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海上丝路助推中拉经贸换挡升级

2015-03-20卢国正

对外经贸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拉拉美进口

卢国正

一、 中拉经贸进入新常态

(一)货物贸易:超高速增长期终结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以下简称拉美)取得飞快发展。

2000年中拉贸易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此后一直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2000-2013年间,中国同拉美的商品贸易增长了近20倍,从126亿美元增加到2616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拉美出口增长近18倍,从72亿美元增至1343亿美元;中国自拉美进口增长近23倍,从54亿美元增至1273亿美元。中国和拉美已互相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2010年,中国成为拉美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同时中国超过欧盟并成为拉美第二大出口目的地,中拉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也从不到3%增至7%。

上述14年间,中拉贸易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9.3%,比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19.9%)高8.6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拉美出口年均增长28%,中国自拉美进口年均增长34%,分别比同期中国出口和进口年增长速度高8.4个百分点和21.2个百分点。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2000-2008年),中拉贸易年均增速高达38%,比中国对外贸易增速高12.9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拉美出口年均增长34%,比中国出口年均增速高8.8个百分点;中国自进口增长年均增长44%,比中国进口年均增速高19.8个百分点。

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终结了中拉贸易超高速的增长期,2009年中拉贸易出现15%的负增长,中国出口比上年收缩20%,进口收缩10%。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采取主动的应对措施,2010-2011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取得迅速回升,但从2012年起,全球经济和贸易又进入低速增长的调整期,2009-2013年间,中拉贸易年均增速为14%,仅比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幅高2.6个百分点,比金融危机之前中拉贸易增速低24个百分点。如果去除2010-2011年两年虚高的增长,2012-2013年中拉贸易年均增长仅为2%,其中中国出口年均增幅为4%,进口年均增幅为7%。从2013年起,中拉贸易增速已连续两年明显低于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的新情况。

(二)双边贸易:结构性失衡

中拉贸易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结构性贸易失衡。

从国别看,中国对拉美贸易主要集中在巴西、墨西哥、智利、委内瑞拉、巴拿马、阿根廷和秘鲁等7个国家,中国同拉美这7国的贸易占中拉贸易的85%,中国对该7国的出口占中国对拉美出口的82%,中国从该7国的进口占中国自拉美进口的89%。

从贸易平衡看,中国同南美国家的贸易大致保持平衡,中国同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国略有逆差,但中国同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的贸易保持日益增长的顺差。特别是墨西哥对华贸易长期处于逆差。据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CEPAL)的数据,墨西哥对华贸易逆差占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对华贸易逆差总额的85%。在2013年,墨西哥对华出口仅占该国出口总额的2%,而自中国的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16%。

从商品结构看,中国对拉美出口基本上是中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而从拉美进口的主要是初级原料及利用初级原料简单加工的产品。据CEPAL的资料,2013年,拉美初级产品对华出口占其对华总出口额的73%,而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出口中,初级产品仅占41% 。同年,拉美低、中和高技术制造产品对华出口只占对华总出口额的6%,而这类产品对世界其它地区出口的比重则达42%。进口情况相反:2013年来自中国的低、中和高技术制造产品占拉美从中国进口总额的91%,而来自其它地区的制造成品进口仅占进口总额的69%。可见,拉美对华贸易基本上是以原材料交换制成品。

从商品种类来看,拉美主要国家对华贸易的品种也相当单一。2013年,除墨西哥而外,拉美所有国家的5大出口产品占对华出口总额的80%以上。其中石油、铁矿石、铜、大豆、废金属、鱼粉、木材和糖等初级产品占绝大多数。除大豆及副产品外,对华出口产品中的农产品和农业加工品所占比重很小。

贸易结构失衡隐藏或引发了贸易摩擦和“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论”等日益增多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三)大宗商品:超高价周期结束

中国自拉美主要进口能源和矿产品等初级产品,这些产品支持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但在金融危机之前,中国进口拉美的铁矿砂、铜矿等原料呈现逐年大幅攀升的趋势,几年内上涨了3倍。中国的巨大需求,对南美洲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拉动非常明显,有力地改善了它们的贸易条件。

铁矿砂等金属原材料价格在金融危机之前经历了一个超高价周期,其原因主要是跨国公司对价格的垄断、中国进口商的无序竞争,以及投机性抢购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题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每次大规模的投资高潮,都会推动全球金属价格随后的涨价,现在国际市场的金属价格比10年前高200%;CEPAL的报告称,拉美初级产品价格在金融危机之前,最高水平比涨价之前高4倍。

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需求减少,以及欧盟等发达国家的需求不振,从2012年起,拉美初级产品超高价格周期已告结束。2013年,拉美金属产品、粮油产品等价格下跌幅度都超过15%,2014年这些产品的价格持续下跌。预计将平均下跌10%以上。能源价格2013年上升了4.6%,但2014年却下跌了17%。

中国虽然对拉美出口了大量的制成品,但其技术含量不高,附加价值低,经济效益较差;与此同时,中国自拉美进口大量的初级产品则助长了国内相关行业的过热发展,加剧了冶金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国内中小企业在铁矿砂等进口市场上的恶性竞争,推高了这些产品的价格,造成铁矿砂等进口产品的投机活动,严重干扰了市场秩序,初级产品的进口超过国内的正常需求。endprint

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下跌,有助于中拉贸易结构的改善,也有利于中国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四)中国投资:厚积薄发

长期以来,由于实力不足,中国企业对拉美的直接投资步履维艰,十分缓慢。据商务部的统计,2000年年底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存量仅为10亿美元,到2005年底增至100亿美元。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以及资本不断积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水到渠成,厚积薄发,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出现“井喷”现象。据商务部的数字,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存量达到860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全球投资存量6604亿美元的13%。值得注意的是,商务部的数字并非完全的数字,因为不少中企对拉美及其他地区的投资是经过第三地完成的。所以,中企对拉美直接投资的实际规模肯定会比商务部的统计更大。

中国在拉美地区工程承包业务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13年底,中国累计在拉美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额946亿美元,实际完成营业额544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在全球工程承包额的8%和7%。主要涉及天然气管道、电站、公路、港口疏浚、住房、通讯设施等多个领域。

目前,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投资数额尚小,中国虽然在拉美已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直接投资者,但还远不是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目前只在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可以算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之一;另一大挑战是,投资领域单一,仅局限于采掘行业,应加大对制造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实现投资领域多元化。

二、 中拉关系与21世纪海上丝路

中拉经贸关系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在450年前(公元1565年),中国当时的明王朝和新西班牙(今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地)之间就正式开通了一条历时250年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海上丝路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洋,连接亚洲、美洲和欧洲三大洲,达到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顶峰。

公元1565-1865年的两个半世纪里,航行在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帆船将中国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运往马尼拉,在那里与日本的漆器、东南亚和印度的香料一起,转载上被墨西哥人称之为“中国船”,运往阿卡普尔科。“中国船”运送的亚洲产品运抵墨西哥港口后,一部分在当地交易,一部分经陆路运到墨西哥城和韦拉克鲁斯,而后再运到西班牙;还有一部分货物从阿卡普尔科转运到南美的秘鲁,其中少部分经陆路运到阿根廷等地。

而太平洋丝绸之路回程运来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商品,主要是美洲生产的白银和其他商品。这条海上丝路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促进了玉米、土豆、红薯、辣椒、西红柿、花生等数十种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在中国及世界的传播,为全世界人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营养,并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物质保证。

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增强了东西方的交往,调整了世界产业结构,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为有2000多年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谱写出最辉煌和最后的篇章。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建设。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2014年11月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一带一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习近平同志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习主席在访问拉美时,还提出“1+3+6”的中拉经济贸易的中期合作模式。“1”是指对中拉合作制定一项有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总体规划;“3”是指中拉之间的贸易、投资和金融是中拉合作的3个推动力,中国提出要在未来10年里将双方贸易额提高到5000亿美元,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直接投资增加到2500亿美元,同时推动以本地货币进行贸易结算;“6”是指需要优先发展的能源和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工业、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等6个领域。这一合作模式受到多个拉美国家的关注,有关国家已提出回应方案。

历史是一面镜子。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对进入新常态的中拉经贸关系来说,是一个及时而难得的机遇。得到进一步提升的中拉经贸关系,必将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做出巨大贡献;而与此同时,中拉经贸关系也将在这个大战略中获得新的空前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肯定,21世纪海上丝路的顺利实施,必将造福于全世界人民,促进人类文明和各国人民的和谐发展。

三、中拉经贸换挡升级前途光明

2015年新年伊始,首届中国和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合作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论坛通过了《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和《中拉论坛机制设置和运行规划》等3个重要文件,其中《合作规划》确定了今后5年中拉13个重点合作领域和相关措施,涵盖政治与安全、贸易投资金融、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工业农业、科技创新、人文交流等方面。《合作论坛》通过的这些重要文件,为中拉经贸关系下一步的发展勾画出令人振奋的前景。

(一)货物贸易:尚有空间

首先,中拉贸易在增长速度上需要从超高速档换到中高速档。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代价沉重的超高速增长周期已一去不复返了。

其次,是要进一步增加出口制成品的技术含量,逐步提高中高技术制成品的比重,尽可能减少中低技术制成品的出口,增加出口的经济效益。

另外,要兼顾均衡发展,在保持对拉美出口规模的同时,尽尽可能增加自拉美国家的进口,特别是增加自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的进口。下表是CEPAL整理的一份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从中可以发现,中国自拉美国家进口的商品种类远远低于美国和欧盟从拉美国家进口的种类,因此,中国增加从拉美国家进口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endprint

(二)服务贸易:潜力巨大

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深化改革,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鼓励国内消费,减少资源浪费,加强环境保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谐社会。这些目标均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在这些方面,拉美国家面临巨大的挑战与机遇。拉美国家在从食品质量到针对幼儿和老人的商品和服务,从地震工程与环境服务到金融服务和品牌管理,以及零售连锁店谈判与管理,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合作的好机会。

(三)基础设施:前景广阔

“一带一路”战略就是要促进中国同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中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进行了规模巨大、举世瞩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港口、机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大型水坝、楼房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世界一流的成熟技术和强大的装备生产能力。而拉美国家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欠账的情况,对中国资金和技术的需求很大。所以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实现互联互通,可以使中国和拉美国家找到许多新的切合点和合作项目。中国企业在拉美国家的基础设施领域具有广阔合作前景,大有可为。

(四)经验交流:互利共赢

金融危机之后,拉美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转变单一的经济结构,从资源型向多元化转型;同时,迫切需要加强同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经济合作,提升价值链,实现经贸关系的多元化。在这方面,中拉之间也有巨大的合作机会。中国有能力帮助拉美国家提高工业生产能力,发展自己的制造业,同中国一起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包括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等,同时拥有充沛的优势产能,中方有条件、也愿意将自己的优势与拉美的发展结合起来,并在投融资与拉方开展互利合作。

(五)人员交流:加强了解

中国与拉美相隔遥远,又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需要加强人员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可以增加双方的文化交流,增加更多的留学生互派;并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又可以促进互联互通,开辟更多中拉之间的直达航线,加强双方旅游及交通部门的沟通和合作。

目前拉美一些国家在签证方面对中方人员有严格限制,妨碍了商业机会以及文化和学术交流,严重影响了双方的人员交流,很可能使相关国家错失旅游业大发展的良机。对此,中拉双方应积极进行磋商,尽快实现双方人员交流的便利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拉拉美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建立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拉美,热情奔放的神奇之地
走进拉美
第十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举行
《仪器分析》课程中拉曼光谱的开放实验设计与实践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
三十六计第五计:趁火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