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耳孔灸器研制及临床应用

2015-03-24刘晓东杨延婷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23期
关键词:面瘫

刘晓东 杨延婷

(1 庆阳市老年保健医院  甘肃 庆阳 745000;

2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新型耳孔灸器研制及临床应用

刘晓东1杨延婷2

(1庆阳市老年保健医院 甘肃庆阳745000;

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摘要】目的:耳孔灸法在敦煌石窟秘方、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大成、针灸集成中均有记载。方法:通过研制新型灸器。结果:以提高耳孔灸法临床效果及扩大耳孔灸法的应用。结论:经多次改进研制出新型耳孔灸器,施治方便,经临床验证,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耳孔灸;灸器;面瘫

耳孔灸法早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记载:"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灸烧之令燃。灸七壮即差。患左灸右。患右灸左。(《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治卒中风口喎方)。中风口喎,即今天我们所说的面瘫,面瘫多是由于络脉空虚,感受风寒,外邪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凝滞,肌肉纵缓不收。苇管灸将苇管灸器插入耳道,灸的温热感传到耳中,耳部周围,加之配合针刺相关穴位,可以激发经气,振奋阳气,疏通经脉,驱除风寒之邪。

耳与经络,尤其是三阳经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聚也",古人治疗面瘫,多用耳孔灸法,敦煌石窟秘方有一写卷,编号T.3378,"有疗口,口气牙痛,狂言鬼语,睡中魇死,错吞钱铁。苇茼子一枚长三寸,右粗细随时看令大得耳孔中。口向左,即取筒子一头杵入耳孔中,随筒子头大小旋艾柱,灸筒子孔上。每日侧卧,依法灸二七壮仍需人审看,□□体矣,不然恐伤过。"使用此法,中病即上,不宜过灸"。清代杨继洲亦云"中风口眼喎斜……,一法以五寸长笔管。插入耳内。外以面塞四周。竹管上头以艾灸二七壮。右灸左。左喎灸右"

现代中医采用耳穴疗法对内、外、妇、儿科各种病症进行治疗和预防。对耳穴的刺激疗法,多用耳穴割治法、耳毫针法、耳穴放血法、耳穴压丸法,还有耳穴埋针、电刺激、药物注射。很少利用耳孔灸法。探其缘由,就是没有理想的灸器,在治疗过程中存在施治不便,还容易烫伤患者等问题。

目前临床应用的苇管灸有两种,一种是一节形苇管器,其苇管口直径0.4~0.6 cm,长5~6 cm,苇管的一段作成半个鸭嘴形,另一端用胶布封闭,以备插入耳道内施灸;另一种是两节形苇管灸器,放艾绒段,口径较粗,直径0.8~1 cm,作成鸭嘴形,长4cm;插入耳道段,口径较细,直径0.5~0.6 cm,长3cm,该段插入放艾绒端口内连结成灸器,插入耳道段,用胶布固定,以备施灸用。施灸时,取半个花生米大小一撮细艾绒置于苇管器半个鸭嘴形处,以线香点燃,用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耳部有温热感觉。然而,苇管易于燃烧,这种灸器在治疗过程中极易损坏。用胶布封闭插入耳道端,是为了防止燃烧物进入耳道,烫伤患者,却大大影响了施灸时热感的传导,影响治疗效果。同时半个鸭嘴形用于安放艾绒,在燃烧过程中需要提防艾绒掉落,烫伤患者或引起火灾。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耳孔灸法的应用。

根据临床实践需要,我们研制出新型耳孔灸器,改变了传统灸器传热差,艾绒安放不稳固的缺点,易于操作,施治方便安全。

新型耳孔灸器是二节形活动灸器,其一段为苇管,用于插入耳孔内,另一端为金属管连接一半球形金属球,用于艾绒的安放与燃烧。苇管口直径0.4~0.6 cm,长3~4 cm,金属管口径0.5~0.7cm ,长2~3cm,一端安装有120目金属网,和金属球相连。金属管的另一端与苇管相连,可以根据施灸需要抽出和插入,调整灸器的长短。施灸时,取半个花生米大小一撮细艾绒置于新型耳孔灸器金属球内,用线香点燃,根据病情需要添加艾绒。金属网将艾绒和燃烧的灰烬隔在金属球内。金属球特殊结构,减少了灸疗时热量的散失,使灸疗的热感通过耳孔,进入鼓膜、鼓室及薄骨板直接到达面神经骨管,充分发挥了灸热的功能。

典型病例

王某,男,78岁,退休干部。患者右侧面瘫二十天,经用理疗等多法治疗未效。给予左耳耳孔灸,使耳道内有温热感为宜,每次灸7壮,每日一次。灸1次后面部感觉舒适,3次后已能闭上眼,额纹已出现,鼻唇沟亦可见,施灸7次后症状逐渐消失而获痊愈。

讨论

面瘫多由络脉空虚,感受风寒,外邪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凝滞,肌肉缓纵不收。现代医学多认为是由病毒侵袭面神经,主要部位多在茎乳突孔附近,致使面神经功能失司,不能支配面部肌肉,出现面瘫。我们采用耳孔灸治疗面瘫,方法简单,疗效快捷且显著。采用灸法有温经散寒,通络活血舒筋之功效,面神经循行通过茎乳突孔,与内耳道邻近。采用耳孔灸可配合用清热解毒,通经活络散寒之中药,以进一步增强疗效。本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备急千金要方.江户医学影北宋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170.

[2]张侬.敦煌石窟秘方与灸经图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263.

[3]针灸大成. 岳麓书社出版社.1993:1021.

[4]田从豁.中国灸法集粹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70.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5)23-0041-01

猜你喜欢

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藏医拉日面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耳胆脂瘤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
甩针挂钩法联合麦粒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灸与手法按摩综合治疗面瘫106例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