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物理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5-03-27刘飞,刘兴云,李金星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程体系物理

摘要:针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分析了现行高师物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并从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物理理论系列课程、技术性系列课程以及物理教育实践类课程等四个方面研究了高师物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2714( 2015) 02-0098-04

doi:10.3969/j.issn.1009-2714.2015.02.019

收稿日期:2015—03—11

基金项目:湖北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 JH201127)

作者简介:刘飞( 1977— ),男,湖北宜昌人,副教授.

0 引言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从2001年5月起,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21世纪构建起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根本扭转应试教育倾向,真正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承担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观念创新、教学行为演绎、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角色转换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对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在办学理念、教育体系、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高师院校如何积极主动应对新课改的挑战,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包括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课堂观、评价观、目标观、方法观等),探索培养能适应并能胜任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教育师资,是摆在高师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必须跟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努力认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主动凸显、对接并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1]。

作为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能胜任中学物理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和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培养在物理学及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科学研究工作者。本文围绕培养目标,针对培养要求,分析了目前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构建课程体系和合理设置课程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物理师资提供参考和帮助。

1 目前高师院校物理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中学物理教师群体中很多都缺乏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知识结构具有非完备性,究其原因还是与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尤其是物理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性有直接关系。现今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对于“教什么”的学科专业课的比例过大,约占总课时的60%~75%,而对于“怎样教”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教育类的课程比例太小,甚至不到总课时的10%,从而造成课程结构的比例失调。由此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校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从而忽视并削弱了教育教师的教育专业和技能训练。据资料显示,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教师教育类课程在师资培养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平衡,课程结构中教师教育类与学科专业类课程的比例基本相当 [2],从而从源头上有效避免或削弱了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性。

1.2课程内容单一空乏、陈旧,脱离实际

无论是横向观察还是纵向比较,当前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学科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程,均存在内容陈旧、空泛,脱离产业发展实际等问题,难以与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挂钩,并且对教育的指导意义不大。目前师范教育中教材内容的空洞,与其所要承担的教师职业训练的重任很难相称,教师的专业成长未能得到真正提升,教师的职业特性也未能得到明显体现。无论是教育学、心理学,还是中学物理教学法等传统课程,学生就是对其中抽象、呆板的概念和原理死记硬背,至于概念和原理后面体现和凸显的方法、技能、实践等却是一无所知,出现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其直接后果就是在未来的课程教育实践中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的时候,他们却充满了无知和困惑,无从下手,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此下去,师范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的就难以达成。

1.3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单一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是教学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做好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证。目前就我国高师院校而言,课堂教学评价仍然采取作业、测验或考试等传统形式,过于强调学业成绩,“一考定结论”,教学目的侧重知识的掌握,“死做题、做死题、会做题”是学生终极目标。基于教学效果评价,多是通过试卷形式对学生予以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跟踪考查;而且物理专业课程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单一,或源自于教材,或就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内,很少涉及到联系实际让学生设计解决方案的开放性和探究性题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很难通过卷面成绩得到客观准确体现。另外,考试形式不够灵活,考试评价单一,尤其是课程评价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考试分数在评价中占绝对比重,不符合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教学评价应围绕物理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进行,注重学习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而且还应构建新的能力考查体系,跟踪考查学生经历的过程、知识运用能力提升程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程度等,打破“唯分数论”的旧格局。

1.4师生对物理实验教学重视不够

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物理实验设计和操作要求很高。因此,作为未来中学物理教师的物理专业师范生,其实验操作技能属于必备职业技能。现今物理实验内容偏重经典,部分内容比较陈旧,综合性、设计实验比重偏少,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示范→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只是体验实验过程甚至是观看实验,没有亲自动手操作,没有对实验现象和问题做深入研究,不敢大胆操作仪器,实验操作经常敷衍了事,缺乏创新性 [3]。长此以往,学生的实验技能不能很好地得到培养,动手能力的提高与创新更是无稽之谈,最终结果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滑坡。

1.5教育实习时间短而集中、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多为6~8周,即使现在实习时间是3个月( 90天),但除去节假日,就少了30来天,也就只有2个来月。虽然学生去实习学校从事教育实习,但是实习管理到位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实习应付检查,流于形式,实习效果较差。中学老师尤其是重点中学老师,因升学和考核压力,不敢放手让实习学生独立从事教学实习,甚至根本不重视,针对实习学生走走过场,或者让学生改改作业,实习学生实习期间不能做到学以致用,不能及时发现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缺陷。

2 高师院校物理课程体系的构建

2.1重视教师教育类通识课程

作为师范生,过硬的教育理论水平、扎实的教师基本功是其基本要求,而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提出更明确的目标。由此,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必须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类通识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其中包括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师语言、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学物理教材教法研究、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解读以及物理学史等教育理论课程,并可适当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课件制作与动画设计、物理教学实践能力训练和演示物理实验与教具制作等课程,重在提高学生教师基本技能和教育理论基础 [4]。

2.2合理设置物理理论系列课程

物理理论系列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等专业基础课和原子物理、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及数学物理方法等专业必修课,是为学生未来从事中学物理教学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这些课程在内容选取上要适当降低难度,精选基础的及与生活实际贴近、与社会进步、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相交的章节进行详细讲解,体现出课程的时代性和基础性,从而克服目前高师物理理论课程内容陈旧偏难、知识重复交叉等问题。与此同时,各门课程间要建立广泛联系,进行类比教学,力求知识点融汇交叉。在物理理论系列课程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对物理知识结构、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图象、物理学发展历程、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激发学习物理兴趣、挖掘学习潜能,形成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3加强物理技术性系列课程设置与教学

物理技术性系列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大学物理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等专业基础课和电子技术基础(模拟和数字)、近代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等专业必修课。整个系列课程的开设,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综合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物理技术性系列课程教学,首要就是要将原有物理实验课程中的大学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等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在以上实验课程中,选取那些与基础理论紧密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实际也是中学物理教学必备的实验能力)的部分作为基础性实验,并作为必修课开设 [5]。再将以上实验课程中的部分实验精选优化,并增设一些体现先进性、实用性、技术性的实验作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5]。另外应注重实验教学过程评价和跟踪考查,不能唯实验报告或数据为依据,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考评体系,重视评价学生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以此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发挥重要导向作用。

2.4加强物理教育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和教学

教师职业的典型特征就是实践性强,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息息相关。物理教学技能训练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撰写、教学能力综合实践等是物理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内容。我们必须针对以往教育实践类课程设置不到位或不受重视、教育实习时间短,且时间相对集中等不合理现状,按照物理专业培养目标予以创新和改革。

首先,要切实加大物理教学技能训练和教育见习比重,师范专业学生应该每一学期都安排适量的教育见习,并在见习中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在训练中实施见习,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其次,努力构建高师院校和教育实习学校“双导师制”长效机制,着力加强实习管理和跟踪考查,双向互通互动,通过深入思考和体验课堂教学,帮助师范生获得丰富课堂经验,真正领会各种教学技巧和策略,并初步掌握基本的物理教学能力;最后,要着力加大教育实习比重,并将教育实习与毕业论文紧密结合,尤其是对于立志从事中学物理教学的学生,要让他们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实习,在实习中把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能力和问题与中学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相对应,且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自主研究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能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在教育实习中去思考、总结和解决毕业论文设置的问题,这样既相对延长了实习时间,也给学生提供了撰写论文充足的时间,其好处是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不是纯粹为完成实习任务去实习,也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另外,要在物理教学语言、授课教案、课件制作、教学设计、模拟授课、板书设计、教具制作、中小学演练等多个环节开展了认真细致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并通过开展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引导师范生主动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3 结论

新课程改革要求,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和中心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合理、科学、协调的课程体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自身素质起着关键作用。构建物理学专业新课程体系将为学生主动适应基础物理教育新课程标准、成为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6]。

猜你喜欢

中学物理课程体系物理
只因是物理
基于Multisim仿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处处留心皆物理
中学物理教师的哲学使命
仿真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