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研究综述

2015-03-20吴吉惠章义华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流动农村

吴吉惠 章义华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研究综述

吴吉惠 章义华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9)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已很普遍,如何实现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不同学者从各自视角和立场出发,分别作出了一些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农村中小学教师 合理流动 研究综述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大量农村教师逐渐转移到其他行业,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这一时期农村教师流动问题的研究较少,影响较小。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教师流动研究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专门研究农村教师流动的文章仍然较少。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流动现象已被众多研究者所接受,特别是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以后,中小学的教师流动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上来看,关于农村教师流动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对流动的现状、原因、影响及意义、解决对策等方面展开。

一、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现状研究

张翔明[1]基于福建省的调查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单向流动幅度很大,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出居多,且优秀教师外流引发生源外流。吕莎[2]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成都市双流县与温江区中小学教师流动存在区域内总体师资配置失衡、教师流动目的趋利性较重、主课骨干教师流动性较大,师资结构失调等问题。徐中伟[3]则首先把教师流动区分为良性和非良性流动,以此衡量我国教师流动是否合理。他认为我国教师的流动属于非良性流动,教师的流失非常严重。田锐、董颦[4]的分析调查结果指出,在流动的农村教师中,性别结构上初中男性教师占多数,小学主要以女性教师为主,年龄结构上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35岁以下教师的流动尤其明显,在所教学科上主要是主科为主,且高职称的教师流失更为严重。

综观以上学者的研究,目前,农村教师流动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流动方向、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等方面;流动方向上,一般是边远落后地区流向工作条件好、工资待遇高的地区;性别结构上,男性教师比女性教师流动的可能性大,但现今女教师流动的人数有增多趋势;年龄结构上年轻教师比年老教师更容易流动;职称结构上,高职称教师流动居多;学科结构上,主课教师为主。总之,当前的教师流动更多地表现出失衡、无序、单向、被动的特征。

二、关于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因素研究

1.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文件,社会经济文化相关因素。陶军明、刘红英、樊友平[5]认为政策性原因是根本性的,在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社会变迁面前,农村教师流失征兆着某种不和谐的因素和教育政策在面对这种教育公益性挑战中的缺位。田锐[6]提出农村教育政策存在政策摇摆、政策制定与落实失衡、教育政策调控失败等问题,教育政策缺乏对农村教师流动进行有效的规范调控。部分研究者将教师流动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苗春凤[7]指出,乡村教师流失不仅是一个教育投入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体制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社会问题。韩淑萍[8]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存在比较利益,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与文化利益的差异,农村中学教师流动就不可避免,这是流动的根本原因。总而言之,缺乏全国性的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法规,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以及教师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制度因素是影响教师流动的重要原因。

2.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学校的管理、学校的文化、教师在学校的人际关系等。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农村中小学学校管理缺少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学校文化氛围淡薄。如Haertel[9]认为工作环境对教师教学行为和流动具有重要影响。方芳、陈牛则、刘丹[10]提出,学校的管理水平是教师流动的外部动机,并运用 “推拉理论”分析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推拉因素。吕佳[11]指出,教师流失除去经济待遇影响,更深层次的因素是学校文化氛围薄弱、价值信仰缺失、成就动机不强、学校管理缺乏人文关怀,等等。

3.教师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是教师流动的关键,主要包括工资待遇、社会地位、自我价值追求等。丁丹[12]从公平理论的角度分析,提出农村骨干教师的流失是心理失衡引发的行为后果。冯文全、夏茂林[13]则认为,教师资源校际分布不均根源在于不同学校待遇的巨大差距,要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就必须统一城乡待遇。此外,孙梅[14]认为,教师一般都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他们努力寻找机会到城市工作。皮冲[15]指出,中青年教师为了谋求个人更好的发展,比较容易产生跳离农村的想法。因此,工资待遇、家庭、发展机会等一系列因素都是教师流动的重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价值观和个性心理特征。

三、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对策研究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存在的诸多问题,许多研究者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他们的对策,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薪酬制度的视角

张力跃、于伟[16]建议,建立中央和省级两级财政为主的义务教育支付体制,明确两级政府分担教师工资的比例,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标准不低于国家标准。许涛[17]提出,应当根据农村教师的工作性质和职业地位及农村教师在推进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功能,制定出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工资与收入的合理标准,在此基础上采取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的方法,构建农村教师工资收入的长效保障机制。赵乾坤[18]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合理的薪酬设计有利于降低教师流失,具体是做大“常量”。

2.基于生态学视角

这一类研究者大都认为人工调节教育物质资源、加大培养青年教师的力度及特岗和顶岗实习等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未真正见效。闫智勇[19]根据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提出教育的发展来自于自然和社会两种作用力,其中社会力来源于经济杠杆、社会杠杆和精神杠杆。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不流失的关键就是这三个杠杆的系统搭配。余应鸿、胡霞[20]提出通过优化农村学校生态环境、师资结构、社会支持系统等,重构农村教育生态系统,遏制和解决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流失问题。

3.基于心理学视角

大量研究证明,组织承诺与教师离职意愿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构建教师与学校的心理契约能够有效减少教师流失。杨叶[21]认为,通过对心理契约进行有效的全程管理,有助于降低不必要的教师流失风险。郑文军[22]指出,教师组织承诺水平较低是引起中小学教师流动的主要因素。从教师学校的感情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性承诺三方面提高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可以达到规避教师流失的目的。

[1]张翔明.农村师资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福建省的调查研究[J].教育学刊,2010(7):9.

[2]吕莎.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教师流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双流县与温江区中小学教师流动现状为个案[D].西南大学,2012:17-18.

[3]徐中伟.教师流动与师资优化组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6(2):34.

[4]田锐,董颦.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分析—以泰安市为个案[J].岱宗学刊,2008(4):98.

[5]陶军明,刘红英,樊友平.欠发达地区农村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政策学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08(2):61-63.

[6]田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归因与对策[J].泰山学院学报,2008(5):116.

[7]苗春凤.乡村教师流失问题研究回顾与思考—社会工作制度的引进[J].湖北社会科学,2009(2):163.

[8]韩淑萍.我国教育均衡背景下教师流动问题的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09(1):12.

[9]Wang,Margaret C.&Haertel,Geneva what helps students leam.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4.4.

[10]方芳,陈牛则,刘丹.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动机调査及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2(4):64-65.

[11]吕佳.薄弱学校教师流失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文化的视角[D].宁波大学,2010:7.

[12]丁丹.公平理论视角下农村骨干教师流失问题探究[J].农业教育研究,2014(2):21.

[13]冯文全,夏茂林.从师资均衡配置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0(2):18.

[14]梅.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10(3):123.

[15]皮冲.教育公平视野下中小学教师流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43.

[16]张力跃,于伟:《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建立进出有序、供求平衡的管理机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5):67.

[17]许涛.建立城乡队伍一体化发展机制[J].辽宁教育,2014(4):16.

[18]赵乾坤.中学教师流失机理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5:48-50.

[19]闫智勇.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生态观[J].教学与管理,2010(10):4-5.

[20]余应鸿,胡霞.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问题、归因及重构—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2013(5):71.

[21]杨叶.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教师流失风险规避[J].科学管理研究,2005(5),91-93.

[22]郑文军.如何提高我国民办中小学教师组织承诺的水平[J].民办教育动态,2000(7):23.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流动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