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岗位需求导向下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2015-03-20杜红云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岗位

杜红云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9)

岗位需求导向下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杜红云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9)

中职和高职是统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中高职课程结构能否较好地衔接,关系着中高职两个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目标能否实现,课程衔接是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和核心所在。纵观国内外,我们发现,是否以课程衔接为落脚点直接决定了中高职衔接的成功与否。目前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和发展尚在摸索中,岗位需求导向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则是课程衔接研究的重要部分,也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研究分析国内外中高职课程衔接成功经验和案例的基础上,明确了岗位需求导向下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特点和需要遵循的原则,为开拓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再设计提出建议。

岗位需求 市场营销专业 课程体系衔接

1.国内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成功实践案例

1.1 国内中高职衔接的成功实践及案例。目前中国比较成功的课程衔接有以下三种:

1.1.1 五年一贯制。中职和高职在同一所学校,课程由同一学校统筹设计,将中职和高职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紧密结合,既能避免中职和高职的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浪费、实践能力脱节等问题,又能强化学校的教学效果,进而推动整个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1.1.2 “3+2”联合办学的贯通模式。其特点是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联合办学,中职毕业生在中职学校上完3年后,不用参加对口招生考试,只要通过高职院校组织的入学测试就可获得在高招院校继续深造的资格。在高职院校上完两年成绩合格者便可取得大专毕业证书。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既能充分发挥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的优势,又能避免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1.1.3 对口招生衔接模式。这是我国目前有目的、有计划地从中职学校招生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到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的一种衔接模式,中职学校毕业生参加省招考院组织的对口招生考试,考试包括专业课和及基础课的笔试及能力测试两部分。这既为学生提供了一条继续深造的有效途径,又促进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

1.2 国外中高职衔接的成功实践及案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通过职业教育教学大纲或一体化课程直接衔接的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和俄罗斯为典型代表;二是英国、澳大利亚模式,采用分层式教学,通过国家确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文凭等值的衔接模式;三是由专门的职教机构和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进行一定时间的补习辅导,补习和辅导的内容分理论和实践,使之达到高职毕业生的标准和能力,这种衔接模式以德国、法国为典型代表。

2.衔接的特点及遵循的原则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口径的衔接、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内容的衔接、保障体系的衔接等。

2.1 在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我国目前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但目前的研究还是形式大于内涵。笔者通过将国内衔接现状与国外成功的衔接模式相比较发现,中国目前更注重的是学制和学历上的衔接。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只有加强内涵衔接,进一步明确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要求,以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为基础,制定并实行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之既具阶段性又具连续性,让中高职课程衔接内容丰富。

2.2 在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意识到能力本位的原则,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最根本特点。职业教育是为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服务的,在当今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我们必须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中高职课程衔接这一问题,着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兼顾企业岗位的职业诉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既理论扎实又动手能力强。只有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推动两职教育协调、快速、稳定的发展。

2.3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一体化原则。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不是简单的课程的重置,更不是课程内容的拆分重组,而是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在正确理解中职和高职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从整体上对课程安排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之浑然天成,既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遵循认知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分段实施,递层推进。

3.岗位需求导向下的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

3.1 岗位需求导向。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衔接收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是其导向因素。也就是说,在进行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需求是课程衔接的宏观指导者。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中高职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标准时满足社会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要求。

3.2 职业能力需求。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因素是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需求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职业教育毕业生能否被社会认可,是评价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实施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不同职业有不同的职业能力需求,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岗位对毕业生也有其自身特定需求,中职和高职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阶段,在进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不同阶段的不同能力需求和能力培养,做到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又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

4.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建议

4.1 进一步学习国内外成功的实践及案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为我用。

4.2 加强课程目标、结构层次的衔接,统一专业设置口径,明确中职和高职不同的教学目标,避免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内容的重复、专业技能课程层次不高甚至倒挂等一系列现象,制定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实现技能体系的全面衔接。

4.3 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不同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这就要求在进行课程衔接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环境建设,加大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参与力度;推进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的标准建设,明确中职和高职对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以职业能力需求为核心,进行相关课程设置,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到位。

4.4 课程目标的制定针对职业岗位需求及职业生涯拓展需要,课程目标的衔接应做到系统化、整体化、有序化。中职和告知是统一教育类型的两个不同层次,在制定课程培养目标时,只有紧扣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密切联系岗位需求,明确各个层次即中职和高职不同的培养目标,使之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造就合格的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1]杨显彪.对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问题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6(5).

[2]荀丽.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 2012.13.

[3]李穗芳,高岩.我国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之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3.

[4]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

[5]李丽珠.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J].《职教通讯》,2012(12).

[6]杜红云.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本论文是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规划项目“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岗位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成人院校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