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序《刘成文集
——文艺评论卷》

2015-03-24张锦贻

草原 2015年9期
关键词:刘成蒙古族内蒙古

张锦贻

序《刘成文集
——文艺评论卷》

张锦贻

认识刘成,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内蒙古社科院筹建时期。那时,内蒙古蒙古文学学会刚刚成立。那次会议由于他的发言,将大家引向对用蒙汉文字创作的蒙古族文学作品以同等的重视,并由此将内蒙古蒙古族文学研究的话题提到内蒙古文学总体研究和中国蒙古族文学研究的中心位置上。那时,他还年轻,说到做到,对于在广大民众中回应迅速、反映强烈的蒙汉文作品,经常用蒙汉两种文字发表评论。他的见解,犀利而温暖,很大众,又很独到,成了那次会议的亮点之一。诸多学者的鸿篇论文,都流水般地过去,难以记住,可是刘成的发言很深地冲击着我。会后我们也交谈甚欢,所获甚多。朋友们看着,觉得颇有意思,一个是来自科尔沁草原、从小用本民族语言学习知识的蒙古学研究者,一个是早年在长江以南投身革命、专心于儿童文学研究的文学理论工作者;一个是蒙汉兼通的北疆蒙古族“小弟”,一个是南腔北调的江南汉族“大姐”;怎么竟能这样地谈得拢?怎么竟能在文学事业中有着一样的激情、一样的主张?是啊,深爱文学,深爱内蒙古文学事业,使我们由同行成为朋友,由朋友变为挚友。

显然,对文学的热情、志趣,是没有民族、地域、年龄、性别之分的。但,这些因素又会在各自的研究中折射得十分鲜明。因此,在长长短短的年年月月中,我始终关注着刘成的每一项文学研究,阅读了他的每一篇评论文章,彼此间也交往颇多,交流颇繁。现在,他要出文集了,《文艺评论卷》集中选编了三十多年来他对蒙古族文学及内蒙古其他各民族文学的论述文字,集中呈现出他和本民族文学、他民族文学在各个年代的痕迹,其间所洇渗的大忧患、所营造的大境界,仿佛一盏灯、一团火,是能够照亮文学、温暖心灵的。因为,他目光投注到的,虽然有关文学发展中的大方向,恰正是眼前那些文文雅雅、实实在在的文学景观、文艺现象;虽然涉及民族文学创作中的大理论,又正是活跃在当下的那些活活泼泼、真真切切的民族作家、民族作品。任何人想要了解当代内蒙古文学的趋势,想要把握当下蒙古族文学的动向,这一书卷里的文章是不能不读的。之所以这样说,更是因为,这一书卷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凝聚着刘成对不同文本的深刻体悟、对相关知识的丰厚积累、对学术人生的独特感觉,在那些智慧之迹里,呈现着难以言传的民族心理状态的深沉变化,流动着无可名状的民族审美意识的深邃隐含。如《我国蒙古族文学繁荣发展的五大景观》《我国当代蒙古族小说发展态势》《五彩缤纷的蒙古族诗歌》《蒙古族散文四十年》等,蒙古族文学各个门类创作的前行、进步、变迁,都鲜活地展示出来。这,不仅是文学史的内涵,种种文学景观里透露出的意义是更深层的,人们至少是从这里感受到了蒙古族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位置和无可替代的价值。

蒙古族文学研究话题牵涉到文学史中复杂的现象。几代蒙古族作家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一些非同凡响的作品,其久远的影响与中国的文化走向关系甚深。刘成作为蒙古族文学发展的见证者,他的诸多文章,不仅从理性的角度对应着历史的行进,而且,以亲历者的视角回望往事,既表达立场又提供图景,它的影响所及就总是超出文学理念的蕴涵。如《关于民族文学的范畴》《“草原文学”界定及其他》《蒙古族文学是草原文学的主体》《在西部大开发中进一步发展西部蒙古文学》的专论,关于纳·赛音朝克图、玛拉沁夫、敖徳斯尔、布林贝赫、扎拉嘎胡等几位蒙古族文学大家的长论,虽算不得惊人之笔,却能一以贯之地坚持着求真求实的讨论态度,保持着自己角度的理解和个性的锋芒,在探索中探究、探讨,纵横捭阖,而又深入浅出;在赞佩中赞美、赞扬,灵动自如,而又言之有物。如此从容淡定地论争,如此平实高洁地彰显,表现出刘成作为一个资深的评论家,在面对内蒙古蒙汉各民族作家的创作现实,面临全球化、市场化浪潮汹涌而来时所具有的真诚的善意和机智的理性;也正展现出他作为一个正直的批评家,在面对自己时代的困惑、质疑,面临自己民族的发展、上升时所持有的足够的勇气和有力的思想。而无论是善意和理性、勇气和思想,都是一位批评家的良知、品格、修养、立场的具体、生动的体现。所以,在我看来,这些文章虽然都是单篇,但是,从总体宏论《光辉的蒙古族文学》《蓬勃发展的内蒙古民族文学》《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内蒙古文学》,到一一剖析蒙古族老一辈文学家、艺术家的独特贡献,又渐渐写出中、青年作家们的出色成就,如《蒙古族诗歌的杰出代表阿尔泰》《谈巴达巴小说的特点》,以及评海伦纳长篇小说的《一部北方草原英雄史诗》《草原铁骑掀起的蓝色旋律》等,在整本书卷的结构上体现出一种逻辑上的递进感和完整性。也正由于此,这本书虽系单篇文章的合集,却使我们有了一个解读蒙古族文学、解读内蒙古文学、解读中国当代文学的门径,使其学术价值与导引价值兼具。也就是说,读这一卷书,不但易于触及蒙古族文学和当代内蒙古各民族文学的肌理,而且知道在全球各民族文化发生剧烈碰撞的现场,蒙古族文学与内蒙古各民族文学为中国文学做了些什么,这就在实际上强调了中国文学是多民族文学、强化了民族文学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文艺观的坚持。

细细读来,还会发现,刘成的文艺研究、评论,在注重严格的理论说服的同时,追求一种不受拘执的自由境界。他抹平了阐述语言与描写语言之间的界线,进入了一种水流云飞的诠论状态。无论是穿过岁月,还是跨越山水,在论述过程中都充溢着强烈的感情色彩,飘逸空灵,深沉炽热,常表现出一种充沛的气势,从而使文艺批评也有了一种直逼人心的感染力。在长期缺少光和爱的文艺批评领域里,刘成以他朗朗的、暖暖的文字散发出了光和爱,不仅仅温暖了蒙、汉各民族的文艺家们,也温暖了广大的读者。在内蒙古当代文学史上,刘成的分量是重的。

记得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说过:“批评是人类心灵路程上的指路牌。批评沿路种植了树篱,点燃了火把。批评披荆斩棘,开辟新路。”愿与好友刘成共勉。

(责任编辑赵筱彬)

猜你喜欢

刘成蒙古族内蒙古
刘成书法作品
Axial uniformity diagnosis of coaxial surface wave linear plasma by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爱在内蒙古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聪明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