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黄遵宪的亚洲观

2015-03-27翁敏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黄遵宪

论黄遵宪的亚洲观

翁敏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摘要:黄遵宪作为清政府向日本派出的第一批驻外使团的重要成员,对推动中日关系发展乃至维护东亚大局有着特殊贡献。在长期的驻外生涯中,黄遵宪始终关注世界局势发展,尤其重视亚洲问题。黄遵宪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逐渐站在亚洲全局的高度上,思索着亚洲的前途与命运,并提出了自己的亚洲观。

关键词:黄遵宪;驻日使臣;亚洲观

收稿日期:2015-08-16

作者简介:翁敏(1993-),男,江西赣州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代史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外关系史和条约制度。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5)04-0010-03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近代著名诗人、思想家和杰出的外交官。其外交踪迹所至,虽未历五大洲,然遍历亚、欧、美诸洲强大之国,尝窥其政教。期间,他也到访过亚洲不少国家与地区,对这些国家所处的现实遭遇感同身受。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使黄遵宪渐渐改变早先用中国的眼光看待世界,而是用世界的眼光审视中国与亚洲。黄遵宪的亚洲观,概括起来,是他对亚洲共同面临的处境与危机的认识,及如何挣脱亚洲被殖民与奴役命运的思想与策略等。本文拟对黄遵宪亚洲观作一粗浅尝试,以冀有助于黄遵宪的思想研究。

一、亚洲观的萌发与形成

晚清以降,中西文明激烈碰撞与冲突,内忧外患接踵而至,黄遵宪正是在这风云激荡的岁月中诞生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时代,经历过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洗礼,黄遵宪慢慢认识到清朝的腐朽不堪及其与中西方的巨大差距。这种早年的生活经历与认识,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青年时期的黄遵宪,积极投身于科举考试以求功名,但科场的频频失意,使他倾向于经世致用,研究时务。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他强烈感到“非留心外交,难以安内”,故全力以赴于外交,即以国民生计、挽救主权为安内之要旨。[1]8161876年,好不容易考上举人的黄遵宪,在父亲好友何如璋的引荐下,成为清朝首批驻日使团的成员。1877年,他以参赞身份随首任驻日大臣何如璋出使日本,从而开启了他的人生新征程。在驻日使馆工作期间,他积极协助何如璋公使处理琉球案、日本侵台与朝鲜问题等重大事件,提出许多富有价值的宝贵意见与建议。他利用使馆工作之余,广泛结交日本朝野人士,深入了解明治维新下的日本,以寻求国家富强之道。在驻日参赞官任内,黄遵宪逐渐认清世界局势,也开始从亚洲全局立场出发,谋求共御外悔。可以说,驻日期间是黄遵宪的亚洲观萌芽与形成的重要阶段。后经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官三年多、英国参赞两年多、新加坡总领事三年余的外交官生活,亲眼目睹西方国家的强大和亚洲的落后,这种鲜明对比使他的思想发生激烈的震动。上述经历,进一步丰富了黄遵宪亚洲观的内涵。甲午期间,黄遵宪离任回国,先后参与处理江南教案与苏州开埠事宜,极力争取挽回国家权益,但因他故未成。他痛感国事艰难,从而致力于维新变法活动,探索社会变革的道路。此后,他逐渐把变法图存与振兴中华、亚洲联合联系起来,他的亚洲观也得以成熟与定型。影响黄遵宪亚洲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二。

其一,是19世纪下半叶亚洲的局势,尤其是西方东侵下的中国局势,是黄遵宪亚洲观产生的客观条件。鸦片战争后,列强强加给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攫取种种特权和利益,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黄遵宪所言,“余因思中国,瓜分豆剖,干戈云扰,莫甚于战国七雄。”[2]931外敌凭陵,加上内乱不休,国家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他还看到,“方今大势,实为四千年来之所未有,尧舜禹汤之所未及料”[3]808,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未有的“变局”。而何如璋也清晰地认识到这一“变局”,“欧罗巴诸国与我结约,皆威迫势劫而后成议,其取我财贿,伤我利权,有泰西所无者。日本与我本属同病,而我国鸦片烟一宗尤为漏卮,年来禁种,出款尤大。”[4]112利权日移,利源愈绌,中国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与此同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进攻下,每况愈下的清朝,已无力保护自己的附属国。过去那些奉清朝为宗主的属国,也相继沦为列强的觊觎目标。曾经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朝,如今犹如落日的余辉。

此外,黄遵宪还认识到亚洲各国的命运也如同中国一般,“余观亚细亚诸国,印度覆矣,土耳其仆矣,安南、缅甸又倾踣矣”[2]1011,亚洲各国无一例外都遭受着列强的侵略与欺凌。当亚洲国家普遍遭到西方奴役和压迫时,而唯有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外来侵略的局面,走上了近代化道路。却在羽翼未丰之际,迈出侵略亚洲邻国的步子,触角伸向琉球、台湾与朝鲜。这使包括黄遵宪在内的亚洲各国的忧时愤世之士,都思索着如何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策略。特别是19世纪末,列强掀起的再次瓜分亚洲狂潮,使亚洲各国志士更加懂得弱肉强食的道理,认为亟需变法革新以求自强,谋求亚洲联合以利复兴。而身为出使国外十余年的外交官黄遵宪,对此更是深有体会。

其二,是与师友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黄遵宪亚洲观的形成。前面提及,黄遵宪的亚洲观有个形成的过程,而与师友的交往,无疑促进了该过程。事实上,在随何如璋出使日本的四五年间,通过广泛接触日本各层人士和中朝两国友人,及对日本的一系列考察后,他的亚洲观也基本形成了。一批日本人士如宫岛诚一郎、大河内辉声、龟谷省轩、冈千仞和青山延寿等,对黄遵宪亚洲观的形成有相当大的影响与促进。另外,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与王韬对他的影响也极大,二人与他亦师亦友,对其亚洲观萌发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尤其是王韬,在推动黄遵宪思想变化发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如黄遵宪自己所说:“亟欲得阁下共处朝夕,时教领益。”[1]430王韬利用游历欧洲的见识,深化了黄遵宪对世界变迁大势的了解,也使其更加注视亚洲问题。在王韬的影响下,黄遵宪矢志于全方位考察日本的明治维新,利用“使事之暇”,费八九年之功,于1887年写成《日本国志》一书,全面介绍了仿效西方后全新的日本。后来,黄遵宪的大多数变法革新思想可以溯源于此。

同时,受19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于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影响,使黄遵宪开始站在亚洲全局的角度,为亚洲利益着想。亚细亚主义发端于明治维新前的“日清提携论”,希望建立日清两国命运共同体,“合纵”抵御西方侵略。明治维新后发展为“亚细亚连带论”,以振兴亚洲相标榜。甲午战后则发展为“支那保全论”,反对西方殖民主义者肢解中国。[5]54-56这套理论的提出,对饱尝西方恣意侵凌、时有亡国灭种之危的国人来说,像是找到了一剂良药。受这一理论的强烈感染,黄遵宪开始站在亚洲全局的高度,思考帮助亚洲人民摆脱西方殖民的对策。

二、亚洲观的主要内容

如前所述,黄遵宪出使日本期间,其亚洲观的雏形已初步显现。在其所著的《日本杂事诗》与《日本国志》中,比较早地阐述过他的亚洲观。后经不断充实与完善,到戊戌维新前后形成系统。他的亚洲观是基于亚洲的历史遭遇、相通的文化、现实命运、人种等诸种因素建构起来的。黄遵宪的亚洲观,概而言之,有如下要点:

第一,他对亚洲的复兴充满信心,特别是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抱有很大期望。黄遵宪认为,亚洲拥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尤其是中国“文物久冠亚细亚”。只是到了近代,“凡亚细亚洲古所称声明文物之邦,均为他族所逼处”[3]287,来自西方的外来侵略才导致亚洲的衰落。他指出,“欧罗巴富强之法近既及亚细亚,孔孟之说将来亦必遍及欧罗巴。”[3]717亚洲复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来必定能够实现。与此同时,他认为复兴中国的前途一片光明, “国力之弱,至于此极,吾非不虑他人之搀而夺之也。吾有所恃,恃四千年之历史,恃四百兆人之语言风俗,恃一圣人及十数明达之学识也”[1]495,若能大力汲取西学,在此基础上建立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中国文化,定能实现中华文明的再兴。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也为期不远。

第二,“消畛域,泯成见”,亚洲国家共同携手振兴亚洲。鸦片战后,“鄂罗英法联翩起,四邻逼处环相伺”。[3]123西方对中国的侵略程度日益加重。随着西力东侵范围的延伸,众多亚洲国家的领土与主权不断遭到侵犯。面对“泰西诸国日渐凌逼”的情形,黄遵宪认为亚洲各国应该益加亲密,共同抗衡西方侵略。

在黄遵宪看来,亚洲是黄种人的亚洲,亚洲人有责任共同复兴亚洲。他殷切希望亚洲各国能够同心协力,抗拒外敌,争得独立地位,进而争取复兴整个亚洲。近代以来西方势大,亚洲羸弱,单凭亚洲一国之力无法抵御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为此,他积极强调“均势之法”与“合群之道”。黄遵宪一直对强邻环伺的局势深感不安,始终警惕着列强在亚洲的活动,认为亚洲各国尤当互相维持。他指出:“今天下万国,纵横搏噬甚于战国,而列国星罗棋布,欲保无事,必期无甚弱、无甚强,互相维持而后可。”[3]254现在欧美列强对亚洲步步紧逼,如此危急情势,亚洲国家须携手合作,一致对外,共抗强敌。黄遵宪认为,“合群之道,始以独立,继以自治,又继以群治,其中有公德,有实力,有善法。”[1]506即前提是摆脱受制于列强的处境,从而争取国家的独立,使“人人能独立,能自治,能群治”,进而开民智、导民权,培养国民的公德、国家思想和权利义务观念。唯有如此办法,亚洲各国才能实现自立自强。

第三,主张联亚拒俄,特别强调建立“中、日、朝三国联盟”。19世纪中期左右,在英法抵制下,俄罗斯向西亚扩张受挫,进而把侵略矛头转向东方,首当其冲者则为中国。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始,中国陆续与俄罗斯签订一些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大片领土与其它权益,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恨。加之,俄国又急剧向中国周边邻国进行扩张与侵略,更是引发亚洲人民的激烈反对与不满。许多有识之士疾呼当时亚洲国家之急务,首要防俄。如王韬认为,“方今宇内形势,以俄为急。时人比俄于战国之虎狼秦,而实为今日亚细亚洲之大患”。[6]201除此之外,当时清廷内部也有相当一部分官员认可这点。最具代表性的是,黄遵宪于1880年撰写的《朝鲜策略》一文,突出反映了联合日、朝以抗俄的倾向。文中写道,“然则策朝鲜今日之急务,莫急于防俄”,防俄的策略则是,“亲中国、结日本、联美国,以图自强”。[3]251此文表面看是,黄遵宪以个人名义劝说朝鲜政府联日抗俄,实质是他殷切希望中、日、朝三国乃至亚洲其它国家共同联合起来,抵制来自俄国及西方的侵略。所以,他的这一想法,是出于东亚地缘政治关系考量的,可以看作是当时清政府处理东亚问题的总方针。由于清政府外交政策的不连贯性,加上日、朝两国对这一方略不怎么积极,导致它更多地停留在主张上,最后流产。

第四,亚洲国家须师习西法,变法自强,以摆脱被殖民与奴役的地位,争取民族独立。十余年的驻外使馆工作经历,使黄遵宪对西方列强压迫、奴役亚洲人的状况,尤其是歧视华人,有着深切的感受与深刻的了解。在“弱肉供强食,人人虎口危”的时代背景下,黄遵宪认为若不变法自立自强,必然遭致亡国灭种之祸。他的变法求强以抵御外辱的救亡思想,以及师习西法、实行变革的内容上有一个前后变化的过程,由局限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主张全面改革。

三、亚洲观的变化与发展

黄遵宪的亚洲观是不断发展丰富的,我们可以把甲午战争作为分界线,把他的亚洲观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进行探讨,从而深入考察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在甲午战争前,黄遵宪受传统夷夏观念的束缚,强调西方对亚洲的侵略,是“以夷变夏”之举,妄图改变中国的“天下宗主”地位。他曾发出“欧西诸大日逞强,渐剪黑奴及黄种”[3]95的感叹,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日益强大,势必危及黄种人的生存。他着重强调黄白人种之间的斗争,从人种方面看待西方列强与亚洲国家的关系。近代西力东渐下的中国,“国势衰微人种贱”,黄遵宪非常担忧中国会遭遇如同印度、土耳其等亚洲国家的命运:“世人别颜色,或白亦或黄,黑奴汝所知,汝曾至南荒。”[7]223因此,他迫切希望中国进行改革,变法图强。针对日本的侵略及稍迟的列强瓜分浪潮,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黄遵宪强调“非大变无以救中国”和“非合民族之力无以图存”的思想。同时,他放弃了长期以来存在的种族偏见,进而大力倡导近代民族主义。他主张以民族之合力抵御列强,亚洲弱小民族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强权。

黄遵宪后期亚洲观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对日本认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则是因甲午之役的惨痛历史引起的。甲午战前,黄遵宪存在联日和防日两种思想交叉并存的局面,这也是他对日本认识不成熟的表现。黄遵宪认为中日两国,“同在亚细亚,自昔邻封辑。譬若辅车衣,譬若犄角立。所恃各富强,乃能相辅弼。同类争奋兴,外悔日潜匿”。[3]95一衣带水,同文同种,有必要联合起来共御外悔,携手振兴亚洲。但黄遵宪也意识到,“日本维新之效成则且霸,而首先受其冲者为吾中国”。[1]801可是受清政府联日制俄外交思想的左右,以及从维护中日友好大局出发,他对日本的防备心逐渐松懈,也着重强调中日友善。在俄国不断向东扩张的刺激下,中日两国无论从民间还是到政府层面,都更倾向于合作而不是对抗,作为时任驻日使馆参赞的黄遵宪,也不例外。

甲午之役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国人对日本的极大仇恨。黄遵宪也流露出对日本的不满与愤恨,“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馀年所收为藩篱者,竟拱手而让之他人;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业。”[3]350-351面对如此国势,他发出“惟自尽心力,以救时艰”的呼吁。中日两国的交恶,并未促使他走上抵制日本的道路,反而坚定了师日的信念。黄并不赞同李鸿章等人的联俄制日政策,以为这是引狼入室,百害而无一利。他认为挣脱当前悲惨处境,不是沿用传统的“以夷制夷”思维,而是虚心向日本学习,实行维新变法,以期自强,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后来的历史也印证了此点,这不得不佩服黄遵宪的远见卓识。

总之,黄遵宪的亚洲观,不同于同时代的福泽谕吉“脱亚论”与冈仓天心“亚洲一体论”,鄙视亚洲邻国,或以日本为中心领导亚洲各国实现复兴。黄遵宪则是以国家间地位平等的理念来对待他国,虽尚存有些许传统的宗藩观念,但已经摒弃了传统的华夷国际观,渐渐接受了近代西方的国际关系规则。同时,他从亚洲大局出发,阐明亚洲国家联合起来以实现亚洲的振兴。当前,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亚洲一体化也逐渐提上议事日程。重温黄遵宪的亚洲观,对时下如何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遵宪.黄遵宪集:下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陈铮.黄遵宪全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陈铮.黄遵宪全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何如璋.何如璋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5]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王韬.漫游随录·扶桑游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7]黄遵宪.黄遵宪集:上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彩云

猜你喜欢

黄遵宪
黄遵宪
黄遵宪研究综述
试论黄遵宪诗歌中的文学理论革新
黄遵宪埋书稿
黄遵宪对日本的介绍
“知君者无若我,知我者无若君”
“通文字之用”与“我手写吾口”
爱国
试论黄遵宪的对日外交思想
黄遵宪《新嫁娘诗》中的婚嫁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