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访茶马司

2015-03-22李忠东设计

中国西部 2015年8期
关键词:名山雅安茶马

文·图/李忠东 设计/王 静

寻访茶马司

文·图/李忠东 设计/王 静

茶马古道与茶马司

在横断山脉隐秘的山水褶皱间,曾经有一条仅供骡马牦牛驮队行走的千年古道,它迤逦数千里,穿越整个青藏高原,这就是茶马古道。

居住于中国西部高寒地区的藏族人民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习惯,茶叶需求量相当之大。藏区多处于高原酷寒地区,不具备茶叶生长条件,茶叶只能依赖四川和云南输入。而内地由于战争、运输和耕作的需要,对马的需求量也十分惊人,于是以茶易马的古老交易便悄然形成。

茶马古道的路线大致可分为两条。一条从云南的普洱县——普洱茶的原产地——出发,沿大理、丽江、迪庆、德钦经西藏的芒康、昌都抵达拉萨,再向藏北、藏西辐射。另一条则由四川雅安出发,经天全、泸定、康定、雅江、理塘、巴塘、西藏的昌都到拉萨,再辐射到西藏腹地及尼泊尔、印度,仅国内路线便长达3100多公里。茶马古道所经过的地方恰是我国甚至是世界上地形起伏最大、地貌最复杂的横断山脉地区,沿途分布着大面积的高大山体,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切割出的深大峡谷。因此,茶马古道不仅是藏汉之间自然形成的古老交易,也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路途最艰难、沿途风光最优美的古老商路。

如今,随着现代公路的开辟畅达,千年古道已湮没于荒草,曾经的喧嚣与繁华也沉寂于岁月的尘土中。然而,在茶马古道起始之地的雅安名山,至今仍保存着一座古时管理茶马交易的衙门机构——“茶马司”。这是茶马古道上,也是全世界唯一保存的茶马司。当歌曲和传说缄默的时候,唯有它还在向我们述说那久远的过往。

茶马司是古代官署名,又称都大提举茶马司。这是一个自宋朝以来,历朝管理茶马交易的专门机构。中国茶叶的外销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通常为以茶易物的方式。隋唐时,最早的以茶易马交易开始出现。到宋代,西夏、辽金、蒙古三面为敌,战火不断,战马需求量大增,朝廷开始以茶马之政为重要国策,立“茶引法”实行茶叶专卖,商人经营茶叶须到官方领“引”,凭“引”卖茶。当时的茶马互易主要在陕甘地区,茶叶则取于川蜀。朝廷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之后榷茶和买马司合署为茶马司。自此之后,除元朝因蒙古盛产马匹而未实行“茶马互市”以外,诸朝诸代均茶马专营,均在四川设立专门的茶马司。直到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才因茶叶私贩猖獗,以茶易马难以实现而予以废止。

名山早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李杞入川筹办茶马之政,于成都设置提举茶马司之时,便建立了茶场。北宋王存撰于1080年的《元丰九域志》中便有“雅安芦山郡,灵关一寨一茶场、名山百丈二茶场、荥经一茶场”的记载。其中,名山百丈二茶场即指此。

明朝之后,茶马交易的主战场开始南移,乌斯藏(明朝对西藏的称谓)逐渐成为茶叶消耗的重点区域和马的主要产地,雅安独特的地理优势开始日渐凸显。1371年,明朝在秦(甘肃天水)、洮(甘肃临潭)、河(甘肃临夏)和雅(四川雅安)设了四个茶马司。雅安茶马司便是今天的名山区新店镇的这座茶马司。

那么,茶马古道这条伟大的道路为什么选择了雅安为起步之地,茶马司为什么又要设立在名山呢?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这里气候温润,海拔适中,四季雨雾濛濛,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境内的蒙顶山,是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区之一,早在西汉,吴理真便开始在山上驯化栽种野生茶树。这里的农民至今仍以种茶、制茶、贩茶为主要谋生手段。唐宋时期,蒙山茶盛极一时,堪称茶中精品。唐玄宗时,蒙山茶被列为贡品,并且为历代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之物,这样的荣耀一直沿袭到1100多年后的清代。

名山不仅出产贡茶,这里生产的南路边茶同样远近闻名。边茶是指专供边区藏地的茶叶,茶马互易中,以茶易马的茶叶便以这种茶为主。据史料记载,名山茶在北宋中期一直保持每年200万斤左右的产量,仅甘肃熙河一路(今甘肃临洮)交易的名山茶,便占其总量的一半,所谓“熙河茶数四万驮,名山茶占半”。名山茶不但产量大,而且品质优,是藏族同胞最爱的茶中珍品,在易马时深受青睐,估价最高。据记载,“一百斤名山茶可换四赤(尺)四寸大马一匹”,当时“陕西诸州岁市马二万匹,用名山茶二万驮”。正因为名山茶的独有价值,北宋时期,曾有两位皇帝三次特诏“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

查看地图便不难发现,雅安所处的位置不仅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转折点,而且还是汉文化与边地文化结合的过渡地带。位于雅安最东端的名山区,更是连接成都与川藏的关键之地。将这样一个“川西咽喉”“康藏门户”“民族走廊”之地作为茶马古道的起点并将茶马司设置于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茶马互易除商贸功能之外,还另有政治、文化考虑。早在宋代时,以茶马治边便是历代朝廷的基本国策。

2000年新立的茶马司碑文

寻访失落在山野的茶马司

2015年2月,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之时,我们决定去寻访这座茶马司。

东出成都,一路向西。宽阔而平坦的成雅高速公路像灰色的铁犁把偌大的成都平原犁成两个部分。一望无垠的油菜花从公路两侧扑面而来,铺天盖地的金黄刺目得让人微微有些犯晕。约行半个小时,远端的地平线开始有浅丘出现,再往前,山的影子由远而近,由模糊而真实地把我们包裹其中。我们已经进入四川盆地西缘丘陵中低山区向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过渡地带,在地质学上,这一过渡带被称为“名山—邛崃台地”。车窗外的风景在不经意间变换了颜色,金黄的油菜花被墨绿色的茶树代替。大片大片的茶垄此起彼伏,从山脚铺到远山。山风拂过,夹着泥土味道的空气湿湿地、润润地从鼻子直沁入肺,做一次深深的吐纳,换掉城市的浊气,精神为之焕然。

一进入名山,满目是茶,充耳是茶。我们要寻访的茶马司位于名山区新店镇。没有路牌,只记得大约的位置,过了场镇,仍然不见踪迹,不免有些着急。停车问路人。路人抬手指向一群民居围绕着的小院说:“长马寺,那不是么?”长马寺是当地人对茶马司的称谓,在很长一段时间,这座古时的衙门被改造成一座寺庙,更名为“长马寺”。尽管读音相似,功能和意义则完全不同,直到2004年才恢复茶马司的称谓。

茶马司隐匿在一堆火柴盒状的水泥楼之间,川藏公路从门前通过,的确很容易被游人忽略。走近细看,茶马司原来是一座赭红色的建筑,鲜艳的色彩和古朴的建筑风格在周围水泥建筑中其实相当突出。黑色的大门上方,用汉藏两种语言书写着“茶马司”三个黑底金字,向过往行人彰显着它曾经的身份以及与雪域高原千丝万缕的关系。大门两侧的墙面是两幅线刻描金长画卷,一幅为《藏汉一家》,讲述文成公主和亲引茶入藏施惠雪域人民;另一幅则是《茶马古道》,描绘名山茶通过茶马古道,穿越崇山峻岭走进藏家的种种艰辛。

大门紧锁,有人见我们在门口逗留拍照,便热情地告诉我们,看院的阿婆在临街的另一幢楼房。果然不一会儿,看院的阿婆便笑吟吟地从自家房子出来,乐呵呵地为我们打开院门。

这是一个冷清寂寥的四合院,占地面积2亩,建筑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当年的老房子只剩下一半,另一半在川藏公路扩建时被拆掉了。阿婆指着墙角几根石柱告诉我们,这些就是拆下来的老建筑构件。截掉一半的四合院内空无一物,唯一的建筑主殿和两侧厢房为石料檐柱砖木结构,主殿内四壁空空,四面墙上挂着关于“茶马古道”的图片,文图俱泛黄斑驳。显然,已经很久没人管理维护了。院口的门庭前竖立着一块“茶马司”石碑,碑文叙述了这里的来龙去脉:“宋时因连年用兵,所需战马,多用茶换取。神宗熙宁七年,派李杞入川,筹办茶马政事,于名山,以名山茶易马用……明洪武时,对茶叶实行官买官销,由茶马司主持交易……”碑是2000年新立的。茶马司留给我们的遗迹非常有限。但即便破落成这般模样,倘若仔细观察,建筑的梁与柱,均为红砂石整块雕凿而成,朴实中透着一丝厚重。就连门口两尊废弃的石狮柱础也是精雕细凿,全无一点马虎,籍此细节当可一窥当年盛景。

据史料,当时名山茶马司属成都府路统领,负责筹集边茶上缴成都府路,同时承担名山县和百丈县“名山茶”筹措和以茶换马事务。鼎盛时期达到“岁运名山茶二万驮”(每驮50公斤)之多,占官方统筹总数的一半以上。昔时,这里当车水马龙,骡马成群,商人、马队熙来攘往,各种吆喝与喧哗此起彼伏。

穿过大殿,是一方小小的天井,长马寺拆下来的泥塑菩萨便供奉在天井一侧的破旧房子里,塑像前香烛供台居然也一应俱全,长马寺的匾额也随意地搁在墙角。阿婆对我说:“捐点功德吧,我给你敲钟祈福。”我丢了20元在功德箱里,权当是阿婆为我们开门的辛苦费,阿婆很是认真地敲了三下钟。

关于茶马司的修建时代,查阅相关资料,大多语焉不详,区上的各种宣传资料均称建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实际上这一年史料中只是记载李杞在成都设立提举茶马司,在名山建买茶场,并无证据显示成都的茶马司即名山茶马司。名山茶马司最确切的记载是明朝洪武四年(1371),朝廷在全国设置四个茶马司,雅安茶马司位居其一。我们看到的建筑其实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对明代茶马司修缮后的纪念性建筑。

后院的侧房,有社台、床铺,阿婆晚上就住在那里。她说她要对得起政府每个月给她发的120元钱。即将离开院子,阿婆又拉着我的手去看开裂了的墙体,漏雨的屋顶。她说她多次向政府反映茶马司的修缮问题,皆石沉大海。她希望有人投资,在里面建个博物馆之类,她受不了乘兴而来的游客,最后败兴地离开。

空空如也的茶马司,已经无法将这里的过去与今天做无缝连接,那些散落在地上的建筑构件,拆掉了一半的院子,不过告诉我们历史已经走远。作为我国,甚至世界唯一保留的茶马司,曾经商贾繁荣、骡马如织之地,如今竟这般荒凉与没落。在名山,常常听到围绕茶文化的种种高谈阔论,我们站在云端眺望未来,这里的雨雾太过虚无缥缈,以至于让我们看不清什么是真正的文化价值所在。茶马司就这样“奢侈”地在风雨中飘摇,在岁月中坍塌腐烂。历史在这里越来越模糊,有关茶马的文化在这里也渐行渐远。

笔者后来知悉当地政府正大力推广茶文化。笔者以为,茶文化不是一个个空洞的概念,而应落实在实实在在的研究,比如对茶马古道乃至茶马司的研究,应是对与茶文化相关的物质以及非物质遗产的珍视和保护。

猜你喜欢

名山雅安茶马
战斗在抗震救灾前线的雅安媒体人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闫梦萦
茶马古道
穿越秘境而来的茶马古道
趣味谜语·每行打一中医用语
茶马古道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雅安地震房屋倒损情况遥感影像解译
祝福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