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的朴实观

2015-03-20柯国玲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顽童品德书包

柯国玲

(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三明 365000)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的朴实观

柯国玲

(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 三明 365000)

小学品德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生为本”,注重生活资源的开发和运用,通过给学生一个真实和朴实的品德课堂,使学生得到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的升华。因此,教师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给自己合理地定位,把自己当成孩子,把孩子当成亲人,把自己当成“顽童”,把顽童当成朋友,说话算话,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做好“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品德与生活(社会) 生活资源 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是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给自己合理地定位。

一、朴实的理念——把自己当成孩子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首先要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是拥有一颗童心和蔼可亲的人;是一个关注孩子认知发展,更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人;是一个甘愿俯下身子与孩子视线平等,甚至能真诚地向孩子学习的人。

作为一名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如果其能以儿童为本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就会自觉地俯下身来,以儿童的眼光了解他们的表现,用儿童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我自己会整理》一课时,一开始就组织孩子们玩“比比谁最快”的小游戏。教师说出一种学习用品的名称,学生快速从书包中找出并放在桌子上,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在游戏中,教师及时表扬动作比较迅速的孩子,并展示这几个孩子的书包。突然“啪”的一声,小欣同学把书包重重摔在地上,一边哭一边委屈地说:“我妈妈很忙,从来不帮我整理书包,所以我的书包特别乱,怎么整都整不好。”看着他委屈的样子,老师心里清楚他误认为别的孩子的书包都是家长帮忙整理的,所以感到特别委屈。教师既没有因他把书包扔到地上而加以责备,又没有要求他捡起地上的书包,而是轻轻走到他身边,摸着他的头对全班孩子说:“咱们再来玩一次比比谁最快的游戏。”老师请两个孩子走到讲台前,其中一个孩子用别人整理的书包,另一个用自己整理的书包进行比赛,其他孩子当评委,观察这两个孩子的几次比赛中谁的动作最快,并思考为什么?最后全班交流得出:自己整理的书包使用起来更方便,我们要学会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时小欣轻轻地把书包捡起来放在桌上动手整理起来,老师则在旁边鼓励、欣赏、等待他,让他慢慢尝试,最后他腼腆地笑了。

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是他们内心最迫切的需要,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教师如果把自己当成孩子,就会以孩子特有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以孩子特有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同心、同行、同乐。

二、朴实的情感——把孩子当成亲人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由此可见,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教师对每个孩子都要视如己出,用心教导,严慈交加,让爱成为教育的主旋律,用母亲一样的耐心和责任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关爱,内心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与教师之间建立起平等友爱的沟通机制,就会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孩子就拥有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在上《我爱我的家乡》一课时,老师让孩子完成书上的实践作业(我的家乡在……我最喜欢家乡的……因为……),有个孩子坐在那儿显得很无助,于是老师轻轻走到她身边,俯下身子,摸着她的头,问她:“你怎么了?”孩子的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她又伤心又委屈地说:“我的家乡在云南,因为妈妈又生了弟弟和妹妹,所以把我寄养在姑姑家,好多年没回老家,我对家乡已经没有任何印象了,我好想爸爸妈妈……”老师亲切地和她并排“挤”在小凳子上,握着她的小手认真地对她说:“老师会跟你的爸爸妈妈联系,让他们多抽空来看看你,你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可以经常给他们挂电话,别忘了,老师也是你的亲人……”后来老师经常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她、帮助她,让她感受到爱。渐渐地,这孩子把老师当成亲人了,元旦给老师的贺年片上还写着:“老师,我爱您,您就像我的妈妈!”

在孩子无助需要关怀帮助时,教师就得转换成母亲的角色,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用爱的暖流滋润孩子的心田。当我们播下爱的雨露,便能收获美丽芳香的果实,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三、朴实的活动——把自己当成顽童

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进行教学是品德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品德教师应该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把自己当成“顽童”,在“顽”中体会孩子的所思所为。例如:在上《秋天在哪里》一课时,有个孩子把他带来的苹果一会儿拿出来看看,一会儿拿出来闻闻,有时还拿给同桌的小朋友闻,看着孩子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老师“趁热打铁”,凑上去说:“你一定是迫不及待地要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了吧?”那孩子很期待地点点头,同时朝大家做了个鬼脸,大方地与大家交流他的发现,他说他发现秋天的水果闻起来特别香,吃起来特别甜。“哦,你用鼻子闻到了秋天,用舌尖尝到了秋天,可真厉害啊,藏在水果里的秋天也被你找到了,让老师也闻一闻吧!”,“嗯,真香!”,老师还很夸张地做了一个馋得直流口水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接着老师和孩子们都戴上水果头饰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一起玩起了水果蹲的游戏。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了秋天的季节特征,体验了发现秋天的乐趣。

把自己当成顽童,会亲历顽童的新异甚至离谱,会惊喜顽童的真诚与可爱,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顽童的淘气和顽皮,会陡然发现教育有太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四、朴实的交流——把顽童当成朋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的本质是交流,交流离不开沟通,品德课上只有把学生当成朋友,与他们平等相处、以诚相待、以心交心,理解、信任学生,让他们体验到平等、尊重、信任,才能形成积极丰富的生活体验。

如:上《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时,为了促使学生乐意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用实际行动为家人添欢乐,可通过创设情境、模拟表演“妈妈在洗菜”,老师扮演妈妈,让几个学生扮演孩子,学生踊跃上台,有的给“妈妈”捶背,有的帮忙“妈妈”洗菜,有的为“妈妈”搬来小凳子。在一幕幕真实感人的情景中,师生的眼神、手势、表情、语言得到了交流,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已有的道德认识得到了升华,更激发了学生爱家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上《学做小雄鹰》一课时,在“敞开心扉说胆小”环节,老师带头向学生介绍自己也有胆小的时候,比如:小时候怕黑,晚上一个人不敢睡觉。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说:“嘿嘿,老师你也那么胆小,跟我一样。”还有的学生捂住嘴巴笑了。老师趁机让学生把自己最害怕的东西写在纸上,最后全班召开金点子发布会,交流克服胆小、变勇敢的方法。在活动中真正让学生动情、懂理,受到心灵的震撼,整个课堂成为同学和老师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场所,老师与学生像朋友般交流,师生共同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愉快、积极的情感倾向。

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尊重他们在儿童世界里的主人地位,才能成为孩子的朋友,才能调动起所有有益于健康心灵的滋养和构建的因素。用心交流,才能更好地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目标,达到无声的境界。

五、朴实的评价——把自己当做公正者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评价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因此,课程关注每个儿童的活动过程,重视儿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重视儿童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及探索、思考、创意等。随着评价功能的转变,评价方法随之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种组织形式,评价既可检测课堂任务的完成,又能矫正课堂教学的变化趋势。若把整个课堂教学看做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评价可以说是整个系统中的调节器,使整个教学活动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例如上《一样棒的你》一课,其中一个环节是“同桌互夸——赠送优点卡”,也就是让同桌两个孩子互相找对方的优点并写在优点卡上互相赠送。当全班交流时,有个孩子很激动地说同桌帮她找到了5个优点,老师一边高兴地说:“祝贺你有这么多优点,老师真为你高兴。”一边伸出右手与学生热情相握,学生此时很激动,很郑重地与老师握手。接着,另一个平时被老师、同学们公认为“捣蛋王”的孩子汇报说他的同桌帮他找到了6个优点,这时老师笑容满面,然后风趣地说:“哇,你有这么多优点,开心吗?怎么样,来个拥抱,祝贺一下。”而后和孩子亲切拥抱,顿时,教室里掌声、笑声汇成一片,一个课堂高潮就这样生成了。

当然,对学生的表扬性评价要适度,避免形式上的“激励”或“奖励”,需要的时候也得批评,这是教师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关系的前提。批评同样应该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要智慧,更要艺术。在肯定学生取得进步的同时,客观、恰当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及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努力方向,寓批评于诙谐之中。在上《秋天在哪里》一课时,有位学生汇报说他用鼻子“找”到了秋天,因为他闻到桂花的香味就知道秋天来了,说着,他还把采摘来的几枝桂花展示给大家看。于是老师趁机说:“你的鼻子可真灵,藏在桂花里的秋天也被你找到了,你还把桂花带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饱眼福,如果你能把桂花留在树枝上不采不摘,而用语言表达你的收获与发现或把它拍成照片带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就更好了,因为爱护花草树木人人有责。”表扬的同时指出不足,让他能欣然接受,其他孩子也受到爱护花草的教育。

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教师要善于抓评价时机,多角度、多主体地评价学生。表扬的同时指出缺点和不足,说话算话,真诚交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和关注,由此产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如果我们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给自己合理地定位,说话算话,与学生真诚交流,做好“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就能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吴维屏,张民选,惠中.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0.07.

[3]李雪红.小学品德教学拓新[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1.

[4]张莉莉.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1,(1):24-25.

猜你喜欢

顽童品德书包
A Loving Brother
我的书包
减负书包
孔子劝顽童
藏在书包里的回忆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