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评论要处理好“三个平衡”关系

2015-03-27汪政

唯实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艺创作艺术

汪政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中国文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中国的文艺和文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这一要求对当前文艺评论非常具有针对性。学习座谈会精神,我认为开展文艺评论工作要处理好“三个平衡”的关系。

一、处理好创作与评论的平衡关系

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但知易行难,社会上一直存在着重创作、轻评论的现象,以为出作品才是硬道理,从而忽视了文艺批评对创作的指导、评价和传播作用,许多不正常的创作倾向、三俗作品的产生和流行都与严肃的文艺批评的缺位有很大的关系。要对文艺评论的作用、形式进行全面的认识,文艺评论不仅只是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跟踪研究,它首先应该出现在文艺行为发生之前,要对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文艺与时代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共时性,甚至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化风气和审美趣味进行研究,从而起到引领创作、矫正趣味、提高欣赏水平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到来的时代,在开放程度日渐提高的今天,文艺评论的这种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正确地认识文艺与市场的关系,在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现实下如何保持文化的先进性,都需要文艺评论作出回答。

文艺评论可以说伴随着文艺创作的全过程,如影随形,艺术家表现什么,选择什么题材,表达什么主题,塑造什么人物,面对什么样的欣赏群体,运用什么风格,如何修改,都需要艺术思考。所以,文艺评论并不是评论家特有的权力,文艺评论也不是只有内容提要和关键词的那种现代学术文体的呈现方式,它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严谨的学术论文,也可以是清新活泼的随笔、文艺管理部门的文件、文艺生产部门的生产规划,甚至也可以是网络、期刊的宣传报道,是座谈会、研讨会的众声喧哗,是老百姓的街谈巷议……当然,文艺评论更是艺术家对创作的许多文艺问题的思考。纵览中外文艺史,凡是伟大的、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不是创作与理论并重的,他们不仅为世界贡献了自己的作品,而且贡献了美学思想,诸如韩愈、白居易、顾恺之、苏轼、石涛、鲁迅、林散之、徐悲鸿、傅抱石,再如达·芬奇、歌德、席勒、罗丹,这样的文学艺术大师举不胜举。文不平则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传神尽在阿睹之中,随物赋形,似与不似等等,这些中华美学不朽之论都非出自理论家而是出自创作家。所以,要提倡文学艺术家们多学习,多积累,多思考,多参与到理论评论中,贡献出自己的艺术经验与理论智慧,只有思想精深的人才能创作出艺术精湛的作品。在现代,文学艺术行为的发生已不是古典时代的个人之举,许多力量都会参与进来,而个人的艺术创作也会更多地成为群体、集团与国家行为,每种介入这些艺术行为的力量,每个参与者都应该思考文艺,研究文艺,并表达自己的文艺观点。在一些大型的艺术行为中,在制作性很强的艺术中,各种艺术观点的碰撞是经常的事,文化管理者、艺术生产出品人、艺术市场经营者,都应该重视和参与文艺评论。为什么一些大制作无人问津?为什么一些本来是为美化城市的设计反而成为城市之丑?这与主管者的文艺理论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每个文艺的参与者都要有文艺评论的自觉意识。

二、处理好研究创作与接受的平衡关系

从整个文艺评论的格局来看,总体上是向创作这一极倾斜的,而较少关注到接受,这从文艺行为的生态,特别是从现代文艺生活来说是极不科学、极不正常的,这既不利于创作,也不利于欣赏、接受和消费。我们常常说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要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那人民群众的喜好是什么?他们有怎样的审美需求?这就需要去研究,去发现。什么是优秀的作品?人民群众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这也需要去研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提出的,据说这位大诗人为了诗作的通俗易懂,经常会写完之后读给不识字的老妇人听,老妪能不能理解是其判断自己诗作是否成功的标准。有“人民的作家”之称的赵树理也经常给老百姓读自己的作品,并把他们不能理解的生词僻字换成通俗生动的日常口语。这都是文艺家研究人民群众审美趣味的例子,他们的做法是个体的、经验的,也许并不值得推广和提倡,但他们在文艺活动中实实在在地重视接受者,重视人民的审美需要,却是应该肯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美学早就从生产的角度、市场的角度去观察艺术,并指出了艺术品的商品属性,但我们的文艺评论,我们的文化管理部门,我们的艺术生产单位却很少去研究文艺消费、文艺欣赏。在其他产品的生产中,不研究消费并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评价产品是奇怪的、不可思议的,但为什么文艺生产却可以?许多自称只为自己创作,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那种“恶劣的个性化”却可以视为正常?这里面,文艺评论不向人民学习,不重视人民的文艺接受和文艺反应要负很大的责任。研究文艺的接受层面,了解并将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审美标准明晰化并理论化是一项艰苦的同时也必须得到多种学科支持的工作,人民是具体的,是有时代特征的,是由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群构成的,他们的审美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并且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正是这些多样的、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主导了民族、国家和时代的审美风尚,应该成为文艺创作的行动力和风向标。所以,文艺评论家同样要深入生活,要密切联系群众,同样要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映人民的审美诉求,把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文艺市场真正的需要表达出来,为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构筑桥梁,畅通渠道。

三、处理好研究精英和研究大众的平衡关系

自从文艺因现代分工逐渐走上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之后,文艺创作好像成为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专利和谋生手段,人们称他们为作家、艺术家。这样的分工视角遮蔽了一个自从文艺产生以来就几乎没有改变的历史,那就是文艺一直是所有社会成员的生命活动,在大批取得杰出成就发出耀眼光芒的大师周围,是无以计数的专业或业余的文艺创作者们,是广大的以艺术表达生活、表达生命意义与情感的普通劳动者。文艺创作的正常生态从来就是由广大的文艺人、创作行为的偶然发生者、业余创作者、专业创作者和杰出的艺术家构成的,虽然后者在文艺史上占据显赫的地位,但没有前面的基础,就没有后面的塔尖,没有艺术大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精英。这样的文艺生态结构在现代社会正越来越得到强化。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精神生活需求的增加,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技术条件的改善,使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成为可能。以网络技术而言,它使多少人的文学梦成为现实,而数码相机、移动终端的普及更是让每一个人成为摄影家。不能漠视和轻看了普通民众的文艺创作,他们不但自我创作、自我欣赏,构成了真正的社会艺术生活,而且在这种生活中塑造了自己,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提升了人口的素质,文艺在他们手中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近年对江苏的基层文学状况做了一些调研,几乎每个县区都有自己的文学组织、自己的文学刊物,文学活动相当频繁,草根作家遍布各种职业,他们的创作在当地受欢迎的程度和影响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是大众的文艺,巨大体量的文艺存在,却没有得到文艺评论的关注,他们在专业文艺批评家的视野之外,文艺批评总是围绕着那么一些名家、明星在打转,这显然是不正常的,也是有违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的。人民不但欣赏文艺,而且创造文艺,人民是文艺的创造主体,研究大众的文艺,不但可以寻找到文艺发生的规律,发现他们审美上的创新,同时,也可以为他们服务,不断推动自发的艺术向自觉的艺术发展。大众与精英只有一起前行,才能促进全社会艺术生活的健康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这方面,文艺评论确实大有可为,而且应该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江苏省作家协会)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文艺创作艺术
1942,文艺之春
Jazz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爆笑街头艺术
节日畅想曲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