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不同学习方式指导策略探究

2015-03-20林丽花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圆形儿童探究

林丽花

(漳州市机关幼儿园,福建 漳州 363000)

幼儿不同学习方式指导策略探究

林丽花

(漳州市机关幼儿园,福建 漳州 363000)

幼儿教育要体现幼儿独特的年龄特点,幼教要有意识地采取适合幼儿的学习与教育方式,从根本上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本文就幼儿不同学习方式的指导策略进行了分析。

幼儿教育 学习方式 指导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也是幼儿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依据。如何深入理解《指南》,是当前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最重要工作。在《指南》中,“实施要求”的第三点就是关于幼儿的学习方式,具体要求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这就要求幼儿教育体现幼儿独特的年龄特点,要求教师有意识地采取适合幼儿的学习与教育方式,从根本上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

“学什么”和“怎么学”是学习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前者指的是学习内容,后者指的是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儿童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影响儿童学习效果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怎样基于不同幼儿学习方式进行指导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相关理论证明,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有四种:观察比较、操作体验、同伴合作和尝试探究。研究者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在引导幼儿利用这四种学习方式,幼儿的学习效果,使之成为幼儿认识外部世界的习惯性学习方式,促进幼儿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乐于操作和善于合作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1.观察比较学习

观察是运用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客观世界;比较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异同,观察比较是最适合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从幼儿心理年龄特点看,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认识世界的。感知和表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感知是幼儿依靠感觉器官获得的直接经验;表象是客观事物留在头脑中的形象。而联系在于:感知是表象产生的前提,只有在感知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表象。我国著名学前心理学家陈帼眉先生指出,幼儿是借助形状、颜色、声音认识世界的,而不是依靠语言交往获得知识认识,在感知的基础上,比较对幼儿辨别差异、加深印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是学习的一个普遍规律。对幼儿来说,比较更有其重要价值,幼儿只有在对相似的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并找出其异同的基础上,才能更准确地掌握不同事物的特点。

球体和圆形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感知经验,不论哪一个问孩子们是什么形状的,孩子们都会回答“圆形”,对于球体的概念,孩子是模糊的、不明确的。因此,对于圆形和球体两个明确的概念,需要给予幼儿实际操作体验,发现之间的区别。在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圆形和球体》活动中,研究者首先引导幼儿把皮球、圆形纸滚着玩看看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方式把两者的不同的滚动情况画在记录表中;其次引导幼儿打开手电筒,然后把球和圆形纸分别在手电筒前转一转,观察有什么变化?幼儿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起来。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幼儿都十分投入,而且探究的目的性明确,对于两种事物的实验表现产生比较和思考,并根据自己的方式记录在记录表中。有的幼儿画一波浪线表示球在滚动过程中弯弯曲曲的路线;有的幼儿画一条直线,直线下面一个○,表示圆形纸直直地滚下来,但停下来就倒了,○表示圆形纸倒了……整个活动下来,他们通过细心观察、探索发现:球能滚,球能站住,球转来转去从哪儿看都是圆的,放盒子里是满的、鼓鼓的。圆形只从两个方向看才是圆的,圆形也能滚但是一停下来就倒了。

2.操作体验学习

操作是儿童摆弄物体并进行探究的过程,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儿童会产生对事物的本质理解及相应的情感上的反应,其中的情感上的反应就是体验。“我听见,我忘了。我看见,我记住了。我做,我理解了”,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自己亲身的操作探究对其学习的价值。好奇、好动、好问是幼儿期典型的特点,而操作体验的方式最适合幼儿心理的这一特点,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他们获得真正的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在探究过程中,儿童会亲身经历学习的整个过程,并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喜悦等感受,这比他们通过听别人讲授获得的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刻,同时能够有更快乐的体验。

在大班的科学活动《沉浮》之“沉浮变变变”中,幼儿针对 “如何让浮在水上的材料沉下去,沉在水里的材料浮上来”的现象展开探究。有的幼儿把石头放在塑料袋上,塑料袋在石头的重压下沉到水里;有的幼儿把铁钉放在牙膏盒上而让铁钉浮在水面上。宋若虹则把一块圆溜溜的石头放在泡沫板上,可是刚一松手圆溜溜的石头就从泡沫板上滚下来又沉进水里,反复几次都是如此,见此情况,我提醒她想想可以用什么辅助材料帮忙,经我一提醒,宋若虹跑到辅助材料箱里翻来翻去,不一会儿找到一卷双面胶,用双面胶把石头粘在泡沫板上,这下石头牢牢地被固定在泡沫板在水面上飘来飘去,至此宋若虹终于忍不住欢呼:“我成功了!我的石头浮上来了。”此时,教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成功地利用幼儿对材料沉浮变化的探索动力,以及现有的材料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幼儿在问题的指引下积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尝试使材料现象发生变化的各种方法。让幼儿在探索沉浮变化的过程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可逆性与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体验到创造性解决问题带来的探索快乐。

3.同伴合作学习

同伴合作是指儿童与同龄伙伴之间的相互交往(但这个交往强调的是儿童间的积极相互作用,即共同做事,相互交流、讨论)而形成的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这就是同伴合作。除了采用观察比较和操作体验的方法之外,在幼儿学习活动中,应该充分重视同伴合作的价值,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重视同伴间的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这是由于在儿童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会产生认知冲突(意见不一致),认知冲突又必然会引发争论,而争论则会使孩子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准确。因此,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孩子的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大班主题画“美丽的春天”活动中,我首先提出问题:“今天,老师为每组小朋友准备了一张大的图画纸,需要小朋友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你们商量一下怎样才能画好这幅画呢?”孩子们议论起来:一组的王莹说:“我们大家各自想好要画的内容,然后从我开始轮流一个画完一个画,这样才不会挤在一起。”王莹的话刚讲完几个小朋友就嚷嚷开:“这样轮流时间会来不及,而且内容有可能重复。”身为组长的陈琳说:“我们得分工合作,分配好要画的内容、位置,然后大家一起画,这样时间上也来得及,内容也不冲突。”陈琳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我画空中的太阳和小燕子。”“我画草地和小草。”“我画一条小河。”另一组则商议后决定:“彤彤和萱萱负责绘画,圆圆和琪琪涂色。”(理由是她们两个涂色均匀、漂亮)这样幼儿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分头操作,开始创造性的合作活动。

4.尝试探究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更多地以游戏伙伴的身份进入幼儿的活动,成为尝试探究活动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在尝试探索活动中,教师很多的教育灵感、教育思路都来源于幼儿。在幼儿尝试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体现在促进幼儿与材料、同伴的相互作用上,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探究结果提出带有启发性、不同层次、能激发幼儿思考的问题。同时,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开放性,使幼儿大胆地表达。

总之,幼儿的学习是有其规律与特点的,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创造充满爱和尊重的、富于理解和激励的、宽松而安全的、积极互动的环境,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快乐地动手动脑、感知体验、交往合作、探索创造,是保证幼儿学习的最好条件。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邹晓燕.幼儿的学习方式及理论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圆形儿童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圆形题
圆形变身喵星人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