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写作的角度教阅读

2015-03-24杨清华

江西教育B 2015年1期
关键词:千秋双臂课桌

杨清华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六(上)教材第6课

[设计理念]

“课文只是个例子”。因此,阅读课应注重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他们领悟并学会文章的表达方式,这就是从写作的角度教阅读。

[目标预设]

1. 学会文章“文题呼应”的写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 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表揣摩内心的阅读方法。

3.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重难点定位]

1. 从写作的角度阅读课文,学习本文采用的表达方法。

2. 理解“普通人”和“英雄”之间的联系,懂得做人必须有爱心,尽责任。

[教学流程]

(一)检查复习——借助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起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这些词语你们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地震 护住 坍塌 废墟 震撼 诠释

(生读词语)

2.谁能选用上面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一是为了检测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二是借助课文中的这些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文题对应——知道“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

1.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然后轻声地读读。

师生交流。

课件相机出示: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张开双臂,护着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读一读,说说这三句话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三句话相互照应,时时点明文题,使课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我们可以把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简单地归纳为“张开双臂,护着学生”。[板书:张开双臂,护着学生]

4.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文章的题目,我们就能把握文章的关键,这真是阅读的一个好方法!

[设计意图:文中多处写到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点明了文题。学生画出相关的语句,边朗读边想象,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也能学会“文题照应”的写作方法。]

(三)感受场面——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这种姿势

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姿势的?请快速地浏览课文,用浪线画出描写地震场面的句子。

师生交流。

课件相机出示:

●天空阴沉沉的。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2.从这四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这几句环境描写穿插在课文中,把情节逐步推向了高潮。(四句话连起来读,感受情况的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找出描写地震场面的句子,反复地朗读,既渲染了气氛,他们感受到情况越来越危急,又推动了课文情节的发展。从中,学生能领悟到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四)揣摩内心——弄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姿势

1.重温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哪些词语最能打动你的心?(注重朗读,读出内心的感受)

课件出示: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张开双臂,护着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通过人物的外表,揣摩人物的内心,是阅读的一个好方法。读着这些句子,谭老师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注重朗读,读出敬佩之情)

有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谭老师为什么不离开呢?

师相机引导:这是怎样的姿势?(A.护生的姿势;B.牺牲的姿势……)

3.走进谭老师的精神世界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言传身教”,谭老师用最后的姿势“身教”学生。那么,他又是怎样“言传”的呢?请大家轻声地读课文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是为国家着想……”

作者为什么要把这段文字写到课文中?

你觉得这部分内容真实吗?(这是一种艺术化的真实。也许谭千秋那天并没有讲,但他平时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

师总结:文章中处处紧密联系,情节这么感人,结构如此美妙!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句话。

[设计意图:人物的外表可以反映他们的内心。让学生朗读描写谭千秋动作的语句,学生能揣摩出谭老师当时的内心,从而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由肤浅走向了深入。]

(五)领悟哲理——明白作者为什么写“最后的姿势”

1.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课件出示)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讨论:谭千秋老师究竟是“普通”人,还是“英雄”?(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普通人和英雄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板书:爱、责任]

2.此时,如果让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老师的姿势、千秋的姿势、永恒的姿势……)

课文用“最后的姿势”作题目,有什么好处?(突出“最后”。这是他在生命结束前留下的姿势:这样的牺牲重于泰山,这最后的姿势包含着高尚的师德,这最后的姿势是一座永恒的丰碑,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最后,让我们带着发自内心的那种感动,带着对谭老师的由衷敬佩,一起读课题——(生齐读)。

3.作业。课件出示:

搜集那年抗震救灾的一个动人事迹,记录在卡片上。咱们比一比,看谁搜集的内容感人,卡片做得整洁,设计美观。

[设计意图:由谭千秋的事迹拓展开去,学生能领悟到这样的哲理:一个“普通人”,如果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他就是“英雄”。](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千秋双臂课桌
卷韵千秋
搬课桌
千秋默对
双臂掘进钻车
易分类存放的课桌
最难办的一件事
怕黑千秋叶工作室
ABB YuMi®双臂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