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引领产业融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5-03-25尚启君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北京100011

产权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京津河北河北省

◎ 尚启君(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北京100011)

京津冀各自的产业发展特点使三地面临着环境污染的共同难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是三地的共同要求,也是三地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促进京津冀产业融合发展,关键在于三地从各自比较优势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北京研发优势的引领作用,依靠创新驱动,有效促进产业分工,专注发展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共同打造完整的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降耗减排、绿色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1 环境污染是京津冀面临的共同难题

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情况下,京津冀为了各自的GDP和财政收入,分别依靠自身优势,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独自发展,取得了非凡的发展成就,但却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即环境污染,尤其是空气质量状况的恶化。目前,京津冀已成为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区域。根据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在相对较差的前10个城市中,河北省2013年和2014年各有7个,2015年上半年有6个。2013年,石家庄市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为154(μg/m3),居全国重点城市之首;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只有49天。2013年,天津和北京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为96和89(μg/m3),在全国51个重点环保城市中位列第5位和第8位;北京和天津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为167天和145天,在全国51个重点环保城市中位列第43、47位。2014年,天津市位列十个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之一。由于京津冀毗邻,都不可能独善其身。2014年北京完成的《北京市大气环境PM2.5污染现状及成因研究》显示,北京市全年的PM2.5来源中,区域传输占28%至36%。而三地的环境污染源于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北京市凭借首都地位,集中大量的行政、教育、科技、医疗、金融等资源,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2013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6.9%,居全国之首。由于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密集特性,就业吸纳能力强,吸引大量外地劳动力到北京就业,导致北京市人口膨胀,房价高企,交通拥堵。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818.7万人,比2006年末增加435.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8.1%,比 2006年末上升13.8个百分点。2013年同2000年相比,北京市人口增长48.6%。北京市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2005年为6162元/平方米,比上海市低536元/平方米,而到2013年为1785 4元/平方米,比上海市高166 2元/平方米。2014年末,北京市民用汽车拥有量532.4万辆,比2005年末增长1.48倍。

天津市依靠直辖市地位和沿海港口优势,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天津港是全国第三和北方第一大港,这使天津市交通运输极为便利,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吸引工业企业布局。2013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中工业占46.5%,比上海市高 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48.1%,比全国仅高2个百分点。

河北省依靠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以资源型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2012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26.4% ;前五大行业均为资源型产业,占49.7%。2013年,河北省平板玻璃、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2%、24%、24.2% 和21.4%。

三地的空气污染首先来自工业的排放。2012年,京津冀六大高耗能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3%,比全国高6.2个百分点;京津冀六大高耗能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10.7%;京津冀前十大工业行业中,有4个为高耗能行业。2013年,河北省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的6.3%,仅低于山东和内蒙古;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量占全国的7.4% 和10.3%,均居全国之首。其次是机动车的排放。研究表明,北京市本地污染排放中,机动车排放对PM2.5的分担率为31.1%。

就本质而言,京津冀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是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解决这对矛盾,使发展不破坏环境,保护环境不影响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统一,是三地的利益契合点,是协同发展的基础。京津冀土地面积21.6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亿人,这使三地协同发展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产业支撑。

2 产业融合发展是京津冀破解共同难题的必然选择

京津冀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必须协同解决才能实现共赢发展。这客观上要求三地摒弃各自为战,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但前提是重新审视各自的比较优势,破除唯GDP论和唯税收论,依据微笑曲线理论,确定新的产业发展重点。我国经济增长已进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的新阶段,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创新将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这就决定了三地产业融合发展要重点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主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

北京市拥有众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科技、人才、信息、资金优势明显,定位为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中心。2013年,北京市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占全国的10%,仅次于江苏和广东,是天津和河北之和的1.67倍,投入强度为6.08%,居全国首位;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38.2% ;国内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是河北省的4.47倍和3.45倍。2014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1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12.4%。这些条件使北京市可以向外输出技术,促进外地产业升级。

天津市工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区位优势明显,定位在新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核心零部件制造和产品营销中心,特别是要成为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示范区。2013年,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汽车、金属制品、专用设备、食品、电气机械和器材、通用设备等制造行业合计占37.5%。 利用京津两地在电子、汽车、装备制造等领域相似度高的优势,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国家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天津市第三产业比重不高,这与其超大城市(2014年末常住人口1516.8万人)的地位极不相称,与超大城市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有很大偏差。因此,天津市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河北省研发实力不强,但人力资源丰富,土地供应充足,定位在新技术规模化制造中心、现代物流及商贸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围绕“制造+服务”,实现制造业服务化,逐渐摆脱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构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2013年,河北省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117.4万人,多于京津之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75.2万人,是京津之和的2.87倍。河北省临近京津的唐山、保定、廊坊、沧州等四个城市土地面积5.94万平方公里,比京津的2倍还多。2013年,河北省研发投入强度为1%,这说明其自身研发能力不足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外地技术。

在明确各自定位的基础上,北京应向天津和河北、天津应向河北疏解非优势产业。北京疏解的重点是物流、商贸、普通制造业,天津疏解的重点是普通制造业,同时,天津重点承接北京疏解的服务业,河北承接北京和天津疏解的普通制造业和服务业。北京有足够的技术向天津输出,天津有足够的能力消化吸收所转移的技术,河北有足够的资源使新产品规模化生产,三地应形成北京研发、天津产品化、河北规模化的分工格局。为使三地产业融合发展落地生根,在政府层面,三地要共同成立产业融合发展协调机构,对发展重点、布局和规划、技术研发作出统一部署;在企业层面,要以资本为纽带,共同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等问题。

3 京津冀产业融合发展恰逢其时

目前发展水平不高的河北经济增速出现明显回落,这是加快推进京津冀产业融合发展的契机。

河北是人口和经济大省,人口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均居全国第六位。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2012年,河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12%,比全国高1.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91%,比全国高1.31个百分点。2013年,河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在全国第16位,比2009年下降4位,低于吉林、湖北、陕西等非东部省份,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92.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排在全国第19、12位。

2012年以来,随着全国经济增速回落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资源型产品增速明显回落甚至出现下降。2015年1-7月,全国水泥、平板玻璃、生铁、粗钢产量分别下降5%、7.4%、2.8%和1.8%。这使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河北经济增速下滑明显。2013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仅高于黑龙江、上海和北京;2014年增长6.5%,仅高于黑龙江、辽宁和山西;2015年上半年,增长6.6%,仅高于吉林、黑龙江、山西和辽宁。

河北经济增速回落,使京津冀都有加快产业融合发展的紧迫感和积极性。对京津来讲,河北经济增速回落,就业机会减少,迫使劳动力寻求新的就业区域,而京津又是最好的选择,这对京津减少人口增长压力和环境污染是极大的挑战。而河北面临的发展压力最大:2013年,河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天津市的38.9%、北京市的41.5%。因此,对河北而言,在经济增速回落的情况下,必须尽快寻求新的增长点。在此背景下,京津的疏解产业可应河北之需,解河北之急,可谓一举两得,——既减少京津人口增长压力,又提升河北发展速度。可见,当前是推进京津冀产业融合发展的最好时机。

4 改进河北省对京津疏解产业的承接条件

河北省由于临近京津,对外来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2013年末同2005年末相比,河北人口增长7.03%,比全国高2.96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前6个人口大省中仅次于广东省。,这对京津疏解部分产业是有利的。为增强河北省对疏解产业的吸引力,应加快构建河北新城市体系,提升河北公共服务水平。

4.1 以石家庄和唐山为重点加快河北省新城市体系建设

河北省人口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13年末,河北省城镇人口比重为48.12%,比全国低5.61个百分点,有乡村人口3804万人,居河南、山东、四川之后,排全国第四位。京津发展对人口规模的总量控制使河北省需要立足本省完成城镇化。

河北省欲完成城镇化,仅靠中小城市不现实,必须构建以特大城市为龙头的新城市体系。目前,河北省城市规模普遍偏低,尤其缺乏特大城市。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51号),河北省没有一个特大城市,大城市数量也不足。河北省11个地级城市中,市辖区人口超100万的只有4个,而山东多达13个,河南8个。

现代经济是集聚经济,因此,要以承接京津疏解产业为契机,促进河北发展特大城市。要明确京津疏解产业主要由河北省哪些城市承接,即在哪集聚。在河北省11个地级城市中,石家庄和唐山的经济地位相对重要。2014年,二者地区生产总值占河北省的38.5%。根据这种状况,河北省应重点发展这两个城市,在城区人口远景规模为800万的基础上对两个城市进行规划,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使二者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石家庄市的主导工业行业有装备制造、医药、食品、纺织服装等,宜发展为综合性特大城市;唐山市主要产业是钢铁、装备制造,宜发展为专业化特大城市。两地的发展可带动河北省其他城市上规模。7个东部沿海大省中,只有两个省份没有设计划单列市,河北是其中之一。鉴于唐山市的经济总量大于石家庄市,考虑到行政资源对于促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特殊国情,有必要将唐山市列为计划单列市。

4.2 加快提升河北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京津产业疏解需要更多人口到河北就业,为此需要创造适宜的条件。收入和生活水平进入小康阶段以后,居民服务消费比重占较大比重。2013年,不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中,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所占比重合计均超过30%。在此情况下,收入水平不再是决定人口流向的唯一因素,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化居住的渴求使其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待疏解产业的就业主体又是年轻就业者,这就决定了产业疏解能否顺利进行主要取决于河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河北省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京津有较大的差距。2012年,河北省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838元,只相当于北京的31.1%、天津的40.5%;2013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北京市15.46人,天津市8.05人,河北省4.44人。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到产业疏解速度。对此,要尽快提升河北公共服务水平。特别是配合新城市体系建设,重点提高石家庄和唐山的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引导京津的学校、医院到河北省办分校、分院,着力尽快提升教育质量和医疗水平。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仅是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而且对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京津冀面临的发展难题不是三地所特有的,在全国有一定的普遍性。京津冀打破行政藩篱,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对其他地区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对减少环境污染、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有着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京津河北河北省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