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模式探析

2015-03-20邓云晓陆志荣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育者实效性信任

邓云晓 陆志荣

(重庆交通大学 思政部,重庆 400074)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模式探析

邓云晓 陆志荣

(重庆交通大学 思政部,重庆 400074)

有效性确保和实效性增强是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信任模式的有效科学构建有助于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增强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模式大致有人格魅力影响模式、平等相待模式、责任担当模式和换位思考模式。

大学生 思想教育 信任模式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流和基本面是好的,但是由于社会转型期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有效性不足、实效性欠缺等突出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制约和影响大学生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关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已成为我们应当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建构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信任的模式,将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构建基于信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当前,时代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环境也日益复杂;信息化和社交新媒体时代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新的空间,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我国前进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如当前贫富差距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部分官员的贪腐问题;二是如何准确全面地认识全球化进程中风起云涌变化的世界形势,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怎样的形势,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否持续,等等,在全球和地区形势中,中国应发挥怎样的作用等;三是如何科学理性地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潮起潮落,如怎样认识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形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很快就风雨飘摇而成为历史,中国应该怎么做,等等。这些新问题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如果我们一味回避问题,依然居高临下采用灌输方式,强调“我打你通”,必然是隔靴搔痒,学生只能在不解与无奈中“接收”简单的解释。这种教育实践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受教者不相信教育者的鸿篇大论和夸夸其谈,就谈不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因此,构建基于信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首先应是顺应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主动正视,积极探索;必须善于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声音和多元的可能性中,和大学生一道批判地分析思考,从而对学生进行真正的教育引导。

二、构建基于信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原则就是其实践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①“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②因此,我们可以说,理论必须服从实践,而不是实践受制于理论。在我国“文革”结束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持续讨论和深化,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深入人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职能就是对大学生的塑造与改造,它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更新思想观念、改进思想方法、优化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其行为与行动。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手段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脱离先进理论和正确道理的灌输、传授与阐发,使教育对象理解、接受并认同道理,进而转化为相应的实践活动。理论灌输的效果最终受制于实践活动,即大学生在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认识的基础上,在实践上转化为理性的行动,做到知行统一。构建基于信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知”和“行”的问题,通过大学生对教育者的信任,架起自身的“知”和“行”的桥梁。

构建基于信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本质要求,又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使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脱离了实践,不仅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义,而且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对学生的教育就会流于形式,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使教育成为空谈。上个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思想,表明社会生活实践对教育本身的重要性。具体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也要回到社会的现实生活本身。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社会实践一致或相反,将会提升或消解教育的实效。在多元社会中,大学生的行动依据不是建立在对理论本身内在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基础上,而是更多地建立在对理论倡导者身体力行的观察和效仿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需要教育者自身的言行统一并与倡导的理论契合,从而与大学生形成一种信任关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模式探析

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有赖于构建有效生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模式,让信任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教育主客体普遍良好的互信中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作用和功能。

在长期的教育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总结出如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模式。

1.人格魅力影响模式

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所谓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它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总和。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渊博的知识上。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使自己在教学和科学活动中更具主动性和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师的渊博知识应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与研究,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当今中国所走的道路,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的发展,只有教师自己在这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丰富了,才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第二,教师的人格魅力还体现为高尚的品德即师德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更应有自己的操守,要一身正气,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平和的心态。第三,教师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上面。一个要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师,必须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如慈母般地用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一个教师是否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主要是看他是否真正地关心与爱护学生。

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大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随时都在影响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示范作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如教师言行一致,温文尔雅,举止得体再加上渊博的知识必然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从而教师的人格魅力就会成为无形的强大力量,促使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在无形中就会比灌输的效果强多了。二是激励作用。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无一不是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的。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关怀和信任,这就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三是熏陶作用。优秀教师能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让学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长期的教育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不教而教,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

人格魅力影响模式主要是基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以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品行感化大学生,使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教育者是值得信任的,是可以托付的。

当然,要使大学生信任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仅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借助以下几种模式共同作用。

2.平等相待模式

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大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是最佳的,一方面教师不因大学生的年轻,少不更事,就觉得大学生什么都不懂而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另一方面,在当前大学扩招的大前提下,教师不应以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能力大小和社会关系等而差别对待同学,对所有同学尽可能公平。特别在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如大学生奖助学金的评定,大学生推优和入党等方面,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一定要秉持公心,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奖学金只给成绩优秀的学生,助学金只给家庭经济条件真正贫困的学生,在大学生推优和入党等方面,则要严格把握条件,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大学生党员的质量,真正做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唯有平等相待,才能树立教师在同学中的威信,从对教师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服到对我们教育者自身的信任,这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体现。

3.责任担当模式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根据党的十八大要求,要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和大学生自身成长和成才的规律,使大学生感到“三个自信”的重要。要培育大学生的三个自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当前来看,需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构建基于信任的责任担当模式,首先需要让大学生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大学生是公民,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从大中小处着眼,都有自己的责任,从大的方面讲,大学生是青年,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具有社会责任,就是个人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繁荣与进步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从中观上讲,是指人际责任,即个人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从微观上讲,是指自我责任,就是自我对其个人人生、事业、发展及生命所承担的主体责任。其次,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后,最关键的是践行这些责任。如何践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贴近学生实际,即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载体进行。要正视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大学生考试、就业和诚信问题,经济困难和自立自强的关系等。当然,构建基于信任的责任担当模式,还需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国情、民情和社情的了解,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尽快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4.换位思考模式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相互信任,彼此理解,形成良性互动,需要教育者放下身段,站在学生的立场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宽容学生、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和改善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要做到换位思考,首先需要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学生不愿意向教育者敞开心扉,教育者就难以知道自己的教育是否具有针对性。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并跟上时代节拍,做到与时俱进,而不限于常规的交通沟通模式。如信息时代,教育者要习惯运用电子手段,如QQ、微博和微信等大学生乐于接受的途径和方式与之交流,唯其如此,教育者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中面临的问题和思想困惑,工作时才能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和预见性。二是教育者要真正懂教育,要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需要的教育。关注大学生面临的具体现实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问题,恋爱困惑问题乃至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方式,在服务和教育中增强与大学生的感情互动,赢得信任。

结语

通过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模式,建立起教育主客体间普遍良好的互信合作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替代的塑造心灵的 “生命线”作用和功能,确保其有效性,增强其实效性,是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和必然性选择。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57.

本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模式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3105)。

猜你喜欢

教育者实效性信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信任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