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探析

2015-03-26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性格

杨 慧

(湖北警官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4)

一、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提出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素质教育是全国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特征,高度重视和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心理健康,保证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1]探析适合公安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将有助于公安院校学生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质,增强学习的信心,顺利渡过大学阶段。

二、探析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是指根据培养优秀人民警察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的消除学生心理隘碍和心理困扰,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2]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预备警官们成长进步、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构成未来公安队伍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显示,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警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状态焦虑、心理恐惧、性格执拗、冷漠、行为失控、缺乏从警信心等心理问题。[3]这样的现实提醒我们,警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容轻视。教育从娃娃抓起,警察的心理素质从公安院校学生抓起。探索新时期适合中国国情和公安院校学生心理特点的科学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刻不容缓。目前,关于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已有许多,但因公安院校是专业院校的这一特殊性,国内学者对其关注较少,有关其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更没有深入的探讨。

三、优化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路径

(一)心理素质的概念和层次分析

人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先天的,可称为自然素质;二是后天的,可称为现实素质。自然素质是先天自然形成的,现实素质是个体在活动与教育中产生的。前者稳定性强而后者可塑性强。人的心理素质的差异主要是气质、智能和性格的差异。人先天遗传的气质差异最引人注目,易被人认知。“智力”、“能力”是一个人有效活动的前提,在人才培养中是不容忽视的中心议题,是学校教育中德、智、体的主要方面,因此,智能差异也能较早被人们所认知。性格差异以及它在人能否成功中的地位过去我们关注不够,实际上,性格差异是个人的重大差异之一,它经常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举止。性格中的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被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是人才发展与成功的主要因素,情感、意志的自我调控,是青年学生走向成功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优化内容

1.环境适应教育

青年学生升入大学后,脱离了原来熟悉的人际环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在新的环境中,会用所处环境中的准则来审视自己、修正自己,因而,良好的环境熏陶对其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中国古代学者早就对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的性格作出研究,民间“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些说明人们认同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培养优良素质所起的重要作用。青年学生在进入公安院校满足了刚入学的新鲜感和好奇感之后,往往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心理反应,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会使他们经常处于自我保护和防御状态,不能以信任和开放的心态与环境进行互动,无法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2.性格养成教育

在现实素质中,与智能素质相比,性格素质居于主导的决定地位,因为智能素质所决定的是人们认识水平的高低,而性格则决定了人的行为的方向与品质。积极的性格促进事业的成功,消极的性格导致事业的失败,性格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支配着人一生的命运。过去我们对此认识不足,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训练成绩重视较多,而对个人的性格养成则看成是个人的事情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实际上,性格既和上层建筑中的意识相连,又和下层行为、行动相通,但就其对行为的调节来说,主要是两大类: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主要成分包括性格态度特征中的理想、志趣、意志等;次要成分主要包括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习癖。主要成分决定着人的行为性质和水平,次要成分决定行为方式。主导系统是由理想、兴趣、意志、情绪组成的较高层次的性格系统,理想和志趣体现了人内在价值的社会实现,从最高层次调节着人的活动行为。我们要抓好青年学生的理想、志趣的优化和引导,才能实现个人有效的道德修养。次要成分即带有社会色彩的道德习惯系统。就人的道德习惯来说,它可以分为良好的道德习惯和不良的道德习惯。在公安院校中,应更重视和强调纪律和礼貌。守纪律就是使个人的行为自觉地服从于社会,这种纪律观念不仅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一个人成功的需要,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警务人才的一个特有优势,并正在变为公民的一个具有普通性的性格修养的要求。性格既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又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素质。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努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

3.学习习惯教育

心理素质中智能的培养,是对青年学生学习习惯的教育思考。光有好的学习条件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兴趣、爱好、需要、热情、勤奋等,也不能学有所成。只有树立“我要学”的目标,而不是被动地“要我学”,学习才能持恒。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善于激发每个人的内在力量,因势利导,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应该知道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其独特性,都有其自身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应从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实施不同要求、不同方法、不同方向、不同目标的性格培养方案,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公安队伍建设和今后发展相适应。

4.心理潜能开发

研究者发现,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了解自己真正的能力,在应激时刻或催眠状态下,有时能发现一些超出自己平时能力的内在潜能。这种内在潜能是每个人内心巨大的宝贵资源,与生俱来,需要通过一定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才能发挥和实现。青年人正处于思想活跃、创造力旺盛的时期,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开发其心理潜能非常重要。充分开发公安院校学生的心理潜能,是向公安队伍输送全面人才的必要条件。

(三)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优化路径

笔者结合所在院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初步实践,探析新时期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可行性路径。

1.相互了解—逐步适应—有的放矢

学生进入公安院校学习,首先就要进行爱校教育。教育是学习的先导,是训练的基础。学生热爱自己生活的集体,能极大地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学生多少会有些不适应,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最终得益于心态上的调整。了解自己的现状,适应目前的生活,最终成为有目标、有理想、不盲目的青年学生,是我们心理素质教育的起点。举办学校基本情况展示会、新老生交流会、学科教育及培训介绍会,都是可行和必要的。无论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讲座,还是师哥师姐的真心所言,都能为新生顺利适应学校增加信心和力量。笔者曾通过在学校举行专门针对新生的《幸福从“新”开始》讲座,帮助新生调整心态、面对困难、不畏挫折、树立目标。

2.分庭而治—发挥优势—共同成长

公安院校是十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因为这关系到今后公安队伍的整体的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压力的增大,心理素质教育变得必不可少。试问心理素质不强的警察如何来保卫人民的安全?所以我们要对公安院校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教育,掌握其心理活动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授方法应区别于思想品德课,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自我意识的探索、学习心理的调试、情绪的自我控制还是职业目标的确定,都提倡老师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课上自我分析和自我领悟,这样的传授方式会让学生的心理成长非常迅速。心理科学的成果丰富,各种自陈量表、心理游戏、团体辅导都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收获。

3.“三心二意”—全面建设—成就未来

公安院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有层次感、有特色性。突出学习心理知识、加强心理调节、优化心理品质的“三心”建设,同时注重加强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的“二意”教育。公安院校学生中的大部分未来可能面临着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的“三高”警察工作,这份工作需要有执着的职业理想和稳定的心态,所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前提条件,同时也要有从事这份特殊职业的强烈责任感和安全意识,这是持续工作的基础。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的方式学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训练的方式增强心理素质,通过个别咨询的方式和团体咨询进行心理调试。此外,还要加强“二意”教育。一方面,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警察的责任;另一方面,警察注重对自身安全的保护也是对党和人民负责的表现。新时期的警察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笔者在学校的心理素质系列讲座中增设了《生命诚可贵,安全重于山》这样的专题,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安全与责任意识,为学生的未来提供一份人文保障。

4.四级网络—三个阵地—两支队伍—一份执着

要发展新时期的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要联合学校及在校其他相关人员才能将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深入。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在各个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利用学校优势,积极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新途径。[4]公安院校采取军事化模式管理学生,在公安院校建立有层次性的心理素质教育四级网络系统,是实现这一管理模式的好途径。具体来讲,四级网络可以分为:第一级:学生社团。当前大学校园有许多以展现学生兴趣和特长为主旨而成立的学生社团,这些社团由学生自发组成,同学们参与的积极程度比较高。在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专业指导下,甄选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有爱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同学作为骨干成员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开展校园心理文化建设活动,宣传心理素质教育理念;并帮助一些同学疏导心理问题,尽早发现心理异常情况,及时向专业老师反映,尽早解决心理问题。第二级:各区队教导员。公安院校的区队教导员与高校辅导员的功能相似,作为区队教导员,和高校辅导员一样,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学专业老师应定期对区队教导员进行心理知识专业培训,尤其是针对应激事件和心理冲突事件的处理方法还要开设专项培训。第三级: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机构,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应该通过与地方院校和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学习,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建立每位来访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普查和专项测查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活动,对特殊情况进行个案追踪;并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讲座,对区队教导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应激知识更新。第四级:学院分管领导。分管心理健康的学院领导负责在大局上掌握和引导心理素质建设,定期听取学院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和学工处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支持心理学科建设和心理宣传教育工作。

作为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身处教学、科研、实践三个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三个阵地,结合学生社团和学生管理队伍这两支力量,用一份执着的心,探索新时期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之路。

[1]曹成刚,贺伟婕,向晋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及优化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13(5).

[2]郭子贤.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J].河北科技大学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3(6).

[3]张佳佳.对提高警察职业认同感的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7).

[4]赵琳.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性格
猫的性格爪知道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论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