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土家族民歌翻译初探——以《六口茶》为例

2015-03-26

关键词:土家族民歌译者

甘 露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民歌是民族文化本体的艺术,是各民族人民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和灵魂呼唤,是人民谱写的口头史诗。在传承过程中,民歌吸纳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成为一幅幅民俗文化的缩略图。民歌除了展示民族的社会生活风貌,还蕴含了民族的自然景观、风俗习惯、人文地理。民歌的词曲朴实无华、质朴挚真,体现着人情美、意境美、风情美、绘画美、音乐美和形式美,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日常生活、风土人情和爱情婚姻观念等,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

民歌翻译有别于其它普通翻译,也不同于文学翻译甚至诗歌翻译,它是一种蕴含多种学科的特殊翻译,涉及人类学、民俗学、翻译学、音乐学、语言学、美学、文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知识,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译者在翻译时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因此,从事民歌翻译的人员必须拥有人文社科甚至自然科学知识。在克服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民歌翻译还要特别注重译文与音乐旋律的关系,尽可能地符合音乐规则,达到可吟唱的目的。因此,民歌翻译是一项目的明确的翻译活动。如何恰当地将民歌翻译成外语,用什么样的理论作指导,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拟采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探讨民歌翻译,尤其是湖北恩施土家族民歌的翻译问题。

一、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在世界翻译领域风行一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该学派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凸显译者的翻译目的与目标,强调在译入语环境中译文对译者所产生的作用。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有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翻译理论的重要思想,如翻译行为理论和目的论(Skopos theory)等,后者便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思想。目的论者认为,翻译行为的目的是整个翻译行为的决定因素,译者操控着文本的目标和功能,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任何翻译产品均是译者翻译目的的具体体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按照译者的意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翻译过程中,要增加什么信息,删减什么内容,或者保留多少内容,改动多少信息,完全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或者说取决于译文根据译者的预想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某一个翻译行为有效实施并不是由原语文化决定的,而是由译入语文化决定的。当然,原语文化也是翻译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译者不可能视而不见。

目的论翻译理论共有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译者必须首先遵循的是目的法则,它决定了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标决定过程与方法。翻译活动的赞助人(一般也是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决定了翻译行为的目的,其中包含了译者的目的和译文的交际目的。连贯法则是指译文应符合目标语文化的要求,能为译入语读者理解并接受,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只有当译文的翻译交际行为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并成为译入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达到语际连贯和目标语读者的交际情景连贯一致,才算得上真正成功的翻译。忠诚原则是指译文应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文,译者应该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翻译原文。译文对原文是否忠实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的翻译意图决定了译文和原文在内容和文化方面的忠实程度。在整个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并不是同等重要,而是处于等级关系之中。连贯法则支配忠实法则,忠实法则和连贯法则又必须同时服从于目的法则。在实际翻译活动中,根据译文文本功能的变化,这三个法则有可能互相冲突、相互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忠实法则和连贯法则必须让位于目的法则。

二、土家族民歌的翻译策略

湖北省的土家族主要聚居于宜昌以西,以恩施为中心的区域,人口200多万。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以勤劳勇敢、质朴纯真、热情豪迈和能歌善舞著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土家族人民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文化。但是,土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因此土家族民歌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发展的,具有浓郁的原始生态美。土家族民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情歌、摆手歌、儿歌以及时政歌等,这些民歌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这些民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因而大部分土家民歌具有真实纯朴的内在情感、情真意切的感情流露、明朗乐观且积极向上的基调、口语大众化的表达方式等。如恩施土家族传唱已久的民歌《六口茶》:

男: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噻)在家不在家/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爹妈(噻)已经八十八/男:喝你二口茶呀问你二句话,你的那个哥嫂(噻)在家不在家/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哥嫂(噻)已经分了家/男:喝你三口茶呀问你三句话,你的那个姐姐(噻)在家不在家/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姐姐(噻)已经出了嫁/男:喝你四口茶呀问你四句话,你的那个妹妹(噻)在家不在家/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妹妹(噻)已经上学哒/男:喝你五口茶呀问你五句话,你的那个弟弟(噻)在家不在家/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弟弟(噻)还是个奶娃娃/男:喝你六口茶呀问你六句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有多大/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一十八

这首民歌实际上是一对土家族青年男女彼此相悦的试探与挑逗,追求与接纳,在六口茶的一问一答之间,情思流转,茶香与爱慕之情浑然交融。《六口茶》语言口语化大众化,曲调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体现了土家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特有的幽默感,真实地表现了土家汉子对土家女子热烈而又含蓄的追求。《六口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得撩人。要把这样一首民歌翻译出来并非易事,要求译者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注重译文的节奏与韵律,使它在英语世界里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一)忠实传达原文内容

德国功能主义代表人物诺德(Christiane Nord)在《翻译中的语篇分析》一书中就提到过“功能加忠诚”的概念。诺德认为,原文是译文的唯一依据,因此译者的“忠诚”(loyalty)就应该表现在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翻译发起人和译文读者负责,应该尊重翻译发起人、读者以及原文作者。诺德的这一提法不仅弥补了功能主义的不足,而且用“忠诚”(loyalty)代替“忠实”(faithfulness)更体现了诺德对于翻译过程中的伦理关注。诺德认为,“忠诚”(loyalty)与“忠实”(faithfulness)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一种伦理责任,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后者仅仅只是语言层面上原文与译文的对应关系;译者应当把调解翻译发起人、读者和原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自己的一份伦理担当,随时准备积极协调,努力达成三个方面的共识,完成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伦理责任。

因此,在民歌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忠实地传达民歌的内容,实现对翻译活动的各个主体(如原作者、读者等)负责的基本要求。忠实乃译者的天职,正如西塞罗(Ciccero)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De optimo genere oratorum,公元前46年)第5卷的第14章中所说那样:“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来进行翻译的,保留相同的思想和形式……,但却使用符合我们表达习惯的语言。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没有必要在翻译时字当句对,而是保留了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因为,我认为不应该像数钱币一样把原文词语一个一个‘数’给读者,而是应当把原文‘重量’‘称’给读者”[1]。在这里,西塞罗强调的忠实,是精神意义上完全而绝对的忠实,远非一般意义上泛泛而谈的忠实,这对民歌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民歌翻译实践中,译者所要坚持的伦理原则就是忠实标准。要做到这一点,译者首先必须仔细研读原文,准确理解原文的语言内容,努力挖掘潜在的意义。与此同时,译者必须对源语文化背景信息进行充分了解,结合原文中的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知识,对原文的意义和意图进行精确表达。唯有如此,译者才算真正地忠实于原作者,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原语文化了。

在《六口茶》的译文中,译者不仅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内容,而且也把歌中一问一答的风格翻译出来。例如:“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弟弟(噻)还是个奶娃娃。”译文为“Just enjoy your tea and try to save your words.My dear younger brother now is a little baby.”歌中的“奶娃娃”是土家族对婴幼儿的一种昵称,译者将其翻译为“a little baby”,既准确地表达出了原意,又达到了上下文谐音的语境适应。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由于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表达方式、历史文化、宗教背景、风俗习惯和社会政治等因素各有不同,因此对同一个问题的表述方式也不尽相同,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所以,当我们要求忠实于原文、原作者时,并不是要求译者必须像临摹一幅画一样,完全拘泥于形式而不能做任何更改,追求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一一对应,逐字逐句翻译原文,实际上,一个称职的译者只能尽最大可能地让原文和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接近,而不可能做到完全等同。在《六口茶》中,“我的那个哥嫂(噻)已经分了家”。译者将其翻译为“My dear elder brother is living on his own.”译者并没有完全翻译原文中的“哥嫂”的意思,而只是用了“My dear elder brother”,因为这里如果直译为“My dear elder brother and my dear sister-in-law”,不仅拖沓冗长,语义重复,而且不符合这首民歌轻快活泼的节奏,译者作此处理,效果反而更好。“分家”在译文中也没有直译为“divide up family property and live apart”,而是翻译为“living on his own”,去掉了分割财产一说,言简意赅,不仅避免了中外“分家”的歧义,还达到了翻译的目的。

(二)注重译文的节奏与韵律

功能主义中的连贯法则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努力做到译入语受众的交际情景连贯与语际连贯一致,凸显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尽最大可能让译语接受者理解,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这一点对于民歌翻译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恩施州土家族民歌《六口茶》共六个部分,旋律简单,易学易记。《六口茶》每一部分的唱腔基本一致,起伏变化不大[2]。此外,借方言方音作韵脚也是土家族歌谣的首要特色[3],《六口茶》中——“茶”、“话”、“家”、“八”、等构成了朗朗上口的脚韵,例如:

男:喝你四口茶呀问你四句话,你的那个妹妹(噻)在家不在家

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妹妹(噻)已经上学哒

在这一段中,为了保持[a]这一韵脚,作者使用了土家族方言中的“哒[da]”这一语气词,意为“了”,从而使这首歌在韵的排列上形成了句句韵或曰满韵(AAAA式)。在翻译该歌曲的过程中,译者也特别注意到了这一点,用“tea”、“me”、“ eighties”、“he”“ she”、“ sweetie”、“ study”、“ baby”、“eighteen”等,形成了AABA式的韵脚,使歌谣译文也极富音乐性,音韵自然,韵律和谐,达到了可吟唱的交际目的。例如:

男:喝你三口茶呀问你三句话,你的那个姐姐(噻)在家不在家/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姐姐(噻)已经出了嫁/男:喝你四口茶呀问你四句话,你的那个妹妹(噻)在家不在家/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妹妹(噻)已经上学哒

译文:

The third sip of your tea/Brings a question to me/How is your dearest sister and now where is she?/Just enjoy your tea and try to save your words/My dear elder sister has married her sweetie/The fourth sip of your tea/Brings a question to me/How is your younger sister and now where is she?/Just enjoy your tea and try to save your words/My dear younger sister has by now gone to study

从上述译文可以看出,译者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韵律,虽然有时不得不换韵,但总体上还是保留了押韵的风格,增强了译文的可吟唱性。

此外,在民歌翻译中,译词与音乐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既不能以言害乐,也不能以乐害言,应实现二者的紧密结合,使英语语言的自然韵律、轻重音和语调的走向与音乐旋律的上下运行融为一体[4]。在翻译《六口茶》的过程中,译者充分注意了译词与音乐的关系,较好地处理了音乐和译词的矛盾冲突,克服了由汉语翻译成英语时,音节过多的问题,句法整齐而灵活,使译文再现了原文的优美节奏,与旋律相匹配,保留了原歌词的音乐特征,从而使译文听者能得到与原语听者相同的听觉享受,增强了译文的可听性和可接受性,让译语接受者能更好地理解《六口茶》的文化内涵,体味到土家族民歌对唱的独特艺术魅力。正如尤金奈达所说的,翻译就是要尽可能地保持译入语与原语在语义与风格上的对等。这正是《六口茶》译文的成功之处,也是英文《六口茶》在网络上得以流传的原因。

(三)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功能主义中的目的法则认为,“目的”主要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5]。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

土家族民歌翻译的目的是向译语读者呈现独特的土家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起到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作用,就《六口茶》的英译本而言,译者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保持了原文一问一答的歌唱形式,向目的语读者展现了土家族“以歌择配”,以情歌对唱代替情书情话,在歌声中谈情说爱的独特民风民俗。例如:

男: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噻)在家不在家/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爹妈(噻)已经八十八/男:喝你六口茶呀问你六句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有多大/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一十八

译文:

The first sip of your tea/Brings a question to me/How are your dearest parents and now where are they?/Just enjoy your tea and try to save your words/My dear father and mother are all in eighties/The six sip of your tea/Brings a question to me/How old is the pretty girl who’s in front of me?/Just enjoy your tea and try to save your words/The girl who’s in front of you is in her eighteen

从中英文对比来看,译者在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也在英语译文里把土家男女谈情说爱含蓄地表达出来了,尤其是在“The girl who’s in front of you is in her eighteen”中,译者用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把土家姑娘欲说还羞的情景真切地再现给了英语世界的读者,达到了向英语世界传播独特土家文化的翻译主旨和交际目的。

另外,通过对“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到“喝你六口茶呀问你六句话”的逐句直译和对“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这一句的重复翻译“Just enjoy your tea and try to save your words”,译者向译语读者传递了土家族民俗文化中蕴含的“茶”意象,让译语读者深切感受到茶对于恩施土家族人民而言就如同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咖啡一样,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从而让译语读者了解了土家人以茶起兴,以茶喻情的浓厚茶文化,明白了这首土家族流传甚广的情歌以“茶”为载体的缘由,真正达到了预期的交际目的。

三、结束语

近年来,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要想实现中国文化在全球语境下的传播,翻译作为语言转换和承载文化内涵的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就肩负起了这一艰巨的责任。而民歌作为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和日常生活的特殊艺术形式,以其浓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民歌翻译也就肩负起了跨文化传唱的历史使命。土家族民歌是土家人对生命的礼赞,对生活的颂扬,对爱情的吟唱,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属于土家族,也属于全中国,更应属于全人类,土家族民歌在译者的创造性劳动和艺术化努力过程中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从而使土家文化在这种翻译和传唱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注:本文采用的《六口茶》英文为覃军所译。参阅网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cyOTYzNzA0.html

[1] 谭载喜.西方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 王春朋,刘长宇.从几首土家族民歌说开来去—以恩施自治州地区为例[J].北方文学,2011(5).

[3] 李莉.土家族方言歌谣的修辞类型及其艺术特点—以恩施自治州土家族为例[J].文艺争鸣,2011(1).

[4] 缑斌.论民歌翻译的学科定位、历史现状及其策略[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4).

[5] 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5(1).

猜你喜欢

土家族民歌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土家族情歌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土家族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