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探析——基于社会学与教育学的对比

2015-03-27李书光吴家霆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社会学同伴群体

李书光,吴家霆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

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于教育教学实际中并阻碍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常常因各种原因引发种种课堂问题行为,不仅极大地干扰了教师正常的教学活动,而且阻碍了学生自身及他人正常的学习活动。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建立平等、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找准存在的原因以及解决的策略。

一、“课堂问题行为”内涵的界定

(一)从学生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定义课堂问题行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dgren)认为,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因此,他将教师和其他权威人士的对抗、极端的羞怯、过度的白日梦、旷课、长期的不愉快和抑郁等症状都看做是问题行为的表现。我国学者邵瑞珍等人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我国学者马彦宏也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妨碍自己的学习,有时还干扰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行为。”

(二)从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来界定课堂问题行为

陈时见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或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等地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冯江平直接把教师的问题行为界定为:“教师问题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其教育现象所发生的各种有违教育要求和教育规律,可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那些不适当的或不良的行为。”

毫无疑问,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及环境所共同组成的复杂的社会体系,师生在课堂中是通过交互影响来完成教学活动的。本文只是从学生一个方面来考虑,所以,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景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的行为。以中小学课堂中常出现的与正常的课堂秩序发生冲突的行为为标准,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将问题行为分为两类:外向性问题行为与内向性问题行为。前者主要表现为:课堂上自言自语或高声喧哗,如无病呻吟、唉声叹气;与邻座同学交头接耳,议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等;后者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如神情呆滞,胡思乱想,做“白日梦”;退缩逃避,如害怕提问,性格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

二、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堪纳斯认为,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的影响,常常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相互联系的。“没有独一无二的心理学因素、社会学因素或教育学因素可以解释课堂上所有的问题行为。这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从社会学的方面来讲,影响因素包括帮派群体、传媒等。

(一)帮派群体的影响

学生有自己的同辈群体,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有什么愉快和不快他们会一起分享,所以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受一些帮派群体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使他们社会化的重要形式之一。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许多青少年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呵护,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缺少与自己的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他们不懂自己的孩子心里想的什么、到底需要什么,只好采取放任管理的方法来对待,长此以往,学生只好在同伴群体中才能找到某种“归属感”;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中“代沟”现象的存在,而造成一部分青少年学生更倾向于对同伴群体的认同。这种“归属感”和认同往往成为青少年学生问题行为的直接的社会基础。有时他们宁可放弃和拒绝家庭和学校,也要对同伴群体忠诚,信守群体的理念和价值观。潜移默化中可能深深地被同辈群体一些错误的和偏差的思想观念感染,在课堂上会表现出来一些问题行为也是在所难免。

(二)同伴之间的压力

与前面提到的帮派群体相比,这属于另一种形式的同伴群体之间的影响。换句话说,即使某个学生并没有直接参加某个帮派群体,或者在学校和班级中也不存在一定的帮派群体,但是,同伴或同学之间客观存在的相互比较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人们把这种压力叫做“同伴压力”(Peerpressure)。例如自己的同伴在学习上或行为习惯上有良好的表现,他们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有时候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这种同伴造成的压力能够影响学生对学校和学习的态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辍学率的提高,以及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日常行为,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等。所以,青少年学生课堂上的有些问题常常是直接出自于这种同伴之间的压力。

(三)传媒的影响

现代社会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得益于各种传播渠道的四通八达,整个社会完全变成了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种种信息中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些能够给青少年学生带来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尤其是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和普及,以及电脑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各种传媒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包括色情和暴力等,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外的一些学者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有关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暴力与色情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问题行为,包括课堂上的问题行为的罪魁祸首。

三、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教育学分析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校和班级的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有一些恰恰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各种问题行为最直接的因素。

(一)教学内容的问题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也有一定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内容中的某些部分有时尽管是作为反面的例证,例如社会中暴力行为和偷盗行为等,但是对于缺乏必要的识别能力和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常常会诱发他们的模仿和尝试;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现实,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青少年学生的问题行为,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常常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们所学课程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因而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挫折感,而这样的挫折感成为学习的消极因素,并由此导致他们的各种问题行为,特别是在课堂上和学习上的问题行为。

(二)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问题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通过非理性因素而实现的。如果一个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没有适当的逻辑,不能平稳地从一个知识点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从一个活动过渡到另一个活动,那么,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自己在要求学生不参与课堂活动,是自己在要求学生捣乱。所以,如果教师不懂教学规律,没有必要的教学组织能力包括同时处理两件以上事情的能力等,则很容易导致学校和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或者,如果学生认为教师的讲课没有意思,那么他们的思想就容易分散,甚至捣乱。一些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如果教师缺乏训练,缺乏组织能力和低水平的讲课方式等,可能会促成青少年学生的问题行为。如果不能使学生得到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不能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容易使学生对学校和班级的纪律缺乏必要的认识,从而不能养成自觉执行纪律的习惯。

(三)学校和班级管理模式的问题

过分严格的学校组织和管理,特别是对班级这种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所进行的过分组织化的管理模式,例如学生在学校必须统一穿校服、男女生必须留短发、课堂上不许看闲书等,这些也常常是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各种各样问题行为的非常重要的教育管理的原因。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青少年学生丧失了许多其他的发展乐趣和机会,他们本来应该得到满足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他们充沛的精力甚至得不到必要的发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许多学校中,青少年学生的各种非正式的群体活动受到了压抑,甚至被认为是非法的;除此之外,特别是中学生,由于正处于叛逆期,他们不服从外在施加的压力,他们渴望展现自我的机会,可是种种外在的压力和限制把这份渴望深深地埋在了心底。以上种种因素常常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四、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原因的教育学和社会学视角比较

社会学和教育学都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产生原因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和解说。前者更多地着眼于学校之外的因素,并且富有多维性和穿透性等特征,而后者则主要从教师和学校等教育因素切入。

(一)从分析的广度来说,社会学视角富有多维性

教育社会学的分析视角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结构与过程、均衡与冲突、教化与内化、分化与抽离等。从社会学看来,学生生活在双重世界中:一个是理性世界,即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与文字符号打交道;另一个是感性世界,即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主要与感性的直接事物打交道。这两个世界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学生的完整生活世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这两个世界往往被人为地割裂,或被无原则地混为一谈。只有从理论上弄清二者的关系,才能在教学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日常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正常的教学活动。

社会学同时关注学生的两个世界,并且更倾向于学生的感性世界,因为学生在两个世界中生活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好感性世界的各种问题。例如,上面的社会学视角分析中提到了帮派群体的影响以及同伴之间的压力等,这些因素属于教育的外问题,它们的正确处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感性世界。教育学视角则重点关注了学生的理性世界,主要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方式等教育内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同时吸收教育学和社会学两个视角的内容,正确处理学生两个世界的关系。

(二)从分析的深度来说,社会学具有洞察的穿透性

社会学不仅仅把学生接受教育理解为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还把该过程解释为社会化的过程。即“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刚出生的婴儿是同其他动物无多大差别的生物人或自然人。社会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既然是社会化的过程,就要穿透教育的种种因素从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入手,所以社会学视角下所关注的影响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因素就立足在校外,例如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同伴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等。

社会学通常是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审视社会上的各种现象,看似平静稳定的表面,背后却隐含着不公正、不平衡的社会陷阱,它的任务就是打破平静,把一口口陷阱赤裸裸地摆放在人们的面前。例如农村学生上学条件差,这不仅仅是各地教育财政投入问题,同时这还是社会不公平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是一样的,由于他们的活动范围不仅仅是在学校,社会学视角就挖掘学校层面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

[1]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187.

[2]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17.

[3]马宏彦.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与思考[J].普教研究,1993(3):8

[4]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5.

[5]冯江平.中小学教师的问题行为及其改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6):18.

猜你喜欢

社会学同伴群体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寻找失散的同伴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