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涧彝族“跳菜”研究综述

2015-03-22高文华阿本枝

大理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南涧彝族舞蹈

赵 湘,高文华,阿本枝

(1.大理学院体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2.南涧文化体育局,云南南涧 675700)

南涧彝族“跳菜”分为宴席跳菜(又称实地跳菜)和舞台跳菜,是拥有千年历史、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舞蹈,是彝族民间传统艺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当地哀牢山系和无量山系一带彝族的节日(火把节)、喜事(嫁娶,盖房子,老年人高寿生日等)、白事(老人去世)的祭祀和招待贵客的敬奉活动而举行的一种隆重的上菜仪式,它把彝族人的古朴、生动、粗犷的特点融汇其中。南涧彝族饮食文化以及民间艺人艺术的重要传播途径,它不仅对地方发展起到宣传作用,而且对当地民族民间艺人对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帮助。近几年来,南涧彝族“跳菜”的研究在起源、文化内涵、舞蹈、音乐、服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和发表了众多著作和论文,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研究方向。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跳菜”以“宴席跳菜”的表演方式,一直存在于南涧彝族各个村落中,村寨中的民间艺人自发的传承这种乡贤文化。1982 年国内各大文体部门联合发文,在全国范围内对艺术类项目加以归类整理,此次活动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跳菜”第一次以文献的形式记录下来〔1〕。199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程序,把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确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为了筹划当年“三月街”活动,南涧编导受命以“跳菜”为题材创作舞蹈节目,为了舞台上的视觉效果和彝族人民的形象,编导充分考虑了四要素:抬盘、羊披、光头、大耳环,在宴席跳菜的基础上编创了舞台跳菜,并在“三月街”音乐、舞蹈比赛中取得佳绩,受此次活动的影响跳菜文化迅速传播,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一彝族舞蹈,并对其进行了挖掘与研究。2008 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有东方芭蕾之称的大理州南涧彝族“跳菜”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发2008〕19号,第668 项:Ⅲ-71),其知名度更是名扬四海〔2〕。目前搜集到的资料,一些专家学者相继发表“跳菜”相关报道和文章约107篇,其中报纸记载25篇,南涧年鉴共记载54 篇,学术论文28 篇,相关专著1 本(《跳菜——南涧彝族的飨食礼仪》)。分别从“跳菜”的礼仪以及礼仪变迁、传承与发展、功能(文化,社会,教育)、音乐舞蹈等方面对“跳菜”进行了研究,主要对跳菜的起源、文化内涵、舞蹈、音乐、服饰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1 “跳菜”的起源研究

关于“跳菜”的起源一直是专家学者讨论较为热烈的话题,主要有敬奉行为说、王宫表演说、十二兽神说、自然崇拜说、彝族始祖说等5种观点。

1.1 源在于敬奉行为王永虹在《大理南涧——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一文中写到:“跳菜”——起源甚早,不仅包容了饮食文化的精华,而且囊括了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起源于中国西南哀牢无量两山上段交汇的地方,以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为中心的原始部落为庆祝狩猎和大战的敬奉行为。它靠一代代民间艺人的虔诚,传承到今天,创造了这一奇妙宴席艺术并发展成为当今的舞蹈〔3〕。该作者认为“跳菜”的起源源于一种敬奉行为,同时也蕴含了彝族丰富的民族文化,这在村寨中广为流传。

1.2 源于王宫表演王娅萍等在《南涧跳菜东方芭蕾》以及吴家良、姚于华《南涧跳菜》等文中介绍:皮罗阁在统一六诏的过程中,唐王朝始终大力支持,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罗阁迁都太和城,建立南诏国。而后南诏国创作出大型民族歌舞《南诏奉圣乐》,进献唐王朝,后又随同南诏的歌舞乐团进京献演。此后《南诏奉圣乐》,被列为唐朝14部乐礼之一。在《奉圣乐》的伴奏下,舞者奉盘或托盘起舞,舞袖旋转,姿态蹁跹,这种雅致的宫廷舞蹈被称为“抬菜舞”,也就是现在的“跳菜”〔1〕。后来慢慢在民间传播,发展成为南涧彝族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宴席舞蹈。

1.3 源于十二兽神杨秀文在《哀牢山十二兽壁画及母虎日历碑刻探源》一文中指出:哀牢山中的山神庙很多,最大的是虎街这座庙,最突出的是庙里的石壁上绘有的十二兽壁画。一个黑色大虎头被绘在庙正壁中央,虎头左下侧为蛇、马、羊、虎、兔、穿山甲(学名龙鲤);右下侧是猴、鼠、鸡、牛的粗线条全身轮廓像,但是这些兽的身体大小仅仅和虎头相等〔2〕。当时艺人之舞神形兼备、舞姿妙曼、衣袂飘飘与“十二兽舞”壁画以及相对的“母虎日历”碑石刻上的舞蹈痕迹相吻合,崇拜母虎的虎族(彝族)先民又在各类祭神活动中沿变性地承传下来。作者认为跳菜源于古石刻上的舞蹈痕迹,后经过改写和传承下来,对跳菜的研究可以起源,同时可以对发源地进行研究,获取更多的文化价值。

1.4 源于远古的自然崇拜其历史可以探究到很古老的时代,由于那时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以及自然物体缺乏相应的认知和理解。出于对自然的崇拜,他们先以仆伏跪拜行礼,后以香火食物祭祀。用木板制作了托盘,用于一次性可以承装多个兽头或8至10 碗祭品,这样就可以节省很多劳动力,节约时间,同时整个祭祀过程也显得特别庄重,祭品也特别干净卫生。最初的时候人们把托盘放在自己的胸前双手端着,后来有的人想展示自己的能力出众,就用手指托盘,头顶盘,嘴咬盘来回送菜。在整个上菜过程中有专职的吹鼓手吹奏乐器,增加了祭祀或宴席的热烈场面,同时抬菜者也会随着乐声做出轻松优美舞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更多的舞蹈动作融入进去,就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跳菜”。

1.5 源于彝族始祖“武洛撮”时代(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张纯德的《彝学研究文集》(1994年版)材料记载:“武洛撮”时代(大约在公元前6 世纪)就出现了“跳菜”,“兴祭祀,行宴礼”食之有序,标志着彝族进入了食之有礼的文明时期,行宴礼之俗遍布彝区。后续史料对类似跳菜的记载还有“新唐书·南诏传”,文中记载:“宾客至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酒”和《康熙蒙化府志》风俗条云:“……倮倮,土著之乌蛮也。为哀牢山九族之一。燕(宴)会则踏歌跳舞”〔4〕。

综上所述都是一些推测,目前尚无史料明确记载。彝族是一个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有过长时间迁徙经历的民族,所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对当时的人们来说,生存比什么都重要,不得不借助大自然界中各种神灵的庇护(神和巫都在其信仰世界中,神是一种精神信念;是一套施法的程序和行为),远古时期的占卜、祈福、驱魅、逐疫、祭鬼、祭神等活动都属于巫文化的范畴。所以,笔者认为“跳菜”源于远古的自然崇拜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2 “跳菜”的文化内涵研究

“跳菜”,它把彝族人民生动、古朴、粗犷的民间艺人艺术融汇其中,它包容了民族文化丰富的内涵和饮食文化的精华,由衷地对远道而来的贵宾敬奉一片深情厚意的表达。彝家人用“舞动”的菜盘表达对宾客最诚挚祝福,用唢呐吹奏出最激动人心的乐曲。彝族人通过“跳菜”曲调、菜品、步法以及“跳菜”服饰等相联系对比,使“跳菜”成为能够传达彝族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表达了彝族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精神〔5〕。

朱进彬《东方饮食芭蕾 彝族飨宴礼仪:南涧彝族原生态宴席舞蹈“跳菜”》中写到:“跳菜”跳的是舞蹈步伐,抒的是心中豪情。“跳菜”的动作、表演技巧、肢体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色,是其深远和厚重民族文化内涵的真实反映。“五谷丰登”丰收的景象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口功送菜”的动人心弦,展现了彝族人民英勇善哉,不畏艰难。“手托金鼎”的豪放,“喜鹊蹲窝”的踏实,“双羊顶架”的对抗,无一不体现着彝族人民的文化。看的是“唔多哈”上菜的舞蹈,听的是优美的抬菜调,吃的是意蕴丰富的“八大碗”〔6〕。这些都是南涧彝族人民源于劳动、源于生活的艺术表现,更是他们真实思想的体现。不仅抒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还把快乐带给所有的亲朋好友,四面来宾。让大家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也把南涧彝族的民间舞蹈艺术以及饮食文化慢慢地传播开去。

李维锦在《南涧彝族“跳菜”的价值解析》中对“跳菜”的文化价值进行了分析:“跳菜”是南涧彝族别出心裁的创造,是南涧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原生态地反映出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特色,折射出本民族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理想抱负,体现了南涧彝族独有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鲜明的展现出文化价值〔7〕。南涧彝族跳菜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态型,它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以及当地人们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这方面,更希望看到学者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多做深入研究。

3 “跳菜”相关元素的研究

3.1 舞蹈动作《舞蹈集成》主要介绍了“打歌”舞蹈的基本步法(无量山和哀牢山系黑彝打歌舞蹈;无量红星白彝打歌舞蹈),从准备姿势,第一拍到最后一拍都做了文字和简单的图画说明;而对“跳菜”舞蹈动作的介绍非常简单,没有图表,相关内容介绍较少。或许是因为大多数舞台跳菜已融入了彝族“打歌”的动律特点以及动作元素,所以舞台跳菜是以席间跳菜为基础,所用的舞步以南涧境内的多种打歌步伐为主,把彝族文化的特质保留下来,加强了脚部动作的技术技巧,灌输了想象力以及舞蹈语汇,打破了原始打歌的单调乏味,以缓急轻重、闪转腾挪、强弱变化等来丰富其舞蹈的表现力。舞蹈象征用托盘、大耳环、羊披、舞姿的变化展现;饮食象征用厨具、饮具、餐具、食材、菜品展现,舞者如同从远古踏歌而来,如暴风雨般热烈激昂,时而徐缓沉重、时而狂放张扬,整个表演充满了彝族人民对宾客的热烈欢迎和崇高敬意以及对丰收的喜悦和美好生活的憧憬。

3.2 音乐元素李瑶的《彝族民间舞蹈跳菜及其传承发展之探析》中讲述到:节奏是舞蹈的灵魂,是舞蹈的情感传递,是人物性格的塑造,是气氛的渲染。情感是靠节奏的快慢强弱变化抒发的,只有打破节奏原有的时空感,才能在效果上产生出不一样的变化。“跳菜”节奏多为四二拍,铿锵有力,传统的步伐——“五步”,即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8〕。

张艳在《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跳菜”音乐研究》的论文中精选“跳菜”中14首音乐作为实例。对“跳菜”的演奏方法、曲式结构、音阶、旋法、调式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为“跳菜”在民间音乐领域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彝族演奏的乐器有:芦笙、“九点”、唢呐、箫、二胡、铜鼓、口弦、木鼓、月琴以及打击乐器——小镲也称小钹(1 个)、大锣(1 支)、板鼓(1 个)吹管乐器——长号(2 支)、大铜(1 支)、海螺(1支)、唢呐(2支)〔9〕。

根据仪式的不同,吹奏的曲牌,艺人的步伐又有严格区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记录每一套路的具体舞步和曲牌相关文字或图表。

3.3 “跳菜”的民族服饰研究秦莹的《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一书中描绘到:服饰是人们识别人群的一个象征符号,也是穿着者在特定时空内扮演不同角色的一个标志。就南涧彝族的衣着而言,无量山系和哀牢山系女性衣着差异较大,而男性基本一样,男性上衣一般是单领、长袖对襟服。在上衣外,大多喜欢加自制的羊皮褂(俗称羊披)。裤子基本上是大裆宽筒裤,鞋子则穿步质“凉草鞋”和有帮的对扣鞋。除了羊披之外,舞台表演时在衣袖和裤腿上还有刺绣滚边,演员耳朵上戴着大耳环,更突出了少数民族的个性特点〔10〕。

张增祺的《滇国与滇文化》中记载:与“跳菜”类似的出土文物是西汉时期(公元前206 到公元23年)的盘舞,该文物为晋宁石寨山“盘舞扣饰”,舞者2人,身材硕长,目深鼻高,着窄长袖衣及窄长裤,手托之物为“盘”,这和现在的跳菜者相吻合〔11〕。

在早些时候,山羊对彝族人民来说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对神灵最大的敬奉,每一个欢庆的节日或是老人离世的悲伤日子里,人们都会以宰杀山羊乞求神灵的庇佑;羊披,穿着它不仅避暑防寒,显示个人财富地位,也代表彝族人民对生活充满着希望。

4 结语

由以上归纳可看出,专家和学者对“跳菜”的源流、文化内涵、特点、元素等的研究已较完备,对跳菜习俗的变迁以及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都有了研究,也呈现出多学科的研究趋向。但是对个案(自然村落组成的表演队)研究较少;对不同风格派系(无量山和哀牢山)间的文化饮食比较分析与本民族内部个体(各自然村落)差异的结合研究不够;在“跳菜”的传承与保护方式上研究欠缺;对“跳菜”仪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从众多文献资料显示,至今尚未有人从体育文化的视角研究彝族“跳菜”,还属于空白领域。

“跳菜”作为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彝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本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条形码。现在对“跳菜”的开发研究还没有固定的教材或资料,主要以经验指导教学为主,这样不利于其发展和传承。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理论和实践整合的双赢过程。作者将运用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等方法,把“跳菜”最具代表性的技巧、动作、套路以及一些散落在村落中的舞蹈片段、表演方法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并将其编写成教材,向更宽广的方向应用与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在高校(大理学院)建立起富有民族特色的健身体系,以此来充实和丰富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中的内容,南涧彝族“跳菜”作为一种地方特有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其特有的魅力必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1〕王娅萍.南涧跳菜东方芭蕾〔N〕.云南日报,2004-12-22(T00).

〔2〕王永虹.大理南涧: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N〕.云南政协报,2003-06-14(4).

〔3〕陈举惠.一颗璀璨夺目的民间艺术之星:南涧跳菜〔EB/OL〕.(2010-04-20)〔2014-08-10〕. http://www. dlnjwg.yn. gov. cn/ dlnjwg/ 1154613653001994240/ 20101126/3829.html.

〔4〕张纯德. 彝学研究文集〔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138.

〔5〕张艳.南涧彝族“跳菜”研究〔J〕.歌海,2012(1):28-42.

〔6〕朱进彬.东方饮食芭蕾 彝族飨宴礼仪:南涧彝族原生态宴席舞蹈“跳菜”〔J〕.保山学院学报,2011,30(4):28-32.

〔7〕李维锦. 南涧彝族“跳菜”的价值解析〔J〕. 大理学院学报,2008,7(5):4-6.

〔8〕李瑶.彝族民间舞蹈跳菜及其传承、发展之探析〔J〕.民族艺术研究,2011(3):45-49.

〔9〕张艳.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跳菜”音乐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10〕秦莹.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11〕张增祺. 滇国与滇文化〔M〕. 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231-232.

猜你喜欢

南涧彝族舞蹈
州文联组织27名作家到南涧开展“文艺助力乡村振兴”采风创作活动
彝族海菜腔
冬日,共赏无量山烂漫樱花 南涧无量山樱花节
云南“南涧跳菜”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学舞蹈的男孩子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舞蹈课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