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生理学报》稿源分析及对策

2015-03-26■李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稿源供稿生理学

■李 殷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植物生理学报》编辑部,上海市岳阳路319号31B楼406室 200031

优质稿源是期刊立足之本,对于学术期刊而言,维持稿源储备的稳定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然而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学术研究领域带来了急于求成和浮躁功利作风,对学术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影响到科技期刊的发展[1,2]。期刊同质化严重,对稿源的争夺激烈,特别是对中文科技期刊而言,出现了论文产出速度快,投稿总体数量增多,但论文创新性严重不足,内容经不起推敲,学术水平整体降低的背反现象。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不但要保持并扩大稿源的数量,而且还要有意识的吸引优质稿源,促进稿源质量的稳步提高。为了做到这一点,有必要对期刊现有的稿件状况深入了解,进行分析。

已有一些研究对科技期刊的稿源情况进行过分析[3-8],但大多是概念化的建言,缺乏具体数据支撑;即便进行统计,只集中在来稿数量[4]、录用率[4]、地域分布[4,9]、时序分布[5]等数据上,上述数据易于统计,在某些程度上也能反映稿源的数量特征,但并不足以说明稿件质量如何。譬如,地域分布可以说明期刊的影响范围,但不能直接反应稿件的质量水平,因为即便承认我国教育与科研水平存在地区性差异的前提,也不能够简单武断的通过论文的地域分布来说明期刊的稿件质量。

实际上,稿件的质量和学术水平与供稿单位的层次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教育部对各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的学科排名和评估中,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含国内和国外,定性和定量)是衡量该单位科学研究水平的指标之一[10]。统计意义上讲,科学研究水平越高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撰写的科研论文水平整体上要高于科研水平低的单位和部门。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也可以体会到,来自同一机构的稿件通常会呈现出近似的写作风格和水准,形成独有的品质。综上,当统计样本足够巨大时,可以通过对供稿单位的分析,来衡量来稿的质量水平,得出相对公正合理的评价。而因为该工作的庞杂繁复,目前尚未见此类报道。本研究以《植物生理学报》2011~2014年的稿源为样本,在统计来稿量、录用率、学科分布等常见指标之外,着重对供稿单位的层次进行分类和分析,力图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深入了解《植物生理学报》的稿源现状,并对如何进一步吸引优质稿源提出了新的思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植物生理学报》是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主办的科技期刊,前身是《植物生理学通讯》,创刊于1951年,于2011年改为现刊名。《植物生理学报》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类”核心期刊;为中信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美国CA、俄罗斯AJ、日本JICST、荷兰Scopus和中国CNKI等数据库收录;2014年公布的CJCR引证报告中本刊的综合评价总分在总共11种植物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二;入选2012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植物生理学报》在2006~2011年连续6年获得中国科协的精品期刊C类资助,2012~2014年获得中国科协期刊质量提升项目资助。是代表我国植物生理学领域各学科研究进展的中文学报级期刊,可满足本领域中文高水平论文发表的需求。

刊名的更改使期刊的定位、宗旨及栏目设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故本研究选取的数据开始自更名起始的2011年1月1日,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共计4年。两千余篇稿件中,剔除作者盲目投稿(如与刊物宗旨完全无关)、主动撤稿、重复投稿等情况以及纪念性、回忆录等文章后,余下进入审理流程的稿件称为有效稿件,按照投稿年份,对来稿情况分别进行筛选、汇总,并进行后续归类分析、比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植物生理学报》由综述、研究报告和技术与方法三个栏目构成,在以下的分析中,按照稿件性质,将研究报告和技术与方法这两种类型的论文统称为原创论文;关于供稿单位的选择,如一篇稿件存在有多个贡献单位,因通讯作者(又称责任作者)在稿件的工作中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承担今后发表有关该稿件发表方面的责任,故以通讯作者的主要单位作为该稿件的供稿单位进行统计。

1.2 供稿单位的分类方法

根据《植物生理学报》的具体情况,主要稿源来自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极少量来自公司。

对于高等学校,按照教育部2014年7月9日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和国家级战略工程为分类的依据,具体分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普通高校、学院和高职高专五个层次。其中“985工程”高校是指进入“985工程”的39所高等学校[11],这39所高等学校同时进入“985工程”和“211工程”,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9所高校组成C9联盟,是中国首个大学联盟,被公认代表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12];“211工程”高校是指除去已进入“985工程”的高校后,其他只加入“211工程”的73所高等学校[13];普通高校特指由教育部批准,具有“大学”称号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学院是指在教育部备案为“学院”的全日制学院和独立学院;高职高专是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

《植物生理学报》是中科院所属科技期刊,单独分析中科院属机构的来稿情况,有特别意义。

2 结果

《植物生理学报》的稿件由自由来稿和约稿组成,自由来稿体现了作者对刊物的认识,而约稿主要体现的是主编、编委会和编辑部的意志,所以分别进行分析。

鬼话,我看你日得牛死。镇长拍着牛皮糖的肩膀,牛皮糖没躲避,镇长意味深长地安慰说,你快点把伤诊好。这个年纪了身体还是要紧。

2.1 《植物生理学报》2011~2014年自由来稿情况分析

从自由来稿的情况(表1)可见,《植物生理学报》的稿源储备基本保持平稳,其中原创论文比例稳定。录用率先低后高,至2014年维持在40%的合理状态,一方面显示了期刊更名、定位变化对稿件录用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录用率低谷的次年出现了有效来稿数量的低谷,及时调整审稿标准后,录用率升高,来稿量随之提高。

表1 《植物生理学报》2011~2014年自由来稿基本情况

《植物生理学报》2011~2014年1903篇有效来稿的平均录用率为38.2%,不同层级机构来稿的录用率情况见表2统计,随着机构层级的降低,稿件录用率基本随之降低,可见本研究采用供稿单位层次为分析指标,能够反映出稿件的质量水平,是科学合理的。

表2 《植物生理学报》2011~2014年各层次机构来稿的平均录用率和来稿份额

综合4年数据,对各层次单位供稿份额进行分析(表2),《植物生理学报》自由来稿中,公司投稿极少;高等学校的份额高于科研院所,二者比例约为4:1。在高等学校中,普通高校的稿件贡献最大,供稿份额占总量的38%,是《植物生理学报》最主要的稿件来源;其次是“211工程”高校;再次是学院和“985工程”高校;高职高专份额最低;整体上以普通高校为中心,呈单峰分布。在科研院所的稿件中,近2/3来自地方科研院所,是继普通高校和“211工程”高校后,《植物生理学报》第三大供稿源;中科院属机构投稿近四年来呈下降趋势,仅为总量的2%,而其他国家级科研机构的来稿量稳步增加,为总量的4.6%。

比较同层次单位的4年变化趋势(图1)。高等学校中,高职高专来稿有增长趋势,“211工程”高校逐年下降,普通高校和学院基本保持份额稳定;“985工程”高校来稿在2013年出现了显著的降低,这与《植物生理学报》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上半年来稿降低有关,具体分析见讨论,但在2014年已恢复到7.9%,基本保持稳定。在“985工程”高校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来稿占30%,遥遥领先于浙江大学(12%)、中国农业大学(10%)、兰州大学和重庆大学(均为8.45%)。在C9联盟中,有4所大学曾为《植物生理学报》供稿,分别是浙江大学(12%)、上海交通大学(7%)、复旦大学(3%)和南京大学(1%),一是上述4所大学均有《植物生理学报》编委;二是地缘远近因素(《植物生理学报》编辑部位于上海,上述大学两所同城、两所在江浙);三是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设有农学院,《植物生理学报》来稿中农学专业占较大份额(详见2.3学科分布)。在科研院所中,中科院院属机构呈现显著的下滑趋势,主要的原因是中文期刊不能够满足目前中科院属科研机构的发文要求;国家级科研院所的比重逐年上升,主要供稿单位有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与《植物生理学报》的学科领域相吻合;地方科研院所的比重维持在13%~14%水平,略有浮动,这是《植物生理学报》第三大稿件来源,也是科研院所中供稿最多的部门,说明《植物生理学报》适应于地方科研院所的工作需要,而且这部分来稿存在发展潜能,尚有增长空间,为日后吸引稿源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图1 《植物生理学报》2011~2014年自由来稿供稿单位分析

2.2 《植物生理学报》2011~2014年约稿情况分析

自2010年起,《植物生理学通讯》设立“特约综述”栏目,邀约国内专家撰写各领域前沿进展,期刊更名后,这一栏目得以延续,2011~2014年共计刊发22篇特约综述稿件。2013年,《植物生理学报》首次创办专刊,以第7期一期的篇幅,围绕着当前社会舆论关注的转基因事件进行了组稿,此后,于2014年陆续推出“重金属污染与土壤修复”专刊(2014年第5期)、“植物衰老与生长发育调控”专刊(2014年第9期)和“谷类作物细胞培养与种质创新”专栏(2014年第12期),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分析约稿和专刊组稿的稿件来源(图2),中科院属机构(32%)和“985工程”高校(26%)分列稿件贡献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可见约稿能够有意识的选择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邀约,也较易得到科研人员的响应,弥补自由来稿的不足。

图2 《植物生理学报》2011~2014年约稿专刊供稿分析

2.3 《植物生理学报》2011~2014年稿件的学科分布

在2011~2014年自由来稿中,来自大学的稿件中,39.3%为农业大学、11.8%为林业大学、5.1%为农林大学,三者占据近六成份额;在科研院所中,52.5%为农业科学院、12.6%为林业科学院。说明《植物生理学报》主要服务对象是农业科学,其次是林业科学。而具体到一级学科,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园艺学的比重增长显著,2011年仅为5.8%,2014年已达到11%。

3 讨论

3.1 稿源细分对深挖期刊潜力的重要作用

近些年来,中文科技期刊遇到了发展困境,究其根源,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来探究——外部的科研评价体系影响了作者的发文意向;中文科技期刊存在内在弊病,如期刊同质化严重、稿源困难等。在外部环境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深入了解自身情况、努力解决自身弊病、深挖自身潜力是期刊工作者可以努力,也必须努力做到的。

对《植物生理学报》而言,综合自由来稿和约稿,年来稿量在500篇以上,稿件的录用率维持在40%;刊出页码逐年上升,由2011年的1212页,2012年1216页、2013年1460页,达到2014年的1920页,刊物运行呈良性发展。但期刊竞争激烈,需要居安思危,对稿件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既可以了解期刊状况,总结发展经验,也能够深挖期刊潜力,谋求日后发展。

3.2 稿源数量与录用率的动态平衡

从稿件数量上看,《植物生理学报》稿源并不匮乏,也有上升空间。《植物生理学报》2011年由通讯更名后,一度提高了审稿标准,录用率仅为32%,因此直接导致2012年稿件数量的下滑,并随之出现了质量的降低。前人研究表明[14-16],诱发稿源变动的内外因素很多,主要是来稿量与录用率互动作用的结果。其基本规律是:录用率升高,刺激来稿量增加,因刊物的容量即用稿量有限度,抑制了录用率的进一步升高;录用率下降,必然排斥一部分作者的投稿,使来稿量减少,但要保持刊物相对稳定的容量,又不得不提高录用率,最后表现为来稿量与录用率总是围绕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下波动。

归根结底,录用率是由期刊的实际质量水平所决定,是最能够体现刊物质量和稿源本质特征的量值,受到作者对刊物总体评判的制约,在一定时期内是客观的。因此,稿件的录用标准要与期刊的实际地位相吻合,期刊的实际地位又由评价体系所决定,具体说来就是期刊在各单位期刊分区中的位置。不切实际的拔高录用标准,并不能选拔出优秀的稿件,反而会使作者产生畏难情绪,导致稿源的流失。稿件量低,编辑选择的余地小,为了维持刊物的正常出刊,不得不录用低于标准的稿件来“凑数”。长此以往,期刊发展反而会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稿件选择余地的大小对一个刊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充足的稿源,学术质量的严格把关只是空话。《植物生理学报》能够积极应对稿源枯竭的问题,及时的向编委会和审稿人提供反馈,适当的调整审稿标准,经过4年的调整,录用率基本处于平衡状态,可以实现期刊的良性发展。

3.3 稿源质量的深入挖掘

近些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文化的浮躁以及现行评价指标的量化,一些科研人员缺乏认真做事、埋头治学的态度,把发表论文作为晋升职称、职位的“铺路石”,因此在论文写作时不够用心,写出来的稿件质量偏低,优秀稿件少。中文科技期刊均出现了稿件质量低,优秀稿件少的情况[6],《植物生理学报》也存在这样的状况。

一方面是“985工程”高校、中科院属机构等来稿低迷,“211工程”高校来稿份额逐年降低,一方面是地方学院、高职高专、地方科研院所来稿份额增加,说明《植物生理学报》目前的作者群体以有晋升或课题需求的国内研究者和有毕业论文发表需求的研究生为主,重复性、知识积累性的工作较多,开创性、前沿性的研究不足。

自由来稿是稿源的主要途径,要提高整体稿源的质量,就必须在自由来稿上下功夫。编辑部不能按照常规,被动地接受稿件,应当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3.3.1 增强对作者的服务

特别是在《植物生理学报》作者基础稳定的普通高校、“211工程”高校、地方科研院所中,通过在老作者中建立口碑,吸引新作者投稿。如增加过刊查询、电子目录推送,全文比印刷版提前半个月开放,以扩大读者群、增加期刊的覆盖面、提升显示度。这些工作已经在逐步推进中。

3.3.2 提高宣传力度

特别是对于有投稿潜力的单位,如学院、地方科研院所,更需进行特别的推广。这些单位的作者群体大,工作贴近生产实际,对发表平台期望迫切,但普遍发稿不易,又对学报级刊物认识不足,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植物生理学报》2011~2014年的平均录用率看,来自上述单位的稿件录用率与平均录用标准差距不大,具有提升潜质,因此可以成为《植物生理学报》可以深挖的稿源。宣传方式有:(1)学术会议介绍;(2)依托《植物生理学报》的主办单位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的会员推广和专业委员会扩大影响(《植物生理学报》与学会关系密切,主编是常务副理事长,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均担任编委);(3)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出专栏,已于2014年12期刊发的“谷类作物细胞培养与种质创新”专栏正是《植物生理学报》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进行合作的尝试,以专栏的形式,对该院所特色工作进行集中报道,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发表展示平台,期刊也获得稿源,可实现共赢。

3.3.3 发挥编委力量,争取院校认可

刊物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编委的积极参与,《植物生理学报》的编委会一直有责任心,热心为期刊组稿、筹备专刊、专栏,撰写特约综述,推荐优秀稿件。2011~2014年,编委所发表的文章占全年发表文章的比例分别为19%、16%、17%和10%。特别的《植物生理学报》编委有很大比例来自于“985工程”高校和中科院属机构,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如能将《植物生理学报》纳入其所在学校认可的期刊阵营中,纳入评价体系,才能获得作者的青睐,发挥更大的效应,吸引更多来稿。

3.4 组织和邀约优秀稿件,策划选题,筹备专刊

自由来稿稿源的质量对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难以控制,如果国家整体的科研评价体系不改变,中文科技期刊稿件质量的持续下降不可避免,单纯的依靠自由来稿,中文科技期刊很难觅到学科顶级水准的稿件。

借鉴国际高水准科技期刊的经验可知,高质量的论文有很大比例是通过编辑约稿和组稿而来[17,18],特别是综述类期刊的稿件主要通过邀约本学科的知名学者、权威专家撰写,而以原创性研究论文为主的期刊也大都注重专题组稿,服务科学家快速报道科研进展的需求,从而获得高水平的稿件。

根据《植物生理学报》办刊的经验,约稿的确能够取到良好的效果。约稿稿件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特约综述,一是专栏专刊。特约综述因其篇幅独立,容易邀约,受时限约束不大,发表灵活,但是缺点是专业性太强,受众小,影响力较弱。譬如,据中国知网统计(截至2015年1月28日),《植物生理学报》2011年特约综述稿件的平均下载频次为394次,自由来稿为261次,可见特约综述的下载阅读量高于自由来稿,影响力高;但考虑到平均被引频次,自由来稿为4.35,特约综述仅为4.09,反映出特约综述的专业局限性。

选择重要课题和学者研究的热点及兴趣点作为主题,请编委担纲组织专刊或专栏,容易得到国内学者的响应,能够获得较为优秀的稿源,也容易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如2013年7月“转基因专刊”就是成功的范例。该专刊紧扣当前社会舆论对转基因事件的关注进行选题组稿了13篇稿件,目标是从科学角度对“转基因事件”进行解释和澄清,以述评、综述和研究报告三种不同的方式,从转基因安全、检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报道。据中国知网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1月28日),转基因专刊(2013年7期)平均被引频次为1.58,平均下载频次为307.6,而2013年1-6期稿件的平均被引频次为1.38,平均下载频次仅为138.5。二者相比,专刊对科学传播和报道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更大。

由此可见,在高水平论文大量外流的不利现状下,科技期刊的编辑应该重视和加强稿件的策划组织,以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4 小结

总的说来,稿源作为科技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条件之一,其数量及质量直接影响刊物的质量,只有丰富充足且质量水平较高的稿源才能赋予期刊较强的生命力。因此充分的了解期刊稿源状况,依据期刊状况合理定位,制定符合期刊定位的发展规划,稳定稿件来源,吸引优秀来稿,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办刊目标。

编辑部可以针对现有稿件来源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的发展策略,通过增强宣传力度、加强对作者的服务以及发挥编委作用,巩固现有稿源,努力开拓新的稿源,保障自由来稿量的充足;在对自由来稿进行严格把关,挖掘优秀稿源的同时,针对大众关注热点、追踪国家重大研究进展和研究前沿,注重加强期刊的选题组稿约稿力度,服务一线科研人员,既能够获得较为优秀的稿源,也容易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从而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1]李殷,钱俊龙.路在何方——中文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刍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127-1131.

[2]李殷,钱俊龙.刍议防范科技期刊学术不端中编辑的作为——增强编辑主观能动性,实行工作规范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853-859.

[3]麻小燕.《广西农业科学》稿源现状及对策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7(8):133-135.

[4]叶静.《热带作物学报》1996-2000年论文分析[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1,(2):77-80.

[5]李川,宗淑萍,梁虹.2007-2008年《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稿源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2(3): 454-456.

[6]徐铭瞳.高校学术期刊稿源困境与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2(6):205-207.

[7]潘学燕,郭柏寿,杨继民.拓宽稿源渠道,提高期刊质量——《西北农业学报》稿源状况及建设的思考[J].编辑学报,2002,14(2):74-76.

[8]夏金玉.国内科技期刊优质稿源不足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485-487.

[9]吴寿林.上海高校自然科学学报2000年稿源及相关情况的统计分析[J].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2002,218-223.

[10]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指标体系[EB/OL].[2015-02-15].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xsbdxz/277134.shtm l.

[11]“985工程”学校名单 [EB/OL].[2015-02-1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s238/201112/128833.htm l.

[12]“C9联盟”高校名单[EB/OL].[2015-02-15].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wsytjxx/yxmd/274942.shtm l.

[13]“211工程”学校名单[EB/OL].[2015-02-1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moe-94/201002/82762.htm l.

[14]李建安.期刊稿源问题与对策[J].编辑学报,1995,7(4):189-193.

[15]卢正升.期刊稿源因素分析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 484-486.

[16]李万会,张晶,王善平.学术期刊开发新稿源的方法[J].学报编辑论丛,2009,191-192.

[17]邓颖,岳瑞,郭焕芳,等.SCI高影响因子的药理学和药学类期刊的稿源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69-71.

[18]黎贞崇.科学技术期刊的组稿方式[J].编辑学报,2004,16(5): 338.

猜你喜欢

稿源供稿生理学
声明《西藏医药》征稿函通知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声 明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质疑与思考: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十个问题
The Old Brass Wagon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Jokes and Humor
Jokes and Hum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