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2015-03-22王云霞

东岳论丛 2015年3期
关键词:山东省装备制造业

王云霞,李 峰

(1.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1;2.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 济南 250014)



对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王云霞1,李 峰2

(1.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1;2.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 济南 250014)

在深入分析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从装备制造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提出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应采取的具体措施。通过独立研发、产学业合作、打造省级技术研发平台等方式实施技术突破,关注专利申报,行业技术标准制定,通过转变营销方式、拓宽营销渠道、构建营销网络等方式努力实施营销突破。促进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专业技术实力、产品经济附加值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转型升级;研发平台;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

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缓慢复苏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增长方向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的装备制造业,越来越成为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大背景下重点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山东省的装备制造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廉价劳动力、廉价能源、廉价材料已不复存在,依靠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已无可能,甚至部分外资企业为追逐低成本正在将企业外迁。如何转变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及行业特性

(一)装备制造业的概念

“装备制造业”是中国特有的称谓,最早于199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从社会经济发展意义的角度界定,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企业总称,包括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借鉴发达国家对这类行业的表达方式,从三次产业划分意义的角度,装备制造业可以界定为资本品制造业及相关的零部件制造业。产品范围包括通用装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金属制品业、电器装备及器材、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专用等7个大类185个小类。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特性

1.初始投资规模大,进入壁垒高

装备制造业的各个行业大致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大类: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和市场容量有限、规模经济不显著的行业。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如汽车制造业、电机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业等等;规模经济不显著的行业,如船舶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数控机床制造业,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它们的需求弹性比较小,市场容量有限,规模经济不显著,产业中可容纳的企业数量有限,产业集中度较高,容易形成寡占或垄断格局,进入壁垒较高。

无论规模经济是否显著,装备制造业普遍存在产品投产前,用于研发、设施建设等方面投资金额较大的特点,巨额的初始投资意味着存在相当高的进入壁垒,这将进一步强化市场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企业的优势地位。

2.产品的组装性和集成性,以及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的可分解性。

每一台套装备制造业产品都是由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零部件组装而成,每个零部件要求的材质、加工工艺、质量标准都不尽相同。产品工艺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些零部件不可能由单一企业生产完成(即使可能完成也一定是不经济的),而是根据生产工艺将产品分解成不同的部件,分别由相关的企业完成,最后由主导企业实施总装,完成产品的成品。如在汽车、造船、机床、飞机制造等行业,许多在国际市场上份额较高的大型跨国企业都有一大批小企业通过长期合同关系和这些大企业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而共生。美国波音公司有1500家中型企业和15000家小企业为其提供配套的零部件和其他服务,这些中小企业遍布世界各地;福特公司与4万家中小企业协作共生;通用汽车公司与6.2万家中小企业协作共生;德国西门子公司有3万家中小配套企业;日本丰田汽车公司20%的业务由自身承担, 80%的业务则由与其共生的中小企业来完成。

3.核心企业主导产业分工,赚取主要利润,引领行业发展

为某装备产品提供设计研发、零部件生产、产品总装以及产品营销的相关企业,通过契约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合作关系,组成不同的产业链。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分工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而是体现在产业价值链条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

当前,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集群地位的提升,不仅表现为产品层次的提高,还表现在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目前,发展中国家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大为扩张,但事实上,是核心企业对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将附加值很低、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和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大部分高附加值环节,如关键元器件、操作系统和营销渠道等由发达国家核心企业掌控,核心企业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享受高附加值,引领产业发展。例如,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最活跃的电子产品生产中, 占据全球价值链最高端的是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跨国公司,它们控制产品研发及标准制定,垄断关键性产品生产,控制品牌和市场渠道,赚取了全世界电子行业60%的利润;第二层次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它们生产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高端消费电子和高档计算机等产品, 赚取了20%左右的利润;发展中国家,处于价值链分工体系的最低端,只是进行终端产品的加工组装或者一般性零部件的生产,所获利润只有10%左右。

二、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实现突破性增长,增长速度高于制造业和GDP的增速,已经成为山东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1.投资规模和产值增长迅速。2006-201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8040亿元。其中,201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934.2亿元,占全省工业技改投资的38.2%,同比增长35.8%,比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快16.7个百分点。2010 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23.1%,比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快8.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25506.1亿元,同比增长29.3%;利税2522.5亿元,同比增长40.1%;利润1693亿元,同比增长43.5%;与“十五”末相比,年均增长都在2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28.6%、26%和28%。

2.结构不断优化,支柱产业突出。2010年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6397.1亿元,同比增长33.1%,占25.1%;交通运输设备实现5322.4亿元,增长37.8%,占20.9%;电气机械及器材实现4702.8亿元,增长25%,占18.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3256.1亿元,增长17.3%,占12.8%;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3345.3亿元,增长28.9%,占13.1%。上述五大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全省装备制造业的90%,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不断提高技术研发费用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重点领域技术装备首台(套)自主创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省装备制造类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4家,占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33.7%,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2家。产品设计、制造水平、成套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4.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2009年全省制造业百强企业中,装备制造类企业2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有11家。重汽集团、潍柴控股、时风集团、浪潮集团、福田雷沃、济南二机床等一批企业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我省重型汽车、轻型卡车、农业运输机械、拖拉机、大型锻压设备、造纸机械等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其中农业运输机械占全国产量的79.3%;工程机械、石油机械、收获机械、改装汽车、金切机床、木工机床、内燃机、变压器、大型精密模具、轴承、液压元件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2010年全省生产汽车176.5万辆,增长33.1%;民用钢质船舶464.6万载重吨,增长92.6%;金属切削13万台,增长4.8%;成形机床3万台,增长20.7%;数字程控交换机187.9万线,增长14.6%;挖掘机54611台,增长58%;装载机69134台,增长62.1%;金属冶炼设备36955.6吨,增长29.1%;金属轧制设备3957.7吨,增长41.7%。全行业现有37个中国名牌产品,449个山东省名牌产品,15个中国驰名商标,326个山东省著名商标。

5.重大技术装备发展迅速,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绿色高效发动机、高档数控机床、核能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风能发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等重大技术装备发展迅速。潍柴动力集团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发了满足国Ⅲ、国Ⅳ排放标准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高速“蓝擎”柴油机,动力性和节能降耗水平均有显著提升;济南二机床集团生产的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XKV2745×200双龙门移动式五轴联动数控镗铣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AP1000堆型核电站安全壳压力容器等核电产品正式投产,南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新型高速动车实现量产等。

(二)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新兴产业比重低,传统产业比重高,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比重偏低,收益率不高,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

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山东省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中基础零部件、通用型产品多,关键功能部件、大型重型成套设备和专用设备少。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部分企业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由于技术进步速度慢,部分曾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装备制造企业,优势也在减弱,市场竞争能力衰退,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专、精、特、新”的特色企业较少,缺乏居于价值链高端位置、生产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能够支撑行业结构,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企业集团。

山东的装备制造类企业,大多是处于价值链低端位置的加工企业,为国内外的其他优势企业生产加工配套的零部件。只有潍柴动力、山东核电、四方车辆等少数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市场带动能力,但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能力以及对产业的主导能力与国外核心企业相比仍显不足。

3.自主创新能力弱,用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一些技术装备虽实现了国内制造,但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可靠性等技术指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研发环节作为产业链的首要环节,存在投资高、风险大的特点,省内的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由于资金实力不足、研发能力有限等原因,普遍存在不重视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现象。对高端装备产品和生产技术大多停留在“引进”环节,没有形成“引进一消化一吸收一创新”的良性循环。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核心企业更重视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创新。如美国装备制造业集群企业总是率先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生产与应用。由于装备制造业中新产品的应用总是能够为用户赚取更多的利益,因而美国国内市场上对新产品、新工艺的产生总是有着巨大的需求。核心企业通过“先导创新一生产一出口一进口一再创新”的模式不断发展壮大 。

4.部分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一些地方和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竞相购置同类大型设备,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

三、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

根据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性,全球产业链的价值分布规律,以及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思路如下:

1.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的引导协调能力,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优势,调动企业的自主创新潜能,整合改善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产能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

2.以科技创新为契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主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升山东省核心装备制造业的技术优势、发展质量和效能;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和转变营销服务意识,创建和拓宽营销渠道,提升山东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影响力和营销自主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4.推动优势核心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行业发展引导能力;

5.打造地方产业价值链条,引领中小装备企业整体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创建区域产业特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四、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

(一)发挥政府与行业协会的积极引领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确立企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

政府应把握全球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找准山东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认清影响当前和未来企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性因素。根据这些战略因素并结合本地产业优势、综合竞争力及各种资源要素的状况,制定出符合实际并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高瞻远瞩地做好装备制造业集群规划。

2.多措并举,引导和支持产业集群发展

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发现和识别形成中的产业集群,充分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如为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为集群发展指明方向。引导企业嵌入跨国的全球产业链或本地的产业链,在适当的产业链中学习-进步-发展,提升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力和盈利能力。

通过实施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促进省内装备制造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通力合作,构建装备制造业省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整合全省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实验设备,推动省内企业技术交流,提升全省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支持、促进核心企业的重大技术攻关,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引领山东省装备制造企业向产业价值链的上游延伸,提高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和盈利能力。

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外引内联”的协调作用,为装备制造业开辟和构建广泛而有效的营销渠道提供有力支持。拓展山东省装备制造企业的营销渠道、提升营销自主性,引领装备制造企业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提升企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

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核心企业的同时, 可以鼓励并吸引与本地产业集群有关联的国内外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来本地落户,构建具有区位优势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带动山东省装备制造企业整体快速发展。

(二)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实施产业升级

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的“理性的人出于利己动机而最终却会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最终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经济学一般理论,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和企业的盈利目的,在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政策指引下,通过企业的自主努力,可以实现社会和地方经济的整体转型升级。

1.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益

应用信息化手段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已不是新鲜事物。随着计算机的运用和普及,使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仓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提高管理效益,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常态。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进一步拓展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范畴和成效。借助互联网运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集团公司跨地域的协同管理成为现实,如,万华化学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公司的全球战略同步管理;借助互联网拓展企业的营销渠道,线上线下多层次营销相结合成为趋势,如苏宁与苏宁易购的协同发展,最近连我们的国酒茅台也开始试水网络营销。

物联网、大数据的推出,使企业深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益成为可能。如宁波的博洋集团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仓储系统进行了深度的精细化信息化改造,将原材料的供应、出库、仓库管理等都进行了标准化的规定并执行。可以实现对整个企业的物流进出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反馈、预警,确保决策的快速高效。思创理德公司为GXG服饰推出的“智慧供应链管理系统” 借助物联网并运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自动进行记录、分类和统计,完成数据处理工作。服装入库时,仓库管理员用手持终端机将货物信息扫描传入电脑,盘点时,工作人员推着盘点智能车,沿着通道缓缓移动,就可以将各库位的服装信息批量读取,轻松、准确地完成盘点工作。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山东装备制造企业也要充分借力IT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善企业整体的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提供管理效率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提升在产业集群中的主导能力,同时降低运营管理成本,实现管理效益。

2.通过创新发展,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技术创新一直是产业进步的关键,更是企业实现超额利润和提升在产业集群中主导能力的关键。像欧美国家的装备制造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居于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攫取超额利润,关键在于其对关键生产技术的垄断。山东省的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具有一定产能,但存在缺乏知名品牌、先进技术和国际营销网络,竞争环境不够健全, 技术研发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要想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必须加强研发创新,提升技术实力,掌握装备制造业生产的关键技术。由于全省装备制造企业的规模各异,技术研发实力千差万别,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途径也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的创新模式。

(1)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开创企业的蓝海

在生产相对过剩,买方市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背景下,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时,同样要重视买方的关注点。技术创新与市场调研相结合,深入了解买方的需求和关注点,以及市场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绘制战略布局图,用价值曲线描述各相关企业在产业竞争元素上表现的相对强弱。运用四部动作框架,剔除客户不需要的元素、降低不重要的元素的标准、提高客户关注的元素的标准、增加客户新近关注的重要元素,构建新的客户价值曲线,满足客户的买方价值。寻求企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和思路,为企业制定创新发展战略提供思想指导,开创企业发展的新蓝海。

(2)实施创新激励机制,建设企业创新文化

根据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记分卡理论之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企业内部的学习与成长才是企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而创新发展是内部学习与成长的关键。企业要通过团队文化建设、实施创新激励机制等方式,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和识别企业的战略地图,明确企业创新发展的方向,鼓励全体工作人员结合工作实践,通过学习交流模仿创新等方式实施创新战略。改善工艺流程、提升产品品质、或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组织和动员员工实施创新战略的同时,要学习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规,对创新形成的各种专利和专有技术,及时申请法律保护,逐渐培养形成关键技术优势,提升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主导力。

(3)多方合作,寻求技术创新突破

企业在实施全员技术创新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和引进技术。中小企业要充分运用行业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共同研发、委托研发等方式,改善和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有能力的企业也可以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创建技术研发中心,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培养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并为企业未来发展进行适当的技术和人才储备;规模较大、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购买技术、构建国际研发中心或直接并购国外知名研发机构的方式,实施与国外先进技术的迅速对接,提升产品的工艺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主导力。

(4)树立专利保护意识,积极参与标准制定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产品的竞争关键是生产技术、研发设计能力的竞争。企业在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的同时,更要树立发明专利、专有技术等的保护意识。一方面对自有专利技术、知识产权要及时申请法律保护;另一方面,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正确使用其他公司企业已申请法律保护的专利和专有技术。

另外,积极参与相关产品国际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对尚未制定国际行业技术标准的有关产品或有关产品的相关领域,可以发起倡议制定国际行业技术标准或者先行制定国内的行业技术标准。以提升山东省装备制造产业的国际话语权和产品的国际市场影响力。

3.关注营销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山东的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是通过与国际经销商、分销商签订长期契约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只有少数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通过自营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要提高山东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关注营销渠道建设,提升国际营销的自主性和主导力。

(1)关注营销渠道建设,提升国际营销自主性

山东企业要打破国际经销商的垄断局面,提升国际营销自主性可以采取如下措施:①在现有优势企业的国际营销渠道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整合省内相关产业的营销能力,自行构建国外营销渠道网络;②与国外的经销商合作,共同开拓新的国际市场;③投资购并成熟的国际营销渠道,从而快速实施海外渠道的垂直整合,拓展山东装备制造产品的国际营销渠道,提升营销自主性。

(2)转变营销方式,提升国际营销的灵活性

整合山东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实力,转变产品营销思路,对部分成熟产业在特定地区,可以通过提供整体服务方案的方式实施营销。如整合挖掘装载运输等相关产业,由销售挖掘机、装载车等载运车辆向提供清运工程总承包转变,带动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发展融资租赁、经营租赁等租售结合的营销方式,提升营销能力,拓展海外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山东装备制造业的海外影响力。

五、结论

近年来,山东装备制造业已取得很大的发展,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支持下,通过整合山东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产能,树立创新意识,创建省级创新研发平台,拓展海外营销方式和营销渠道等措施,必定会促进山东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完善山东省装备制造产业,提升山东装备制造业在全球相关产业价值链的主导力和盈利能力。

[1]何禹霆,唐晓华:《产业组织重构与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商业研究》,2005年第7期。

[2]李相银,韩建安:《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比较》,《经济纵横》,2003年第8期。

[3]吴庆,王章豹:《基于自主创新的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策略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9期。

[4]李成金:《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与地方政府作用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6期。

[5]辛晶晶:《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集群式发展模式的探讨》,《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10期。

[6]吕文栋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2期。

[7]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张辉等:《全球价值链下北京产业升级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唐晓华:《产业集群:辽宁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本文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研究”(批准号:13CJJJ02)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云霞(1975-),女,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高级会计师;李峰(1965-),男,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F427.52

A

1003-8353(2015)03-0179-06

猜你喜欢

山东省装备制造业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港警新装备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防晒装备折起来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山东省即墨市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