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艺术形象赏析

2015-03-27李长云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阿牛怀仁刘三姐

李长云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艺术形象赏析

李长云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刘三姐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与五六十年代国家对刘三姐的改编特别是电影《刘三姐》的出现,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配合当时的国家文艺政策,塑造了一个阶级立场鲜明,勤劳、能歌善唱、聪明、勇敢、乐观、勇于斗争的劳动人民刘三姐形象,体现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她以山歌为武器,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在与地主的斗争中主动勇敢,在爱情中大胆直率,既富有时代性,又彰显了民间情趣,是一朵永不凋零的壮族艺术之花。

刘三姐;形象;劳动人民;山歌;阶级斗争

引言

刘三姐(又名刘三妹)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西、广东地区的一个著名传说人物。相传她出生于唐朝,能歌善唱,被人们称为“歌仙”。有关刘三姐民间传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到明清时期,文人笔记中的记载开始增多,主要有明代张尔翮的《刘三妹歌仙传》、孙桂芳的《歌仙刘三妹》、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王士祯的《池北偶谈》、陆次云的《峒溪纤志》等等,五四时期的歌谣运动对刘三姐的传说进行了大量的搜集与整理。

一、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国文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据。”[1]124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了文学的新方向,即解放区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方向。文学的社会政治功用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阶级的,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因此,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2]63自此当代文学被纳入政治的规范中,确定了文艺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方向,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艺创作路线,提出了文艺的大众化和民族化,民间文学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毛泽东提倡大力搜集民歌,全国上下掀起了新民歌运动。同时第一次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提出了进行“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的任务和“古今并重”的原则,针对采录具体提出“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适当加工”的方针(简称“十六字方针”),全国性的采风运动蓬勃开展。而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初期就制定了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也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3]313,少数民族文艺由此纳入国家的文艺规范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壮族《刘三姐》被搜集整理。1958年冬刘三姐作为具有浓郁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题材,被广西柳州市定为对共和国十周年的献礼,有关刘三姐的传说被改编成彩调剧。彩调剧《刘三姐》演出后,好评不断。中国歌剧院派著名编剧乔羽、作曲舒铁民和导演周星华去柳州协助该剧的修改与提升。乔羽与长影导演苏里共同商议,产生了把刘三姐拍成电影的想法,而广西领导十分重视,双方想法一拍即合。就这样,乔羽前后两次前往柳州,历时五个月,深入当地民众生活,搜集素材,终于1960年4月1日至12日,日夜兼程,完成了《刘三姐》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

二、《刘三姐》影响力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融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等的一系列因素,生动有趣;同时电影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富有群众性,推动力强,是有力的宣传武器,与人民生活联系密切。“电影《刘三姐》摄于1960年春夏,1961年摄制完成并在全国各地公映,继而发行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旋即风靡全球。影片传播至今48年,久映不衰,深受广大观众、听众喜爱。据报载,新加坡当年曾连续公映120天,第二年复映又是连续120天的纪录。”[4]借助于电影的巨大威力,刘三姐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国内闻名,而且蜚声海外。

“刘三姐”走红,主要有艺术上和政治上两方面的原因。艺术上主题明确,戏剧冲突集中,人物形象丰满等等。政治上民间话语与国家话语高度契合,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推行团结平等的民族政策等等。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契合国家话语,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塑造了刘三姐一个阶级立场鲜明,勤劳、勇敢、聪明、乐观、能歌善唱、勇于斗争的劳动人民形象。

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剧情如下:刘三姐因为生来爱唱山歌,得罪财主,遭地主砍断藤、落石崖。口唱解气、痛快的歌,手撑着一串葡萄藤在江上漂泊时,遇到了正在打鱼的老渔翁和他的儿子阿牛。老渔翁邀刘三姐上了自己的船,并且收留了刘三姐。四方群众听说刘三姐没被财主害死,都争相来会刘三姐。大地主莫怀仁看到这种情况,心生恐惧,禁止穷人唱歌。刘三姐毫不妥协,与莫怀仁针锋相对,最后提出按照唱歌人的规矩来解决这件事情:对歌。地主请来了三位秀才与刘三姐对歌,结果惨败。莫怀仁对歌失败后还不甘心,趁着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把她捆到了莫府囚禁起来。先是绩罗绸缎、好茶好饭想收买刘三姐,可是刘三姐看穿了莫怀仁的阴谋,砸碎了他的古董,大骂了莫怀仁。在莫府丫环和无数群众的帮助下,阿牛救出了刘三姐,两人沿江划船,互诉真情。在群众联合反抗官府禁歌的歌声中,结束了剧本。

整个电影文本较之前的各种剧本,文学性、艺术性增加,生活气息浓重,突出了爱情描写。景色描写更加优美,歌词更加动人心弦,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三、《刘三姐》人物形象分析

(一)勤劳善良的女性形象

勤劳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从来都是我们的存在方式。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提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描写生产劳动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文艺工作者要熟悉群众生活,与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描写群众的生活、群众的智慧。不同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懂农业生产的文人雅士,歌仙刘三姐首先是一个劳动能手。正如刘三姐歌中唱的“拿起镰刀会割禾,拿起竹蔑会织箩,如今遇上渔家妹,手攀鱼网学穿梭”[5]468。不仅跟着舟妹学织网,还带着舟妹去山上砍柴。正如剧本中所描述:“她的脸是山风吹惯的脸,她的手是柴刀磨惯的手”。[5]429“刘三姐砍柴是那么有力,那么熟练”[5]476。边劳动边唱歌:“砍柴过岭又过坡,岭上山鸡尾拖拖,岭上山鸡尾摆摆,展翅飞过虎狼坡。”[5]476以苦为乐,有情趣,具有诗情画意之美。尤其是这几句山歌:“砍柴莫砍岭上松,小小松树有大用,有日松树撑起天,敢当东西南北风。”[5]476-477表现出壮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壮族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以及劳动人民之间充满着兄弟姐妹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正如在剧本中所体现的,“舟妹,累了吧?”“不累!”[5]477在共同的劳动中,主动关心同伴,体现了刘三姐善良的高贵品质。正是刘三姐的勤劳善良,才使得她距离我们如此近,让我们感觉如此真切,深深的打动着我们的心,从而刘三姐的形象妇孺皆知。

(二)爱憎分明的英雄形象

刘三姐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歌善唱,阶级立场鲜明,以山歌为武器,鼓舞群众、对抗地主。1958年的大跃进新民歌运动,激发了全国人民搜集民歌、创作民歌的热潮。很多少数民族的民歌就在这一时期得到发掘。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中的山歌就是鲜明的体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阶级斗争成为所有文学的主题,工农兵群众成为作品中真正的主人公,工农兵英雄形象塑造层出不穷。电影剧本《刘三姐》就是通过与地主的顽强斗争中,塑造了刘三姐的英雄形象。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5]451。刘三姐不论做活还是走路都能出口成歌,在她看来唱歌就是说话。在她的爱人面前,她的歌是那样热情奔放,缠绵忠贞,“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刀切莲藕丝不断,斧砍江水水不离”[5]491-492,是她和阿牛哥至死不渝的爱情表达。在人民群众面前她唱歌时非常谦逊热情,自比为“我是嫩鸟才学唱,绒毛鸭子初下河”[5]457,“莫讲穷,山歌能把海填平,上天能赶乌云走,下地能摧五谷生”[5]437。她用歌鼓舞劳动人民,“有歌大家都来唱,大风才能起大浪,柴多才能点大火,人多才能胆气壮”[5]442。她用歌振奋群众的士气,鼓励人们要团结。但在恶霸地主以及他的帮凶文人和管家面前,她以歌作为武器,嬉笑怒骂,像个高山红辣椒,把统治者讽刺得体无完肤,“哪根苦瓜肉不哭,哪根毒蛇牙不毒,毒蛇就用竹鞭打,苦瓜就拿滚水煮”[5]439。表明了她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狐狸跑来修鸡窝,恶狼摇身变外婆,世上也有人一等,口吃人肉念弥陀”[5]444。像一把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揭示了大地主莫怀仁的本来面目,“别处财主要我死,这里财主要我活,平常只见锅煮饭,如今看见饭煮锅”[5]445。用饭煮锅和锅煮饭的比喻,在笑声中起到了批判的目的。剧本用山歌刻画了一个性格丰满的劳动人民心中的理想化身。著名诗人闻捷给予了这些山歌以高度评价:“朴素而不单调,瑰丽而不雕砌,明朗而不浅露,含蓄而不晦涩。”[6]181歌仙美名天下传,正因为这些山歌既具有斗争性,又深植于民间,人们喜爱刘三姐的歌,热爱刘三姐。

(三)聪明智慧的少女形象

刘三姐是一个聪明有勇气、有计谋、敢于斗争的女子。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场景中:第一个场景是歌圩场上与莫怀仁的对话。一开始莫怀仁假装好意的夸赞刘三姐是个聪明过人的孩子,然而说话却吞吞吐吐,刘三姐一眼就看出他的意图,故先发制人,大胆的说出了他的企图:不让穷人再唱歌,怔住了莫怀仁。又提到财主那把砍藤的刀,使莫怀仁的脸一下子刷白了,彻底击垮了对方的精神。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战术,实在是智慧过人、勇气可嘉。

第二个场景体现在对歌场上。相对于那些附庸高雅、自命不凡的秀才雅士的频频出丑,刘三姐在对歌过程中表现的胸有成竹,随编随唱,歌才超人。针对秀才的装腔作势,她讥讽道:“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蠢才也敢对歌来。”[5]454-455面对秀才的轻薄侮辱,她勇敢的斗争,劈面打来一首“你爱莫家钱财多,穿金戴银住楼阁,可惜你是男子汉,难做莫家小老婆”[5]480。在对歌的最后,面对莫怀仁气势汹汹的紧逼,她也没有被吓倒,回击道:“莫夸你家的财富,你的心肠比蛇毒,走过池塘鱼也死,走过青山树也枯。”[5]466把莫怀仁气得疯狂大叫,扑通一声跌倒河里来了,体现了她敢于且善于斗争的个性特征。

第三个场景是刘三姐在山上砍柴被捆到莫府时智斗莫怀仁的情景。在莫府的八角笼里,她不穿莫府绩罗绸缎,不吃莫府好茶好饭,砸碎古董,唱歌大骂地主,有骨气、有傲气。“虎死虎骨在深山,龙死龙鳞在龙潭,唱歌不怕头落地,阎王殿上唱三年。”[5]428表明了她唱歌不怕牺牲的气概。“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就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2]68,剧本对此作了完美的阐释。

(四)忠于爱情的壮族女性形象

刘三姐是一个忠于爱情并且敢于主动表达爱情的少数民族少女形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大多能歌善舞,他们擅长用歌或者舞来表达自己的情。在20世五六十年代文学一体化格局的影响下,英雄人物更多的是身负革命使命,很少个人的思想和感情,个人的爱情成为文学描写的禁忌。但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突出了爱情描写,突出了少数民族特色,用山歌把爱情烘托得恰到好处。爱情历来在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表现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刘三姐与阿牛的爱情描写主要体现在三个部分:第一,初见面时,阿牛为刘三姐的到来忙着拾掇船舱,一声阿牛哥,使五尺汉子矜持得像个少女,跳进河里抓鱼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刘三姐的爱意。而刘三姐呢,嘴上没说什么,心中却充满了感激和喜悦,表现出少女初涉爱情之河的羞涩。第二,刘三姐偷偷的锈绣球,用少数民族特有的习俗表达了少女对爱情的期盼,表达了刘三姐对阿牛无限的深情;阿牛听到舟妹和刘三姐的对话后,扑通一下,鱼掉到地上,飞快的跑了,是惊喜过度的表现。第三,刘三姐被抓后,阿牛黑夜里撑着船唱歌寻找刘三姐,表现了他对刘三姐的关心挂念。最后刘三姐被阿牛从莫府救出来后,两人在江上悠闲的划船时,历经磨难的刘三姐看清了身边的人是值得托付的人后勇敢的唱起了:“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树生藤死缠到死,树死藤生缠又生”,“麦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5]493。如此大胆直接的表白让两人朦胧的感情一下子明朗起来,这是刘三姐大胆坦率性格的直接流露。“连就连,我两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5]495,多么真挚且富有地域特色的爱情宣言,历久弥新,真挚动人,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结语

《刘三姐》由民间传说改编成文学剧本的,本身就承载着重大的政治主题,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重构的产物。但是从刘三姐形象的塑造中,依然能够看到民间的情趣,比如兴奋愉悦的劳动场景,坚贞纯洁的爱情,出口成章的山歌。刘三姐是一朵永不凋零的壮族艺术之花,她的敢爱敢恨敢于斗争,不屈从于权威,让我们看到了劳动人们的本色,使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扬眉吐气,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进。刘三姐热爱唱歌,她的歌站在工农兵的阶级立场上,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甜蜜爱情的向往,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权利的维护,对正义的张扬,对压迫的反抗,对黑暗的抗击,她与她的歌融为了一体,永远活在人们的心灵里。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A]//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选读.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毛泽东.论十大关系[A]//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选读.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孟雄强.电影《刘三姐》拍摄的台前幕后[J].文史春秋,2008(2).

[5]乔羽.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A]//邓凡平编选刘三姐剧本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

[6]闻捷.红装素裹——漫谈《刘三姐》歌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A]//邓凡平编选刘三姐评论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6.

Appreciation of Artistic Image in Screen Play “Liu Sanjie”

LI Chang-yun
(College of literature,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Shanxi 041000)

Liu Sanjie is widely known in China,and this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film“Liu Sanjie”during 1950s and 1960s.Being conform to national cultural policies at that time,The screen play“Liu Sanjie”created a typical image of the working people,the protagonist Liu Sanjie who has distinct class stand and is hard-working,good at singing and dancing,smart,brave,optimistic,and has the courage to struggle with evil forces.The image of Liu Sanjie is an expression of the ideals and wish of Chinese people at that time.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masses,she used folk songs as a weapon to struggle with the landlord actively and gallantly.She expressed her love bravely and frankly.In general,the image of Liu Sanjie reflected the epochal characters and the folk appeal,and was a Zhuang Nationality art flower that never withers.

Liu Sanjie;Image;Working people;Folk songs;Class struggle

I207.7

A

1673—8861(2015)03—0103—04

[责任编辑]肖 晶

2015-08-02

李长云(1989-),女,山东新泰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间文学。

猜你喜欢

阿牛怀仁刘三姐
怀仁市:举办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塞上怀仁迎来四海客商 羔羊美食发布万里飘香 2019山西·怀仁羔羊肉交易大会盛大开幕
山西怀仁河头乡:“金香脆”香瓜成增收“金瓜”
怀仁市:组织防控双斑萤叶甲
阿牛放牛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
阿牛相亲
阿牛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