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防员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分析

2015-03-24戚喜根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消防员救援心理

戚喜根

(上海奉贤区消防支队,上海 201406)

消防员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分析

戚喜根

(上海奉贤区消防支队,上海 201406)

消防员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的现场由于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出现。消防员的各种不安全行为具有引发安全事故的潜在危险性,影响消防部队战斗力有效发挥。研究消防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了解其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为基层消防部队科学、有效组织训练及提高队伍安全管理水平和灭火救援战斗力提供参考。

消防员;不安全行为;心理分析

0 引言

在灭火与应急救援实践中,消防员不仅需要有优良的消防装备、先进的消防战术、技术和强健的身体素质,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防官兵常年担负着火灾和抢险救援的各项任务,执行任务的频繁性、长期性和突然性使广大官兵的精神压力比较大,当客观需求与主观能力之间失去平衡,就会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人体在长期持续性应激或强度较高的应激情况下,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或社会的功能障碍。在灾害救援现场,各级消防官兵如不能实施正确的指挥与操作,就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出现这种情况,其心理能力水平不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1]。对消防员不安全行为进行研究,为基层消防部队科学、有效组织训练及提高队伍管理水平和灭火救援战斗力提供指导,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工作提供参考,有助于发挥消防部队最优的战斗力水平。

1 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

1.1 行为的基本原理

心理学认为,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行为。有了动机,就要选择或寻找目标,然后进行实现目标的行为。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不安和不满消除,新的需要又重新发生,再形成第二个行为。行为的原理如图1所示[2]。

图1 行为的原理

人们首先是通过自己的感知器官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思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产生需要,然后形成动机,指挥行动,再产生行为。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情感、动机所支配的。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是在某种条件下产生的,并受客观因素的影响。社会知觉(个人、人际和自我)、价值观、角色等社会心理因素,以及社会舆论、风格、时尚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 Lewin)把行为定义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提出了人的行为的基本原理表达式[2]:

(1)

式中,B为人的行为;P为个人的内在心理因素;E为环境的影响(自然,社会)。

式(1)表述了人的行为B是个人的内在心理因素P与环境的影响E相互作用所发生的函数或结果。这里的变量“个人”和“环境”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两个变量。

1.2 不安全行为

基于个体的“S-O-R”行为模式,人的行为模式如图2所示[3]。

图2 行为的模式

由图2可知,行为输出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安全行为,一种是不安全行为。人的行为是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人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外界条件、社会环境、个体心理、生理状况等都会影响个体的行为结果。处在某种环境中的人会接收到外界源源不断供给的各种信息。人通过正确判断来自外界的信息才能正确地处理信息,再通过人的行为正确操作,从而实现正确的信息交换。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是以本身记忆的知识与经验为前提,与操作对象的信息和反馈信息进行比较的过程。同时,往往还要受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限制和影响。

根据安全学理论,大多数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物及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所致。人的不安全行为不仅可直接造成事故,还会导致物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形成隐患。大量的安全事故证明,导致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中人的原因占了70%以上[4]。对近几年企业安全事故的研究表明:80%以上的事故原因与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相关。美国杜邦公司近10年的统计结果也表明在其公司所发生的事故中有96%是由各种不安全行为造成的。

2 消防员的不安全行为

2.1 消防员不安全行为的定义

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中对不安全行为定义为:不安全行为是指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一般来讲,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5]。消防员的不安全行为指由消防救援人员发出的、可能引起事故的、违反安全规程和标准操作规则的行为。

2.2 消防员不安全行为的表现

无论在日常训练中还是灾害救援现场,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对消防员造成多种复合刺激,这些刺激会引起消防员心理上的不平衡,在内外压力之下,消防员会表现出各种不安全行为:(1)心存侥幸,自以为是。在训练或救援行动中,忽视安全警告标志和安全操作标志,认为不一定会出事故,出事故也不一定伤到人,进行错误操作。(2)对于重复性的训练活动感到厌烦、枯燥,产生心理疲劳,操作中精神不够集中,发生操作失误行为。(3)对安全规程缺乏正确认识。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作业场合中,不佩戴或者不按要求佩戴防护用品,如滑绳自救不戴防护手套,使用无安全设施的设备、工具等。(4)体能不足。训练或救援行动中劳动强度过大,精力耗尽,体力不支,不能采取正确行为确保安全,如攀登梯子时失手,过独木桥掉下,翻越障碍时摔倒,不能及时脱离险境等。(5)争强好胜,冒险蛮干。有些消防员认为自己兵龄长,经历战斗多,自信心过强,在领导面前争强好胜,不计后果冒险作业或者在训练或战斗作业中,图省事、怕麻烦,用手代替规定用具进行操作,明知设备运转不正常也不愿停车检查,让设备带病工作等。(6)心理稳定性差。面对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正常思维活动受到抑制或出现紊乱,紧张害怕,惊慌失措,错失安全自救良机或者行动缺乏主见,盲目跟从别人行动。(7)观察不细致。对于操作动作的安全性及灾害形势变化的细节掌握不足,导致反应、判断和行动措施失当。如对训练场地是否平整,铺设水带方法是否正确,两节拉梯攀登时撑脚是否锁牢,单脚支撑挂梯身体重心是否稳定,挂钩梯是否挂牢等情况的观察不到位或反应不及时,则可能出现不安全的行为。(8)注意力指向范围狭窄,只关注作战对象的情况,忽视环境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如在训练场地或作业现场,只把注意力放在火势大小、发展态势和蔓延方向,对火场潜在危险(建筑物倒塌、爆炸)及毗邻情况注意不足,随处停留或者在选择和转移水枪阵地时不注意进攻路线和所经过的支撑物体有无不安全因素,尤其在夜间采取以上行动时危险性更大。

3 消防员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分析

人的行为是复杂、动态的时空过程,具有自发性、计划性、持久性和可塑性等特征。行为受人的意识水平调节,也受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消防员的不安全行为受本人态度、意识、知识、认知、能力等因素影响。

3.1 个性心理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人的心理反映有主观的个性特征,所以对于同一客观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3.1.1 情绪对行为的影响

当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思维与动作较快;处于抑制状态时,思维与动作迟缓。如果思维与行动不协调,则动作不连贯,可能引发不安全行为。消防员大都年龄在20岁左右,年轻气盛,一旦遇到刺激性事件,容易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如过度兴奋时会反应过分敏锐、行动积极但多带盲目性,动作往往“过劲”,技术准确性差或发挥不稳定;过度紧张时会行动缓慢,动作犹豫僵硬、被动、反应灵敏减弱,技术错误多,准确率下降。在灭火战斗中如果恐惧胆怯,不敢内战近战,心理活动全部受到破坏,在遇到中毒、爆炸、建筑物倒塌易惊慌失措,则会严重影响训练和灭火战斗的安全。

3.1.2 气质对行为的影响

气质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某种类型的气质,在一般情况下会表现在情感、情绪和行为当中。消防员的职业特性是工作任务具有突发性、危险性,而且频繁性和长期性存在,气质类型对消防员在救援现场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胆汁质消防员属于战斗型,在火场反应敏感、动作敏捷、工作热情高、干劲大,但性情急躁、粗枝大叶,遇到障碍或挫折后容易失去战斗信心。多血质消防员属于好动敏捷型,在救援现场精力充沛,富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完成任务效率高,但情感易变,当情况与想象的不一致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黏液质消防员在现场动作缓慢沉着,不易冲动,脾气好,能扎扎实实完成工作任务,但是因循守旧,对事情不易转变态度,不善于创新。抑郁质消防员具有坚强的毅力和较好的抑制力,能较好完成任务,但思想感情脆弱,容易动感情,在困难局面下优柔寡断,不能当机立断采取措施[6]。不同气质类型消防员在灾害救援现场有不同的表现特点,根据气质类型特点有针对性分配岗位和任务,可以使消防员更好完成工作任务。

3.1.3 性格对行为的影响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贯穿于一个人的全部活动中,经历、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的性格表现有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理智型用理智来衡量一切,支配行动。这种性格类型的消防员在灾害现场的紧急情况下仍能保持镇静,能够冷静分析和处置。情绪型的人情绪体验深刻,行为受情绪影响大。情绪型消防员在救援现场的表现与其当时的情绪状况有很大关系。如果心境较好,情绪比较高则表现得积极乐观,行为机智灵活,既能正确操作又能够注意相关事项;相反,情绪低落就没有克服困难的耐心和决心,容易放弃努力,或者操作行为马虎大意,忽视危险的存在。意志型的人有明确目标,行动主动,责任心强。意志型消防员面对灾害事故顽强坚韧,不屈不挠,在严峻、危急时刻能够挺得住、过得硬,具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坚强意志。

3.1.4 能力对行为的影响

能力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是对个体能够做什么的评估。能力分为心理能力、体质能力和情商。心理能力包括7个维度,即算术、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觉和记忆力。应急救援战斗中一般需要消防员有比较强的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以及灵活应变、综合分析的心理能力。思想道德、文化业务技能以及心理素质都是消防员应急应变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灭火救援工作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要求消防员具有较强的体质能力。情商的核心在于强调认知和管理情绪、自我激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3方面的能力。一个人的成就只有20%来自智商,80%取决于情商。当个体能力与工作岗位匹配时,消防员做起工作来就会得心应手,反应适当,行动协调;相反,消防员则可能工作效率不高,甚至出现不安全的行为。

3.2 社会心理

影响人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社会知觉、价值观和角色。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不一致,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个体知觉中发生歪曲。价值观决定着个人对他人和事的态度。对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行为上表现出来。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具有合理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套行为规范,每个人只有按照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行为规范行事,社会生活才能有条不紊进行。

在整个消防救援行动中,每名消防员也都有自己的岗位角色。消防员的社会知觉、价值观决定了他将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以及完成岗位职责的效能如何。例如,不同兵源成分、不同兵龄的消防员有不同的心理。关系兵在救援现场工作不踏实、不尽职、不积极;学生兵实践经验不足但自尊心强,善于动脑,服理不服压,英勇顽强;列兵入伍动机与部队实际发生冲突,生活自理能力差,情感脆弱,遇到困难挫折情绪容易波动,遇事产生惊慌、恐惧心理;两年兵对理想前途的考虑更加现实,集体荣誉感强,经过训练,救援中能够克服恐惧、害怕等心理,感觉和知觉能力有所提高,面对环境的复杂与多变,能积极调整到良好的状态;士官的思想情绪稳定,但活力减少,干劲减弱,自觉性不高,以“老”自居的思想较重。

3.3 环境

环境是影响人的行为的外因。环境的变化会刺激人的心理,影响人的情绪,甚至打乱人的正常行动。消防部队是一支实行军事化管理的队伍,常年要和火灾等各种灾害作斗争,具有工作负荷大、训练任务重和日常管理严等特点。在灭火救援行动中,接警出动时一些消防员出现紧张、恐惧、兴奋的心理,灾害现场的高温、浓烟、爆炸、伤亡等惨烈的场面和长时间艰苦、紧张的战斗考验会使消防员产生幻觉、烦躁、厌战、怯战等心理。这些心理的出现使消防员的时间和空间感失调,思维分散,从而影响他们的观察、想象、思维、判断能力,则可能会产生不安全行为。

4 结语

尽管一切事故都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物的不安全状态往往又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无论是在训练场上还是灾害救援现场,消防员的操作行为对于现场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了解消防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及影响因素,有助于研究消除不安全行为的应对策略,为基层消防部队科学、有效组织训练及提高队伍管理水平、发挥最优战斗力水平提供参考。

[1] 张志春.消防指挥心理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 邵辉,赵庆贤,葛秀坤,等.安全心理与行为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 姚曙.基于不安全行为的金属非金属矿山事故原因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2,(8):72-76.

[4] 郑莹.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唐山:河北理工大学,2008.

[5] 刘轶松.安全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5,(6):226-228.

[6] 姜连瑞.火场心理学[M].武警学院试用教材,2010.

(责任编辑 陈 华)

A Psychoanalysis on Insecure Behavior of Firefighter

QI Xigen

(FengxianDistrictMunicipalFireBrigade,Shanghai201406,China)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ten result in a fireman’s insecure behavior in a disaster rescue spot. Most firemen would encounter psychological unbalance on a fire spot, which will bring about some unsafe behavior on a firefighting rescuing scene and in turn, these behaviors will become risk factors of any accident.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these behaviors contributes to improving the fire-fighting capacity of grass-level fire forces.

firefighter; insecure behavior; psychoanalysis

2015-10-09

戚喜根(1971— ),男,上海人,工程师。

X911;D631.6

A

1008-2077(2015)12-0040-04

猜你喜欢

消防员救援心理
紧急救援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3D打印大救援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救援行动
小小消防员 第十集
小小消防员 第九集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