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

2015-03-27沈艳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团体志愿志愿者

沈艳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学生工作部,广西 柳州 545616)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

沈艳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学生工作部,广西 柳州 545616)

近年来志愿服务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热点,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对志愿服务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由于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起步较晚,志愿服务体系在服务理念、运行过程、项目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积极传播志愿服务文化,树立正确志愿服务理念,完善高校志愿活动运行过程,提高志愿服务质量,构建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完整体系,增强多方志愿合作。

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问题;优化

志愿服务的精神源于西方的宗教慈善信念,由于其“慈善”的特性,志愿服务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崇,早已冲破旧有的宗教和地域范畴,成为全社会全人类关注的热点。志愿者是践行志愿服务的主体,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无私”和“奉献”成为志愿者的核心代名词,1993年12月,在共青团号召下,2万余名青年亮出“青年志愿者”旗帜,在京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1],到2013年, 20年间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人数达到4043万,数字不仅代表青年志愿者庞大的人数增长,更意味着全中国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青年志愿者已经成为中国志愿者队伍的中坚力量,而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最重要的组成人员,是中坚力量中的支柱,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全社会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发现高校志愿者服务体系中的问题,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成为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走向科学化的必经路径。

一、当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现存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存在问题

一般而言,高校志愿者由校团委下设的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和院团委下设的青年志愿者工作站引领。大学生入校以后,青年志愿者工作部以宣讲会、志愿服务体验等方式动员大学生注册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知识的普及、志愿人数的增长、志愿服务团体的构建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是重大的,但是这个过程可能被掺杂一些不和谐因素,例如某些高校为了达到一定的志愿者注册人数指标,以任务的形式把“志愿者人数”分配到各院,各班,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注册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使“志愿者人数”成为辅导员绩效考核的一个标准和各班评优的一个参照,不是完全的主动参与导致某些高校大学生有志愿者之名无志愿服务之实,志愿服务成为一种口号而不能切实地转化为有效的行动。甚至某些高校将志愿服务与学生的个人评奖评优联系起来,一味强调效仿西方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学分制的做法。在尚未建立系统的志愿服务机制之前,将志愿服务简单异化为奖学金评定中的活动分,导致某些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不再单纯地是基于善心的自愿服务,而是为了挣活动分争奖学金。志愿服务的焦点从服务活动本身转移到而后获得的荣誉,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本质缺乏深入的了解,可以加分的志愿服务项目大家一拥而上,不可以加分的志愿服务项目乏人问津。当其他目的盖过爱与善,志愿服务就脱离了它的本质,成为一种“形象工程”,一场“秀”,自觉参加、自愿服务、甘愿奉献的纯洁志愿精神被披以利益诱导的外套,志愿退化为利愿。不可否认高校为了系统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而动员学生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以加分的方式吸引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等一些措施的出发点,但是在践行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或多或少的偏差,使志愿服务本身的理念模糊化甚至异化。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运行过程存在问题

相较而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属于志愿者群体中的高知识份子。高校大学生处于风华正茂,生命力旺盛的年纪,而且一般都掌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接受学习能力强,可塑性较高,在志愿服务中具有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的优势,但是因为高校志愿者活动在人员招募、培训、保障等体制上的漏洞,导致某些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不能将优势发挥出来,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特殊性得不到显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某些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选人用人体系,通常以临时性的分派为主,以校或院有关部门的名义临时发布志愿活动信息,学生通过负责人报名登记就可以参与,这是有组织的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一条途径。但是对于某些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活动,比如说灾害支援志愿者、心理辅导志愿者、专业型会展服务志愿者等而言,这种不经过专业遴选的笼统招募会导致缺乏专业性志愿服务,拉低某些志愿服务活动的整体水平,不能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一种量与质的平衡,同时也会传递给学生志愿者服务不重质的讯息,降低专业型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某些高校志愿者培训的制度单一,甚至尚未建立起专门的培训制度的高校也并不少见,某些大学生志愿者单凭满腔热血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积极去做消极而归,而某些简单培训的针对性不足,培训变成了道德说教,一味强调学生自身在活动中的道德建设,忽略了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需求以及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服务理念、心理取向、知识技能等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在高校大学生志愿活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没有专门的人员对活动过程进行追踪调查,不能及时了解活动组织过程和志愿者表现的优劣势,缺乏反思性成长的意识,导致改进活动的措施针对性不强,降低了活动的完善空间。普遍而言,高校志愿者服务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来源于各级团委部门,较为单一的支持保障力量可以较好地保证志愿服务目的的公益性和慈善性,但是也牵绊了大学生志愿活动发展的步伐。单一的支持保障力量意味着志愿服务的讯息、志愿活动的形式、活动资金来源等都受到一定的束缚,志愿服务讯息滞后、不全面,志愿活动形式统一布局、僵化没有创新性,活动资金短缺、不能及时有效地分配调用等问题时有发生,制度政策、资金支援等方面显现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体系保障力度不足的事实。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在活动中不得不面临某些资金缺乏,活动选择冲突、甚至是个人服务的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的尴尬局面,从而扑灭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一腔热血,导致高校志愿者的影响力不能得到有效的辐射扩散。

(三)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项目建设存在问题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项目从时间而言,可分为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从规模而言,可分为小型项目和大型项目;从组织开展而言,可分为主管部门下设项目和学生志愿团体自建项目。健全的高校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应该关照所有项目的发展,合理分配人力财力资源,寻求各种项目之间的平衡。但是当前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存在项目建设上的偏差,某些高校将志愿服务的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单一的某类项目上,缺乏总体的项目规划、运作、评价流程甚至单一的某类项目自身也缺乏科学完整的流程。政府和高校团委主导的大型志愿服务项目可以得到较为充分的资金支持和人力保障,此类大型志愿服务项目虽然规模大,过程组织和人员调动较有规划性,但是它们多集中在大型活动或大型节日期间,一次性、短暂性的特性较明显,政府或高校校方主导的长期性固定型志愿项目不足,志愿服务类型较为单一,志愿服务覆盖面还需进一步扩大。而某些学生志愿服务团体缺乏志愿服务活动信息收集能力和科学、有效的策划、组织能力,只能凭借奉献热情,组织团体内的志愿者参加某些基础性的短暂的小型志愿项目,设立志愿服务项目的衡量标准是活动组织的难易程度,而不是社会的实际需求,不能提高团体的影响力,相应的也难以寻求社会的资金支持和人力支持,志愿服务活动也不到循环互动发展。而且志愿团体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导致志愿项目重复化凸显,志愿服务中出现了很多无用功,非必要的重复非但没有契合社会需求,甚至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为民服务变成扰民服务。

二、优化高校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积极传播志愿服务文化,树立正确志愿服务理念

西方志愿服务工作早在19世纪初就开始出现,志愿文化深入人心。例如在美国,19世纪末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借助社会服务和民间力量来保护弱者的大学生志愿活动,而后此类志愿服务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肯定。有些高校设立专门的社会工作课程,甚至某些高校将志愿服务设定为学生必修学分,逐步完善一整套的规章制度来促使高校志愿活动广泛性和专业性并存,志愿文化已经自然而然融入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而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晚,虽然志愿者人数多,发展速度快,但是志愿服务文化没有得到广泛有效的传播和普及。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民众对于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价值理念及社会功能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2]71-79。高校应该承延西方志愿服务事业历史发展脉络和中国传统儒家仁爱精神,结合社会发展状况和学校实际条件,构建高校特色志愿服务文化,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通过思想宣传、课程教授、活动体验等方式,大力宣传志愿服务工作,在宣传中要凸显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地位,把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的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3]35。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志愿服务的内涵,遏制以功利性价值居上的志愿服务态势,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使学生明白助人的过程也是自助成长的过程,从而主动积极内化志愿服务精神,切身投入志愿服务工作,扩大高校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度。

(二)优化高校志愿活动运行过程,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运行过程,从志愿者的招募到志愿者培训再到志愿者评价等。每一个环节都是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环节的科学合理化才能使志愿服务质量最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色才能显现。所以建立高校志愿者运行机制,完善高校志愿者活动过程必不可少。建立高校志愿者招募机制,通过志愿活动事前调查体系了解各志愿活动对于志愿者的不同要求,严格区分专业型志愿服务活动和非专业型志愿服务活动类型。根据不同的活动建立不同的招募标准,基于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考核的方式使招募到的志愿者契合活动需求。同时扩大志愿者招募信息的发布宣传途径,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活动。根据志愿服务的不同类型确立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在兼顾活动本身所需的志愿服务精神和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志愿者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聘请不同类型志愿服务专业人员作为培训教师,以规律性常态化的培训培养志愿服务骨干人员。发挥骨干志愿者的带头引领作用,以教师和骨干志愿者的双重引导满足志愿培训的不同规模需求,提高志愿培训的专业针对性,丰富志愿服务培训形式,灵活设计培训过程,避免志愿培训陷入僵化的说教,提高志愿培训的效率。建立志愿服务过程跟踪体系,安排专门的人员全程跟踪志愿活动的发展态势和志愿者个人状态,调查收集志愿者自身、志愿对象、有关部门、社会整体等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多方反馈,适时对活动安排进行合理调节,转换不合理因素,使志愿服务活动在改进中不断完善,志愿者自身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同时还要建立志愿者、志愿团体评价激励制度,建立量与质结合的评价标准。端正评价的目的,注重发展性评价,减少终结性评价,评价不仅在于总结结果更在于在总结和激励中获得持续发展。在评价中渗透激励,对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体给予一定的荣誉授予和精神、物质鼓励,增加志愿者、志愿团体参与志愿服务的认同感,让志愿者和志愿团体在活动中找到归属感,使志愿服务转化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存在。高校还应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制度,在资金保障、权益保障、福利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学生志愿者充分的支持,增加高校对于志愿活动的总体资金投入,制定合理的资金划拨标准,保证志愿活动的资金准时到位和合理调配。同时,通过相应制度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三)构建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完整体系,增强多方志愿合作

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存在侧重某类项目,忽视其他项目的偏差,不利于志愿服务的全面发展。必须改变这样的局面,在平衡中寻求项目体系的完整发展。在发展政府和高校共青团引导的志愿服务项目的同时鼓励志愿团体主动规划各类志愿项目。政府和高校共青团在注重大型志愿服务项目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基础性、长期性的志愿项目的规划,如长期的环境监督、社区服务等,扩展志愿服务类型,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领域。以官方的组织力量引导全社会对于这些项目的关注,使某些志愿服务常态化,发挥更大的实际效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建立志愿服务信息分享平台,如建立志愿服务信息发布网站,做到志愿服务需求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处理,使志愿服务项目的设立及时有效,符合社会的现实需求。肯定高校志愿团体组织的小型志愿活动成果的同时,鼓励各方志愿服务团体加强交流和合作,如各高校间的志愿团体合作、高校志愿者与社会慈善机构的合作,促成各志愿团体和机构间的人才流通及服务项目的共建。增加志愿项目服务种类,扩大志愿活动范围,探寻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志愿项目的发展,鼓励高校志愿团体在兼顾短期志愿服务的同时发展长期志愿服务项目,如建立不同服务类型的点对点的长期固定合作。鼓励志愿团体探寻服务特色,如某些医学院建立的志愿团体可以以医疗救助为中心,重点发展医疗卫生志愿服务,在专业特色中打造服务优势,提升志愿活动质量。延伸高校志愿团体组织活动的影响力,以项目优势吸引社会力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持,扩大高校志愿团体的资金来源,扩充高校志愿团体的后备军。同时,增强志愿服务的交流与合作,创造并发扬志愿服务特色,减少志愿服务中不必要的重复活动,节约社会成本,提高志愿服务效益,以较少的投入换取更大的志愿成果,平衡官方组织和高校志愿团体自由组织的项目建设,调节长期项目、短期项目、大型项目、小型项目、特色项目、普通项目等的比重,在完整的体系中寻求志愿服务全面发展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1]中国志愿行动实施20周年志愿者人数已达4043万[EB/OL].(2013-12-02)http://news.youth.cn/gn/201312/t20131202_ 4316041.htm.

[2]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和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3]白宏亮.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比较研究研究[D].吉林:东北林业大学.2009.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Volunteer Service System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Optimization

SHEN Yan
(Lushan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iuzhou Guangxi 545616)

In recent years,voluntary servi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hot spot in Chinese society.As the backbone of the voluntary service,college students have mad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volunteer service work.However,due to the late start of the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service concept,operation process,project construction.So it is necessary to spread the culture of voluntary service actively,to have the correct concept of volunteer service,to improve the operating process of volunteer activities in universities,to improve its quality,to establish the complete system of college volunteer service project,and to enhance multilateral volunteer cooperation.

college students;volunteer service system;problems;optimization

G641

A

1673—8861(2015)03—0082—04

[责任编辑]肖 晶

2015-07-02

沈艳(1982-),女,湖南湘乡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团体志愿志愿者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