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当代大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机制

2015-03-20王莉娟

文教资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幸福感导师效能

王莉娟

(华东理工大学 中德工学院,上海 200237)

试论当代大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机制

王莉娟

(华东理工大学 中德工学院,上海 200237)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热点问题。本文拟从班导师的角度,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自尊与自我效能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四个方面论述当代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机制。

当代大学 师生心理健康教育 协同机制

当代的大学教师已不仅仅承担授业解惑的责任,还必须担当起学生心理健康的导航者。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开设心理健康公选课及心理咨询中心。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的公选课、心理健康的咨询,还应该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本文从班导师的角度,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自尊与自我效能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四个方面论述当代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机制。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已和多年前有所不同。如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越来越少,人们更倾向于借助电脑、手机等媒体进行沟通。有些学生即使有了问题,不是求助师长、同学,而是转向虚拟世界,往往使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

辛自强等人(2012)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主要体现在非大一学生身上。经过几年的大学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提高。也就是说,学生在从高中转变成大学生的时候,大一新生的心理变化不明显。近年来,国内的大学开设了心理健康公选课、心理咨询室,并由辅导员、班导师专职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讲授、个别辅导咨询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心理健康水平逐年提高。

张林等人(2005)的研究报告指出,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压力时采用的应对方式以积极心理调节机制为主,消极自我防御的使用相对较少。大一学生主要采用外部求助和压抑、幻想的防御方式和调整情绪的心理调节机制,大二、三学生主要以自我防御方式和总结经验为主,大四学生则更多采用心理调节机制的应对方式。因此,班导师对于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疏导上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如及时、敏感地接收大一学生的求助信号,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采用引导的策略,让大二、大三的学生对自己的经验教训进行妥善总结;做好大四学生走向社会过渡阶段的心理压力调适,关注学生心理动向,引导学生以自我心理调节机制为主。

岳颂华等人(2006)提出,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主观幸福感变得越来越低,成绩差的学生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显著高于成绩中等和较好的学生。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主观幸福感和良好心理健康的发展,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尤其是消极情绪关注的应对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应用到班导师日常的导学过程中,需更多关注成绩中等偏下和成绩较差的同学的心理状况,如不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他们会以消极情绪或消极的应对方式应对心理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不良循环,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因此,班导师需引导这部分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心理健康基础课程、心理咨询等层面上,应渗透到平日导学的日常工作中去,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班导师日常的导学工作尤为重要。崔景贵(2005)提出,高校教师要在大学生成才中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以“导”为教育原则和主要方法,多做引导性、辅导性和疏导性的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要教导,学习问题要辅导,生活问题要引导,心理问题要疏导,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和管理工作。大学的班导师和中小学的班主任的工作既有相同,又有更高的要求。大学班导师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使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自然成长为“社会人”,在社会上有所担当,对国家作出贡献。

申继亮、王凯荣(2001)认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出发点,以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基础,采取恰当的问题解决策略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教师或班导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以引导的策略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三、班导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自尊与自我效能

自尊与自我效能是自我结构的中的核心成分,两者既有关联又有区别。陈建文(2007)提出,从结构内涵上看,自尊是在整体上对自己“做人”的自我评价,而自我效能则是对自己具体“做事”的自我评价。从影响因素上看,自尊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于早期的成长经历及后来的补偿性行为经验;而自我效能主要决定于个人近期直接或间接的成败经验和个人身心状态等方面的因素。

应用到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可归结为:从结构内涵上,提高学生的整体自尊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整体价值观、人生观。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自我效能则具体表现为对自己所取得的学业成绩、参与集体活动、社会性贡献的评价。学生努力学习的同时,平日里也应多参与校内外组织的活动,如学生会活动、校际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有关自我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董妍(2005)指出,人们在对自我进行知觉时,只有一部分人能无偏见地认识自己,另一些人则是高估自己,表现出自我提升偏见,或者低估自己,表现出自我降低偏见。这种自我提升意识是个体在社会比较中努力保持和强化自尊的倾向,通过自我提升,希望人们对自己产生满意感、能力感和有效感。自我提升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业成绩等有密切的关系。班导师在对高年级大学生的导学中,要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正确的认识,通过自我提升强化自己的自尊,从而获得较高的满意感和能力感。

四、班导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感恩教育

感恩是积极心理学的热点课题。感恩教育对于儿童、青少年、成年人都十分适用,可以说是贯彻终身的教育。研究表明,感恩是对个体幸福感影响最大的特质之一。喻承甫(2010)提出,感恩记录是感恩策略中使用得最多的方法,即让被试者定期记录多件感恩事件,有意识地记录感恩事件有利于幸福感的养成并形成记忆。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把自我所拥有的幸福视作理所当然,个性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这对大学生活及以后的工作是相当不利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就是感恩行为的一种。在当代大学的教育体制下,大学生活可以看做是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学生必须适应自我管理,与班集体、学院教师维持良好的沟通关系,而感恩则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强有力的纽带。对父母感恩、对同学感恩、对学校教师感恩,会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也为将来完全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

就主观幸福感而言,感恩的个体是幸福的。笔者所接触的大一新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高中教师为激励学生冲刺高考,大多会为学生描绘大学生活:课业压力小、没有整天的测验、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要求比较少。而部分家长会在学生进入大学后就不再过问他们的学习生活,认为“及格就行”。以上种种因素导致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就笔者所在的上海某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之一)而言,学生的每次考试,任课教师会根据平时表现(考勤、小测验、作业)给予平时成绩,因此,高校的学习生活并不如学生事先所了解的那么轻松。抱着这种心态进入高校的学生,普遍表示没有幸福感、适应不良、融入不了集体。出现这种情班导师应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给予学生在整个本科四年的学业指导(并非单科目的指导)、制订学习计划及给予必要的职业生涯的导向。良好的引导工作对于学生幸福感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情绪。

班导师既是学生的学业导师,又要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尊与自我效能。在日常师生、班集体互动中应引入感恩教育这一心理学概念,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导学过程中去,使学生顺利成长。

[1]陈建文,王滔.自尊与自我效能关系的辨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4):624-630.

[2]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高等教育新理念[J].高教探索,2005,1:83-87.

[3]董妍,俞国良.自我提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178-185.

[4]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12-19.

[5]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5):664-679.

[6]喻承甫,张卫,李董平,肖婕婷.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10-1121.

[7]岳颂华,张卫,黄红清,李董平.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93-98.

猜你喜欢

幸福感导师效能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