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层地区某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成因机制研究

2015-03-26孙维兵

地球 2015年3期
关键词:滑坡

孙维兵

[摘要]该论文对某红层地区滑坡的变形特征和稳定性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降雨是控制滑坡变形的主要因素。进而对滑坡的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红层 滑坡 成因机制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218-2

研究滑坡位于川中丘陵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400-550m。滑坡坡面倾向37°,平面大体呈圈椅状。滑坡纵长(北西-南东方向)长约150m,横长(北东-南西方向)长100~180m,平均厚度约7m,总方量约14.7×104m3,属于中型土质滑坡。

1滑坡基本特征

1.1地形地貌及滑坡形态特征

滑坡所处区域的地貌为构造侵蚀中丘,岩石主要为泥岩,经侵蚀后形成的山丘顶部浑圆,山脊宽缓。高差不大,海拔390~450m,相对高差60m左右。山坡较缓,平均30°左右。滑坡所在山坡下部为一高约10m的陡坎,坡度约60°;中部比较平缓,约15°;上部也比较陡,坡度约40°。该边坡为典型的下陡中缓上陡地形,具备了易产生滑坡的地形地貌特点。

1.2地层岩性及结构特征

滑坡区主要出露岩性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下段(J3p2)和第四系残坡积土(Q4el+dl)。

滑体为第四系残坡积物,由粉质粘土夹砂岩块碎石组成,厚度4~15m。块石含量10~25%,碎块石外形呈棱角状、次棱角状,部分碎块石可用手捏碎,部分砂岩碎块石已完全风化,呈砂状,厚度1.0~5.5m(图2)。

滑床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上段(J3p2)泥岩和砂岩互层,岩层产状120~150°∠2~5°。

滑带为第四系残坡积物与下伏基岩的接触面,基覆面上的紫红色粉质黏土,由于长期处于地下水活跃带,呈软塑状。

2滑坡稳定性计算

滑坡稳定性计算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可分为极限平衡法和弹塑性理论法。其中极限平衡法是目前工程上使用最多、最成熟的方法,主要包括瑞典条分法(Fellenius,1927、1936)、Bishop法(Bishop,1995)、Janbu法(Janbu,1968)、Sarma法(Sarma,1979)和传递系数法等[26]。本计算采用传递系数法,其优点在于借助于滑坡结构特征分析及剩余推力计算,可以获得任意形状滑动面在复杂荷载作用下的推力,并且计算简捷。

2.1参数选取

本次计算通过工程类比,并结合经验数值,最终确定各项计算参数入表1所示。

2.2计算剖面和工况选取

计算选取3个剖面,即主滑剖面(A-A′)、南东块剖面(B-B′)和北西块(C-C′)剖面,如图1所示。

计算滑坡稳定性的时候未考虑地震对滑坡的影响。根据滑坡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变形情况,拟采用以下3种工况。

工况1:自重工况,不考虑水的影响;

工况2:自重+地下水工况,考虑在雨季降雨一段时间后,滑坡体中有一定的地下水位,水面以上没有水的影响,水面以下土体处于饱和状态;

工况3:自重+暴雨工况,考虑滑坡体处于全饱水状态。

2.3稳定性计算及结果分析

计算得出的各剖面和工况的稳定系数如表2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滑坡稳定状态划分见表3。据此,对滑坡各剖面在3种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见表4。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滑坡各剖面在天然工况下都是稳定的。剖面A-A′和剖面B-B′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容易发生滑动;在工况2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即基本稳定,若增加额外负载,可能会发生滑动。剖面C-C′在各种工况下都处于稳定状态,若无附加荷载,不易发生滑动。

在此基础上,3种工况分别取安全系数1.15、1.1、1.05,计算滑坡末块是否存在剩余下滑力,结果见表5。

从表5可看出,滑坡在这3种工况下基本不存在剩余下滑力。但实际情况下若考虑其它影响因素,比如人类活动和地震等,滑坡可能存在剩余下滑力,并发生变形甚至滑动。

3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根据对滑坡稳定性因素的分析和滑坡稳定性计算,降雨是导致滑坡变形的主要因素。从滑坡变形特征来看,其变形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认为降雨致滑坡变形经历了经历4个阶段,即降雨致滑坡物理力学性质降低阶段→滑坡差异性变形阶段→滑坡加速变形阶段→滑坡整体滑动。

滑坡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降雨导致滑坡体内水文地质条件改变,是滑坡稳定性大幅降低的根本原因。这种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地下水补给量大幅增加;坡体内地下水量剧增,地下水位明显抬高;形成地下水径流。其结果直接导致滑坡体稳定性降低,作用机理包括物理作用、力学作用和化学作用。

(1)物理作用:一方面,滑坡体含水率增加,岩土软化,其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降低。另一方面,水充满土中空隙,使滑坡体自重增加。

(2)力学作用:力学性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两个方面。其一,雨水入渗和地下水渗流产生动水压力,增加坡体的下滑力。其二,雨水入渗使孔隙水压力增加,有效应力减小,并产生向上的浮托力,导致滑坡体的下滑力增加,粘聚力减小。当考虑水的影响时,滑坡的剩余下滑力会大大增加.

(3)化学作用:主要有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合作用、氧化-还原作用、酸性腐蚀、化学沉淀、离子交换等作用形式。其过程复杂,本文不做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2]陈兴梅.四川红层成分分析及成因解释[J].四川建筑,2009:29

[3]陈国华,何维彬,朱志刚.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对比研究[A]. 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

[4]陈积普.水岩化学作用过程及其对滑坡孕育的贡献[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2006.

猜你喜欢

滑坡
某停车场滑坡分析及治理措施
山体滑坡,如何施救与自救
夏季大山里的隐形杀手——滑坡
论地质勘察中如何防治滑坡问题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陕南某堆积层滑坡的变形特点及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滑坡调查评价
滑 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