造,但与原词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互文,使受众一见便能想起原词,同时又领悟到其新意。

2.仿句

仿句是仿拟的另一种形式,是按照已有的句子创作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内容已发生变化。仿句大量出现在传媒话语中,特别是传媒广告、网络语言和手机语言中。

请看一则模仿孟浩然《春晓》的手机短信:“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里一翻身,压死知多少”,原文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则短信无论在音节音韵还是句法结构方面与原文本都非常相近,原文本和仿句之间产生了高度的互文关联。读者在阅读短信时,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孟浩然的原作。仿拟的运用体现了诙谐、俏皮,令传媒话语活泼灵动,让人过目不忘。

再看两条英文仿句。“To smoke or not to smoke,that is a question”(戒烟公益广告),这则广告仿拟了莎士比亚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这则公益广告意在告诫烟民吸烟关乎健康和生命大事,不可不思考。巧妙的仿拟与名著名句产生了强烈的互文效应,使读者眼前一亮,令人回味。另外一则是美国高速公路的警示语“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迟道总比丧命好),模仿了英语习语“better late than never”(迟做总比不做好)。它告诫驾车的人们切勿超速行驶,性命攸关。该句运用互文的仿拟形式,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最后看一则来自于网络的仿句“贪官代有新人出,各占版面没几天”,仿照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则仿拟将原文的“人才辈出”改为“贪官辈出”,“ 数百年”改为“没几天”,充满了讥笑和嘲讽,暗指腐败分子很快就会退出历史的舞台,被社会所抛弃。这则仿句是以对比的形式与原文本构成了互文关系。

3.仿篇

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效果,会仿照某个文本的整段话语结构,根据当时的需要创作出一段全新的文本段落,这就是仿篇。

例如,有这样一条短信“明天你是否会想起,大学的点点滴滴;明天你是否还惦记,食堂里不堪拥挤;老师们都已想不起,上课时听歌的你,你也是偶然翻笔记,才发现啥也没记;那时候你总很小心,老班从后门偷袭,那时候你也会调皮,常常对我们淘气;谁帮了没背单词的你,谁安慰挨批的你……”。这条短信仿拟了歌曲《同桌的你》的歌词,仿拟产生的互文效果使短信诙谐俏皮,表达了作者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怀念。

再如,来自微信的两则戏说高考的仿篇,第一则是仿拟《甄嬛传》的语体“小主今日考试倍感乏力,恐是昨夜梦魇扰了心神,都是最近琐事众多烦闷了些,加上早起后,背了点单词,不想那单词难背极了,愈加心烦。若能取消高考,那必是极好的”。第二则是模仿“金庸”语体“尽管试卷题目古怪,而答题者的手法更是匪夷所思,闻所未闻。只见个个学子笔锋在空横书斜钓,似乎入境一般,笔锋所指,处处是大题难题”。两段仿拟语篇贴切地模仿了两个作品的语体,使读者一看便能体会到其中的互文关系,这种互文效果增加了语篇的幽默和诙谐。

结束语

互文性是文本的重要特征,任何文本都有着其它文本的痕迹,都是借鉴了其它文本,通过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拼接等之后生成的作品。互文性有多种表现形式,仿拟即是其中一种。仿拟通过模仿已有的文本材料,通过改写其中的内容,同时保留原文本的结构,从而生成新的文本,但与原文本之间依然保留着紧密的联系。仿拟大量出现在传媒话语中,用互文性理论解读传媒话语中的仿拟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本,以及文本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同时互文性使仿拟文本更具幽默、风趣、嘲讽等特质,使其更具韵味,且意味深长。本文通过从互文性视角解读传媒话语中的仿拟修辞法,使读者从符号学的角度认知了修辞手法。互文性概念为传媒话语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修辞学研究也提供了借鉴。

[1]Kristeva,J.The Kristeva Reader[M].Toril.Moi(ed.).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62.

[2]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42.

[3]罗兰·巴特.文本理论[J].外国文学,1988(6).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108.

[5]徐国珍.仿拟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13.

猜你喜欢

互文互文性原文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