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礼”在“中国梦”主题教育中的作用

2015-03-27祁福雪

关键词:礼教中华传统

本世纪前二十年是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在综合国力快速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也是贫富分化、资源趋紧、矛盾激化的非常时期。发展中国家如何跳出“中等收入陷阱”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也是在“两个一百年”到来之际,中华民族真正崛起必须跨越的障碍。在此期间,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固然重要,文化发展的软实力也不容忽视,这是保证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融合剂、润滑油和向心力。“礼”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元素贯穿于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始终,也一定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出不可替代且持续不断的作用。2014年7月,由凤凰网和岳麓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共同的观点表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力量之一,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民族复兴才会走得更远立得更长。

一、“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最大堪称主流。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礼”逐渐成为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的标准,因而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提升和修炼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

“礼”是道德的标尺、教化的依据、是非的界限,是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准则,“礼”有教育熏陶的功能,也有限制约束的作用。“礼”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礼记》中有明确的表达:“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间的礼让和礼节,注重培养人的良好操守和行为规范。没有“礼”的社会是无序的国度,不讲“礼”的民族是散兵游勇。“礼”具才能人和、人和万事则兴。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人人学礼、知礼、懂礼、守礼的社会,有“礼”才能走遍天下。

二、“礼”的含义及其影响力

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之一是“礼”,儒家在对“礼”所包含的意义阐释中至少罗列出:礼义、礼乐、礼仪、礼俗、礼制和礼教等六个方面,简而言之,礼是体现天地之道的法则。儒家是主张“人性善”的,在“人之初,性本善”的基础上,理想而又现实的社会应当是让民众自觉自制,回到彬彬有礼自觉自律的社会状态中去。孔子曾主张“克己复礼”,这里的“礼”就包括了礼节、礼貌、礼数、礼仪,也包含了规矩、道义和约束、法制。儒家学说是要人懂得规矩、克制欲望、消除暴力,实现平和安定的社会状态。“礼”由此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在理想状态下如何做一个社会人的出发点和归宿地。“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礼”与“仁”是分不开的,孔子就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的主张代表着儒家对礼的阐释,也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逐步将“礼”固化为礼仪形式、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知识学问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专门观察研究日本和韩国社会现象的学者提出,很容易发现“礼”文化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中国大陆,在亚洲许多国家特别是东南亚一带有明显的传承和表现。大和民族的接人待物礼节,朝鲜族婚丧嫁娶的礼数都能找到中华传统“礼”文化的基因和脉络。即使在西方文化浸淫许久的香港、澳门,无论其西风东渐如何昌盛,中华传统“礼”文化的精神实质依然潜移默化地产生着持久的影响力。“礼”虽然归属于规则规矩的道德体系范畴,但最终仍服务于儒家思想中理想的社会形态模式。在物质高度发达、信息日益快捷、思想更加多元的当下,在法律和民主构筑的社会主要架构中,加之“礼”文化的支撑,将使社会基础更加稳固。

“礼”的影响力归纳起来:“礼”主敬让,“礼”主平等,“礼”主秩序,“礼”主和谐,“礼”主他人为贵,简而言之,“礼”所体现的道德精神是贵人敬让,突出的是对他人的尊重,“礼”所追求的是理想社会和谐有序合理的秩序。“礼”的本质在于实现一种不靠刑律和高压维持的社会组织模式,“礼”所体现的是行为与精神相融合的文明。

三、“行礼”重在实践

“礼”是中华民族重视伦理道德的产物,在传统“礼”的功用中,不仅要求人们上下尊卑,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还要求人们克制低下的欲望,修炼提升自己,最后达到“内圣外王”的目的。在“礼”所提出的社会模式和管理方式里,是以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活动仪式来实现社会的秩序,来进行社会的演变,进而实现了“礼”的社会功能。儒家强调“礼”的实践特色和实践方式,主张“齐之以礼”以达到实现社会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则主张“养之成德”,以构建社会伦理秩序。从“礼之教化”的程度来看,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东南亚,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其礼文化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已经全民化和平民化了。而在中国社会未能深入到平民干活之中并习成自觉的习惯和习俗,其实践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首先,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礼”进行扬弃的传承和吸收。对其中有益于社会和谐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给予发扬光大,在传承中发展并加以创新。对于其中的僵化、落后、腐朽的部分坚决予以抛弃和批判,对繁缛愚俗的形式进行大胆简化和推陈出新。

其次,要结合社会实践,融入现代文明的内容,树立敬畏的观念,尊重他人,爱护自然,坚持礼让的习惯。古人强调“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二十一世纪中国人面临新的文明方式的挑战,以“自由、博爱”为标签的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冲击非同小可,以“中庸”、“秩序”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则需要反思、提升和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高速疾进,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由于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拉大,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和环境恶化带来的压力,社会丑恶现象频出,社会秩序和谐受到冲击。“民仇官,贫恨富,官压民,富欺贫”的心理不断加剧病并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重要发展机遇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共生并存,“行礼知规”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要从树立“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尊重人格”的观念入手,坚持法律至上,政府权力有限,维护政府诚信,营造社会诚信和官民互信。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视察所讲“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对于当前社会的丑恶现象,诸如食品领域,让人人深恶痛绝胆战心惊的“有毒食品”无处躲藏,否则,中华民族必将出现“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局面,国人也将尝尽道德沦丧的恶果。

四、吸收“礼”文化的精华,扬弃“旧礼教”的糟粕

“礼”及由“礼”衍生的礼教在相当长一段历史中给国人留下了许多难堪的甚至是痛苦的回忆。在许多人的印象里,“礼”与礼教、“礼”与吃人的封建旧礼千丝万缕割舍不断。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民主和科学”,其重要的历史功绩就是抨击封建礼教和推翻腐朽的旧礼。反抗和推翻礼教是那个时代的最响亮的口号进而持续发展了近一个世纪,并在“文革”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至今余音未绝。

“礼”的本身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一方面“礼”是有等级差异的;另一方面“礼”又在规范的等级中具有平等的精神。“礼尚往来”和“来而不往非礼也”就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对等关系。扬弃旧礼教中的繁文缛节,去除旧礼教中的等级森严的壁垒,以“礼尚往来”的平等精神,本着“贵人敬让”的积极态度去施礼行礼。

古时的礼文化是整体的概念,涵盖了政治、文化、习俗、礼仪等各方面内容,随着历史发展演变,到了近代“礼”的内容变化则倾向于礼仪和礼俗,如“家礼”和“乡礼”。“礼”的糟粕或缺陷主要体现在愚弄民众、封建僵化和封闭保守,由于在封建森严等级观念和不平等制度下的逐步演变,礼教的僵化和极端达到了脱离民众并沦为权贵统治工具的地步。一些繁琐陈旧的形式不仅让人难以做到和接受,甚至导致灭绝人性草菅人命的结果,这是礼教本身在保守僵化的封建体制下的必然趋势,也是其不与平民结合只为权贵服务的必然下场。“五四”运动以来,“民主科学”的大旗已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文化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份,一定会推陈出新,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五、“知礼行礼”任重道远

据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4)》披露: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还停留在中国的传统发明、经济实力上,国际民众认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次是中国武术、中华饮食和中医,这显然是片面和孤陋的。因此,传播当代中国文化价值,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应成为中国树立国际新形象的核心目标。

长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者和专家均认为:文化是可以创造继承和传播的,同样也是可以破坏和倒退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曾遭到过破坏和践踏,在我国灿烂文明史上出现过焚书坑儒,出现过文字狱,更出现过“千万人趴倒在地,再踏上千万只脚”。中国人民大学著名学者毛佩琦著文提到:眼下担心的就是在一波又一波的城镇化进程中,可能挖到我们最后民族文化的根基,我真是痛心而又担心。

当下的社会里,很多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正在不知不觉地消失,家庭和社会良好的礼教和礼仪也在悄然地退化,微信微博上传递的小段子都是碎片化的东西,家庭里教育孩子的老理老话没有了,接人待物的旧礼数和好方式也不常用了,中华传统文化理应不是快餐和小菜,而应当是营养大餐。

(注:本文系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2015-2016年度课题科研项目成果,项目名称:中华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LZY 15239)

猜你喜欢

礼教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