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辽宁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2015-03-22舒红霞

大连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辽宁建筑文化

舒红霞,王 玲

(1.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2.大连大学 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622)

论辽宁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舒红霞1,王 玲2

(1.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2.大连大学 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622)

辽宁古代建筑文化具有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既是活的历史“文本”又具备世界建筑文化的意义。那些来自远古的文化信息,为城市起源、布局提供了宝贵历史依据;遗存的宗教、政治、军事建筑体现了多民族共建华夏文明,与自然环境亲近和谐的审美意识,以及中华民族心胸博大、天人合一的精神传承。

辽宁;古代建筑;文化内涵

辽宁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远古到如今,辽宁各个民族为华夏文明做出了特有的贡献。由于独特生存环境和多民族共存的历史原因,辽宁的历史建筑文化不仅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而且具有鲜明的多民族文化特色,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如果将其历史画卷的长轴打开,可以看到一幅幅异样的图画,远古洞穴、石棚、地穴;古代宫殿、长城、庙宇、陵墓。虽然岁月流逝,人世沧桑,保留至今的历史建筑已不多见,可是现存的遗迹里,仍然可以窥视远古文明的世界,人类生活的海洋、历史的步履和审美的意志。

一、来自远古的建筑文化信息

远古一般是指史前人类的历史,远古没有城市,但是辽宁却保留了许多重要的建筑文化信息。境内发现的重要人类生存遗址,有距今已有60-28万年的营口金牛山人文化遗址(1984年10月在第六文化层,发现一个个体的猿人化石共55块,包括完整的头骨、脊椎骨、肋骨、手脚趾骨、尺骨、髋骨等,其完整程度为世界人类学发现史上所罕见。);距今40万年的本溪庙后山人文化遗址;距今5-7万年左右的喀左鸽子洞遗址。这几处遗址没有建筑文化的痕迹,只是天然洞穴,居住时间很久,即是最薄的文化堆积层也有数万年之久。远古人类一代接一代、一个部落取代一个部落地在同一洞穴居住,他们没有改造其居住,但是他们正在形成建筑理念:近水、地势较高、面南、封闭,能够保证阳光、温度、用水、用火、制造、安全等生活需要。

辽宁发现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距今8000年前的阜新查海遗址;距今7000年前的沈阳新乐遗址;距今5000—5500年的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距今6000至7000年的东港市马家店镇村落遗址、九连城龙头村遗址;新民高台山遗址和本溪水洞遗址等。就世界范围内考古发掘来看,新石器时代没有城市,但在红山文化遗址上,可以看到城市的起源,这里不是一个村落,而是族群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庞大的积石冢群、具备一定规模的女神庙、祭祀专用场地、神器、彩陶器等,足以证明这是一个文明起源地。其中女神庙、积石冢、大型祭坛构成的标志性建筑,从南到北轴线分明,虽没有古代城池,但其建筑规模、集中度、空间分割,都传达出远古建筑的重要信息,为探讨世界城市起源、布局、建筑提供了宝贵历史依据。

新石器时代是远古进入古代社会腾飞的阶段,世界不同地域人类创造力空前呈现,在建筑技术方面因地制宜,各取所需,各用所长,使得建筑文化具有多元色彩。西安半坡文化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形态,房屋为半地穴式建筑。辽宁8000年前的查海遗址和7200年前的新乐遗址也是这样的茅屋建筑。特别是称为“中华第一村”的查海遗址,截至1994年发掘出半地穴式房址55座,最大一座120平方米,房屋前面还有一条与房屋边长相当的石塑龙图案,图案没有半坡人面鱼那样规范,也没有新乐遗址煤精制品和木雕鸟的精致,但却清楚地显示这所大房子与众不同,它宣布了华夏文明最早的龙图腾存在,文化意义非同一般。不过,由于生存环境和文明程度的差异,这一时段生活在太子河上游本溪近边寺洞穴的人们,还住在山洞里。

史前时期很重要的一项建筑是修建陵墓,辽宁地域也是如此,有洞穴墓室、地穴墓室、积石冢、盖石冢等。沈阳新民高台子遗址,发掘土坑地穴墓葬115座。本溪马城子村遗址发现145座洞穴墓,高台子地处辽河平原,马城子位于太子河上游山丘区的地带,可见墓穴建筑有因地制宜的因素。积石冢、盖石冢大多分布在沿海石山较多的地方,与红山文化存在亲缘关系。特别是辽宁地域分布的石棚文化,时间主要在新石器晚期和青铜时代初期,距今4500年前后,已经跨进古代社会的门槛。石棚大多在辽宁东部地区,仅大连地区现存大、中、小“石棚”45个。《三国志》记载,“时襄平(今辽阳)延里社生大石,长丈余,下有三小石为之足。”[1]所谓“有大石自立”“延里社生大石”便是指现存的石棚。大连庄河有一处石棚盖石长7.50米,宽5米;营口盖州二台乡一处石棚高2.6米,盖石长8.6米,宽5.7米,厚4.75米,属国家级文物。世界各地都有石棚,欧洲称“多尔门”;朝鲜称“支门”、“撑石”;辽东称“石棚”、“姑嫂石”、“石庙子”,文化功能有墓葬说和祭祀说,但很难自圆其说,需要进一步考据。不过,石棚有重要文化价值,其运输方法、建筑技术、社会价值、美学意义,都需要做更深入的考查和研究。

二、现存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一)宗教建筑文化

宗教建筑是建筑文化之魁宝。辽宁境内寺庙道观遍布城乡,大多得到保护和修复,是信众念佛诵经、进香献贡、求神问卜的圣地,也是游人瞻仰佛祖道宗,观光、休闲的去处。现代人的旅游热情,对宗教半信半疑的态度,闲散休憩的愿望,在这些古老建筑的审美文化里得到淋淋尽致的发挥。不过除却宗教自身文化之外,这些宗教建筑还有其它文化内涵。

首先,与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文明密切相关。沈阳长安寺,传说为唐朝贞观年间尉迟敬德初建,明清时期又多次修缮和重建,它的修建史便是东北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史。朝阳北塔,始建于公元485年前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唐天宝年间重新修缮,辽初、辽重熙13年两次修缮,塔的内核为隋唐砖塔,外表为辽塔,其文化多元可见一斑。铁岭圆通寺塔,《重修圆通寺塔记》记载,此塔建于唐太和二年,但初建用砖为辽人之砖。特别是义县玄真观(又称上帝庙、玄帝庙、禅岩寺),建于明洪武15年,后金天聪九年、清雍正、乾隆、同治、民国十一年多次修缮,建筑用材、结构、造型、技术又保留着金、元建筑的风范,堪称古代数千年土木建筑文化集成之经典。还有,沈阳的藏传佛教风格的四塔寺、西关清真寺、锡伯族家庙,辽代的皇家寺院义县奉国寺、丹东清真东寺、彰武仿布达拉宫建筑的喇嘛庙——圣经寺、始建于唐代的抚顺中华寺等等,整个辽宁的宗教建筑体现出多民族共同创建华夏文明的文化内涵。

其次,辽宁宗教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心胸博大,文化和谐的精神传承。在建筑布局上,寺庙道观或共存、或相邻、或合一,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宗教文化之间少有异教纷争,如义县玄帝庙又称玄真观、禅岩寺;抚顺中华寺集佛道于一体,祭祀先祖,供奉佛祖、崇尚阴阳、融汇儒学,是一个佛道合一的文化活动中心。沈阳般若寺、太清宫,均建于清康熙年间,二者和睦毗邻。丹东的凤凰山、东港的大孤山也是寺观并立,三官庙、紫阳观、观音阁、药王庙共同点缀着峻拔清幽、风光怡人的一座座山峦。本溪的温泉寺又称三官庙,寺内有天王庙、龙王庙、娘娘庙、山神庙、钟楼、鼓楼、和牌坊,不分佛道,不讲雅俗,俨然一个大同世界的桃花源。葫芦岛莲花山圣水寺,庙宇中神像佛道并列,庙宇建筑既有道家的的天元宫,也有佛家的诵经殿堂。辽阳城里的文庙,庙堂上供奉着先师名儒孔子、颜子、子思、曾子、孟子等116人,充分呈现了华夏文明多元、开放、和谐一体的文化传统。

辽宁宗教建筑在规划设计方面还显示出与自然环境亲近和谐,天人合一的民族审美意识。世界东方民族的宗教活动主要是远离凡俗生活的精神修行,以个人修炼、感悟为主。根源中国文化的道教,注重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所以大多宗教建筑远离城市喧嚣,坐落在广阔静雅的山水之间。辽宁古代的宗教建筑也是如此,许多宗教建筑群都坐落在丽山美水的怀抱之中,沈阳与抚顺之间的中华寺苍山溢绿,清流如许,恢宏壮观。鞍山的千朵莲花山,锦州的医巫闾山、朝阳的凤凰山、喀左的龙凤山、丹东的凤凰山、东港的大孤山、大连的大赫山、彰武的千佛山、岫岩的药山、本溪的九顶铁刹山、阜新的海棠山等,可谓山山皆有天下闻名,历史悠久的寺庙道观。隋唐时期,鞍山的千山开始建筑寺庙,之后道教传入千山,现今拥有“五宫”“八观”“五大禅林”“十二茅庵”等38处庙宇及碑、塔、亭、阁。朝阳的凤凰山,1660年前燕王慕容皇光在此修建龙翔佛寺,之后历代又建成了三塔四寺,此外还有北魏摩崖佛龛、清代观音洞等。这众多建筑洒落在山水间,仅为点缀环境而毫无侵犯之意,无不呈现出古代宗教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意义。所以,每逢节假庆典的日子,各处宗教圣地都是游人熙熙,钟鼓缭绕,香客商贾观光客云集,社会和谐,文明弘扬,环境美好皆尽于斯!

(二)政治建筑文化

辽宁地处东北大平原、内蒙古大草原与中原文化交流、往来、融合的战略要地,历史上是汉、蒙、契丹、满、高句丽等多民族栖居地,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古代王侯在此建都的城池较多,其中沈阳、朝阳、辽阳皆是历史名都。辽阳是金王朝都城之一,又是后金兴起的都城;朝阳是三燕古都,又是隋唐重镇、大辽的中京;沈阳是清都盛京,也是大清建都北京后的陪都。然而历史久远,都城的大多政治建筑很少完整保留下来,城池、宫殿、街市只能残留一些片段,相对完整建筑遗产便是陵墓和王朝历史尚未远去的宫殿。这也显示出政治建筑文化的时段性、民族性、阶级性等偏狭的特点,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土木结构有重要关系。

朝阳是辽西最早的名城,东汉末年,号称“三郡乌桓”,“三燕古都”,隋唐为兵家重镇,大辽为中京,现存的墓葬、碑石、寺院、北塔足以说明其久远的盛景;辽阳是辽东最早的名城,秦汉为辽东郡首府,汉魏的墓葬壁画显示出它久远的繁华与辉煌,隋唐时高句丽在此建燕州城,辽金时是金世宗登基之都,后金初期又是努尔哈赤第二个建都之地,城区的白塔、广佑寺、文庙、古城遗址、东京陵都说明了它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然而,古代的宫殿建筑在这两个城市保留下来的则很少,所以辽宁境内现存宫殿建筑主要是后金以及大清建都北京之前的赫图阿拉山城和沈阳故宫。

赫图阿拉山城20世纪初期的日俄战争中被摧毁和洗劫,古城的王城宫殿遗存甚少,现根据原貌修复,其政治文化价值依然很高,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此称汗,建立后金,赫图阿拉城成为后金第一都。努尔哈赤带领的后金从这里进军辽阳、沈阳、越过山海关,横扫中原,建立了大清王朝。现在,从原始遗迹上修复的主要建筑来看,努尔哈赤依此向大明王朝叫板,可见其气魄宏大,志存高远。后金与大明,一个是朝气蓬勃,追求进步的新生政权;一个是腐朽堕落,抱残守缺的大封建帝国,二者经济、军事、文化力量显然没有可比性。然而,努尔哈赤在此建都之后,仅用9年时间便奠定大清王朝的政治基础,充分显示出锐意进取对于政权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赫图阿拉小小的都城里,不仅建造萨满神堂、汗宫大衙门、正白旗衙门,而且建造关帝庙、文庙,充分说明满汉之间悠久亲近的文化渊源和文化融合的历史渴求。

沈阳故宫是数千年间中国大地上无数朝代更迭的历史长河中保存完整的两座皇族宫殿之一,文化意义更加重大。首先是努尔哈赤及时迁都沈阳,把后金的政治文化中心放在辽河大平原上,一个能八面出击的战略要地。正可谓横道而处,八面威风,犹日出东方、龙腾九重。其次是沈阳故宫布局体现了后金联盟军事议会的特点。大政殿是神圣庄严的权力象征,然而大政殿面前就是成雁行排列的十王亭,把皇帝与诸侯的间隔缩短到最近距离,使得君臣合署,可随时共议国家大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独裁、专制、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政治弊端,又弥补了后金政治联盟比较松散的缺陷。第三、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相映生辉,是活的历史“文本”,为建筑的政治文化提供了永恒的话题。满清从沈阳故宫进入北京故宫实现了完美的政权升级,成为中国几千年无数王朝相互取代的历史缩影。其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盛到衰的沧桑巨变,哲学家需要沉思,政治家需要反省,文学家感喟不已,历史学家则反复探究……历史、社会、人生,如此的想象则永无止境。第四、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具有建筑文化本身的比较意义和审美价值,在空间分割、平面设计、立体造型、艺术审美内涵诸方面,沈阳故宫具有更多的北方民族、游牧民族、多民族文化特征;北京故宫更多地融汇了几千年来的中原建筑文化,属于华夏古代建筑文化的集成,缺少了沈阳故宫的独特性。所以二者共存,更加具备世界建筑文化意义的价值。

陵墓建筑文化遗存主要属于古代权贵阶层。辽宁地处东北一隅,是中原与东北的文化融汇之门,也是东北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地带,产生过辽、金、元、清四大地方乃至全国的政权,统治者陵墓藉此得到一定的保护和修复,是辽宁古代陵墓建筑的宝贵遗产。

辽阳汉魏壁画墓群分布在辽阳北郊与南郊,距今1700多年,分属东汉晚期、汉魏、西晋、东晋时期,因年代久远,外部建筑已经难以考证,仅知墓地之上曾有高大的方锥形堆土,墓室为平顶多室,用青色岩石构筑,白灰勾缝,墓门在前壁正中,用石板封堵,为大、中型石椁墓,壁画墓均有高大的封土,壁画的文化价值十分巨大,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古代馈赠给现代人的艺术瑰宝。目前发现的墓葬得到了保护,但是其外部建筑的考证似乎没有启动,所以作为宝贵文化遗产,考古学界和文物部门应该进行外部建筑、环境及其历史文献方面的考据工程,让其发挥更大的文化价值。

满清统治者的陵园在辽宁有三处,即永陵、福陵、昭陵。永陵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是后金统治家族久居与兴盛之地,努尔哈赤的远祖至父母治丧于此,分别是“肇祖原皇帝”“兴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的陵园,距今400余年。福陵是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陵墓,1651年建成,之后又多次修建。昭陵建于1643年,是太宗皇帝皇太极与孝瑞文皇后的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其中,永陵现存规模较大,体系完整,具有满族艺术风格。康熙十六年,永陵改建,青砖青瓦变成了红墙黄瓦,陵园增加了汉族文化色彩。福陵与昭陵布局严谨,雕刻细致,有东西配殿,方城宝顶,大明楼,可以见到满汉文化融合的痕迹。这三座清陵既见证了满清民族发展成长的历史,又呈现了满汉等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

辽代皇室贵族陵墓群主要有两处,一是锦州医巫闾山的龙岗子陵墓群,另一是医巫闾山北端阜新市的平顶山、乌兰木图山、清河门西山和关山的墓葬群。龙岗子陵墓群主陵是显陵和乾陵,另有13座皇族的陵墓,主葬有皇太子耶律倍、辽世宗、辽景宗、萧燕燕等。阜新的“辽代四大墓葬群”中平顶山墓葬群属皇族耶律姓氏,其余三大墓群皆属辽皇后萧氏家族的墓葬,萧氏家族的名贵皆葬于此。这些墓葬及其出土文物,数量多,规模大,成为辽人文化的博物集成,其历史资料、贵族生活、契丹文学、雕刻、绘画、建筑艺术等等,应有尽有,为研究辽代北方多民族融合史、辽汉文明融合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文献资料,为华夏文化大家族增添了光彩。

朝阳市建平县的喀喇沁右旗有历代扎萨克及其亲族之陵园,是分为东西两座的蒙古民族的贵族陵园,西陵园不存,东陵园得到很好的保护,陵园属古代传统建筑,融合蒙汉风格,正门为明堂,左右建侧门,一座三进式石拱牌坊,正中是康熙御笔,道旁立四柱石,之后有5间佛殿,再后面为三间享殿。主陵墓在后面高处,形制为砖砌宝顶,下为家族各代人陵墓。其布局严整,南北中轴两分,地理位置阴阳合体,山环水抱,风水甲天下。

(三)军事建筑文化

辽宁地处国家主权的边界地域,关内外的战略要地和多民族居住地,古代军事建筑遗留较多。其中有中原与东北古代战争的建筑,有东北不同民族之间战争的建筑,也有东北民族与域外民族战争的建筑。

本溪有一条断续的由西向东延伸的城墙穿越山区,部分石砌,部分为土垛。该城墙是明代修筑的边墙,属于明长城的延伸,东端延伸至鸭绿江畔丹东市的九连城,全长千余公里,现今修复保存最好部分是丹东的虎山长城。辽东边墙军事意义已经消失,留下来的只有它的文化价值。虎山长城,是中朝古代边界的军事要塞,虎山附近还有汉代边城西安平县遗址和近代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遗址,虎山长城具有维护领土主权的文化教育意义。其次,辽东边墙是几千年修筑长城的文化的传承,它既表现明代封建统治者保守、封闭、不思进取的特征,也显示中华民族划界为邻,邻邦友好,爱好和平的文化品质。再次,从审美层次来看,辽东边墙与万里长城一样,状若游龙,隐没山水之间,既有龙腾云飞之势又顺应山川地理,显示出中华民族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倾向。

古代的城墙是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建筑,辽宁境内古城很多,每一座古城都有城墙,或土垛,或砖砌,或土木石杂用,只有城门是用砖砌、石砌。古代城市不适宜近、现代城市需要,这些城池大部分不存,可是有一座不大的古城十分完好,街市依然存留。这就是著名的宁远古城(现兴城古城)。宁远古城于宣德五年建成,分内城和外城,1568年毁于地震。明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两年内占领辽阳、沈阳等战略要地,迫使明王朝再次修建宁远古城,并派明末名将袁崇焕守卫。重建的宁远古城十分坚固,常驻守军6814名与锦州守军12356名①[明]李辅撰:《辽海丛书·全辽志·边防志》,嘉靖四十五年刻本,第554-555页。成犄角之势,阻挡住了清军入关的大道,直到李自成进军北京,吴三桂放弃宁远,清军才占据此城。宁远古城是全国明代城池得以完整保留的四座之一,同时具有重要的军事、政治、文化研究价值。

宁远古城重建后,军民在袁崇焕率领下获得宁远大捷和之后的多次胜利,努尔哈赤在此重伤后死去,又多次迫使绕行入关的皇太极退回沈阳。这一段战争史,除城池建筑规划布局非常符合军事需要外,袁崇焕的军事指挥才能,身先士卒的精神,执政治军的策略,军民团结抗敌的意志,都是这座古城保留的重要的文化遗产。但是城池犹在,名将蒙冤,清军入关,又体现了腐朽的明王朝必然被推翻的命运。

另外,辽宁境内山区丘陵残存大量古代的高句丽山城,诸如:丹东凤凰山城、大连大黑山城、桓仁县五女山城、辽阳燕州城、铁岭城子山山城等。这些山城距今2000多年,一般构筑于险峻高山之上,山顶有平台、了望台、城内有水源、蓄水池、马道、大型建筑基址、居住建筑群址,城墙用楔形石叠压砌墙,依山势蜿蜒环绕,山口设城门,利用悬崖峭壁为天然“城墙”。高句丽政权产生于公元37年,延续700多年,唐初李世民率军收复,这些山城便成为历史遗迹。近年在五女山城发掘出高句丽早期的竖耳陶罐,20多座为半地穴建筑的房址,一副铁制脚镣等。从考古的考察看,2000多年前山城贵族还在使用陶器,可见其生产力低下,军事力量有限,加之东北地旷人稀,山城应该不是单纯的军事建筑,应该与高句丽人的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至于700年后高句丽人利用山城与隋唐作战,“仁贵独驰入,所射皆应弦仆,又石城有善射者殺官軍十餘人,仁貴怒,單騎突擊,賊弓矢俱廢,遂生擒之”②[明]李辅撰:《辽海丛书·全辽志·宦業志》,嘉靖四十五年刻本,第609页。,则是经历了五、六个世纪之后的事情,所以现在如果能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发掘,这些山城可能会呈现出更大的文化价值。

辽宁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庞博丰富,来龙去脉复杂多变。以上所谈仅及凤毛麟角,实沧海之一粟,遗漏甚多。如古代民居建筑这一大问题,虽略知一二,但因缺乏实证性考察,不敢妄言;又宗教建筑文化博大精深,考察了解未能遍及,关于萨满教等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亦未涉猎;所述方面也有挂一漏万之嫌,所以还须逐步扩展加深,以求对辽宁古代建筑文化的全面探讨。

[1][晋]陈壽.三国志:第一册[M]//[宋]裴松之,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59:252.

Discussion for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Liaoning

SHU Hong-xia1,WANG Ling2
(1.College of Humanities,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2.Dalian University Library,Dalian 116622,china)

The ancient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Liaoning has the rich connotation with its national culture,it’s both living history“text”and has the world architectural culture significance.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from ancient times has provided valuable historical basis for the city origin and the layout.Those remains of religious,political and military construction,which reflect the multi-ethnic huaxia civilization,also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at closed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spirit heritage from the magnanimous unity nature of Chinese nation.

Liaoning;ancient buildings;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G05

A

1008-2395(2015)04-0069-05

2015-07-09

舒红霞(1963-),女,大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王玲(1969-),女,大连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档案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辽宁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辽宁之光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建筑的“芯”
辽宁舰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