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探讨

2015-03-26李智水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探讨

李智水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的理解,提高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严峻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创新发展的紧迫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高校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宣传和教育,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要以高校四大职能为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追求;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机制,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关键词]高校核心价值观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4-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2年度高校“青蓝工程”(苏教师[2012]39号)培养对象资助成果。

[作者简介]李智水(1979—),男,陕西三原人,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使命和社会责任。

一、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存在在意识形态的反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内在动力和生命之魂。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集中表达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深入理解其科学内涵基础上下功夫。

(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党的十八大则从“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战略高度,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这是新时期我党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抉择。

富强体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民主意味着我们要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文明侧重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所言:“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是提升社会主义治理能力和构建一套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的本质要求。

(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73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自由程度显著提高,可以预见,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人们将会充分享受到宪法所赋予的各项自由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理想追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重大部署,并将每年的12月4日确定为国家宪法日,旨在营造平等社会的法治氛围,为建设平等社会提供了制度化和法律化保障。当前要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宪法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2]

(三)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科学回答了“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要求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对培育“四有”公民基本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丰富和发展。“爱国”要求公民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自觉践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高贵品质;“敬业”就是要求公民善于钻研,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培养实干精神、爱岗敬业精神;“诚信”要求公民做到实事求是、遵守承诺、恪守信誉,努力培育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友善”要求公民互帮互助、乐于奉献,努力培育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

二、高校要高度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一)意识形态工作的严峻性,要求高校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国家将我国高校作为渗透西方价值观念的主阵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其固有的价值观念根植于影视、游戏、书籍等文化产品之中,对我国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扩张和价值观渗透,甚至肆意抹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斗争的隐蔽性、复杂性,迫切需要高校中共党委牢牢掌控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占领制高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等教育发展。因为“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总是以其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念的形式而存在,总是反映这个社会的发展路径、理论指南、制度保障和最广大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3]。所以,高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是抵御西方价值渗透的有效方式,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基本职责所在。

(二)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高校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基本目标,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高等教育不仅传递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逐步引导学生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培养学生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教育学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4]。自觉用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创新发展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诉求是大学充满活力、创新发展的源头,大学的学科设置、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要与社会发展保持良性互动,同时大学只有积极主动服务社会发展,才能获得发展的基础。”[5]当前,高校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服务地方经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服务需求、创新发展。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一)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宣传和教育,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

面向大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职责。高校要自觉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唱响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1、加强中共党委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和宣传思想阵地的管理。中共党委书记要旗帜鲜明地高举意识形态的理论大旗,保持敏锐的洞察力,认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发挥好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中共党委要加强对思想宣传工作的监管力度,构建安全的网络管理体系,完善思想宣传阵地的管理制度,让高校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

2、理论宣传部门要牢牢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6]这就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牢牢占领宣传主阵地和制高点,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魂聚气功效,自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防火墙”,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渗透。

3、以“三进”工作为抓手,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有助于打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此,一方面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能,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信仰培育、能力培养和品质养成等方面的功能定位;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和发展,鼓励教师改革理论宣传和教育的方式、手段,大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三进”工作的实效性。

(二)以高校四大职能为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追求

1、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彰显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养成,贵在践行,高校要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通过思政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个人价值准则的教育,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的价值追求,促使他们形成对国家基本制度、社会主义道路、个人身份的价值认同。

2、在科学研究中遵循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义。第一,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要立足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性课题,着力构建以研究基地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产业群,为当地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提供服务。第二,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要遵循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宽松的学术氛围、开放的社会环境,但是科学研究必须遵守基本的法律规范,公正客观地开展研究。第三,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要恪守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以诚信为科学研究的道德底线,规避不端学术行为,注重研究成果的理论创新。

3、在服务社会中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高校要增强服务社会的理念,强化核心价值观意识,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教育和专业群去服务产业发展,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高校教师要积极为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提供服务,促进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展研发工作,并且让学生参与到研发队伍中,这不仅是服务社会更是引领社会前进。

4、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提升核心价值观的独特韵味。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的现代性价值体现。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校园文化为根基,以校风校训为契合点,深入吸取校园文化蕴涵的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养分。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凝聚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共识,发挥好核心价值观的教化作用,以此使全体师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师生的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机制,务实推进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凸显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4]。因此,高校要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把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职后培训管理等环节,将教师的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年终考核、评聘职称的重要依据,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路人。

2、以教育为先导,实践养成为目的,形成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合力机制。高校要首先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理论宣讲,让他们真切领悟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这样才能给学生讲清楚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同时,高校要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学校社科部、宣传部、团委、学工处等部门的协同育人机制,利用学校的新媒体资源、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载体,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机制,进而形成全员育人合力机制,发挥机制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功效。

3、建立典型示范的引领机制,营造彰显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环境。优秀人物、模范典型对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高校要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通过校园之星评比、我的青春故事等活动,利用橱窗、微校园、团活动等平台,积极宣传先进人物事迹,营造彰显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环境,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辛向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

[3]薛进文.高校要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

[4]李卫红.肩负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重任[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3).

[5]郑卫东,李杲,赵嵌嵌.地方特色高校创新发展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4,(15).

[6]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1/19/c_1114051345.htm,2015-01-19.

责任编辑:胡芬芳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