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扶贫的互动关系研究
——以吉首市德夯村为例

2015-03-27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村寨民居少数民族

王 群 孙 沁

(中共湘西州委党校,湖南 吉首 416000)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扶贫的互动关系研究
——以吉首市德夯村为例

王 群 孙 沁

(中共湘西州委党校,湖南 吉首 416000)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历来受到国家民委的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共同探讨的话题。吉首市德夯村作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挂牌,同时也是湖南省旅游扶贫开发项目。从德夯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扶贫入手,阐述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就其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旅游扶贫;互动关系;德夯村

一、德夯村概况及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现状

(一)德夯村概况

德夯村距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市城郊23公里,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区内溪河交错,植被覆盖率达92%以上,石壁、断崖、瀑布散布于原始森林中。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144户农户,总人口562人,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

德夯村是一个具有苗族特色的民族村寨,青瓦木板屋是这里的特色民居,苗鼓、苗歌、苗狮、苗拳等是这里的民族文化遗产。逢年过节这里经常开展各种大型的苗族文化传统活动:如“春节百狮会”、“四月八节”、“赶秋节”、“苗鼓节”等等。2012年,德夯景区入选“湖南旅游名片”。同年,德夯村被评为“湖南省绿色村庄”。2014年,德夯村作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挂牌。

(二)德夯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现状

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塑造民族文化特色为重点,以“整体保护,重点整治,发展旅游,改善居住”为保护纲领,全面建设“生态优美、村容整洁、特色鲜明”的民族特色村寨为总体目标,德夯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首先,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德夯村整合各种资金投入到特色村寨的建设,交通、通讯、饮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状况得以改善,有线电视、移动信号、电信网络实现了全村覆盖,民居环境、村寨村容村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粪草随处堆,畜禽满街跑”的状况。

其次,特色民居得到有效保护。全寨目前现存苗族古建筑民居167栋,13360平方米,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建筑多为悬山顶穿斗抬梁式结构,青瓦屋面,翘脚飞扬,其木雕石刻、柱础、窗花、彩绘等多姿多彩,特色鲜明,充分体现了苗族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村寨里的传统木屋、吊脚楼、古井等得到有效保护,特色民居和危房得到改造加固,近年来共完成特色民居改造80户,实施危房改造5户。

最后,特色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托天然无雕饰的独特自然景观优势,融合苗族特色人文资源,开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不断推出了“德夯天下鼓乡”、“万年峡谷、千年苗寨、百年路桥”等苗族文化品牌,举行的民族歌舞表演、迎客拦门对酒歌等一批民族习俗吸引了众多周边群众和国内外游客。

二、德夯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扶贫的互动关系

(一)旅游扶贫对德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1.旅游扶贫促进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经济发展

近年来,旅游扶贫成为一种新出现的区域扶贫形式,是增强“造血功能”式的扶贫,是借助于旅游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脱贫的一种方式。旅游扶贫具有投入较少、返贫率较低、回收较快、成效较高的优点。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进而使内需成倍扩大,产业带动作用明显、产业关联度高、区域内经济辐射性强,有利于加快区域内脱贫致富的步伐。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每增加1元直接收入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旅游业每增加1个旅游从业人员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5个就业机会,这将极大地带动经济发展。

2012年,德夯村开始实施旅游扶贫开发。当年,德夯村就实现旅游人数60万人/次,旅游收入302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到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11元,由穷苗乡变为矮寨镇首富村。大部分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远远高于全镇人均纯收入水平。全村贫困人口有253人,乡村旅游从业人数240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16人。德夯村家庭小旅馆从起初的2户发展到50多户,各种苗族文化商店达80多家。将农业生产和旅游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两不误,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在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得从业农民收入增加800元。通过旅游扶贫开发,达到了“开发一方景区、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效果。

2.旅游扶贫促进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

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在旅游扶贫开发中,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乃重中之重,它为民族文化的复兴、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机遇和展示平台。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德夯村是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重点开发、规划的对象。在德夯村,建立了苗族文化风情园、展览馆、德夯村文化广场等旅游项目。通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打造玛汝德夯(美丽的峡谷)、玛汝德帕(漂亮的姑娘)等人文景观,挖掘浓厚的民族文化;举办苗鼓节、百狮会、椎牛等传统活动,凸显彪悍的民族风情文化。德夯村曾出过两代杰出的苗鼓王,素有“天下闻名的苗鼓之乡”、“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之乡”等美誉。吉首大学把德夯村定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基地,培育后继新人,使苗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继承和弘扬。

(二)德夯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为旅游扶贫提供有利的条件

1.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为旅游扶贫提供政策保障

国家民委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中指出:“从自身优势出发,与扶贫开发、生态旅游、文化保护区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按照国家民委的预定目标,通过对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施改造和保护,可以改善村寨人居环境,使得村寨风貌和民族文化得到较合理的保护,村寨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得以完善。这些都为旅游扶贫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

2.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为旅游扶贫提供设施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时也为旅游扶贫提供了基础条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基本上位于偏僻的地区,需要建设通水、通电、通路、通信等各种基础设施,与发达地区相比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也限制了旅游扶贫。近年来,吉首市政府大力推进德夯特色民居保护和发展,大力改善德夯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修缮特色民居60栋,搬迁不协调民居28户,修缮风雨桥,建设消防池及配套设施,地质灾害预防设施1000米,改造村寨游步道1.5公里,安装旅游道路和村寨路灯2公里、200盏,铺设输水主次干管2.5公里,铺设污水管网2公里,沿河及村寨绿化3000平方米,修缮村级文物保护接龙桥及水井,建设八层坡产业道路3.5公里。污水垃圾处理系统、1000米栈道、3800米游步道等已基本完工。

三、德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扶贫互动关系中存在的不足

德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扶贫取得了经济、社会效益,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服务管理滞后

德夯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大大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离做大做强旅游业的要求还相距甚远。旅游交通设施、旅游接待设施、旅游环境设施亟待完善。德夯景区内的家庭旅社最多只能容纳20人,且只是简单装修,有电视机、空调、热水器等,而电脑、WiF i信号全覆盖等几乎全无。完善的公共服务管理是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德夯村在公共设施维护管理、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

(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面临冲击,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以少数民族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等为主要特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受到空前强烈的冲击。大量古村落和特色民居遭到损毁或被改建,村民在原地拆旧房建新房的现象比较普遍,取而代之的是大批千遍一律的“小洋房”;特色民居、古建筑群也由于年久失修,自然损毁严重,维修成本高、修复难度大,有的甚至很难再恢复原貌,如不抓紧实施有效的保护,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将加速消失。另一方面,许多原生态的文化被舞台化,失去了特有的民俗文化内涵。随着旅游扶贫开发的进行,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苗族的很多旅游文化资源将会产生变异,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面临严峻挑战。

(三)旅游产业发展较慢,竞争力不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旅游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各地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德夯村的旅游扶贫还刚起步,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很难满足游客的各种需要。德夯村的旅游类型基本上以最初级的观光旅游为主,旅游收入主要靠门票收入,而极少有旅行社开发文化型、休闲型旅游产品。这使得游客在德夯村停留时间不长,大部分游客都是“一日游”,基本只游览其中一两个景点后就返回,这样很难吸引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进行消费,更谈不上发展壮大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在游客的消费结构中,游购娱比重低,吃住行比重高,导致德夯村旅游收入难以稳步持续增长。

(四)资金相对缺乏,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无论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还是旅游扶贫,都是系统工程,工作量较大、涉及面较广。修缮或新建特色民居、完善基础设施、发掘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虽然德夯村在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和旅游扶贫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仍处于试点示范和典型引路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湘西州是武陵山片区区域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州、县财政配套资金往往难以落实,老百姓自筹资金困难。2014年湘西州实现生产总值457亿元,仅占湖南省生产总值的1.7%;人均生产总值17508元,仅为湖南省人均生产总值的43.5%;湘西州财政总收入64. 6亿元,仅占湖南省财政总收入的1.8%。尽管矮寨镇制定了《德夯村特色村寨发展规划》、《德夯村旅游规划》,但对旅游扶贫总体目标和具体工作思路都不是很清晰。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完全从资源的角度出发,只要资源具有旅游价值,就开始着手开发,没有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更没有考虑到游客真正的需求,以至于相邻地区旅游产品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雷同现象。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合理规划,制定完善的制度,使旅游扶贫工作走上正轨。

四、结语

从德夯村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扶贫关系互动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关系。在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扶贫中,政府主导是关键,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是核心,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条件。针对互动关系中存在的不足,则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管理水平提升、民族文化内涵挖掘、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1]王岚.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3,(6).

[2]龙晔生,谭瑾.文化自觉与特色村寨的保护发展—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民族论坛,2012,(8).

[3]国家民委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规划纲要,http://www.g ov.cn/gzdt/2012-12/10/contEnt_2287117.htm

(责任编辑:朱小宝)

F 590

A

1009-2293(2015)03-0094-03

王群,湘西州委党校科技教研部讲师。

孙沁,湘西州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

【DOI】10.3969/j.issn.1009-2293.2015.04.025

猜你喜欢

村寨民居少数民族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无蚊村寨丁屋岭
村寨——海坪彝寨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消防器材进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