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畏《艺术智慧》敬畏李树榕

2015-03-24白雪林蒙古族

草原 2015年9期
关键词:批评家敬畏内蒙古

白雪林(蒙古族)

敬畏《艺术智慧》敬畏李树榕

白雪林(蒙古族)

拿到李树榕教授的艺术评论专著《艺术智慧》,我就被她“开头的话”震撼了,这应该是内蒙古最精彩的自序,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文字太美了,对艺术的概括总结太妙了。一篇千字的“序”,完全代表了她的艺术水准。我喜欢这样风格的文字,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高度凝练,字字珠玑,有语言大师的味道,我对《艺术智慧》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李树榕的这部《艺术智慧》可能是她多年来艺术评论的精华,由戏剧艺术评论、影视艺术评论、歌舞艺术评论和造型艺术评论四部分组成。她站在当代世界艺术发展的背景前,对内蒙古的戏剧、影视、歌舞和造型艺术的发展现状做了高屋建瓴的评点。这样系统全面地对一个地域的艺术创作予以鉴赏剖析,在内蒙古实属不多。李树榕是艺术评论的全才。

李树榕对内蒙古顶级的艺术家们,如二人台艺术家武利平、影视导演麦丽丝、油画家王延青、摄影家额博其人、其作品的分析都是丝丝入扣的,拓展了很多别人没发现的理论空地。尤其是对导演麦丽丝电影的品评,对读者更是有柳暗花明、醍醐灌顶的启示和警醒。三十多年来,李树榕一直站在艺术理论和艺术评论的讲台上,她的理论的造诣早已风雨不透,壁垒森严。她用自己的努力治学形成了内蒙古艺术评论的高地,在人们的眼前傲然耸立。

《艺术智慧》逼近了内蒙古艺术创作的几个敏感致命的话题,比如民族文化的自觉和发现、民族性格的重塑和民族心理的表现和挖掘,在这点上应该说李树榕开了内蒙古在艺术评论方面文化自省的先河,她虽然是个汉族女性,可她嫁给了蒙古男人,因此,蒙古族文化也是她自己的“母文化”。在内蒙古自治区要建构“文化繁荣风景线”的时候,全力关注蒙古族艺术而深化到文化的,李树榕是几个先驱者之一。

我是个挑剔而简单的读书人,肯定不会满足《艺术智慧》带给我的崭新体验,我更感兴趣的是寻找和发现李树榕的理论命穴,我历来用这种心理来阅读一切书籍。

当下内蒙古的艺术创作在戏剧、影视和文学领域有很多需要解决的理论课题,理论的突破才能带来创作的突破。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突然像礼花一样绽放在欧亚大陆上,引起世界的敬畏和痴迷,和当时俄罗斯文学批评的疾风暴雨息息相关。批评家别林斯基年龄最长,生于1811年,屠格涅夫生于1818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1821年,列夫·托尔斯泰和车尔尼雪夫斯基都生于1828年。当年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自己身边的这些作家们都做过劈头盖脸的指责和批评,有的甚至由密友变成了仇人。正是别林斯基在理论方面的纵横捭阖,才奠定了俄罗斯文学的繁荣。我固执地认为俄罗斯文学的高度就是别林斯基的高度,别林斯基是俄罗斯文学的导师。

李树榕的理论假如有缺陷也正是在这里,由于她性格和人性的特点,她不会变成一个特别苛刻的批评家,她有一双美丽而仁慈的眼睛,有一颗敏感而柔软的心,她用爱和宽容的眼睛看着身边的一切,她小心地呵护着身边的艺术家朋友,有时甚至变成了“粉丝”,只顾热烈鼓掌。她既然选择了这样做人,就只能是评论家,是美育家,不是批评家。她缺乏批评家的勇气和力量,尽管她是个坚强的女性。而内蒙古的所谓评论家其实是艺术鉴赏家。但内蒙古更需要批评家,急需批评家。这就是李树榕和别林斯基这些批评家的差距。

从艺术鉴赏家的角度来衡量,李树榕的水准是国内一流的。她在《艺术智慧》第一部分对赵本山小品的透彻分析在国内绝对是罕见的,几乎没人能超越。而她对武利平的评论显然是手下留情了。艺术家和作家不同,作家永远是孤独的,而艺术家的未来完全是团队的力量,武利平要更上一层楼,就在于团队的力量。这一点,李树榕没说。

敬畏李树榕的《艺术智慧》,是敬畏她在艺术面前的凝重态度和治学的严谨,敬畏她理论的博大和辽阔,但对她的某些理论倾向和主张我是有保留意见的,甚至是不太赞同的,可惜受篇幅的限制,我无法展开自己的“谬论”。挑出来一个话题简单说,艺术不仅仅是表现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或者说这只是艺术创作的浅层次,艺术的高度是表现人类灵魂的,对灵魂的表现才是艰难的,对民族文化、对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表现都是伟大艺术的副产品,这不是艺术家的主要责任,过多的在批评领域谈论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对艺术家是有害的。内蒙古有几位评论家却对这点津津乐道,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觉。在今天的内蒙古评论界文化早已被庸俗化、概念化、公式化。李树榕的真知难免被肤浅所遮蔽。当然,这也是我的一家之言,是写作者的偏执。

看完《艺术智慧》,我对李树榕是充满敬畏的,当写下这几行反对意见时有些诚惶诚恐。

我为什么敬畏李树榕呢?她可是我的朋友啊。在中国高等教育界像李树榕这么劳累劬苦的人不多,恐怕超不过几十人。她一个六十岁的女教授,每周十几节课,有时多达三十多节,忙得不仅没有时间做饭,甚至有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曾经累得课后休克过。当老师,搞评论,对她来说,是热爱,也是责任,即使再累再苦也无怨无悔。假如在从前的岁月,在非常关头,面临生死选择,她肯定会为信仰献身,她不会改变信仰,不会出卖朋友和同志,不会向权势屈服,她具备烈士的品质。

在《艺术智慧》第89页,在谈论到女艺术家的创作时,李树榕谈到了法国存在主义作家、世界女性主义大师西蒙·德·波伏娃。看起来她是喜欢这个法国女人的,对她的理论和主张心领神会。波伏娃和萨特生活一辈子却没有结婚,开创了人类两性家庭婚姻关系模式的新纪元。李树榕虽然不是个女权主义者,已经结婚生子,但她是波伏娃主义实践者,她不仅不依附权势,也不依附于男性,她是个彻底独立的女人。这点也是很多女性望尘莫及的,她当然非常有资格引用和谈论波伏娃。

《艺术智慧》是一部充满作者独特感觉、充满真知灼见、值得揣摩研读的理论著作,李树榕教授应该是内蒙古的“波伏娃”,是杰出的艺术鉴赏家和美育家。

敬畏也隐含着更多的感慨。

(责任编辑赵筱彬)

猜你喜欢

批评家敬畏内蒙古
新锐批评家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今日批评家
一些敬畏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敬畏先烈
敬畏 果决 笃信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