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与使命
——再读《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2015-03-23黄雅琪

文教资料 2015年35期
关键词:父子关系同心父子

黄雅琪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爱与使命
——再读《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黄雅琪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是鲁迅早期创作的一篇较为重要的杂文,文中提出的“幼者本位”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尝试结合鲁迅笔下涉及父子关系的多篇杂文、散文和小说,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做出解读。解读的重点,集中于鲁迅“父子观”中的两个关键词——爱和使命。鲁迅所说的父子之爱是离绝了交换利害关系的、纯然天性的爱,剥除了传统道德中虚伪矫作的成分,具有返归自然的属性。同时,为人父者应当承担起更多的义务乃至使命,不惜牺牲自己以求得后起新生命的解放。这既是源于天性之爱的选择,也是挽救民族命运的关键所在,是合于人类社会发展、进化之道的。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父子观父子关系

1919年11月,《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刊载于《新青年》杂志第6卷6号。但凡论及鲁迅的反封建思想、“立人”主张和社会进化论观点,研究者们大都引证此文加以论述。此外,这篇文章更是研究鲁迅“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时不可或缺的文本。这方面的代表,较早且较完善的有《鲁迅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视角》①和《鲁迅周作人早期儿童文学观之比较——兼论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鲁迅方向》②。此二篇主要阐述了鲁迅的“儿童本位论”,及其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在儿童文学视角之外,又有研究者以《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论述鲁迅的“父子观”,可谓另辟蹊径,如:《论自然的合理性与文化的合理性——以鲁迅论父子关系为中心》③、《“救救孩子”还是“救救父亲”?——从鲁迅小说中“孩子”命运看其对启蒙和自我启蒙的思考》④、《论鲁迅小说中的父子关系》⑤等。

可见,由《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引申开去,前人已有颇多精彩的论述。但正如鲁迅的其他很多作品一样,此文依然具有研读的空间和价值。本文将尝试结合鲁迅笔下涉及父子关系的多篇杂文、散文和小说,对《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做出解读。解读的重点,集中于鲁迅“父子观”中的两个关键词——爱和使命。

一、爱:剥除虚伪,返归自然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发表于“五四”时期,文章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提出了“爱”的命题。须知在此之前,被世人普遍接受的理想父子关系不外乎 “父慈子孝”、“子承父志”。这样的传统道德观鲜少提及亲子之爱,而是以“恩”代替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孝”代替儿子对父亲的爱。此外,又加以繁缛的礼数,以显示人伦的完满、和谐。长此以往,纯然天性的爱被压抑乃至遗忘,父子关系便扭曲、畸形。

在这样的文化现实面前,鲁迅提出本属人之天性的“爱”,便带有一种重新发现的意味,恰似于茫茫黑夜中重新点亮一座被人弃置已久的灯塔。他说:“所以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⑥父子关系,或亲子关系,本就应该唯“爱”而已矣。“但若爱力尚且不能钩连,那便任凭什么‘恩威,名分,天经,地义’之类,更是钩连不住。”⑦鲁迅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嘉许“爱”的伟力,同时对一味强调“施恩——报恩”的传统伦理道德提出了质疑,不仅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也质疑其是否真能发挥劝人尽孝进而维护人伦秩序的作用。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这样表白自己幼年时的心迹:“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⑧这是未经“污染”的童心对于尽孝的向往,因为孩子天性是爱父母、愿意亲近父母的。然而,在听完二十四个故事,尤其是“郭巨埋儿”的故事之后,年幼的鲁迅对行孝一事感到绝望且恐惧:

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⑨

劝人尽孝的《二十四孝图》却恰恰泯灭了一个孩子对长辈的亲近之心,在亲子间筑起一座恐怖的高墙,导致亲子间的隔绝乃至仇视。可见,“以不情为伦纪”的道德寓言在孩童心中只是投下了大片的阴影,毫无劝善的功效。对成人来说,它也同样不起作用,因为谁都知道“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⑩。

“郭巨埋儿”之外,让鲁迅深觉反感的另一个故事是“老莱娱亲”。这二者及其他类似的“二十四孝”故事均有一个共同的弊病——虚伪。因为它们既然是封建道德的训喻工具,就必然被附加了太多政治教化的色彩,也自然脱离了人之本心。这种教化,究其根本,是为了确立至高无上的君权。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父权、君权是一体的,“孝亲”与“忠君”也是相通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其逻辑在于,首先贬抑子的权利,方可树立父的权威。而封建君主又是万民之父,孝的概念于一般民众中巩固了,便可培养出顺遂的子民。鲁迅正是看破了这层关系,才要求拆穿传统道德的虚伪性,弃绝片面强调孝道的传统父子观。继而要求返归自然,回到人性的初始,回到“爱”。

自然界的安排,虽不免也有缺点,但结合长幼的方法,却并无错误。他并不用“恩”,却给予动物以一种天性,我们称他为“爱”。动物界中除了生子数目太多一一爱不周到的如鱼类之外,总是挚爱他的幼子,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让他的将来的生命,去上那发展的长途。⑪

摒弃利益关系,甘于自我牺牲,愿其生存、发展——在鲁迅看来,这就是爱,是连动物都具有的天性,也是真正合乎自然的。基于这样自然主义的思想,鲁迅希望唤醒父子之间的天性之爱,亦即“无我的爱”,要求前者的生命牺牲于后起的生命。他还肯定了“父子之间没有什么恩”的观点。在他看来,父母子女“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⑫甚至可以说,该领受感谢的,反而是孩子,因其接过了生命的重担,来到人世,使父母的生命趋于完满,并得以延续。鲁迅在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后不久,读到日本作家有岛武郎的《与幼者》,“觉得很有许多好的话”,便一一摘录出来,成《“与幼者”》一篇。其中,就有这样一段:

我对于‘教我学会了爱你们的你们’的要求,只是受取我的感谢罢了……像吃尽了亲死尸,贮着力量的小狮子一样,刚强勇猛,舍了我,踏到人生上去就是了。⑬

在这里,鲁迅所激赏的,正是那种对幼者心存感激的态度,以及舍绝自身以滋养新生命的爱的举动。这种选择才是真正觉醒的“人”之父的选择,毫无虚伪的矫揉造作,体现了顺应自然的、全然天性的爱。

二、使命:因爱而起,合于大道

以“爱”为核心的现代父子观与以“恩”为核心的传统父子观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行为主体的侧重点不同。传统父子观的规约更多地是向“子”一辈提出的。因其信奉“施恩——报恩”的逻辑,为了构建符合道德规范的父子关系,就必然要求甚至强迫子辈遵循孝道、奉献自身。鲁迅则不然,他更强调父亲对孩子负有义务和使命。他不向后起的生命提“你们将来怎样做儿子”,而是阐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仅这一提法本身,就已显示了鲁迅与传统道德判然两分的立场。

如前文所述,鲁迅认为做父亲的首先要爱自己的孩子。这种对后起生命的“爱”是万千生物的共有本能,是顺应自然的,所以可取。然而,有人就此提出质疑——“基于进化论的自然主义思想方法,却有将人的存在还原为自然存在的潜在危险。须知,不顺应自然,人可能还不如动物;不超越自然,人还只是动物。”⑭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作者显然没有看到鲁迅父子观中不仅有自然主义的“爱”,也已包含了超越自然性的要求。

在鲁迅看来,中国的父亲们大都“权利思想很重,义务思想和责任心却很轻,只须‘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应为长者所有”。⑮这种企图“一劳永逸”的懒汉道德背后潜藏着致使社会停顿甚至灭亡的危险。因而他提出“此后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古传的谬误思想,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⑯这里,鲁迅用了“义务”这个词,也就是说,爱子女不仅是本能,更有必要成为义务乃至使命。为人父母当对子女尽义务,这义务源起于“爱”,也包含了“爱”,是“天然相爱,愿他生存”,以及“愿他比自己更好”⑰。更进一步的,这义务还要求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⑱。我们看到,源自天性的“爱”,在增添了这番社会性的内涵后,便超越了一般生物纯粹本能的“爱”。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社会性的内涵也并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与自然相违逆,而是在求发展、求进化这一点上与自然规律不谋而合。

而鲁迅之所以要求建构新型的父子关系,是因为他深感历史的滞重,担忧着民族的未来。《随想录二十五》中写道:“所以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⑲在小说《幸福的家庭》中,主人公面对着自己的女儿,忽而觉得女儿“那可爱的天真的脸,正像五年前她的母亲,通红的嘴唇尤其像,不过缩小了轮廓”,爱怜之心油然而生。但再一想到孩子的母亲如今已因疲于应付柴米油盐的生活褪去了所有可爱之处,便禁不住冷淡下来,揣度着孩子的未来,“恐怕将来也就是五五二十五,九九八十一!……而且两只眼睛阴凄凄的……”⑳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也有类似的书写:

你年青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㉑

历史的停滞触目惊心——时间徒然地流逝,新生命的诞生没有任何意义,而只是对以往的复制。这样的社会没有进步的希望,只能日益萎顿下去,直至灭亡。这与“铁屋子”的意象所昭示的是同样的危机。对捣毁“铁屋”,鲁迅是悲观多于乐观的。在他看来,“中国的老年,中了旧习惯旧思想的毒太深了”,已“无法可救”㉒,甚至先觉者自身也可能在无意之中犯下了“吃人”的罪孽,难以逃脱“被吃”的命运。但鲁迅仍葆有对后起新生命的瞩目和希望——“没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至少要“救救孩子”㉓。

也就是说,要捣毁那“铁屋子”,推动历史的车轮,挽救民族的命运,唯一的希望就是“救救孩子”,做理想的“人”之父。这是先觉者们力所能及的,也因此成为他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没有法,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㉔

结语

综上所述,就《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来看,爱与使命是鲁迅父子观中的两个关键元素。这两点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

首先,鲁迅质疑传统父子观中“施恩——报恩”的逻辑,指出其荒谬性、虚伪性。而这种虚伪性,主要根植于其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本质。因此,鲁迅提出以“爱”来取代“恩”,剥除传统道德观念中关于“孝”的虚伪内涵,建构新型的父子关系。这种新型父子关系以“爱”为核心,要求为人父者排除“交换利害关系”等杂念,全心全意地呵护、照料幼者,帮助后代更好地生存、发展。做出这样的选择,与自然进化之道相符,是人性返归自然的表现。

其次,鲁迅的父子观并不止步于自然主义思想,它还有着相当深厚的社会性内涵。鲁迅谈“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要求建构以“爱”为核心的新型父子关系,与以“孝”为主要道德要求的传统父子观相比,这里更强调为人父者的“义务”而非“权利”或“权力”。鲁迅心目中的理想父亲不仅应当爱孩子,还应当对下一代承担起“理解”、“指导”、“解放”的责任。此外,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鲁迅所说的“义务”其实更多地具有“使命”的意味。鲁迅深感中国历史的滞重,为了推动历史的进步,拯救民族的未来,鲁迅借狂人之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做理想的“人”之父,培育心智健全的真正的“人”,才有可能把下一代从黑暗中解放出来,整个民族也才有可能走上进化、发展的道路。

注释:

①朱自强.《鲁迅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视角》.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5).

②蒋风,韩进.《鲁迅周作人早期儿童文学观之比较——兼论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鲁迅方向》.载 《鲁迅研究月刊》,1994(2).

③于述胜.《论自然的合理性与文化的合理性——以鲁迅论父子关系为中心》.载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④张向东.《“救救孩子”还是“救救父亲”?——从鲁迅小说中“孩子”命运看其对启蒙和自我启蒙的思考》.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⑤梁培辉.《论鲁迅小说中的父子关系》.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⑥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67.

⑦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70.

⑧鲁迅.《二十四孝图》.《鲁迅全集·第二卷》.同心出版社,2014:196.

⑨鲁迅.《二十四孝图》.《鲁迅全集·第二卷》.同心出版社,2014:197-198.

⑩鲁迅.《二十四孝图》.《鲁迅全集·第二卷》.同心出版社,2014:197.

⑪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66-67.

⑫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65.

⑬鲁迅.《“与幼者”》.《鲁迅全集·第二卷》.同心出版社,2014:44.

⑭于述胜.《论自然的合理性与文化的合理性——以鲁迅论父子关系为中心》,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⑮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66.

⑯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66.

⑰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67.

⑱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69.

⑲鲁迅.《随想录二十五》.《鲁迅全集·第二卷》.同心出版社,2014:5.

⑳鲁迅.《幸福的家庭》.《鲁迅全集·第二卷》.同心出版社,2014:101.

㉑张爱玲.《倾城之恋》.《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52.

㉒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64.

㉓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1640.

㉔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同心出版社,2014:640.

[1]鲁迅.《鲁迅全集》.同心出版社,2014.

[2]朱自强.《鲁迅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视角》.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5).

[3]蒋风,韩进.《鲁迅周作人早期儿童文学观之比较——兼论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鲁迅方向》.载《鲁迅研究月刊》,1994(2).

[4]于述胜.《论自然的合理性与文化的合理性——以鲁迅论父子关系为中心》.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5]张向东.《“救救孩子”还是“救救父亲”?——从鲁迅小说中“孩子”命运看其对启蒙和自我启蒙的思考》.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梁培辉.《论鲁迅小说中的父子关系》.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张爱玲.《倾城之恋》.《传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父子关系同心父子
同心战"疫" 携手前行
同心逐梦
勠力同心 坚韧前行
勠力同心 坚韧前行
管虎:一个在商业与文艺之间寻找平衡的第六代导演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李娃传》中的两点质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