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诗文中的徽茶文化

2015-03-20

茶业通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唐代



唐代诗文中的徽茶文化

章传政

(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合肥 230036)

摘 要:茶的诗文以茶事为题材,兴起于唐代。安徽在唐代时期,舒州、寿州、宣州、歙州、池州均生产名茶。赏析唐代茶的诗文,可以从中了解到安徽名茶的制作工艺、品质特征、社会影响等诸多安徽茶文化信息。

关键词:唐代;茶诗;茶文;徽茶文化

我国是诗文大国,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茶就是诗文的重要题材。有句话说“无茶不文人”,中国文人大多嗜好品茶。自然,诗人、文人也多为茶人。唐代时期,安徽有舒州、寿州、宣州、歙州、池州共五个州产茶,出产天柱茶、霍山黄芽、瑞草魁、方茶、金地茶等名品,吟咏这些名茶与茶事的诗文随之陆续出现。赏析与解读安徽唐代茶的诗文,可以揭示其所蕴含的诸多安徽茶文化信息。

1 吟咏舒州茶的诗文

唐时,舒州区域潜山生产的天柱茶名闻一时。薛能,晚唐诗人,诗作多写寄送赠答、游历登临。他收到时任宰相刘邺寄赠的天柱山茶后,特地写下《谢刘相公寄天柱茶》诗:“两串春团敌夜光,名题天柱印维扬。偷嫌曼倩桃无味,捣觉嫦娥药不香。惜恐被分缘利市,尽应难觅为供堂。粗官寄予真抛却,赖有诗情合得尝。”薛能收到的是两串团茶,唐代制茶多为蒸青团茶,当时天柱茶的形制亦如此。但是盖的印章却是扬州,这是因为天柱茶品质优良,唐时天柱山所在的舒州属于淮南道,淮南节度使的驻节地在扬州,这个印章说明薛能所收宰相寄赠的天柱茶,是舒州向朝廷的贡茶,不可多得。诗句以夸张手法,赞誉天柱茶的珍贵胜过夜光珠,味道胜过西王母的蟠桃和嫦娥的仙药,使蟠桃无味,让仙药不香,衬托天柱茶的名贵,此等好茶应该用来孝敬父母。薛能说自己官职卑小,不应得此好茶,但因是一位诗人,却又心安理得,写得谦虚而又风趣。

唐代诗人秦韬玉,才华受到舒州太守赏识。太守把天柱茶寄给他品尝,秦韬玉很是感动,当即吟咏《寄谢天柱山茶》:“天柱香芽露香发,烂研瑟瑟穿荻篾。太守怜才寄野人,山童碾破团团月。倚云便酌泉声煮,兽炭潜然虬珠吐。看着晴天早日明,鼎中飒飒筛风雨。老翠香尘下才熟,搅时绕箸秋云绿。耽书病酒两多情,坐对闽瓯睡先足。洗我胸中幽思清,鬼神应愁歌欲成。”该诗又名《采茶歌》,着重描绘煮茶、饮茶以及品茶过后提神醒脑、引发诗兴的效果,层层递进地展现“天柱香芽”给人的不同寻常感受,感情亲切而真挚。秦韬玉品饮的天柱茶是用荻篾穿起来的团茶。以山泉为水,以兽炭为燃料,煮沸之水泡如龙珠,锅中有飒飒风雨声,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品赏了天柱茶的色、香、味后,使人清新、乐观并引发诗情,所谓“诗思因茶而清”。

吟咏舒州天柱茶的两首诗均是答谢诗,反映了唐代时期天柱茶的制作工艺与品质特征,揭示了天柱茶多用于贡品与礼品,其珍贵犹如“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唐代杨华在《膳夫经手录》里说“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遒劲,亦甚芳香甘美,良可重也。”可见天柱茶的芳香、甘美的特质,赢得了时人的称赞。

2 吟咏宣州茶的诗文

宣州宣城(今安徽宁国)在唐代出产名茶雅山茶,在文献中又写作鸦山茶、丫山茶,还被称作丫山阳坡横纹茶、瑞草魁。为什么鸦山茶有这么多的称呼呢?

“宣城县有丫山(即鸦山),小方饼横铺茗牙装面。其山东为朝日所烛,号曰阳坡,其茶最胜,太守尝荐于京洛人士,题曰丫山阳坡横纹茶。”五代蜀毛文锡在《茶谱》中,解释了鸦山和丫山同义,唐时丫山茶是小方饼形茶,品质特别好,充作贡品。

鸦山茶品质好,是有口皆碑的。晚唐郑谷在《峡中尝茶》诗中云:“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将鸦山茶说成超过顶级名茶四川的鸟嘴茶。直到宋代,梅尧臣还在《答宣州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诗中说:“江南虽盛产,处处无此茶。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昔观唐人诗,茶韵鸦山嘉。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诗句晓畅易懂,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有的人认为,对鸦山茶的最高评价,莫过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牧《题茶山》诗:“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茶山,指的是湖州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顾渚山,盛产紫笋茶,进贡朝廷。每年三月采制第一批春茶时,湖、常二州刺史都要奉诏赴茶山督办修贡事宜。这首《题茶山》诗就是作者在湖州刺史任内,宣宗大中四年(850)春三月所作。杜牧别出心裁地称茶为瑞草魁,魁就是第一的意思,当然是无与伦比的。杜牧称茶为“魁”,开启了中国人对茶的这种称呼方式,后世人纷纷仿效,习惯上称茶叶为瑞草、仙草,比如宋代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并序》内有龙山瑞草,清末民初安徽出产的太平猴魁等。但是,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丁以寿先生指出,杜牧这首诗写的是顾渚茶山,所云瑞草魁并没有专指宣州鸦山茶,这个观点是中肯的。因为直到明代,才有王象晋在《群芳谱》里提出“丫山阳坡横纹茶,一名瑞草魁”,这时才明确丫山茶又名瑞草魁,但是如果反过来说瑞草魁就是丫山茶,那就不正确了。

可以补充说明的是,鸦山茶虽然好,但是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唐代杨华就在《膳夫经手录》里表明“宣州鸦山茶,亦天柱之亚也。”如果一定要排个座次,杨华认为舒州天柱茶应该在前,其次才是宣州鸦山茶。

3 吟咏池州茶的诗文

池州在唐时生产名茶金地茶,该茶与金地藏有关。金地藏(696- 794年),俗名金乔觉,新罗国(今朝鲜)王子,渡海来华后定居于安徽九华山化城寺。宋代陈岩在《九华诗集》中说,唐德宗建中时,金地藏携茶种至九华山种植,金地茶由此得名。

金地藏在九华山修行时,终日与小童为伴。小童为他汲水烹茶。当小童耐不住佛门寂寞要归家时,金地藏写了一首《送童子下山》诗送给他。“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云房是金地藏的住所,竹马是一种儿童玩具,金地代指寺庙,聚金沙就是修行,瓶是汲水的陶罐。童子留恋尘世,无意在寺庙修行,不再汲水煮茶,辞别下山了。金地藏虽依依惜别,仍然劝慰不须流泪,有烟霞相伴不会寂寞。诗句写的都是日常之事,亲切柔和,娓娓情深,反映出一代高僧的仁慈心地与豁达情怀。“烹茗瓯中罢弄花”也体现出“茶佛一味”、“茶禅一味”的茶道境界。

唐代杜牧(803- 852年)曾任池州刺史,性嗜茶,游览中尝携茶助兴。他在公务之余,去被废弃的林泉寺探秘,写下诗篇《游池州林泉寺金碧洞》。“袖拂霜林下碧棱,潺湲声断满溪冰。携茶腊月游金碧,合有文章病茂陵。”碧棱指一块块的石头,潺湲声断指潺潺流水声没有了,汉代司马相如曾因病辞官居茂陵从事创作。杜牧在寒冬腊月的大冷天,还记着带上池州好茶,用林泉煎茶,其嗜茶的形象跃然纸上。品茶之后,文采大发,宣称要把文学家司马相如比拼下去,可见茶助文思的功力了。

吟咏池州茶的诗文与佛禅相结合,赋予了安徽名茶悠远的神秘感,茶助文人雅兴,创作华美的辞章,既丰富了安徽茶文化的内涵,也促使其上升到茶道意境。

4 吟咏歙州茶的诗文

唐代时期,歙州茶叶盛名远扬。王敷《茶酒论》中说“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全国各地的商人都慕名到浮梁、歙州买茶,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歙州茶叶在全国的地位。当时江西浮梁是南方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歙州茶叶大多也运往浮梁交易。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在船上欣赏歌女弹琵琶,并写下传世名作《琵琶行》。该诗有“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之句,佐证了歙州等地盛产茶叶,不仅数量多,而且品质好,以至成为享誉全国的茶叶集散地。

歙州之茶,唐人杨华给了极高的评价,在其所著《膳夫经手录》里,说“歙州、婺州、祁门、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顾渚茶品之并列。祁门所出方茶,川源制度略同,差小耳。”这则记载表明,祁门方茶是精工制作而成,净度好,没有木叶等杂质,人人都喜欢,商贾愿意购买,茶客乐意品饮。

5 吟咏寿州茶的诗文

至于寿州茶事,从名茶角度看,寿州黄芽,又名霍山黄芽,在唐代名极一时。从茶具角度看,寿州窑,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其列入名窑系列。唐代寿州窑窑口主要是分布在安徽淮南市一带。寿州窑创烧于南朝,早期烧青釉瓷,到了唐代时改烧黄釉瓷。由于陆羽等茶人崇尚越窑青瓷,青绿色能够增益茶汤之美感。而寿州瓷黄,虽亦有名,但排名不能居前。然而,迄今为止,寿州窑是发现最早的以烧制黄釉瓷为主的瓷窑。采用印花、划花、贴花方法装饰,寿州窑瓷器兼具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这就足以反映寿州瓷器茶具的历史地位了。

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赞美茶叶“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以至于“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那么,如此美好的茶叶哪里有呢?“今宇内为土贡实众,而顾渚、蕲阳、蒙山为上;其次则寿阳(一作寿州)、义兴(一作阳羡)、碧涧、滬湖、衡山,最下有鄱阳、浮梁。”至于浮梁的茶叶,王敷在《茶酒论》里已经说了,那可是“万国来求”。而裴汶认为寿州所产的茶叶,排序还应该在其前面,可见唐时寿州茶叶品质之高了。

综观唐代时期,安徽不仅产茶数量多,而且茶叶花色品种也很多。正如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所说“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名茶与民生之间关系密切。唐代大诗人顾况《青弋江》诗云:“凄清回泊夜,沦波激石响。村边草市桥,月下罟师网。”写的就是草市。所谓草市,是城市以外的集市,交易场所离产茶地不远。草市在唐朝很兴盛,安徽的江南和淮南均有草市。青弋江跨祁门、黄山区、黟县、歙县、旌德、石台、泾县、青阳、南陵、宣城、芜湖等十一个县(市、区),涉及歙州、池州、宣州等地,范围非常广阔。青弋江水运便于茶货的运输,于是近水设有草市,进行茶叶贸易。顾况的诗描写了鱼米之乡富饶静谧的月夜,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令人心驰神往,也反映出茶叶交易富裕了一方人。唐代杜牧也在《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令人遗憾的是,这么富裕的地方,却引来了很多盗贼,杜牧指出:“有已聚徒党,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江贼不仅水劫,而且陆劫。“去年十月十九日,劫池州青阳县市,凡杀六人,内取一人,屠刳心腹。”其行为让人发指。“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江贼之害如此严重,无怪乎杜牧为此专题向李太尉上书。

总之,唐代时期,诗文吟咏安徽茶事,茶与诗文融合,丰富了安徽茶文化的内涵。就像白居易诗句所描绘的“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饮茶、作诗、作文,成为生活的乐趣,也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读唐代安徽茶的诗文,仿佛闻到了久远悠长的清新茶香,感受到了妙不可述的诗情文韵,更体味到了茶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宋丽)

〔作者简介〕章传政(1971-),安徽潜山人,茶学(茶文化)博士、博士后,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茶文化教学及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农业大学“徽茶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yj2008- 12)”。

〔收稿日期〕2015- 01- 15

文章编号:1006-5768(2015)02-0093-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S571.1

猜你喜欢

唐代
论唐代省试诗的传奇化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再论唐代的使职、差遣
论唐代诗词中“湘妃”意象的悲剧情感表达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永州八记》介词用法研究
唐代官吏考课制度对现行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